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清秀

廖清秀,1927年生,台北縣汐止人。1944年參加日治時代普考及格,1947年參加甄別普考、國校教員檢定合格,1952年參加高考及格。曾任教員、專員、科長、兼任專門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清秀
  • 籍貫:台北縣汐止
  • 性別:男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927年
  • 職業:文學 作家
  • 代表作品:著作有《恩仇血淚記》、《第一代》、《不屈服者》、《狂成仔》等,譯有《滾地郎》、《共犯者》等。
人物簡介,獲獎詞,文學風格,文學成就,

人物簡介

廖清秀1950年以中文創作的〈邪戀姊夫記〉報考中國文藝協會主辦的「第一屆小說研究班」錄取,開始了他一生的中文寫作生涯。1952年11月2日以《恩仇血淚記》獲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長篇小說獎。1999年5月〈第一代(上、下)〉獲第五屆巫永福文學獎。
至今寫作五十多年,所寫長、中、短、極短篇小說散文論評、報導文學、翻譯改寫日文等共約一千五百萬字。年近八十仍在寫作。
著作有《恩仇血淚記》、《第一代》、《不屈服者》、《狂成仔》等,譯有《滾地郎》、《共犯者》等。

獲獎詞

戰後第一代以中文寫作的台灣作家先鋒五十年來創作從未間斷。
以熱誠的心,冷靜的眼,
關照台灣歷史與社會。
文章風格嚴謹而深趣,寓諷刺於幽默;
堅毅、刻苦、樂觀、進取,是您的人生哲學,亦是您的文學主題。

文學風格

廖清秀創作文類以散文與小說為主,另有論述、雜文、翻譯等。 長篇《恩仇血淚記》以自身於日據時期的生活經驗而寫成,清楚刻畫出日本殖民者的壓迫,但除了對殖民者的仇恨之外,亦有人與人之間基本人性的關懷,葉石濤曾就此評論:「這使得這長篇脫離了抗日抗議小說的老舊框框,提供了由更高層面的人性來看壓迫與被壓迫階級的對立中所隱藏的另一面。」其餘作品寫作題材均以當時的政治、社會、官場、金錢、婚姻、老與死等為背景,他用樸拙而稍帶諷刺的文筆直指人生陰暗面,呈現出人生最生動的浮世繪畫,充滿對現實人生的警惕與嘲諷。 廖清秀是台灣新文學拓荒者之一,從日據時代開始日文創作,於1943~44年間即有近六十篇日文散文創作。 光復後,成為跨越語言的一代,積極學習國語邁向中文創作,1951年參加中國文藝協會「小說研究班」,發表第一篇中文小說〈阿九與土地公〉,來年《恩仇血淚記》獲得中華文藝獎長篇小說獎,為五○年代台籍作家獲獎首例;1957年參與鐘肇政發起之《文友通訊》;1976年曾翻譯日據時期作家張文環作品《滾地郎》。

文學成就

曾獲中華文藝長篇小說獎、鹽分地帶文藝營「台灣文學特殊貢獻獎」、台灣文學獎佳作獎、巫永福文學獎、台北西區扶輪社扶輪文學獎、台灣文學牛津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