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鬼

廟鬼

《廟鬼》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這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故事,字數不多,文風沉鬱,充滿驚險,寓意深刻。本文選自原書卷二第四篇,講述了城隍廟的廟鬼,不為人造福,卻去禍害正直的醜惡事實,表現了社會巫蠱勢力無以復加,只有借之於神人之手。本書為清代文學家、小說家蒲松齡(1640~1715)所著,是我國文學寶庫的一朵奇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廟鬼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簡介,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簡介

這個選自《聊齋志異》的短篇講述了一個人被城隍廟的廟鬼所纏身後發生的種種事情。王啟後雖然意志堅定,樸實誠篤,但遇到了廟鬼之後,他也就變的瘋癲起來了。好在神人將廟鬼收服,這才轉危為安。

原文

新城諸生王啟後者,方伯中宇公象坤曾孫[1]。見一婦人入室,貌肥黑不揚。笑近坐榻,意甚褻。王拒之,不去。由此坐臥輒見之。而意堅定,終不搖。婦怒,批其頰,有聲,而亦不甚痛。婦以帶懸樑上,捽與並縊[2]。王不覺自投梁下,引頸作縊狀。人見其足不履地[3],挺然立空中,即亦不能死。自是病顛。忽曰:“彼將與我投河矣。”望河狂奔,曳之乃止。如此百端,日常數作,術藥罔效[4]。一日,忽見有武士綰鎖而入[5],怒叱曰:“朴誠者汝何敢擾!”即縶婦項[6],自欞中出[7]。才至窗外,婦不復人形,目電閃,口血赤如盆。憶城隍廟門中有泥鬼四,絕類其一焉[8]。於是病若失。

注釋

[1]方伯:一方諸侯之長。東漢以來以之稱刺史等地方官。明、清時則作為對布政使的尊稱。中宇公象坤:王象坤,字中宇,明代人,官至山西左布政使。見《山東通志·人物誌》。
[2]捽(zuō昨):揪住頭髮。
[3]履:踏。
[4]術:巫術。罔:無。
[5]綰(wǎn 挽)鎖:手持鐵鏈。綰,盤握。鎖,鎖鏈,拘捕刑具。
[6]縶(zhí執):拘執。
[7]欞,窗,窗戶上的花格子。
[8]類:像。

譯文

新城秀才王啟後,是布政使王象坤的曾孫。有一天,王秀才看見一個又胖又黑,其貌不揚的婦人走進屋裡,嬉笑著靠近他坐到床上,樣子很放蕩。王秀才忙往外趕她走,婦人卻賴著不走。從此,王秀才不論坐著躺著,總看見那婦人在跟前。他拿定主意,決不動心。那婦人惱羞成怒,抬手將王秀才的臉打得劈叭作響,王也沒覺得怎么痛。婦人又將帶子系在粱上,揪住王秀才的頭髮,逼他與自己一起上吊。王秀才身不由己地跟到梁下,將頭伸進弔扣,做出上吊的姿勢。有人目睹王秀才腳不沾地,直挺挺地立在半空,卻吊不死。
從此,王秀才就患了瘋顛病。一天,他忽然說:“她要和我跳河了!”說完就朝河邊猛竄,幸虧有人發現才把他拖回來。天天如此,百般折騰,一天發作數次。家中人請巫抓藥,都不見效。一天,忽見有個武士拿著鐵鎖鏈,怒氣沖沖地進來,對那個婦人呵斥道:“你怎敢欺擾這樣樸實忠厚的人!”隨後就用鐵鏈套住婦人的脖子,硬把她從窗欞中拉了出去。才拖到院子裡,婦人就變成一個目如閃電、血盆大口的怪物。有人忽然想起城隍廟裡的四個泥鬼中,有一個很像這個怪物。從此王秀才的病便好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