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渠鄉

廟渠鄉

廟渠鄉位於甘肅鎮原縣西北部,距縣城54公里。東靠孟壩鎮,南依開邊鎮,西鄰馬渠鄉,北壤三岔鎮。境內山、塬兼有,東西長22公里,南北寬10公里。土地面積178.07平方千米。廟渠鄉歷史悠久,曾為原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時代的排水、灌溉工程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廟渠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
  • 電話區號:0934
  • 郵政區碼:745000
  • 面積:178.07平方千米 
  • 人口:16789人(2017) 
  • 氣候條件:乾旱半乾旱氣候
  • 車牌代碼:甘M
簡介,基本情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環境,人口狀況,交通設施,文教衛生,特色產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文物古蹟,名勝古蹟,經濟指標,名優特產,

簡介

因古時修建廟宇一座,故此而得名。
廟渠鄉廟渠鄉
廟渠鄉地處鎮原縣西北部,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16789人(2017)。面積178.07平方千米。
該鄉歷史悠久,曾為原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時代的排水、灌溉工程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廟渠素有“黃花之鄉”的美譽,黃花、杏子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黃花面積達9500 畝,年產500噸以上,產值達400萬元,並形成了年吞吐量達600至800噸的黃花批發市場。杏子6萬多株,折合面積2514 畝,年總產800噸,產值140多萬元。

基本情況

全鄉共16789人(2017)。共有黨支部15個,其中農村黨支部9個,機關黨支部6個,有黨員552人,其中農村黨員478人,機關黨員74人,有女黨員48人。全鄉共有學校14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國小13所;教師173人,其中國小教師103人,國中教師70人;在校學生2664人,其中國小學生1474人,國中學生119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9個,醫生29人,病床23張。

歷史沿革

廟渠,因古時修建廟宇一座,故此而得名。解放初為廟渠鄉,隸屬馬渠鄉,1956年4月隸屬三岔區。1958年3月撤區建鄉時隸屬縣政府,9月撤銷,1959年9月為廟渠大隊,隸屬馬渠人民公社,1961年6月成立廟渠人民公社,1965年1月撤銷,歸屬馬渠人民公社,1966年5月由馬渠分出,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稱廟渠鄉,2019年《甘肅省民政廳關於同意慶陽市6個鄉撤鄉改鎮的批覆》(甘民復[2019]34號),撤銷廟渠鄉,設立廟渠鎮。

行政區劃

現轄黎明村、慕塬村、文夏村、常儉村、孫寨村、廟渠村、店王村、六十坪村、四合村9個村,88個村民小組、4026戶。

自然環境

廟渠鄉地處鎮原縣西北部,共轄9個村民委員會,88個村民小組,東臨孟壩鎮,西靠馬渠鄉,南壤開邊鎮,北接三岔鎮、方山鄉。屬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境內山塬兼有,溝壑縱橫,梁峁起伏。轄區東西長22公里,南北寬10公里,總面積178.07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且時空分布不均,受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乾燥偏冷,春冬季多西北風,無霜期160-180天。

人口狀況

全鄉共16789人(2017)。

交通設施

鎮三公路、廟川公路、廟三公路縱貫全鄉7個行政村,各村主幹道、村組道路暢通,有村組道路218公里;水平梯田32230畝;廟馬人飲工程1處,機井11眼,上水工程2處,水泥窖1945眼,天然井泉35眼;全鄉退耕還林面積11148.9畝(1330戶5423人),協定荒山造林面積10047.6畝。

文教衛生

全鄉共有學校15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國小14所;教師179人,其中國小教師107人,國中教師72人;在校學生2866人,其中國小學生1710人,國中學生115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9個,醫生32人,病床23張。

特色產業

廟渠鄉素有“黃花之鄉”的美譽,黃花、杏子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歷屆政府因勢利導,堅定不移的以“黃花立鄉”,經過長年的“壓糧擴黃”,黃花面積不斷擴大,品種不斷改良,栽培方法不斷改進,加工技術不斷提高。到2002年底,廟渠鄉黃花累計留存面積17900畝,戶均4.5畝,人均0.90畝,總產量150萬斤,收入700萬斤,戶均收入2000元。並形成了年吞吐量達600至800噸的黃花批發市場。黃花菜已經成為廟渠鄉第一大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拳頭產品。杏子6萬多株,折合面積2514 畝,年總產800噸,產值140多萬元。
黃花菜黃花菜
廟渠鄉利用當地光照時間長,早晚溫差大的氣候條件,自2002年起引進試種美國優質紅提葡萄,並從陝西禮泉聘請當地資深果農曹志義為技術總顧問,栽植了60畝優質紅提葡萄。經過兩年精心培育,現已建成葡萄基地兩處,逐步總結摸索出了一套適合當地葡萄生產的實用技術。2005年果農竇延澤的30畝葡萄收入5.8萬元,畝均達1933元。在竇延澤等種植大戶的輻射帶動下,廟渠鄉形成了以廟渠、四合、文下、常儉、孫寨五個村為中心,發展葡萄種植戶110多戶,栽植面積達300多畝,形成了基地+農戶+銷售的產業化發展模式。

