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乾武

廖乾武(1886-2-18—1930-9-3)

出生地:今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八仙鎮

廖乾武,原名正元,又名華龍。1886年2月18日出生於平利縣龍門鄉一個貧苦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廖述職,當過道士,後開飯鋪兼營鹽鋪,置田產,家境逐漸小康。乾五幼入私塾,稍長,從大哥廖翰屏(秀才)讀書;曾從鄰村教師練拳習武。1906年冬,同農家姑娘楊富秀結婚。次年2月13日(陰曆正月初一),赴漢口欲尋秘密從事反清活動的二哥廖定三(同盟會員)謀事,由於盤費用盡,流落黃陂縣,當鄉村教師數年。後由二哥資助,1911年畢業於京師農業學堂。民國初年,在北京農事試驗場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乾武
  • 出生地: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八仙鎮
  • 出生日期:1886,2.18
  • 逝世日期:1930,9.3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1916年,陳樹藩攝取陝西軍政大權,曾邀乾五回陝任職。乾五目睹陳樹藩所作所為,憤而離開西安回漢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乾五患上嚴重的骨髓炎,治療三年方愈。1920年,在湖北省軍政府交通部長熊晉槐(同盟會員)家當家庭教師。

人物經歷

五四運動使廖乾武的政治生活發生重大轉折。1921年8月,經早期共產黨人包惠僧、李漢俊介紹,同施洋等人參加武漢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次年在董必武、陳潭秋的影響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2月初,他和項英、許白昊、陳潭秋、施洋、李之龍等領導了漢口江岸鐵路工人的罷工鬥爭。在“二七慘案”中,同項英僥倖脫險。11月20日,代表武漢通報社出席湖北全省國民外交協會成立大會。12月30日,任新成立的國民黨漢口市黨部籌備處副主任。1924年1月,廖乾武出席了標誌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代理國民黨漢口執行部宣傳部長。4月,擔任中共漢口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委員長為包惠僧)。5月13日,設在漢口德潤里23號的地委機關遭敵破壞,廖乾五機智脫險,到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中央決定包惠僧、廖乾五到廣州參加軍事工作。
1924年8月,孫中山創建“大本營航空局鐵甲車隊”,中共廣東區委選派廖乾五任政治部主任,包惠僧兼任政治教官。11月底,廣東革命政府接受蘇聯軍事顧問的建議,改組鐵甲車隊,易名為“建國軍大元帥鐵甲車隊”,廖乾武任黨代表(後一度兼任衛士隊黨代表),併兼任該隊中共黨小組長。在中共廣東區委的領導下,廖乾五、徐成章(隊長,中共黨員)、周士第(副隊長,經廖、徐二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等對全隊官兵進行嚴格的軍事、政治訓練,充分發揮黨小組的戰鬥堡壘作用,使鐵甲車隊成為我黨最早掌握的一支革命武裝力量。改組後的鐵甲車隊,在武裝支援廣寧農民減租運動,配合東征軍平息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支援省港大罷工的沙魚涌戰鬥等軍事鬥爭中,做出重要貢獻。中共廣東區委以及毛澤東、鄧中夏等領導同志曾給予鐵甲車隊很高的評價。 y* [3 H6 z( b) q9 p9 I
