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流行音樂史

廣東流行音樂史

伍福生創作的《廣東流行音樂史》是中國內地第一本當代流行音樂史,它重點突出了廣東首創並影響了中國流行樂壇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基本介紹

  • 書名:廣東流行音樂史
  • 作者:伍福生
  • ISBN:9787540539665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書序,目錄,編輯推薦,作者簡介,我心依舊,

內容簡介

伍福生創作的《廣東流行音樂史》是中國內地第一本當代流行音樂史,填補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的空白。它重點突出了廣東首創並影響了中國流行樂壇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順了整體發展脈絡,伴隨著改革開放而成長壯大。

書序

南方的風
——《廣東流行音樂史》序
陳小奇
這是中國內地第一本當代流行音樂史辨廈享。
只有廣東。
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處於香港和北京“南北夾攻”之中的廣東流行音樂界。
2013年追溯起來都如考古般地困難。感謝本書作者——著名文化記者伍福生先生為我們真實地記錄和還原了這一段歷史。
南方的風,起於青萍之末,卻挾著南中國海的氣韻,在中國內地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颶風。三十年,廣東流行音樂界以一己之力,在起承轉合的周期中艱難地完成了一次美麗的蛻變。三十而立的廣東流行樂壇,面對著全球性的唱片危機和數字音樂大潮的沖享背煮擊,他們的下一步又會給中國流行樂壇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呢?
我們期待著。
(作者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
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
總論/ 伍福生
敢為人先
《廣東流行音樂史》是一部廣東流行音樂的發展史,伴隨著改革開放而成長、壯大。
廣東流行音樂,是改革開放30年的重紋甩臘漏要文化成果之一,是一個極具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化品牌。
改革開放30年,也是廣東流行音樂發展的30年。這30年來,廣東為中國流行音樂提供了許多新的思維和新的實踐,是其他省市所無法比擬的。在整箇中國流行音樂發展過程中,廣東流行音樂扮演著一個發動機和橋頭堡的角色。許多新鮮的音樂念頭都是在廣東流行樂壇產生的,這些新鮮的念頭影響著中國流行音樂的進程,引導著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糠頌汗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不僅是全國經濟的領頭羊,廣東的流行樂壇一直是中國流行音樂“航母”的發動機,它充分體現了廣東這一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音樂文化精神,這是天時、這是地利、這更是人和。
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是和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進行的。作為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流行音樂的發展也同樣走在各省份的前列,廣東由於毗鄰港澳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流行音樂創作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廣東音樂人摸索出了一條個性化、現代化、民族化歌曲創作之路,並使廣州成為與北京並列的南北兩大通俗歌曲創作基地。
廣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中國近現代革命策源地、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有著悠久的人文傳統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在中國近代更是誕生過冼星海、馬思聰等偉大的音樂家。20世紀70年代末,廣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曾經誕生了一批在國內外極具影響的音樂大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強烈的時代感、現實性、平民色彩,成就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半壁江山。作為這個時代的開創者之一,廣東音樂人的作品無不充滿了這塊熱土的象徵和時代記憶,他們的音樂作品正是從這裡開始走向全國,並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現代音樂藝術的寶庫。
廣東流行樂壇創下的多個第一,使廣東成為中國流行樂壇與北京相併列的南北兩大創作、製作基地之一,為現代中國流行音樂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7年5月1日,廣東出現了中國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揭開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序幕。
緊接著,廣東流行音樂所創造的“中國第一”,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中國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中國第一家影音公司、中國第一次評選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中國第一個音樂排行榜、中國第一個流行音樂組織、中國第一個歌手簽約制度,全都是廣州首創。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廣雄照幾喇東是改革開放的風向標。廣東毗鄰香港,接受新事物很快,音樂的創作、製作、推廣等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廣東的電視媒體在全國範圍內也是很有優勢的,影響力比較大,節目新穎有趣,頗受全國觀眾喜愛,這無形之手把廣東歌手推向了全國。
廣東流行音樂開始發展時,北方的音樂還處於零的階段,廣東在中國流行音樂中首先覺醒,占領了一個制高點,占領了改革開放的先機。
廣東是一個平民文化程度甚高的地方,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平民文化頗為適合在廣東這片熱土上生長和發展。廣東對於中國流行音樂發展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西北風”流行是從廣東音樂人創作的《信天游》颳起的,環境保護年的時候,廣東流行樂壇有《山溝溝》和《一個達全糊真實的故事》,接下來有《彎彎的月亮》,電視劇主題曲方面有《組雅我不想說》,20世紀90年代,有《小芳》、《愛情鳥》、《牽掛你的人是我》、《真的好想你》、《濤聲依舊》等,另外還有《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和《高原紅》,新媒體部分有《月亮之上》、《一萬個理由》和《秋天不回來》等,這批歌曲都是屬於全國領先地位的。
廣東流行音樂,功勳卓著。30年來,廣東流行樂壇湧現出的一大批卓越的廣東音樂人和廣東歌手,“嶺南樂派”輕靈、清新、婉轉、動聽、平民化、易於傳唱、流行味足的風格,大受市場歡迎,《濤聲依舊》、《彎彎的月亮》、《真的好想你》、《信天游》、《我不想說》、《真實的故事》、《小芳》、《大哥你好嗎》、《我的愛對你說》、《晚秋》、《九月九的酒》、《愛情鳥》、《大花轎》、《你在他鄉還好嗎》、《又見彩虹》和《高原紅》等一首首詞曲俱佳的歌曲紅遍大江南北乃至世界華人圈,深深地留在觀眾的記憶之中。
伴著廣東流行音樂的成長壯大,廣東傳媒一直以主體的姿態關注廣東流行樂壇,為其搖旗吶喊,主動承擔起繁榮廣東流行音樂的責任。廣東電台、廣東電視台、廣州電台、廣州電視台相繼推出的各種各樣的音樂欄目,大力推介廣東流行音樂。《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周末》、《南方日報》、《粵港信息日報》、《廣州青年報》、《舞台與銀幕》、《新舞台》、《信息時報》、《聲報》、《南方都市報》、《新快報》,都為廣東流行樂壇作出了自己獨有的重大貢獻。
1990年,廣東流行創作學會成立,標誌著廣東流行音樂人已經團結為一種自覺的社會文化力量;2002年,廣東省流行音樂學會的重新註冊成立,則標誌著廣東流行樂壇進入了一個全面整合發展的新時期。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只有太平洋影音公司、中國唱片公司廣州公司、廣州新時代影音公司、廣州白天鵝公司等數家唱片公司。到21世紀,廣東已有超過200家的唱片公司;以往,廣東的流行音樂創作、製作人不超過數十人,到21世紀,至少有數百人在創作、製作流行音樂。事實證明,廣東流行樂壇像一條滾滾的音樂長河,後浪推前浪,在曲折迂迴的音樂產業創意文化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前進,始終沒有停步。
到了21世紀,全國的經濟水平直線上升,人們不再“仰視”廣東。這個時候,經濟催化音樂發展的使命就完成了,廣東流行音樂也完成其領軍的使命。不少廣東音樂人和廣東歌手都到了北京發展,而大批新人也相繼出現。這就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在新世紀,廣東流行音樂依然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廣東在唱片的加工、製作、發行方面依然是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中國百分之七八十的唱片加工、製作、發行都在廣東。
21世紀以來,廣東流行音樂依然在許多方面保持著領先地位。
在新媒體時代,廣東流行樂壇率先完成音樂文化的載體革命,再度引領中國流行音樂潮流。回首2004年至2005年大熱的網路歌曲,絕大多數走紅的網路歌手和網路歌曲都是來自廣東製造和推廣的:廣東飛樂唱片公司的《老鼠愛大米》、《豬之歌》,大聖先之唱片公司的《別說我的眼淚無所謂》,以及委婉悠揚的《丁香花》也是從廣東飄向全國。廣東音樂人再次抓住時機,推出了《一萬個理由》、《月亮之上》、《你到底愛誰》、《不要再來傷害我》、《那一夜》、《秋天不回來》、《求佛》、《回心轉意》、《狼愛上羊》、《QQ愛》等熱門歌曲,以“市場觸覺敏銳”著稱的廣東流行樂壇,又一次站在了中國流行音樂的潮頭。
廣東流行樂壇一直在為中國的流行音樂事業不斷地提供新的作品、新的歌手、新的運營模式、新的製作技術、新的音樂產業創意文化觀念、新的人才和實踐經驗。當初,是因為特殊的政策和地理優勢成就了廣東經濟,造就了廣東流行音樂,那么,廣東流行音樂由此蓄積的深厚底蘊以及廣東音樂人及傳媒人的開拓創新精神。
敢為人先,正是廣東流行音樂一直把握著中國流行音樂領航地位的原因所在。
昨天如此, 今天如此,明天如此。
後記 / 伍福生