基礎設施

鎮原縣廟渠鄉從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出發,在北街沿鎮三公路兩側規劃了20戶、總占地面積達1.08萬平方米的小康住宅,主體工程已全部完成。機平農田200多畝,新修道路21.5公里,解決了320戶1290人的行路難問題;組織淘挖水泉36處,新打小電井21眼,解決276戶民眾飲水困難。計畫在山區新打小電井100眼,徹底解決1700多戶人和950隻大家畜的飲水困難;投資7萬元,在20多公里公路沿線栽植國槐8000株;狠抓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共登記糾紛19起,已經調處15起。這些基礎設施的落成,為廟渠鄉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廟渠鄉教育管理委員會成立於1986年1月,兩易其址,現址設在廟渠初級中學校園內。教委會成員5人,所轄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14所,村學20所,幼稚園1所。廟渠鄉共有中國小教師183名,其中中學教師47名,國小教師136名。廟渠鄉在校學生3491名,其中中學916名,國小2359名,在園(班)幼兒216名。鄉教委會大力提倡教學改革,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廟渠鄉教育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各級學校配套建設和各項設施大規模改觀,校容校貌明顯好轉。 計生工作:鎮原縣廟渠鄉把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當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工作來抓,組織專職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莊頭村尾宣傳計畫生育法律法規和獎扶優惠政策。同時,結合“兩免一補”政策,為“兩女戶”減免學雜費5480元,為新增8戶二女結紮戶辦理養老儲蓄8000元。累計辦理養老儲蓄102戶、8.54萬元,為18戶獨生子女領證戶辦理養老儲蓄1.8萬元。
鄉領導幹部看望貧困戶鄉領導幹部看望貧困戶
幫弱扶貧:廟渠鄉核查確定“五保戶”75人,發放生活費用5.4萬元;摸排農村低保救助對象972人;動員組織3895戶村民積極參加合作醫療,已啟動報銷程式;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共向198戶困難民眾發放麵粉60袋,救濟款3.15萬元。

文物古蹟

王新莊古墓群,埋藏地下800餘年,歷經風雨剝蝕,洪水沖刷,溝掌塌陷,逐漸暴露,被一打柴民眾偶然發現。墓群在鎮原縣廟渠鄉文夏行政村王新莊東側的白梁灣,兩條山樑環抱成一個簸箕掌,地形隱蔽,環境清幽,灣掌平緩開闊,面臨深溝,與孫寨行政村的掛山隔溝相望,墓葬就在這簸箕舌頭中央、洪水沖成約丈余的峭壁上。墓誌稱,聞聽高曾之祖“葬在新門之北”,新門寨在開邊寨正北,為夏人邊壕。宋時,開邊寨於熙寧二年(1069年)併入新門寨,次年又復為開邊寨。800多年前的地貌環境已不得而知,僅可看出墓群北側有山莊遺址一處,窯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壓未平的巷道遺蹟,說明曾經有人住過。
古墓群古墓群

名勝古蹟

廟渠鄉歷史悠久,曾為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時代的排水、灌溉工程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六十坪屬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曾在該村出土新石器時代的土紅大陶壺6件、土紅陶體2件、土紅雙單陶環13件,出土齊代的紅類沙雙耳陶罐2件。在慕塬村出土漢代銅境3面,在文夏村的王新莊發現宋代墓群1處,並出土黑瓷梅瓶、黃釉小瓷碗、灰陶灶、灰陶彩繪蓮塔等陪葬的器物。(鎮原縣誌均有記載)

經濟指標

2009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779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875萬元,農業總產值4918萬元;糧食總產量9200噸,油料總產量342噸;大家畜存欄8528頭;鄉財政收入20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95元。2010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817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896萬元,農業總產值5285萬元;糧食總產量13115噸,油料總產量46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919元。

名優特產

全鄉確定以“塬面蘋果葡萄、山區種草養畜、全鄉發展黃花”的思路培育特色產業。以黃花而聞名全市,黃花累計面積達30450畝,年產量在1000噸左右,收入1200多萬元,人均收入620元左右。其次是紅提葡萄、蘋果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市場前景廣闊,現有葡萄面積2200畝,蘋果面積9610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