1925年7月,改組後的國民政府將所轄軍隊統編為國民革命軍,10月舉行第二次東征。11月,中共廣東區委軍事部長、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經多方努力,徵得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的同意,以鐵甲車隊為基礎,組建該軍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北伐前夕改稱第四軍獨立團),廖乾五升任第十二師政治部主任(上校)。到任後即和副師長張發奎率部南征鄧本殷部。由於廖乾五率領政治部在十二師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官兵紀律嚴明,奮勇作戰,很快肅清雷州半島殘匪,翌年渡海作戰,消滅了鄧本殷部,收復海南島,統一廣東全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為北伐戰爭準備了可靠的後方。
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召開會議,決定土地革命和“民眾武裝暴動的新政策”,準備組織中共在國民革命軍中的一部分,聯合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重回廣東,以實現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中旬,周恩來在武昌召集黨的活動分子會議,部署將從事軍事工作的中共黨員集中南昌、九江一帶,做聯張返粵的準備工作。周恩來考慮到廖乾五年紀較大,身體不好,準備留下另行分配工作。廖乾五一再表示“堅決要去”南昌、九江。周恩來終於批准了他的要求。
7月22日晚,廖乾五與惲代英先後登上四軍軍部開往九江的小火輪。7月23日下午,廖乾五、惲代英到達九江,趕往九江甘棠湖煙水亭第四軍軍部。7月24日,中共中央在極端危急的情況下,為了挽救革命,決定在南昌舉行起義,並組成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組織和領導這次起義。此時,國民黨武漢政府也加緊了軍隊中的“清共”活動,汪精衛、張發奎等也密謀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期間“清共”。擔任第四軍參謀長的葉劍英(中共秘密黨員)得悉此情,專程從廬山趕到九江面晤葉挺。隨即,葉挺、賀龍、葉劍英、廖乾五、高語罕(時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秘書長,中共黨員)在甘棠湖的一條小船上商定,葉、賀不去廬山開會;葉挺率第十一軍二十四師,賀龍率第二十軍,分別於25日和26日乘火車開赴南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中央高度評價這次小船會議,認為這次會議,“在千鈞一髮關頭,當機立斷”,“挫敗了汪精衛的陰謀,為發動南昌起義作了重要工作。”
7月27日,周恩來秘密到達南昌,正式成立前敵委員會。同日,任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的張國燾到達九江,召集負責同志會議,提出要重新“討論這回在潯發動的事件”,企圖拖延南昌起義,遭到惲代英、廖乾五等一致反對。:
7月29日,汪精衛、孫科、張發奎等到九江,廖乾五“又當著第四軍高級將領大批評汪精衛”。汪等即赴廬山召開“清共”會議,議決:(一)嚴令賀龍、葉挺限期將軍隊撤回九江;(二)封閉國民黨九江市黨部、九江書店、九江《國民新聞報》館,並逮捕其負責人;(三)第二方面軍實行“清共”,通緝惲代英、廖乾五、高語罕等人。次日,參加這次會議的葉劍英自廬山返九江,將廬山“清共”會議內容告知廖乾五、高語罕。黨組織獲悉廖、高從葉劍英處得到的重要情報後,決定他倆即赴南昌。當晚,廖、高回到四軍軍部,將黨組織的決定告訴葉劍英,並將軍政治工作密交軍部秘書陽翰笙(中共黨員)後,命勤務員攜帶總政治部原先發的26支駁殼槍,連夜轉移到火車站對面的大東旅社。7月31日晨,他帶幾名隨員一同登上了開往南昌的火車。
廖乾五等到達南昌後,立即趕往設在百花洲心遠中學的第十一軍二十四師指揮部,協助師長葉挺指揮部隊行動。8月1日凌晨2時許,起義的時刻到來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武裝反抗的第一槍!