目錄

總序
總論
第一章 首開先河(1977-1985)
概述
第一節 廣州成為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祥地和橋頭堡
第二節 全國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在廣州誕生
第三節 全國第一家現代影音公司成立
第四節 本土作者活躍,廣東原創萌芽
第五節 全國第一個流行音樂大賽在廣州舉行
第二章 風起嶺南(1986—1990)
概述
第一節 廣東流行音樂向內地及海外輻射
第二節 廣東音像業蓬勃發展進入高峰期
第三節 西北風從廣東颳起蔓延全國
第四節 《為我們驕傲》等原創作品成為主流
第五節 廣東校園歌曲創作評選活動方興未艾
第六節 “新空氣”成為全國第一個流行音樂創作組合
第七節 全國最早的MTV出自廣州
第八節 全國首次流行音樂作品研討會
第九節 廣東歌手相繼獲獎並舉行全國首個歌手個人演唱會
第十節 廣東創作歌曲大賽成為全國第一個流行歌曲排行榜
第十一節 《音樂衝擊波》全力推介原創粵語歌曲
第十二節 廣東音樂人成立全國第一個流行音樂會
第三章 跨越巔峰(1991-1995)
概述
第一節 廣東省通俗歌曲研究會展示廣東原創實力
第二節 “嶺南甜歌”誕生,《風含情水含笑》破百萬大關
第三節 《外來妹》熱播帶動“金童玉女”崛起
第四節 廣東音樂人與香港互動積累抗衡資本
第五節 《濤聲依舊》進入央視春晚並迅速風靡全國
第六節 李春波的《小芳》與《一封家書》現象
第七節 中唱廣州公司歌手推介會拉開粵軍北伐的序幕
第八節 廣州各大唱片公司掀起簽約浪潮
第九節 廣東歌手在南北歌壇擂台戰中贏得觀眾
第十節 廣州舉辦全國第一個由黨政部門組織的流行音樂研討會
第十一節 “’94嶺南歌壇巡禮”——廣東原創大展示
第十二節 卡拉OK熱潮帶動廣東原創作品的流行
第十三節 廣東音樂人及歌手演唱會開啟新里程
第四節 廣東搖滾新勢力推出《南方大搖滾》
第五節 廣東歌手與廣東作品風靡全國
第十六節 電台氣勢如虹,廣州電台支付第一筆播出辦稅
第十七節 “杭州公約”簽訂,歌手解約成風
第十八節 薛芳芳《阿姐鼓》MTV走向世界
第四章 山高水長(1996-1999)
概述
第一節 廣州推出全國第一部流行音樂紀錄片
第二節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第三節 “中國力量”掀起中國演唱組合新風暴
第四節 廣東音樂人在各地舉行作品演唱會
第五節 流行音樂與交響樂在廣州第一次握手
第六節 “新音樂大獎”變陣,“嶺南新歌榜”合併
第七節 民營製作公司和工作室異軍突起
第五章 又見彩虹(19000-2008)
概述
第一節 20世紀廣東流行經典金曲演唱會開新世紀之聲
第二節 廣州首建南方第一個純音樂網站“中華好歌網”
第三節 容中爾甲簽約廣東,樂壇老將重出江湖
第四節 《又見彩虹》入選九運會歌重建廣東音樂人自信
第五節 《流淌的歌聲》獲金唱片獎帶動新編懷舊歌曲熱潮
第六節 廣東省流行音樂學會成立並舉行百名歌星演唱會
第七節 廣東電視台推出陳小奇創作20周年特別節目
第八節 廣東推出“流行音樂學會獎”及“星海音樂獎”
第九節 宋雪萊張敬軒漸成廣東流行樂壇主力
第十節 廣東流行音樂激情牽手旅遊文化
第十一節 發燒唱片成為廣東唱片業一大亮點
第十二節 廣東音樂人提出“”南方樂派概念
第十三節 廣東省流行音樂學會帶領樂壇奮勇前行
第四節 廣東成為全國最大的光碟加工及唱片發行基地
第五節 網路歌手楊臣剛攜《老鼠愛大米》晉身央視春晚
第十六節 廣州相繼舉行網路音樂高峰論壇和座談會
第十七節 “新媒體”時代廣東民營唱片製作業奇峰突起
第十八節 廣東歌手相繼與世界五大唱片公司簽訂發行契約
第十九節 《唱好廣州》“尋找失落的廣州文化”
第二十節 廣東首部音樂劇《星》走向全國
第二十一節 廣東流行音樂30周年系列活動越唱越強
第二十二節 廣東流行音樂作品音樂會及演唱會異常活躍
第二十三節 廣東舉行紀念改革開放30年系列活動
後記
編後記
I S B N :9787540539665
作 者:伍福生
出 版 社:廣東新世紀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08-12-28版 次:初版
開 本:16開
包 張:平裝
中國第一部當代流行音樂史《廣東流行音樂史》
新世紀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第一套流行音樂叢書“濤聲依舊-廣東流行音樂風雲30年”叢書,近日在廣州購書中心隆重舉行首儀式發。伍福生歷時五年、數易其稿寫成的《廣東流行音樂史》,是中國內地第一部當代流行音樂史,填補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的空白。
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而這30年,也正是廣東流行音樂從萌芽到發展壯大以至走向全國的30年。廣東流行音樂,不但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更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新文化的一個縮影。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新世紀出版社精心策劃出版了“濤聲依舊-廣東流行音樂風雲30年”叢書。叢書的出版人和選題策劃是陳銳軍,責任編輯是王凱波。叢書被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列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重點圖書”的重中之重項目。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雄為叢書撰寫了總序。
伍福生歷時五年、數易其稿寫成的《廣東流行音樂史》,是中國內地第一本當代流行音樂史,填補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的空白。伍福生是著名文化記者。流行音樂傳播者、研究者。在廣州、北京出版有文化、娛樂等專著10多種。獲得過中國流行音樂十年成就獎、廣東流行音樂三十年傳媒成就獎。成功案例包括有:國際巨星朱哲琴早期系列報導、二十集專題電視片《音樂人》系列推介執行策劃、楊臣剛《老鼠愛大米》系列推介執行策劃、香香《豬之歌》及《香飄飄》系列推介執行策劃。
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特意為《廣東流行音樂史》撰寫序《南方的風》。陳小奇指出:“《廣東流行音樂史》這是中國內地第一本當代流行音樂史。雖然它只是一部廣東的地方流行音樂史,但放眼全國,除了廣東,還有哪個地方能夠完整而全面地反映出中國當代流行樂壇三十年來發展的全過程?又有哪個地方能夠像廣東流行樂壇一樣湧現出如此之多的優秀音樂人和優秀作品並三十年持續不斷地以新的思維和新的實踐為流行音樂的產業化發展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貢獻呢?只有廣東。”
“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處於香港和北京 南北夾攻 之中的廣東流行音樂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在本地黨政部門和傳媒界、文化界的支持下,率先揭開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帷幕,創造了無數個影響全國的第一,使廣東當之無愧地成為和北京並列的南北兩大創作、製作和生產基地之一。”陳小奇指出,“三十年的探索,
陳小奇表示:“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稍有疏忽,很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資料都會被湮沒,即便是十幾二十年前的事情,現在追溯起來都如考古般地困難。感謝本書作者──著名文化記者伍福生先生為我們真實地記錄和還原了這一段歷史。或許由於時間和篇幅的關係,其中仍可能會有一些疏漏,但無論如何,本書填補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的空白,為廣大流行音樂愛好者和理論研究人員提供了大量史料,僅此而言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如果能讓讀者們從廣東流行音樂界三十年的軌跡中得到某種啟示並對未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產生些微的影響的話,那就更是功德無量了。”
在《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序中, 陳小奇還指出:“南方的風,起於青萍之末,卻挾著南中國海的氣韻,在中國內地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颶風。三十年,廣東流行音樂界以一己之力,在起承轉合的周期中艱難地完成了一次美麗的蛻變。三十而立的廣東流行樂壇,面對著全球性的唱片危機和數字音樂大潮的衝擊,他們的下一步又會給中國流行樂壇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呢?我們期待著。”
《廣東流行音樂史》的作者伍福生表示:“其實,據我所知,在此之前早已有人幾回想寫這樣的書稿了。早在1994年至1995年間,便有一位編輯、記者想寫廣東流行音樂的書籍,但一直沒有成事。當時,我就想: 這書籍由我來寫,那該有多好啊! 但如果這個時候寫史,頂多是一本 少年史 。後來,我才知道,在2000年舉行 20世紀經典 之前,主辦方也有出版廣東流行音樂書籍的構想,但同樣也沒有成事。但如果這個時候寫史,頂多是一部 青年史 。如今,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春風吹來滿眼春,在這樣一個好日子裡出版《廣東流行音樂史》,則可謂水到渠成,恰到好處。廣東流行樂壇剛過而立之年,此時推出,則可稱之為 繁榮史 。畢竟,此前有30年的厚重歷史作為堅強後盾,《廣東流行音樂史》才不致於單薄,加上有到2013年近5年來湧現的優異成績,更增添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厚重感。”
伍福生還表示:“這本《廣東流行音樂史》出現了不少 全國第一、全國首創的字眼。是的,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嶺南文化中心地、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的廣州,人們一直都是敢為天下先。我總認為,廣東流行樂壇一直都是中國流行音樂的 首善之區 ,廣東音樂人、廣東歌手、廣東傳媒人30年來都在默默耕耘,創造了無數個 第一 。《廣東流行音樂史》重點突出了廣東首創並影響了中國流行樂壇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順了整體發展脈絡。這就是對 生於深圳、成於廣州、長於北京 的 妙論 的最好回答。廣東流行音樂史,不是誰人可以抹殺得了,也不是誰可以篡改得了!”
廣東流行音樂史

