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廣陵王璽)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

廣陵王璽一般指本詞條

此展品為東漢廣陵王璽金印。該印由高純度黃金製成,龜鈕精緻,紋飾精美,印文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布局疏密有致,行筆直中有曲,流暢和諧,堅挺飽滿。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漢廣陵王璽金印
  • 出土地點江蘇邗江甘泉山二號東漢廣陵王墓出土
  • 館藏地點: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321號
  • 所屬年代:漢
  • 規格:印面長2.375厘米、寬2.372厘米
  • 所屬博物館:南京博物院
  • 所屬地區:江蘇南京
藏品信息,發現經過,文物鑑賞,文物價值,相關信息,數字博物館,

藏品信息

南京博物院10件國寶級藏品中,東漢“廣陵王璽”金印是極其特殊的一件。該印由高純度黃金製成,重122.87克。龜鈕,鈕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龜鈕精緻,紋飾精美,印文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布局疏密有致,行筆直中有曲,流暢和諧,堅挺飽滿。

發現經過

1981年2月24日,邗江縣甘泉公社老山大隊社員陶秀華,在扒土時發現了一個黃亮亮的小玩意兒,隨手放進了兜里。收工後一清洗,才發現是枚印章。湊巧,她的丈夫曾在考古隊做過民工,覺得這東西不尋常。夫妻倆趕到南博,一鑑定才知道這小印章果真是個大寶貝。
原來,1980年南博對甘泉二號漢墓進行考古發掘,這座古代即被盜的古墓內堆滿了碎磚、雜土和陶瓦片,被清理出來後就堆在考古工地四周。第二年當地組織社員修路,陶秀華在取土鋪路時發現了這枚金印。
當年的考古領隊紀仲慶清楚地記得,考古隊在這座大墓里發現了大量文物。有一件雁足銅燈,底盤周緣鑄有“山陽邸銅雁足長鐙建武廿八年造比十二”的銘文。據《後漢書》等史書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荊於建武十七年被封為山陽王,漢明帝永平元年又被徙封為廣陵王,雁足燈和金印上的文字表明,劉荊是墓主確鑿無疑。
文獻表明,劉荊有才能且喜好法律,但生性刻薄。光武帝去世後,他假冒東海王劉強的舅舅郭況,寫信給劉強煽動叛亂,劉強告發了此事。漢明帝劉莊念劉荊是同母兄弟,便打發他回到河南的王宮。後來西羌叛亂,劉荊又想謀反,訊息又走漏了,他因此被改封為廣陵王,甘泉二號漢墓出土的印璽就是他的封印。當了廣陵王后,劉荊又叫來看相的人說:“我長得很像先帝。先帝30歲得天下,我現在也30歲了,可以起兵了嗎?”看相的人也告發了他,劉荊嚇得把自己關進牢里,向朝廷請罪,漢明帝再一次原諒了他,並派國相、中尉小心“護衛”他。後來劉荊派巫師於祭祀時詛咒朝廷,又一次被告發,劉荊畏罪自殺,死後被賜諡號“思王”。
劉荊在歷史上留下了愛玩陰謀卻總被告發的滑稽形象。他不知道,上天給他的使命不是謀反,而是為1900多年後的人們解謎。漢代分封的諸侯王都用金印,印鈕大有講究。從考古發現來看,分封周邊國家時,在南方的諸王用蛇鈕,北方的用羊鈕,西北的用駝鈕,均與當地物產有關,而漢朝內部分封劉姓諸王用龜鈕。龜鈕金印什麼樣?後人千百年來一直無緣得見,直到“廣陵王璽”被發現才大白於天下。