起義成功後,中共前敵委員會宣布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8月2日,廖乾五被任命為革命委員會宣傳委員會委員、二十軍(軍長賀龍)黨代表。8月3日至5日,起義軍先後離開南昌,準備由贛南經潯鄔直取農運基礎較好的廣東東江地區建立根據地。廖乾五即派原四軍政治部總務科長葉古衣先行回汕頭,發動工農,策應起義軍的到來。
南下途中,正值三伏炎夏,酷熱難當,加之醫藥匱乏,中暑死亡及離隊叛逃者日漸增多。廖乾五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一路講故事,說笑話,勉勵青年同志;領導宣傳隊張貼宣傳品,書寫“打倒新舊軍閥”等標語。他和林柏渠、徐特立、譚平山、方維夏等八位年齡較大的同志每天跟著部隊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徒步行軍,被同志們譽為“八仙”。
8月25日,起義軍在瑞金壬田與敵錢大鈞部遭遇,激戰一夜,擊潰兩個團。30日會昌之戰,殲錢大鈞部4個團,起義軍重返瑞金。9月初,廖乾五、周逸群和譚平山在瑞金錦江邊一所國小介紹二十軍軍長賀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周恩來出席賀龍入黨儀式並講話。賀龍入黨後編入中央特別小組,成員有周恩來、張國燾、廖乾五、劉伯承、周逸群。中共前敵委員會在瑞金召開二十軍連以上幹部會議,周恩來宣布前委決定,任命廖乾五為二十軍政治部主任,方維夏、陳恭、徐特立分別為第一、二、三師黨代表。
在瑞金的短暫休整期間,中共前敵委員會根據閩西敵軍力量薄弱,又有水路便於運送傷員的情況,決定改道由閩入粵。9月2日,廖乾五和賀龍率二十軍為前鋒,由瑞金向汀州進軍,再由汀江乘木筏和船隻,順流而下抵上杭。
9月18日,起義軍進抵廣東大埔;繼而在工農民眾配合下,攻占了潮州、汕頭地區。此時,敵軍15000餘眾集結於豐順縣之湯坑,對起義軍進行阻擊。賀龍、廖乾五、葉挺等率部與敵展開激戰。由於地形不利,敵情不明,加之起義部隊長途行軍,疲憊不堪,從9月27日鏖戰到29日,5000餘名起義軍傷亡過半,不久,汕頭、潮州均陷敵手,起義軍渡過榕江,陸續到達普寧縣流沙鎮。
9月中旬,廖乾五代理第四軍政治部主任(10月中旬正式任少將軍政治部主任)。9月17日,廖乾五在漢口舉行第四軍政治部記者招待會,對工農運動高漲的兩湖人民大力支持四軍的順利進軍表示感謝,他說:“此次最可感者,在湖南時即纏足婦女亦親送飲食至火線,俾我軍得解饑渴。追至汀泗橋,長日未食,輜重亦未到,幸地方爭相供給,飽食後即奪得山頭,為翌日制勝之樞紐,此皆(空)前未有”。強調“現在我軍雖抵武漢,只能算戰事開始,不能說戰事成功,將來(要)直搗幽燕,痛飲黃龍。
10月1日凌晨5時許,敵守城司令劉玉春率部突圍。葉挺、廖乾五親臨火線,指揮獨立團迎頭痛擊,血肉相搏,戰至上午十時許,卒將出城之敵人,殲滅殆盡,其餘退入城者,僅少許殘卒。
10月9日夜,陳可鈺、廖乾五分別發出《攻城司令通告》,《第四軍政治部通告》。10月10日凌晨2時許,陳可鈺、廖乾五督率第四軍,會同第七軍猛攻武昌城。葉挺獨立團首先攻入蛇山,第十師由保全門入城,十二師由通湘門入城,敵酋劉玉春為十二師三十五團捕獲。至上午8時,武昌城為第四、七軍克復,俘敵軍官1000餘人,士兵2萬餘人。廖乾五一面令政治部工作人員領導原武昌警察維持秩序、救濟災民,一面向廣州國民政府等發出著名的《國民革命軍第四、八軍攻克武昌電》。
克復武昌後,北伐軍總結了兩次進攻南昌失利的教訓,認識到要取得南昌決戰的勝利,首先要攻占直系軍閥陳傳芳主力盤踞的德安、建昌、塗家埠,截斷南路是戰役勝利發展的關鍵。蔣介石接受中共中央和加倫的建議,改變作戰計畫,將第四軍調往江西,加上已入贛的第七軍,以扭轉江西戰局。
10月20日,第四軍僅休整一個多星期,即由十二師師長張發奎率其主力四個團從武昌入贛作戰。11月2日上午,第四軍主力與敵主力激戰德安以北之馬回嶺,血戰一晝夜,占領馬回嶺車站。這時,廖乾五趕到十二師司令部,迅速了解前線的戰況後,即與張發奎等議定“擬乘勝追取九江”,未得左翼軍總指揮、第七軍軍長李宗仁認可。4日,敵主力盧香亭部反攻德安九仙嶺之第七軍部隊。張發奎、廖乾五即以第三十六團、二十八團應援,將敵正面衝破,敵全線崩潰,追殘敵至距建昌約十餘里之外。