編輯推薦

30年的探索,30年的跋涉,廣東音樂人邁出的每一步,都烙刻著這個時代獨有的印記,他們的每一項舉措,都書寫著中國流行音樂的歷史和傳奇。為了這一段抹殺不去的進程,為了這一段艱辛而閃亮的記憶,就有了這一本歷時五年、數易其稿的《廣東流行音樂史》。

作者簡介

伍福生,著名文化記者,流行音樂傳播者、研究者,曾出版文化、娛樂、美食、管理等專著20多種。他是中國輕音樂學會、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第二屆學會獎評審;廣東流行音樂協會理事。獲中國流行音樂10年成就獎、廣東流行音樂30年傳媒成就獎。成功案例:國際巨星朱哲琴早期系列報導,20集專題電視片《音樂人》全國系列宣傳推介執行策劃,楊臣剛《老鼠愛大米》全國系列宣傳推介執行策劃,香香《豬之歌》及《香飄飄》全國系列宣傳推介執行策劃。
伍福生伍福生

我心依舊

5年。1800多個日子。我痛並快樂著。
這一切,全因為一段抹殺、篡改不了的集體回憶。
這一切,全因為《廣東流行音樂史》的艱難跋涉。
八載心愿,五年寒窗,一朝付梓。
如今,夢竟成真,我如釋重負,同時也感慨萬千。
20世紀90年代初,我由一位業餘作者成為專業的編輯、記者,采寫了大量文化、娛樂、音樂方面的稿件。進入新世紀,由於工作環境的轉換,我雖然用不著像以往那樣過著衝鋒陷陣的采寫生活,但依然與文字打著交道。閒來我便加入了著書立說的行列,幾年間,也出版過一些無關痛癢的書籍。在這兩三年間,我把我這些年有關流行音樂的稿件整理了一番,打算弄些《廣東流行樂壇風雲錄》或《廣東音樂人》或《廣東歌手寫實》之類的集子,雖然在與一些出版社的接觸中有點兒眉目,但仍不很成熟。
2003年10月15日,於我而言,是一個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是航天英雄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遨遊太空的日子。
這一天,也是我鐵定要為《廣東流行音樂史》著書立說的日子。
前一天——10月14日,是廣州解放紀念日,也是一位影視界友人的生日,友人少不免“晚飯卡拉OK直落”。第二天下午,我們相約在廣州天河大廈的咖啡廳繼續茶聚,聽其大計。其間,我忽聞得幾個頗為熟悉的聲音,原來是廣東省流行音樂學會的負責人陳小奇、陳潔明、李廣平和李小兵在開小會,相討大計。
這幾位仁兄頗為關心我的近況,李廣平先生還談到在購書中心看到我寫的幾本書籍。他們同時談及學會急需編輯出版有關廣東流行音樂方面的書籍,因為一直沒有對廣東流行音樂進行系統的總結。於是,我自告奮勇,請纓撰寫《廣東流行音樂史》,而李廣平先生則負責《廣東流行音樂作品300首》之類的書籍。當下,我們五人便相議了一下《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大概內容,並對廣東流行音樂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初步的劃分。
當時,學會方面的要求是20天拿出初稿,但由於這事實是前無古人的事情,毫無現成可言,難度初現,結果,我在半個月後才列出書稿的提綱,當時,大伙兒對這個提綱沒有提出異議。於是,我便開始採訪、收集及整理資料,投入寫作。
2004年1月初,在廣東省委宣傳部召開的座談會上,學會的負責人談到了《廣東流行音樂史》及《廣東流行音樂作品300首》的寫作問題,這事也就這樣公諸於眾。
起初,我以為這本史稿三五個月就能“搞惦”,無耐廣東流行音樂史的研究一直是空白,可以利用的資料實在是鳳毛麟角。採訪,跑圖書館查資料,由於資料貧乏,加上公務及私務纏身,史稿的寫作都只能是打打停停。
我請纓寫作《廣東流行音樂史》,緣於我與流行音樂有著難分難解的情結,但這著實是一樁苦差事。夜深人靜的時候,每當看著那些熟悉的文字時,我總會想起了與流行音樂有關我的前塵往事。
因為流行音樂,我成了各地電台主持人口中的“羊城名記”、成了各地同行眼中的“一線記者”、成了各地歌手心中的“大腕”。
因為流行音樂,我有幾回幾乎成為“被告”……
這些年間,我與不少廣東歌手成了好朋友。我還是業餘作者的時候,便成為追蹤採訪了日後成為國際巨星的朱哲琴的第一人。我先後在《羊城晚報》、《南風》文藝報、《廣州日報》、《廣東電視周報》和《舞台與銀幕》追蹤報導了朱哲琴的成長曆程。有一次,我所在的單位搞聯歡活動,便把把朱哲琴拉來義演,結果,由於音響及伴奏帶出了問題,竟讓她在演唱《微笑在廣州》時出了洋相,最後以清唱完場。此事令我一直內疚了許多年。
我與不少廣東歌手建立了友誼,他們每有猛料,總會第一時間和我通風報信,不少“獨家報導”都是這樣得來的。好幾回,報紙出街的時候,就有記者打來電話:“為什麼這事就你知道?”
我與不少廣東音樂人成了好朋友。那時候,我與一些音樂人和歌手有了較多的接觸,從中獲得一手材料。而我那“顛倒黑白”的“夜貓子”生活,也是那時候開始的。我忘不了當年到上海採訪東方風雲榜年度頒獎的時候,由於我是從杭州參加“杭州公約”輾轉自費到上海採訪,主辦單位沒有安排住宿,於是,廣東音樂人李海鷹好說歹說把他的床讓給我睡,而他卻堅持打地鋪睡在硬地板上。此事讓我一直感動了許多年。
我與不少廣東的記者成了好朋友。我忘不了當年我和紐海津、陳丹苗、龔丹楓四人“同居”的情景。當時,我們集體自費到杭州參加“杭州公約”會議後,輾轉到上海採訪“東方風雲榜”年度頒獎,在紹興,為了省錢,我們四人同居一室,席地而睡。此事讓我們多年後仍不能忘懷。
我忘不了有幾回我幾乎成為被告的情景。當年,我是最早寫廣東歌手毛寧、周艷泓、林依輪、高林生等人跳槽的。某一天,某唱片公司老總打來電話,劈頭一句就說:“伍福生,我要告你!你為什麼要寫我們的幾個歌手跳槽?”又有一天,另一家影音公司的老總把我們的兩位女編輯找去臭罵了一通,什麼難聽的罵句都用上了,原因是我接連寫了他們公司的幾位歌手跳槽。後來,我才知道此事,我為兩位女兒家因我而成為受辱的替罪羔羊而難過了好一段日子。
我忘不了當年因為接連推介“西域刀郎”而被偏激的反對者在網路上把我罵得“狗血淋頭”悲憤落淚的情景。這時候,我本應和同事到美麗的越南湄公河去旅遊,但我卻推卻旅遊,全力推介“西域刀郎”。結果,招來謾罵……
我也忘不了當年因為接連推介《老鼠愛大米》而被偏激的反對者在網路上把我與楊臣剛罵作“蛇鼠一窩”的情景。“老鼠愛大米”在正式出道僅僅3個月,就代表廣東歌手十年之後重現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於我而言,就是最大的安慰。
以上種種,確確實實是五年如一日自甘寂寞完成《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動力。
我心裡明白,廣東流行音樂史代表著幾代廣東音樂人、廣東歌手及廣東傳媒人的共同努力。而完成一部《廣東流行音樂史》,相信也是他們的共同願望。
2005年1月初,我僅用了8個半天的時便寫出了專著《楊臣剛<老鼠愛大米>紀實》,交由廣州出版社出版,《廣州日報》隨後作了連載。寫這類書稿,倒是不費吹灰之力。相比之下,《楊臣剛<老鼠愛大米>紀實》就像是美式快餐,而《廣東流行音樂史》則是地地道道的滿漢全席,來不得半點馬虎。