文物鑑賞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鑄造而成,印面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四字,印紐為立龜。印主人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九子廣陵王劉荊。
收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廣陵王璽,由高純度黃金澆鑄而成,精巧玲瓏。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四字的印面只有2.3厘米見方,印台上趴著一隻憨態可掬的小烏龜,“身高”2厘米,身上鏨著六角形的龜背紋和圈形的魚子紋。廣陵王璽不僅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枚漢代劉姓諸侯王的印璽,還破解了日本延續近200年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真偽的懸案。
廣陵王璽堪稱漢印中的稀世珍品,它的重量只有100多克,但在中華文明史上卻有很重要的價值。
從藝術價值來說,漢代是中國印章制度的鼎盛時期,而廣陵王璽是漢印精品中的精品,可被視作文物斷代的標準器物。印文是篆書,但隸書的意味明顯,轉折和收筆很方正,字跡蒼勁古樸,端莊凝重。同時,它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漢代諸侯王的印章,在尺寸、重量和形制上都有嚴格規定,廣陵王璽的發現印證了典籍的記載。另外,它對“漢委奴國王”印的證實,以及作為中日交往最早的實物證據,起到了“證史”和“補史”的作用。

文物價值

“廣陵王璽”的發現,在日本引起的震動甚至超過了國內,它是中日兩國交往的最早實物證據,也是解開“漢委奴國王”金印歷史謎案的一把鑰匙。
1784年2月23日,日本福岡東郊志賀島農民甚兵衛在修整水田溝渠時發現一枚方形金印,上綴蛇鈕,印面陰刻篆文“漢委奴國王”五字。日本有學者認為,《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帝賜予印綬,這顆金印很可能就是這一記載中所賜之物。清末維新人士黃遵憲光緒三年出使日本時曾見到此印,作詩記之:“博物千間廣廈開,縱觀如同寶山回。摩挲銅狄驚奇事,親見委奴漢印來。”
不過,很多人對此持異議,其中最主要的是私印說,即金印不是漢朝所賜,而是委奴國王鑄造的“私印”,甚至可能是甚兵衛等人預謀的大騙局,是江戶時代的偽作。
近兩百年間兩種觀點相持不下,廣陵王璽一出,有力地支持了第一種說法。兩顆金印在尺寸、重量、花紋、雕法和字型上如出一轍,並且前後只相差一年,以至有學者懷疑二者出自同一工匠之手。按照通行的解釋,“委”通“倭”,“委奴”即倭國下一個叫“奴”的地方政權。但是從江戶時代起,就有日本學者認為,“委奴”是音譯,這兩個字在漢代的發音類似“ITO”,而金印出土地福岡縣直到現在仍有個地方叫“怡土”,也讀“ITO”。當年委奴這個小國的使節冒險橫渡朝鮮海峽,抵達漢朝在朝鮮半島直轄的樂浪郡(今朝鮮平壤),再由當地政府安排行程抵達洛陽,向東漢王朝進貢,並得到紫綬金印的賞賜。
漢朝的冊封對於委奴國王又有什麼意義呢?當時的日本處於原始社會晚期,用石器種植水稻,沒有文字。九州島上一百多個部落群雄逐鹿。漢朝是一個被敬畏且服膺的強大王朝,有了這顆金印,就等於得到了漢朝的承認,“委奴國王”就可以號令甚至討伐其他部落,稱霸九州。

相關信息

上世紀70年代,南京博物院組織考古隊對揚州市邗江區甘泉山一帶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灰陶器、釉陶器、青銅器。由於二號墓隨葬品中的銅雁足燈鐫有“山陽邸銅燕足長蹬建武二十八年比十二”的銘文,故知墓葬時代為東漢早期。考慮到光武帝第九子劉荊受封為廣陵王之前曾受封為山陽王,因此初步推斷二號墓為東漢廣陵王劉荊的墓葬。一年後,在二號墓附近的廢土中偶然發現“廣陵王璽”金印,二號墓的墓主人為劉荊被確定無疑。此前,漢代諸侯王的璽印只發現有漢朝中央政府賜予邊疆民族的“滇王金印”和“匈奴王印”,而漢朝王族劉姓的璽印迄今只發現廣陵王璽一枚。這枚印也印證了1784年春出土於日本九州福岡縣誌賀島的一枚蛇鈕金印 “漢委奴國王”印的真實性。

數字博物館

2013年,南京博物院與中文百科強強聯手,共同打造了數位化、立體化的權威知識普及台:南京博物院之百科數字博物館。該數字館通過青銅器館、玉器館、陶瓷器館,書畫館等分館,全方位展示了南京博物院的眾多珍貴展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