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澤尊王信俗(南安)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廣澤尊王信俗(南安)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唐代
  • 認證時間:2011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道具,參加人員,

簡介

廣澤尊王是忠孝和仁義的化身,顯赫千年,分靈無數,關於廣澤尊王的故事傳說源遠流長,傳播甚廣,是閩台共同信仰。南安鳳山寺素享“閩南第一道場”美譽,歷來以悠久的歷史、美妙的傳說、感人的孝道、旖旎的風光而名揚四海,是閩台和世界各地廣澤尊王宮闕廟宇的祖廟。廣澤尊王寺廟所在的鳳山寺位於南安詩山鎮,目前鳳山寺已成為大陸、台港澳、東南亞地區廣澤尊王信眾及市民們嚮往的著名朝聖地。廣澤尊王信俗的價值包括完整保留古老的祭典儀式,保護了各種民間表演藝術,保留了閩台地區“過十六歲”的獨特習俗和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等。

歷史淵源

廣澤尊王,俗名郭忠福,生於後唐同光元年(923)二月廿二日。七歲時為葬父而賣身於楊財主家。他牧羊俸母,與依娘兩小無猜,鄉鄰稱為“郭孝子”。三年後,經堪輿大師授計指點,母子離開楊府,來到南安詩山郭山下,尋得棲身之所。有一天,忠福為母尋藥時在一加蕉藤上坐化,時年十六歲。人們嘉其孝,憐其殤,在其坐化處立廟,是為“鳳山寺”;奉其為神明,敬曰“郭聖王”。
大孝成神後的郭聖王,為了愛情,歷盡艱難,終與依娘共結天盟,並生下十三太子。郭聖王揚善抑惡、抗倭殺敵,治病驅邪、愛鄉惠民,成為遠近鄉人的保護神;皇帝也敕封其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時光荏苒,隨著閩南民系的不斷拓遷,廣澤尊王信俗也越過海峽、分爐台灣,漂洋過海、遠播東南亞。

基本內容

廣澤尊王祭典儀式歷代傳承,主要以祭典、廟會(巡境)、晉香、分靈和故事傳說為表現形式。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二,以及農曆八月二十二為神誕日,位於南安鳳山寺和廣澤尊王故居龍山宮內香菸繚繞,大陸、台港澳地區和東南亞、世界各國的信眾都要到鳳山祖廟舉行祭典儀式。此外,廣澤尊王信俗活動中還保留了各種民間表演藝術。

基本特徵

廣澤尊王祭典儀式歷代傳承,主要以祭典、廟會(巡境)、晉香、分靈和故事傳說為表現形式。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二,以及農曆八月二十二為神誕日,位於南安鳳山寺和廣澤尊王故居龍山宮內香菸繚繞,大陸、台港澳地區和東南亞、世界各國的信眾都要到鳳山祖廟舉行祭典儀式。各地在建造廣澤尊王廟宇時,都要備好神像、輦轎、旗幡、鑼鼓、香爐、香火、供品,到鳳山祖廟或其附近的廣澤尊王廟宇迎請廣澤尊王神明。已分爐於各地的廣澤尊王廟宇也定期組織信眾到祖廟舉行謁祖進香活動,求得神火回鄉供奉,以示不忘神緣。廣澤尊王信俗活動中還保留了各種民間表演藝術,如閩台地區共有的“過十六歲”獨特習俗和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等。

主要價值

廣澤尊王信俗的價值包括完整保留古老的祭典儀式,保護了各種民間表演藝術,保留了閩台地區“過十六歲”的獨特習俗和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等。廣澤尊王信俗體現行孝、愛民、護國的精神與美德,以廟宇為載體,以祭典、廟會(巡境)、晉香、分靈和故事傳說為表現形式。明清時期,廣澤尊王信俗隨大量海外移民傳播到台灣地區和東南亞各地,僅台灣就有280餘座主祀廣澤尊王的分靈廟,因此是維繫海峽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

瀕危狀況

廣澤尊王信俗在年輕人中逐漸陌生,特別是“過十六歲”習俗,只有在部分地區保留。能夠全面掌握祭祀儀式整個過程的人不多,需要培養祭祀儀式的傳承人、主祭人。此外,作為陣頭表演的民間音樂、舞蹈、體育、遊藝、手工技藝的傳承人也出現老化現象,需要培養新的傳承人。作為道場、法事的儀式也需要保護,特別是道教音樂、佛教音樂需要搶救、記錄。信俗的傳說需要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

保護措施

為了搶救逐漸消匿的廣澤尊王古今故事,南安成立《廣澤尊王傳說》編委會,著手組織本土作家先行對廣澤尊王故事傳說進行採風、蒐集、整理。截至目前,共收到初稿43篇。南安正式向海內外有獎徵集廣澤尊王相關故事並結集出版。

道具

神像、輦轎、旗幡、鑼鼓、香爐、香火、供品

參加人員

大陸、台港澳地區和東南亞、世界各國的信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