5月下旬,我終於交出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初稿,但當中的結構都是以紀事為主,書中有不少章節,都是我當年採訪報導的第一手材料。可能是由於並不太嚴謹的原因,未獲通過,可以說是推倒重來。於是,陳小奇、陳潔明、李廣平和李小兵幾位仁兄又合議制定了一份可操作性較強的提綱,明確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方向,這樣,寫作難度進一步加強,陳潔明先生打趣地說:“這當中的每一條題目,就像每一篇論文。”
此時,離9月在廣州舉行的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只有3個多月的時間,大伙兒希望我能趕一趕。而在此之前,也有廣州的高等音樂學府希望能把《廣東流行音樂史》作為社會音樂系的教材,但結果,我接連錯過了兩次出版的機會。
此後兩年間,大伙兒一直都以為我放棄不寫了,但我清楚地記得,我回復的信息是:“永不放棄!”
如是者,兩年又過去了,2007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我在廣州購書中心遇上了陳潔明先生,他向我談起了廣東流行樂壇三十周年慶典的活動安排情況,並希望我再利用五一黃金周的時間再趕一趕,結果,到6月16日活動舉行的那天中午,我僅僅是趕出了第一章的初稿而已。
隨後,我的小傳收錄在朱明先生所寫的《廣東流行音樂百人傳略》里。到2008年國慶節的時候,我收到廣東流行音樂協會副秘書長林偉強的催交照片的信息,我明顯感到,出版的時機快到來了。
於是,我也加快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進度,結果,我又沒日沒夜地趕了近一個月,終於趕在2012年10月24日(深圳頒獎活動舉行的當天)熬了一個通宵後,完成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整個初稿。時我才虛驚一場!我又險些掉隊了,好在還趕得及“濤聲依舊”廣東流行音樂叢書這一廣東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重中之重的圖片出版計畫。
就在這天,我發覺了有關流行音樂“生於深圳、成於廣州、長於北京”的“妙論”,於是,我在發稿的時候,也把這段“妙論”轉發出去,於是引起了一片譁然。
我收到的反饋是:“還歷史真相,申天地正氣!”
2012年11月8日,新世紀出版社社長陳銳軍及社長助理王凱波帶領陳小奇先生、陳志紅博士及我到番禺茂德公草堂討論《中國流行音樂與公民文化——草堂對話》時,我們決定把“濤聲依舊”廣東流行音樂風雲30年叢書的出版內容作為《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壓軸內容,這樣一部廣東流行音樂史,便有力地顯示出廣東流行樂壇由始至終都在爭當中國流行音樂“首善之區”的大氣魄。
接下來的一個月,我幾乎是在“痛苦”中度過。到2013年近5年前,因為寫《廣東流行音樂史》我幾乎成了“苦行僧”;5年間,我幾乎成了“考古學家”;5年後,我幾乎又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劊子手”,親手把自己到2013年近5年來的心血一刀一刀地砍掉。史稿原來的字數接近50萬字,但因為篇幅所限,我必須把篇幅壓縮。在此期間,我本應有機會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旅遊一番,但時間緊,任務重,我又一次放棄了旅遊,把自己“閉關”了一個星期。
12月9日上午,叢書的編委陳小奇、陳潔明、劉志文,新世紀出版社社長陳銳軍,社長助理王凱波,以及我,在新世紀出版社舉行審定會,對《廣東流行音樂史》進行了“五堂會審”,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大家對著投影螢幕逐字逐句地進行審議、校正、刪節。集體記憶,當然是集體審定了。結果,完成最後一個章節的時候,已是12月10日凌晨,大伙兒連續整整奮戰了一天一夜。
這,就是《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史記”。
儘管《廣東流行音樂史》並非什麼鴻篇巨製,但也實實在在是我的心血之作。各位看官或許會問:就你這等文字,也范得著耗上5年時間?你是否在磨洋工來著?
是的,我是在“磨洋工”!這些史稿,是我一點一滴“磨”出來的。如果三五月能成事,可能《廣東流行音樂史》就輪不到我等小輩去窮5年時間完成這苦差事了。我知道,前輩金兆鈞先生當年寫《光天化日下的流行——親歷中國流行音樂》還整整用了10年時間。
這5年時間裡,我知道天上不會給我掉下一個大餡餅,我唯有老老實實地跑圖書館、查合訂本,採訪、整理、修改、補充,特別是要找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這三部分的資料,就像是大海撈針,那都是我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還必須去偽存真。加上,這些年代網際網路還沒有出現,要尋找歷史資料,實在是談何容易!為了完成《廣東流行音樂史》,我也不知道自己熬過了多少個通宵達旦,也數不清自己迎來了多少回“東方露出魚肚白”。
其實,“這書籍由我來寫,那該有多好啊!”但如果這個時候寫史,頂多是一本“少年史”。後來,我才知道,在2000年舉行“20世紀經典”之前,頂多是一部“青年史”。加上到2013年有近5年來湧現的優異成績,更增添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厚重感。
各位看官或許會發現,這本《廣東流行音樂史》出現了不少“全國第一”、“全國首創”的字眼。廣東流行樂壇一直都是中國流行音樂的“首善之區”,廣東音樂人、廣東歌手、廣東傳媒人30年來都在默默耕耘,創造了無數個“第一”。這就是對“生於深圳、成於廣州、長於北京”的“妙論”的最好回答。廣東流行音樂史,不是誰人可以抹殺得了,也不是誰可以篡改得了!
如果誰想貪天下之功,沒問題,哪就先請問一問敢為天下先的廣東流行音樂人、廣東歌手和廣東傳媒人吧!因為他們不僅是這段歷史的創造者,而且還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
我總認為,廣東流行樂壇早已就是中國流行樂壇的“首善之區”。首善者,有兩重意思,一是首都,二是最好的地方。我用“搜狗輸入法”鍵入“SSZQ”幾個首寫拼音,便會出現“首善之區”的字眼,巧的是,在“首善之區”之前,排在首位的文字卻是“史上最強”!
好一個“首善之區”、“史上最強”,對廣東流行音樂而言,這是多么貼切的字眼。
原來,自問我的史稿還是比較詳細的,可謂面面俱到,但從篇幅所限的角度出發,我不得不忍痛刪去了近一半的內容,而且,原來準備好的近兩萬字的“大事記”同樣只能忍痛割愛了,但我相信,這些“剩餘價值”相信會有其新出處的,這裡也就權當賣個關子吧!
好在,《廣東流行音樂史》由我的孤軍奮戰,變作了集體出擊,各位看官如果仍意猶未盡,大可通過“濤聲依舊”廣東流行音樂風雲30年叢書的其他書籍,找到更精彩的內容。這套有理論、有史稿、有傳略、有作品的洋洋近百萬字的叢書,才是完整的廣東流行音樂的成果。
叢書的首發式定在2008年12月28日在廣州購書中心舉行。呵呵!多好意頭的日子!這不正預示著廣東流行樂壇“發現、發展、發奮”之意么?祈求廣東音樂人、廣東歌手、廣東傳媒人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在南方星空中劃出彩虹。
