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民歌

廣德民歌

廣德民歌,是安徽省廣德縣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是廣德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廣德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被列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德民歌
  • 流行區域:安徽省廣德縣
  • 性質: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意義,廣德縣民間歌謠選,代表作品,作品名錄,情歌(8首),訴苦歌(2首),

簡介

廣德民歌,是廣德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是廣德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廣德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被列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德民歌在150餘年的傳唱與傳承史中,始終伴隨著民眾的生產生活、喜怒哀樂,具有較高的民俗學、歷史學、文學和人類學研究價值,廣德民歌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廣德民歌
廣德民歌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它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聽眾。
2014年5月初,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次公布的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70項,其中有《廣德民歌》。

意義

自2010年10月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文廣新局的大力支持與指導下,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深入基層發掘、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料,積極申報縣、市、省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使我縣大批瀕臨消失的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優秀的項目的傳承工作也得到了保障。

廣德縣民間歌謠選

清同治年後,廣德縣民主要是來自豫、鄂等省的移民,由各籍移民帶來的原籍民歌豐富多樣,異彩紛呈。本縣民歌從種類上分,有山歌、田歌、燈歌、門歌、小調等,其中山歌高亢嘹亮,田歌質樸奔放,小調優美纏綿。
土地革命時期,革命先烈王金林等人曾用民歌曲調填上新詞,宣傳革命道理,並深入田間地頭教農民演唱,很快風靡全縣。眾多勞苦民眾在歌謠的感召下,投身革命。
1957年3月,本縣民歌手董昌玲赴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演唱廣德民歌《一對小秧雀》譽滿京城,榮獲一等獎。4月27日,她又奉調在懷仁堂演唱,受到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並一起合影留念。
1958年縣文聯曾企業文化幹部和業餘愛好者下鄉採風,成果頗豐。並與文化館聯合編印《廣德民間詩歌集》二輯,收錄民間歌謠600餘首。

代表作品

作品名錄

《一對小秧雀》、《繡手巾》、《納鞋底》、《十恨歌才郎哥來玩》、《繡手巾》、《才郎哥來玩》、《大米好吃田難種》、《劉海歌》、《摸姐辯》、《牧歌》、《雙鳳》、《太陽出來滿地紅》、《車水歌》、《打秧草歌》、十雙紅繡鞋》、《姑嫂看燈》、《丫山迷歌》。

情歌(8首)

郎有心來姐有心,哪怕山高水又深,山高也有人走路,水深還有擺渡人,只要我倆情意真。
關姐門前一棵槐,手攀槐樹等郎來。娘問女兒望么事,我望槐花幾時開,差點說出“望郎來”。
姐在屋裡織綾羅,郎在外面唱山歌。腳下忘了踩踏板,手中忘了織布梭。一心想著我的哥。
送郎送到一里灣,雙腳一跺恨老天,閏年閏月你都有,咋不閏個五更天。多閏一更頂三年。送郎送到後山崗,送郎一對花炮仗。郎走五里放一隻,郎走十里放一雙,看不見小郎聽炮響。
姐在門前納鞋底,針眼好似魚子密,郎問鞋底是誰的,羞得關姐把頭低:“不是你的是誰的!”
郎是蜻蜓天上飛,姐是蜘蛛下網圍。蜻蜓落進蜘蛛網,粘住翅膀難得飛,看你出外歸不歸!
娘罵女兒沒出息,挑水挑到日偏西,頭上烏雲誰打散,羅裙帶子誰解的,哪裡粘得一身泥?女兒嗔娘咋說起,真是無的說有的!頭上烏雲風吹散,挑水熱的解羅衣,身上是水桶擦的泥。
郎要出門去採茶,留姐一人自當家,無事莫在當門坐,少梳油頭少插花,留個笑臉我回家。叫聲小郎記心梢,放心出門莫嘮叨。只怕老天不下雨,不怕浮雲起得高,真金不怕火來燒。

訴苦歌(2首)

十八歲大姐周歲郎,洗腳把尿抱上床,睡到半夜要吃奶,照他屁股三巴掌:“我是你老婆不是娘”。娘叫女兒莫心焦,沙罐子煮肉慢慢熬,有朝一日郎長大,甜日子一到苦日子消,好比甘蔗甜到梢。聽娘勸來更煩惱,有誰象我小郎小,等到小郎長大了,花已謝來葉已凋,叫我怎么不懊糟!
十八歲大姐喪了夫,好比水桶炸了箍,哪個木匠心腸好,緊緊桶板緊緊箍,可憐可憐小寡婦!三尺白布把頭纏,哭哭啼啼到墳前,一屁股坐在墳頭邊,哭聲地來哭聲天,十八歲守寡到哪年?一張白紙四角方,寫張狀紙告閻王,百歲老漢你不死,偏死我夫少年郎,年輕守寡太冤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