11月6日,張發奎、廖乾五率四軍主力抵達九江。經中共九江地委決定,由共產黨員主持的國民黨九江市特別黨部推薦,廖乾五任命帥古隆(共產黨員)為九江縣長。重視政權建設,尤其重視共產黨員掌握縣級政權,是廖乾五對大革命的一個重要貢獻。早在南征時,他在十二師政治部《促成國民會議召開通電》中指出,“軍閥已入崩潰之時期,即為人民進而奪取政權之絕好機會”,他期望“產生人民之政府”。北閥軍占醴陵後,當地人民推舉他為縣行政委員會委員長,即欣然就任,直到新縣長到任後卸職。隨著北閥戰爭的勝利發展,兩湖和江西城鄉工農運動的深入,出現共產黨員和工農代表參加革命政權的新事物。但當時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進一步發展,堅持“二次革命論”,堅持不參加政府的在野黨的立場。1926年10月6日,陳獨秀等人還提出限令,要擔任九江、永修等縣長的共產黨員“限期辭職”。而廖乾五一直主張在北伐中掌握政權。
11月中旬,廖乾五回到武昌後,即從組織整頓入手,以加強四軍的政治工作,還積極組織四軍官兵參加反帝示威遊行、軍民聯歡會等社會活動。1927年1月15日,廖乾五主持召開第四軍追悼大會,武漢各界人民為感謝和表彰第四軍在北伐戰爭中屢戰屢勝的卓著功勳,特地製造一面刻有“鐵軍”兩個紅字的鐵質盾牌,背面寫著“烈士之血,主義之花,四軍偉績,威振邇遐。能守紀律,能毋怠夸,能愛百姓,能救國家。摧鋒陷陣,如鐵如堅,革命擔負,如鐵之肩。功用若鐵,人民倚焉,願壽如鐵,垂億萬年。”敲鑼打鼓送往會場。陳可鈺、廖乾五接受了這件有特殊意義的贈禮。從此,“鐵軍”的威名傳遍天南海北。;
廖乾五在抓緊四軍政治工作的同時,還承擔總政治部交辦的其它工作。收復武昌以後,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先後主持召開兩次政治工作會議,確定廖乾五任固定標語委員會、政治教材計畫委員會、政治組織計畫起草委員會委員。鄧演達還聘任廖乾五為總政治部宣傳員訓練隊政治教官,由廖乾五講授《軍隊中政治工作》、《婦女運動》。
1927年,蔣介石明目張胆地向革命猖狂進攻,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引起廖乾五的極大憤慨。國民黨三中全會後,各地掀起聲討蔣介石獨裁和鎮壓工農的怒濤。那時,張發奎表現得還很革命,也主張“東征討蔣”。4月15日,廖乾五、張發奎等主持召開國民黨第四軍各級黨部執監委員會議。一致決議,“本軍全體同志,誓為先鋒”,討伐蔣介石。同日,第四軍軍部特別黨部、政治部分別發出《通電》、《宣告》,歷數蔣介石從發動中山艦事件到“四·一二”反革命事件一年多之罪惡,要求國民黨中央和武漢國民政府“即將蔣介石停職查辦,永遠開除黨籍”,並呼籲全國民眾“一致聲討帝國主義最新式最得力工具蔣介石,以挽救革命危機”。鑒於第四軍軍長李濟深追隨蔣介石,叛變革命,廖乾五又同張發奎、黃琪翔、周士第、梅龔彬、李碩勛等四軍20名將領致電留守廣東各部隊,“希破除個人感情,貫徹革命理志,下大決心,一致聲討”,在武漢國民政府懲辦命令未發之前,拒絕執行李濟深的一切亂令。
蔣介石叛變後,擁有江南大部分地區,但主力部隊不多,戰鬥力不強,難以對武漢政府發動進攻,而奉系部隊的主力占領著河南省大部分地區,對武漢政府構成巨大的威脅。為解除奉軍的威脅和接應馮玉祥的國民軍出河南,1927年4月18日,國共兩黨聯席會議決定繼續北伐(也稱第二次北伐),以唐生智和張發奎部為主力,進軍河南。張發奎任第一縱隊司令官,指揮由他任軍長的第四、第十一軍和賀龍獨立第十五師為右翼。出發前,鄧演達特意指定廖乾五指導十一軍政治部和獨立十五師政治部在前方的工作。
5月,張發奎、廖乾五督率第一縱隊,以傷亡1萬餘人的巨大代價,經過上蔡、臨穎戰役,擊潰奉軍在河南的主力,為東出潼關的馮玉祥部占領鄭州、開封鋪平了道路。
武漢北伐軍同馮玉祥部在鄭州會合後,根據鄭州會議決定,武漢政府所轄各軍奉命返鄂。廖乾五懷著“直搗幽燕,痛飲黃龍”壯志未酬的遺憾心情,於6月17日返抵武漢。
此時,武漢地區的形勢急劇惡化,反革命活動迅速表面化,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也迅速走向反動。7月2日,張發奎發起召開第一縱隊北伐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大會所用宣傳提綱,事先由第四軍政治部起草並經周恩來審閱同意。當晚,汪精衛在張發奎公館以宣傳大綱只提擁護三大政策未提擁護三民主義為口實,對四軍政治部大加指責,並趁機攻擊我黨。廖乾五當場予以駁斥:“宣傳大綱雖然沒有擁護三民主義的口號,但全篇精神是擁護三民主義的。”