衷心感謝新世紀出版社社長陳銳軍及社長助理王凱波為叢書出版作出的貢獻!
衷心感謝為叢書出版提供珍貴材料及珍貴照片的各位仁兄!(在成書過程中,我參考了不少散見於各處的原料材料,略美之處,一併致謝!)
衷心感謝多年來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
謹以《廣東流行音樂史》獻給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
謹以《廣東流行音樂史》獻給為廣東流行音樂嘔心瀝血的人!
熱愛音樂的人們,總是把風雨留給自己;熱愛音樂的人們,總有海闊天空的情懷。當我完成《廣東流行音樂史》的重任之時,我想到了“二十世紀廣東流行經典金曲演唱會”系列活動中的這么一句美文:
春秋變幻,無怨無悔寫輝煌。
光明長存,歲月留聲最動情。
廣東流行樂壇創下的多個第一,使廣東成為中國流行樂壇與北京相併列的南北兩大創作、製作基地之一,為現代中國流行音樂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7年5月1日,廣東出現了中國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揭開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序幕。
緊接著,廣東流行音樂所創造的“中國第一”,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中國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中國第一家影音公司、中國第一次評選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中國第一個音樂排行榜、中國第一個流行音樂組織、中國第一個歌手簽約制度,全都是廣州首創。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是改革開放的風向標。廣東毗鄰香港,接受新事物很快,音樂的創作、製作、推廣等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廣東的電視媒體在全國範圍內也是很有優勢的,影響力比較大,節目新穎有趣,頗受全國觀眾喜愛,這無形之手把廣東歌手推向了全國。
廣東流行音樂開始發展時,北方的音樂還處於零的階段,廣東在中國流行音樂中首先覺醒,占領了一個制高點,占領了改革開放的先機。
廣東是一個平民文化程度甚高的地方,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平民文化頗為適合在廣東這片熱土上生長和發展。廣東對於中國流行音樂發展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西北風”流行是從廣東音樂人創作的《信天游》颳起的,環境保護年的時候,廣東流行樂壇有《山溝溝》和《一個真實的故事》,接下來有《彎彎的月亮》,電視劇主題曲方面有《我不想說》,20世紀90年代,有《小芳》、《愛情鳥》、《牽掛你的人是我》、《真的好想你》、《濤聲依舊》等,另外還有《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和《高原紅》,新媒體部分有《月亮之上》、《一萬個理由》和《秋天不回來》等,這批歌曲都是屬於全國領先地位的。
廣東流行音樂,功勳卓著。30年來,廣東流行樂壇湧現出的一大批卓越的廣東音樂人和廣東歌手,“嶺南樂派”輕靈、清新、婉轉、動聽、平民化、易於傳唱、流行味足的風格,大受市場歡迎,《濤聲依舊》、《彎彎的月亮》、《真的好想你》、《信天游》、《我不想說》、《真實的故事》、《小芳》、《大哥你好嗎》、《我的愛對你說》、《晚秋》、《九月九的酒》、《愛情鳥》、《大花轎》、《你在他鄉還好嗎》、《又見彩虹》和《高原紅》等一首首詞曲俱佳的歌曲紅遍大江南北乃至世界華人圈,深深地留在觀眾的記憶之中。
伴著廣東流行音樂的成長壯大,廣東傳媒一直以主體的姿態關注廣東流行樂壇,為其搖旗吶喊,主動承擔起繁榮廣東流行音樂的責任。廣東電台、廣東電視台、廣州電台、廣州電視台相繼推出的各種各樣的音樂欄目,大力推介廣東流行音樂。《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周末》、《南方日報》、《粵港信息日報》、《廣州青年報》、《舞台與銀幕》、《新舞台》、《信息時報》、《聲報》、《南方都市報》、《新快報》,都為廣東流行樂壇作出了自己獨有的重大貢獻。
1990年,廣東流行創作學會成立,標誌著廣東流行音樂人已經團結為一種自覺的社會文化力量;2002年,廣東省流行音樂學會的重新註冊成立,則標誌著廣東流行樂壇進入了一個全面整合發展的新時期。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只有太平洋影音公司、中國唱片公司廣州公司、廣州新時代影音公司、廣州白天鵝公司等數家唱片公司。到21世紀,廣東已有超過200家的唱片公司;以往,廣東的流行音樂創作、製作人不超過數十人,到21世紀,至少有數百人在創作、製作流行音樂。事實證明,廣東流行樂壇像一條滾滾的音樂長河,後浪推前浪,在曲折迂迴的音樂產業創意文化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前進,始終沒有停步。
到了21世紀,全國的經濟水平直線上升,人們不再“仰視”廣東。這個時候,經濟催化音樂發展的使命就完成了,廣東流行音樂也完成其領軍的使命。不少廣東音樂人和廣東歌手都到了北京發展,而大批新人也相繼出現。這就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在新世紀,廣東流行音樂依然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廣東在唱片的加工、製作、發行方面依然是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中國百分之七八十的唱片加工、製作、發行都在廣東。
21世紀以來,廣東流行音樂依然在許多方面保持著領先地位。
在新媒體時代,廣東流行樂壇率先完成音樂文化的載體革命,再度引領中國流行音樂潮流。回首2004年至2005年大熱的網路歌曲,絕大多數走紅的網路歌手和網路歌曲都是來自廣東製造和推廣的:廣東飛樂唱片公司的《老鼠愛大米》、《豬之歌》,大聖先之唱片公司的《別說我的眼淚無所謂》,以及委婉悠揚的《丁香花》也是從廣東飄向全國。廣東音樂人再次抓住時機,推出了《一萬個理由》、《月亮之上》、《你到底愛誰》、《不要再來傷害我》、《那一夜》、《秋天不回來》、《求佛》、《回心轉意》、《狼愛上羊》、《QQ愛》等熱門歌曲,以“市場觸覺敏銳”著稱的廣東流行樂壇,又一次站在了中國流行音樂的潮頭。
廣東流行樂壇一直在為中國的流行音樂事業不斷地提供新的作品、新的歌手、新的運營模式、新的製作技術、新的音樂產業創意文化觀念、新的人才和實踐經驗。當初,是因為特殊的政策和地理優勢成就了廣東經濟,造就了廣東流行音樂,那么,廣東流行音樂由此蓄積的深厚底蘊以及廣東音樂人及傳媒人的開拓創新精神。
敢為人先,正是廣東流行音樂一直把握著中國流行音樂領航地位的原因所在。
昨天如此, 今天如此,明天如此。
後記 / 伍福生

目錄

總序
總論
第一章 首開先河(1977-1985)
概述
第一節 廣州成為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祥地和橋頭堡
第二節 全國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在廣州誕生
第三節 全國第一家現代影音公司成立
第四節 本土作者活躍,廣東原創萌芽
第五節 全國第一個流行音樂大賽在廣州舉行
第二章 風起嶺南(1986—1990)
概述
第一節 廣東流行音樂向內地及海外輻射
第二節 廣東音像業蓬勃發展進入高峰期
第三節 西北風從廣東颳起蔓延全國
第四節 《為我們驕傲》等原創作品成為主流
第五節 廣東校園歌曲創作評選活動方興未艾
第六節 “新空氣”成為全國第一個流行音樂創作組合
第七節 全國最早的MTV出自廣州
第八節 全國首次流行音樂作品研討會
第九節 廣東歌手相繼獲獎並舉行全國首個歌手個人演唱會
第十節 廣東創作歌曲大賽成為全國第一個流行歌曲排行榜
第十一節 《音樂衝擊波》全力推介原創粵語歌曲
第十二節 廣東音樂人成立全國第一個流行音樂會
第三章 跨越巔峰(1991-1995)
概述
第一節 廣東省通俗歌曲研究會展示廣東原創實力
第二節 “嶺南甜歌”誕生,《風含情水含笑》破百萬大關
第三節 《外來妹》熱播帶動“金童玉女”崛起
第四節 廣東音樂人與香港互動積累抗衡資本
第五節 《濤聲依舊》進入央視春晚並迅速風靡全國
第六節 李春波的《小芳》與《一封家書》現象
第七節 中唱廣州公司歌手推介會拉開粵軍北伐的序幕
第八節 廣州各大唱片公司掀起簽約浪潮
第九節 廣東歌手在南北歌壇擂台戰中贏得觀眾
第十節 廣州舉辦全國第一個由黨政部門組織的流行音樂研討會
第十一節 “’94嶺南歌壇巡禮”——廣東原創大展示
第十二節 卡拉OK熱潮帶動廣東原創作品的流行
第十三節 廣東音樂人及歌手演唱會開啟新里程
第四節 廣東搖滾新勢力推出《南方大搖滾》
第五節 廣東歌手與廣東作品風靡全國
第十六節 電台氣勢如虹,廣州電台支付第一筆播出辦稅
第十七節 “杭州公約”簽訂,歌手解約成風
第十八節 薛芳芳《阿姐鼓》MTV走向世界
第四章 山高水長(1996-1999)
概述
第一節 廣州推出全國第一部流行音樂紀錄片
第二節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第三節 “中國力量”掀起中國演唱組合新風暴
第四節 廣東音樂人在各地舉行作品演唱會
第五節 流行音樂與交響樂在廣州第一次握手
第六節 “新音樂大獎”變陣,“嶺南新歌榜”合併
第七節 民營製作公司和工作室異軍突起
第五章 又見彩虹(19000-2008)
概述
第一節 20世紀廣東流行經典金曲演唱會開新世紀之聲
第二節 廣州首建南方第一個純音樂網站“中華好歌網”
第三節 容中爾甲簽約廣東,樂壇老將重出江湖
第四節 《又見彩虹》入選九運會歌重建廣東音樂人自信
第五節 《流淌的歌聲》獲金唱片獎帶動新編懷舊歌曲熱潮
第六節 廣東省流行音樂學會成立並舉行百名歌星演唱會
第七節 廣東電視台推出陳小奇創作20周年特別節目
第八節 廣東推出“流行音樂學會獎”及“星海音樂獎”
第九節 宋雪萊張敬軒漸成廣東流行樂壇主力
第十節 廣東流行音樂激情牽手旅遊文化
第十一節 發燒唱片成為廣東唱片業一大亮點
第十二節 廣東音樂人提出“”南方樂派概念
第十三節 廣東省流行音樂學會帶領樂壇奮勇前行
第四節 廣東成為全國最大的光碟加工及唱片發行基地
第五節 網路歌手楊臣剛攜《老鼠愛大米》晉身央視春晚
第十六節 廣州相繼舉行網路音樂高峰論壇和座談會
第十七節 “新媒體”時代廣東民營唱片製作業奇峰突起
第十八節 廣東歌手相繼與世界五大唱片公司簽訂發行契約
第十九節 《唱好廣州》“尋找失落的廣州文化”
第二十節 廣東首部音樂劇《星》走向全國
第二十一節 廣東流行音樂30周年系列活動越唱越強
第二十二節 廣東流行音樂作品音樂會及演唱會異常活躍
第二十三節 廣東舉行紀念改革開放30年系列活動
後記
編後記
I S B N :9787540539665
作 者:伍福生
出 版 社:廣東新世紀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08-12-28版 次:初版
開 本:16開
包 張:平裝
中國第一部當代流行音樂史《廣東流行音樂史》
新世紀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第一套流行音樂叢書“濤聲依舊-廣東流行音樂風雲30年”叢書,近日在廣州購書中心隆重舉行首儀式發。伍福生歷時五年、數易其稿寫成的《廣東流行音樂史》,是中國內地第一部當代流行音樂史,填補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的空白。
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而這30年,也正是廣東流行音樂從萌芽到發展壯大以至走向全國的30年。廣東流行音樂,不但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更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新文化的一個縮影。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新世紀出版社精心策劃出版了“濤聲依舊-廣東流行音樂風雲30年”叢書。叢書的出版人和選題策劃是陳銳軍,責任編輯是王凱波。叢書被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列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重點圖書”的重中之重項目。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雄為叢書撰寫了總序。
伍福生歷時五年、數易其稿寫成的《廣東流行音樂史》,是中國內地第一本當代流行音樂史,填補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的空白。伍福生是著名文化記者。流行音樂傳播者、研究者。在廣州、北京出版有文化、娛樂等專著10多種。獲得過中國流行音樂十年成就獎、廣東流行音樂三十年傳媒成就獎。成功案例包括有:國際巨星朱哲琴早期系列報導、二十集專題電視片《音樂人》系列推介執行策劃、楊臣剛《老鼠愛大米》系列推介執行策劃、香香《豬之歌》及《香飄飄》系列推介執行策劃。
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特意為《廣東流行音樂史》撰寫序《南方的風》。陳小奇指出:“《廣東流行音樂史》這是中國內地第一本當代流行音樂史。雖然它只是一部廣東的地方流行音樂史,但放眼全國,除了廣東,還有哪個地方能夠完整而全面地反映出中國當代流行樂壇三十年來發展的全過程?又有哪個地方能夠像廣東流行樂壇一樣湧現出如此之多的優秀音樂人和優秀作品並三十年持續不斷地以新的思維和新的實踐為流行音樂的產業化發展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貢獻呢?只有廣東。”
“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處於香港和北京 南北夾攻 之中的廣東流行音樂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在本地黨政部門和傳媒界、文化界的支持下,率先揭開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帷幕,創造了無數個影響全國的第一,使廣東當之無愧地成為和北京並列的南北兩大創作、製作和生產基地之一。”陳小奇指出,“三十年的探索,
陳小奇表示:“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稍有疏忽,很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資料都會被湮沒,即便是十幾二十年前的事情,現在追溯起來都如考古般地困難。感謝本書作者──著名文化記者伍福生先生為我們真實地記錄和還原了這一段歷史。或許由於時間和篇幅的關係,其中仍可能會有一些疏漏,但無論如何,本書填補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的空白,為廣大流行音樂愛好者和理論研究人員提供了大量史料,僅此而言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如果能讓讀者們從廣東流行音樂界三十年的軌跡中得到某種啟示並對未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產生些微的影響的話,那就更是功德無量了。”
在《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序中, 陳小奇還指出:“南方的風,起於青萍之末,卻挾著南中國海的氣韻,在中國內地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颶風。三十年,廣東流行音樂界以一己之力,在起承轉合的周期中艱難地完成了一次美麗的蛻變。三十而立的廣東流行樂壇,面對著全球性的唱片危機和數字音樂大潮的衝擊,他們的下一步又會給中國流行樂壇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呢?我們期待著。”
《廣東流行音樂史》的作者伍福生表示:“其實,據我所知,在此之前早已有人幾回想寫這樣的書稿了。早在1994年至1995年間,便有一位編輯、記者想寫廣東流行音樂的書籍,但一直沒有成事。當時,我就想: 這書籍由我來寫,那該有多好啊! 但如果這個時候寫史,頂多是一本 少年史 。後來,我才知道,在2000年舉行 20世紀經典 之前,主辦方也有出版廣東流行音樂書籍的構想,但同樣也沒有成事。但如果這個時候寫史,頂多是一部 青年史 。如今,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春風吹來滿眼春,在這樣一個好日子裡出版《廣東流行音樂史》,則可謂水到渠成,恰到好處。廣東流行樂壇剛過而立之年,此時推出,則可稱之為 繁榮史 。畢竟,此前有30年的厚重歷史作為堅強後盾,《廣東流行音樂史》才不致於單薄,加上有到2013年近5年來湧現的優異成績,更增添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厚重感。”
伍福生還表示:“這本《廣東流行音樂史》出現了不少 全國第一、全國首創的字眼。是的,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嶺南文化中心地、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的廣州,人們一直都是敢為天下先。我總認為,廣東流行樂壇一直都是中國流行音樂的 首善之區 ,廣東音樂人、廣東歌手、廣東傳媒人30年來都在默默耕耘,創造了無數個 第一 。《廣東流行音樂史》重點突出了廣東首創並影響了中國流行樂壇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順了整體發展脈絡。這就是對 生於深圳、成於廣州、長於北京 的 妙論 的最好回答。廣東流行音樂史,不是誰人可以抹殺得了,也不是誰可以篡改得了!”
廣東流行音樂史