北伐戰爭初期,國民革命軍分三路向兩湖、江西、福建進軍。當時,兩湖戰場是北伐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戰場。有第四、六、七、八軍以及第一軍一部,以共產黨員最多的第四軍打得最好。北伐時,軍長李濟深率第十一師和第十三師留守廣東,由副軍長陳可鈺率領第十師、第十二師(欠第三十四團)和共產黨直接領導的葉挺獨立團為前驅。5月,葉挺獨立團作為第四軍先頭部隊出兵入湘。6月初首戰攸縣,擊潰直系軍閥吳佩孚六團之眾,在湖南站穩腳跟,6月中旬,陳銘樞、張發奎、廖乾五分別率第十、十二師從廣州出發,於7月抵達攸縣,與葉挺獨立團會合。因十二師的三十四團留守海南島,將獨立團撥歸十二師指揮。7月10日,獨立團在第十、十二師配合下,攻占湘東重鎮醴陵城。次日,第八軍占領長沙。7月12日,醴陵各界民眾隆重舉行歡迎第四軍大會,陳銘樞、張發奎、廖乾五、葉挺等先後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會後,各界團體推舉廖乾五任縣行政委員會委員長。/ R2 B$ X3 V% l. A7 K1 E1 i3 E' r
北伐軍占領醴陵、長沙後,吳佩孚將主力集中於汨羅江一線,阻止北伐軍北進。8月17日,第四軍副軍長陳可鈺召開軍事會議,決定19日拂曉直取平江。平江位於汨羅江北岸,為入湘通道。敵軍以六個團扼守。19日拂曉,在第十師的策應下,張發奎、廖乾五指揮所部以三十五團擔任佯攻,以獨立團和三十六團擔任正面進攻,不到十小時,攻占了平江城。守城主將陸雲自戕斃命。是役,俘敵1000餘名,繳獲大炮11門,各種槍枝1000餘支。平江城的攻克和汨羅江防線的突破,為北伐軍攻取岳州掃清了道路。
廖乾五一向重視工農運動。他在陝南山區長大,參加革命後即投身工人運動,對農工疾苦有深切的體驗。早在武裝支援廣寧農民運動期間,他就同“農民大王”彭湃提出過“武裝農民”的建議,並同彭湃把繳獲的千餘件武器及彈藥用於武裝農民自衛軍。在中國共產黨內,他倆是“武裝農民”比較早的提出者和實踐者。北伐前夕,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召開了一次政治工作會議。會上,廖乾五力主趁北伐加緊農民運動工作,發動農民支持北伐戰爭。這次入湘作戰,他看到蓬勃高漲的湖南農民運動,親眼看到平江農工用原始的長矛大刀配合北伐軍作戰,進一步感到武裝農工的迫切性。9月間,他主持十二師政治部,提出“擴大工農武裝”等6項提案,提交總政治部後方聯席會議審議。
第四、七、八軍的汨羅江會戰大捷,把北伐的戰場推進到湖北境內。這時,吳佩孚親率主力南下,以各路退兵萬餘人固守汀泗橋、鹹寧一帶陣地,並由第二十五師師長陳嘉謨率四個團馳援汀泗橋,另以劉玉春第八師進至賀勝橋一帶設定堅固陣地。8月23日,陳可鈺在通城召開軍事會議,經廖乾五提議,決定由葉挺獨立團切斷粵漢路,為攻占汀泗橋作準備。葉挺獨立團不負眾望,一天一夜急行軍150餘里,於25日天亮時趕到中伙鋪車站,殲滅從平江北退的敵李金門團400餘人。奇襲中伙鋪車站的成功,攔腰將吳佩孚軍截為兩段,既控制了粵漢鐵路,斷絕了大批從岳州敵人的退路,又為北伐軍進攻汀泗橋取得了前進基地。
26日,第四、七軍向汀泗橋發起總攻。張發奎、廖乾五率第十二師從中伙鋪出發,在友軍的配合下,經過異常激烈的戰鬥,攻下汀泗橋。葉挺獨立團在攻下汀泗橋後乘勝追擊,在直軍主力尚未到達時,一舉攻克鹹寧。30日,第四軍以十二師和葉挺獨立團為主攻部隊,在第十師和第七軍的配合下,連續突破兩道防線,擊潰了直軍的主力,控制了賀勝橋。第四軍在汀泗橋和賀勝橋兩戰役中共殲敵5000餘眾。這兩次戰役的勝利,為北伐軍掃清通往武漢的通路,極大地鼓舞全國人民的革命鬥爭,有力地推動了兩湖的工農運動。從此,第四軍在民眾中贏得了“鐵軍”稱譽。
8月31日,第四軍兵臨武昌城下。由於蔣介石指揮進攻武昌的戰鬥一再受挫,9月5日,蔣介石接受蘇聯軍事總顧問加倫的建議,決定對武昌實行封鎖包圍,由第四軍和第八軍一部進行圍困,以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為武昌攻城司令。6、7兩日,北伐軍先後占領漢陽、漢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