編輯推薦

30年的探索,30年的跋涉,廣東音樂人邁出的每一步,都烙刻著這個時代獨有的印記,他們的每一項舉措,都書寫著中國流行音樂的歷史和傳奇。為了這一段抹殺不去的進程,為了這一段艱辛而閃亮的記憶,就有了這一本歷時五年、數易其稿的《廣東流行音樂史》。

作者簡介

伍福生,著名文化記者,流行音樂傳播者、研究者,曾出版文化、娛樂、美食、管理等專著20多種。他是中國輕音樂學會、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第二屆學會獎評審;廣東流行音樂協會理事。獲中國流行音樂10年成就獎、廣東流行音樂30年傳媒成就獎。成功案例:國際巨星朱哲琴早期系列報導,20集專題電視片《音樂人》全國系列宣傳推介執行策劃,楊臣剛《老鼠愛大米》全國系列宣傳推介執行策劃,香香《豬之歌》及《香飄飄》全國系列宣傳推介執行策劃。
伍福生伍福生

我心依舊

5年。1800多個日子。我痛並快樂著。
這一切,全因為一段抹殺、篡改不了的集體回憶。
這一切,全因為《廣東流行音樂史》的艱難跋涉。
八載心愿,五年寒窗,一朝付梓。
如今,夢竟成真,我如釋重負,同時也感慨萬千。
20世紀90年代初,我由一位業餘作者成為專業的編輯、記者,采寫了大量文化、娛樂、音樂方面的稿件。進入新世紀,由於工作環境的轉換,我雖然用不著像以往那樣過著衝鋒陷陣的采寫生活,但依然與文字打著交道。閒來我便加入了著書立說的行列,幾年間,也出版過一些無關痛癢的書籍。在這兩三年間,我把我這些年有關流行音樂的稿件整理了一番,打算弄些《廣東流行樂壇風雲錄》或《廣東音樂人》或《廣東歌手寫實》之類的集子,雖然在與一些出版社的接觸中有點兒眉目,但仍不很成熟。
2003年10月15日,於我而言,是一個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是航天英雄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遨遊太空的日子。
這一天,也是我鐵定要為《廣東流行音樂史》著書立說的日子。
前一天——10月14日,是廣州解放紀念日,也是一位影視界友人的生日,友人少不免“晚飯卡拉OK直落”。第二天下午,我們相約在廣州天河大廈的咖啡廳繼續茶聚,聽其大計。其間,我忽聞得幾個頗為熟悉的聲音,原來是廣東省流行音樂學會的負責人陳小奇、陳潔明、李廣平和李小兵在開小會,相討大計。
這幾位仁兄頗為關心我的近況,李廣平先生還談到在購書中心看到我寫的幾本書籍。他們同時談及學會急需編輯出版有關廣東流行音樂方面的書籍,因為一直沒有對廣東流行音樂進行系統的總結。於是,我自告奮勇,請纓撰寫《廣東流行音樂史》,而李廣平先生則負責《廣東流行音樂作品300首》之類的書籍。當下,我們五人便相議了一下《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大概內容,並對廣東流行音樂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初步的劃分。
當時,學會方面的要求是20天拿出初稿,但由於這事實是前無古人的事情,毫無現成可言,難度初現,結果,我在半個月後才列出書稿的提綱,當時,大伙兒對這個提綱沒有提出異議。於是,我便開始採訪、收集及整理資料,投入寫作。
2004年1月初,在廣東省委宣傳部召開的座談會上,學會的負責人談到了《廣東流行音樂史》及《廣東流行音樂作品300首》的寫作問題,這事也就這樣公諸於眾。
起初,我以為這本史稿三五個月就能“搞惦”,無耐廣東流行音樂史的研究一直是空白,可以利用的資料實在是鳳毛麟角。採訪,跑圖書館查資料,由於資料貧乏,加上公務及私務纏身,史稿的寫作都只能是打打停停。
我請纓寫作《廣東流行音樂史》,緣於我與流行音樂有著難分難解的情結,但這著實是一樁苦差事。夜深人靜的時候,每當看著那些熟悉的文字時,我總會想起了與流行音樂有關我的前塵往事。
因為流行音樂,我成了各地電台主持人口中的“羊城名記”、成了各地同行眼中的“一線記者”、成了各地歌手心中的“大腕”。
因為流行音樂,我有幾回幾乎成為“被告”……
這些年間,我與不少廣東歌手成了好朋友。我還是業餘作者的時候,便成為追蹤採訪了日後成為國際巨星的朱哲琴的第一人。我先後在《羊城晚報》、《南風》文藝報、《廣州日報》、《廣東電視周報》和《舞台與銀幕》追蹤報導了朱哲琴的成長曆程。有一次,我所在的單位搞聯歡活動,便把把朱哲琴拉來義演,結果,由於音響及伴奏帶出了問題,竟讓她在演唱《微笑在廣州》時出了洋相,最後以清唱完場。此事令我一直內疚了許多年。
我與不少廣東歌手建立了友誼,他們每有猛料,總會第一時間和我通風報信,不少“獨家報導”都是這樣得來的。好幾回,報紙出街的時候,就有記者打來電話:“為什麼這事就你知道?”
我與不少廣東音樂人成了好朋友。那時候,我與一些音樂人和歌手有了較多的接觸,從中獲得一手材料。而我那“顛倒黑白”的“夜貓子”生活,也是那時候開始的。我忘不了當年到上海採訪東方風雲榜年度頒獎的時候,由於我是從杭州參加“杭州公約”輾轉自費到上海採訪,主辦單位沒有安排住宿,於是,廣東音樂人李海鷹好說歹說把他的床讓給我睡,而他卻堅持打地鋪睡在硬地板上。此事讓我一直感動了許多年。
我與不少廣東的記者成了好朋友。我忘不了當年我和紐海津、陳丹苗、龔丹楓四人“同居”的情景。當時,我們集體自費到杭州參加“杭州公約”會議後,輾轉到上海採訪“東方風雲榜”年度頒獎,在紹興,為了省錢,我們四人同居一室,席地而睡。此事讓我們多年後仍不能忘懷。
我忘不了有幾回我幾乎成為被告的情景。當年,我是最早寫廣東歌手毛寧、周艷泓、林依輪、高林生等人跳槽的。某一天,某唱片公司老總打來電話,劈頭一句就說:“伍福生,我要告你!你為什麼要寫我們的幾個歌手跳槽?”又有一天,另一家影音公司的老總把我們的兩位女編輯找去臭罵了一通,什麼難聽的罵句都用上了,原因是我接連寫了他們公司的幾位歌手跳槽。後來,我才知道此事,我為兩位女兒家因我而成為受辱的替罪羔羊而難過了好一段日子。
我忘不了當年因為接連推介“西域刀郎”而被偏激的反對者在網路上把我罵得“狗血淋頭”悲憤落淚的情景。這時候,我本應和同事到美麗的越南湄公河去旅遊,但我卻推卻旅遊,全力推介“西域刀郎”。結果,招來謾罵……
我也忘不了當年因為接連推介《老鼠愛大米》而被偏激的反對者在網路上把我與楊臣剛罵作“蛇鼠一窩”的情景。“老鼠愛大米”在正式出道僅僅3個月,就代表廣東歌手十年之後重現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於我而言,就是最大的安慰。
以上種種,確確實實是五年如一日自甘寂寞完成《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動力。
我心裡明白,廣東流行音樂史代表著幾代廣東音樂人、廣東歌手及廣東傳媒人的共同努力。而完成一部《廣東流行音樂史》,相信也是他們的共同願望。
2005年1月初,我僅用了8個半天的時便寫出了專著《楊臣剛<老鼠愛大米>紀實》,交由廣州出版社出版,《廣州日報》隨後作了連載。寫這類書稿,倒是不費吹灰之力。相比之下,《楊臣剛<老鼠愛大米>紀實》就像是美式快餐,而《廣東流行音樂史》則是地地道道的滿漢全席,來不得半點馬虎。
5月下旬,我終於交出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初稿,但當中的結構都是以紀事為主,書中有不少章節,都是我當年採訪報導的第一手材料。可能是由於並不太嚴謹的原因,未獲通過,可以說是推倒重來。於是,陳小奇、陳潔明、李廣平和李小兵幾位仁兄又合議制定了一份可操作性較強的提綱,明確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方向,這樣,寫作難度進一步加強,陳潔明先生打趣地說:“這當中的每一條題目,就像每一篇論文。”
此時,離9月在廣州舉行的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只有3個多月的時間,大伙兒希望我能趕一趕。而在此之前,也有廣州的高等音樂學府希望能把《廣東流行音樂史》作為社會音樂系的教材,但結果,我接連錯過了兩次出版的機會。
此後兩年間,大伙兒一直都以為我放棄不寫了,但我清楚地記得,我回復的信息是:“永不放棄!”
如是者,兩年又過去了,2007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我在廣州購書中心遇上了陳潔明先生,他向我談起了廣東流行樂壇三十周年慶典的活動安排情況,並希望我再利用五一黃金周的時間再趕一趕,結果,到6月16日活動舉行的那天中午,我僅僅是趕出了第一章的初稿而已。
隨後,我的小傳收錄在朱明先生所寫的《廣東流行音樂百人傳略》里。到2008年國慶節的時候,我收到廣東流行音樂協會副秘書長林偉強的催交照片的信息,我明顯感到,出版的時機快到來了。
於是,我也加快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進度,結果,我又沒日沒夜地趕了近一個月,終於趕在2012年10月24日(深圳頒獎活動舉行的當天)熬了一個通宵後,完成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整個初稿。時我才虛驚一場!我又險些掉隊了,好在還趕得及“濤聲依舊”廣東流行音樂叢書這一廣東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重中之重的圖片出版計畫。
就在這天,我發覺了有關流行音樂“生於深圳、成於廣州、長於北京”的“妙論”,於是,我在發稿的時候,也把這段“妙論”轉發出去,於是引起了一片譁然。
我收到的反饋是:“還歷史真相,申天地正氣!”
2012年11月8日,新世紀出版社社長陳銳軍及社長助理王凱波帶領陳小奇先生、陳志紅博士及我到番禺茂德公草堂討論《中國流行音樂與公民文化——草堂對話》時,我們決定把“濤聲依舊”廣東流行音樂風雲30年叢書的出版內容作為《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壓軸內容,這樣一部廣東流行音樂史,便有力地顯示出廣東流行樂壇由始至終都在爭當中國流行音樂“首善之區”的大氣魄。
接下來的一個月,我幾乎是在“痛苦”中度過。到2013年近5年前,因為寫《廣東流行音樂史》我幾乎成了“苦行僧”;5年間,我幾乎成了“考古學家”;5年後,我幾乎又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劊子手”,親手把自己到2013年近5年來的心血一刀一刀地砍掉。史稿原來的字數接近50萬字,但因為篇幅所限,我必須把篇幅壓縮。在此期間,我本應有機會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旅遊一番,但時間緊,任務重,我又一次放棄了旅遊,把自己“閉關”了一個星期。
12月9日上午,叢書的編委陳小奇、陳潔明、劉志文,新世紀出版社社長陳銳軍,社長助理王凱波,以及我,在新世紀出版社舉行審定會,對《廣東流行音樂史》進行了“五堂會審”,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大家對著投影螢幕逐字逐句地進行審議、校正、刪節。集體記憶,當然是集體審定了。結果,完成最後一個章節的時候,已是12月10日凌晨,大伙兒連續整整奮戰了一天一夜。
這,就是《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史記”。
儘管《廣東流行音樂史》並非什麼鴻篇巨製,但也實實在在是我的心血之作。各位看官或許會問:就你這等文字,也范得著耗上5年時間?你是否在磨洋工來著?
是的,我是在“磨洋工”!這些史稿,是我一點一滴“磨”出來的。如果三五月能成事,可能《廣東流行音樂史》就輪不到我等小輩去窮5年時間完成這苦差事了。我知道,前輩金兆鈞先生當年寫《光天化日下的流行——親歷中國流行音樂》還整整用了10年時間。
這5年時間裡,我知道天上不會給我掉下一個大餡餅,我唯有老老實實地跑圖書館、查合訂本,採訪、整理、修改、補充,特別是要找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這三部分的資料,就像是大海撈針,那都是我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還必須去偽存真。加上,這些年代網際網路還沒有出現,要尋找歷史資料,實在是談何容易!為了完成《廣東流行音樂史》,我也不知道自己熬過了多少個通宵達旦,也數不清自己迎來了多少回“東方露出魚肚白”。
其實,“這書籍由我來寫,那該有多好啊!”但如果這個時候寫史,頂多是一本“少年史”。後來,我才知道,在2000年舉行“20世紀經典”之前,頂多是一部“青年史”。加上到2013年有近5年來湧現的優異成績,更增添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厚重感。
各位看官或許會發現,這本《廣東流行音樂史》出現了不少“全國第一”、“全國首創”的字眼。廣東流行樂壇一直都是中國流行音樂的“首善之區”,廣東音樂人、廣東歌手、廣東傳媒人30年來都在默默耕耘,創造了無數個“第一”。這就是對“生於深圳、成於廣州、長於北京”的“妙論”的最好回答。廣東流行音樂史,不是誰人可以抹殺得了,也不是誰可以篡改得了!
如果誰想貪天下之功,沒問題,哪就先請問一問敢為天下先的廣東流行音樂人、廣東歌手和廣東傳媒人吧!因為他們不僅是這段歷史的創造者,而且還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
我總認為,廣東流行樂壇早已就是中國流行樂壇的“首善之區”。首善者,有兩重意思,一是首都,二是最好的地方。我用“搜狗輸入法”鍵入“SSZQ”幾個首寫拼音,便會出現“首善之區”的字眼,巧的是,在“首善之區”之前,排在首位的文字卻是“史上最強”!
好一個“首善之區”、“史上最強”,對廣東流行音樂而言,這是多么貼切的字眼。
原來,自問我的史稿還是比較詳細的,可謂面面俱到,但從篇幅所限的角度出發,我不得不忍痛刪去了近一半的內容,而且,原來準備好的近兩萬字的“大事記”同樣只能忍痛割愛了,但我相信,這些“剩餘價值”相信會有其新出處的,這裡也就權當賣個關子吧!
好在,《廣東流行音樂史》由我的孤軍奮戰,變作了集體出擊,各位看官如果仍意猶未盡,大可通過“濤聲依舊”廣東流行音樂風雲30年叢書的其他書籍,找到更精彩的內容。這套有理論、有史稿、有傳略、有作品的洋洋近百萬字的叢書,才是完整的廣東流行音樂的成果。
叢書的首發式定在2008年12月28日在廣州購書中心舉行。呵呵!多好意頭的日子!這不正預示著廣東流行樂壇“發現、發展、發奮”之意么?祈求廣東音樂人、廣東歌手、廣東傳媒人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在南方星空中劃出彩虹。
衷心感謝新世紀出版社社長陳銳軍及社長助理王凱波為叢書出版作出的貢獻!
衷心感謝為叢書出版提供珍貴材料及珍貴照片的各位仁兄!(在成書過程中,我參考了不少散見於各處的原料材料,略美之處,一併致謝!)
衷心感謝多年來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
謹以《廣東流行音樂史》獻給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
謹以《廣東流行音樂史》獻給為廣東流行音樂嘔心瀝血的人!
熱愛音樂的人們,總是把風雨留給自己;熱愛音樂的人們,總有海闊天空的情懷。當我完成《廣東流行音樂史》的重任之時,我想到了“二十世紀廣東流行經典金曲演唱會”系列活動中的這么一句美文:
春秋變幻,無怨無悔寫輝煌。
光明長存,歲月留聲最動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