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孜

廓孜

廓孜,也稱“廓孜舞”,“牛皮船舞”,是西藏自治區曲水縣茶巴朗村俊巴2組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2008年,俊巴漁村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由邊唱邊跳的“阿熱”和身背牛皮船並擊船發出聲響為節奏跳舞的船夫合作表演。整個舞蹈鏗鏘有力,粗獷樸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廓孜
  • 遺產級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編號:Ⅲ-89
  •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申報單位:西藏自治區曲水縣
表現形式,歷史淵源,主要內容,舞蹈,船歌,技藝傳承,

表現形式

廓孜整個舞蹈鏗鏘有力,粗獷樸實。廓孜由邊唱邊跳的“阿熱”和身背牛皮船並擊船發出聲響為節奏跳舞的船夫合作表演。“阿熱”是郭孜舞中的領舞者。跳牛皮船舞時,“阿熱”手執“塔塔”(五彩旗桿),唱著歌,跳著舞,另外幾位(一般是4—6人)舞者看著“阿熱”的動作,背著重約三四十公斤的牛皮船,用同樣的動作跟著“阿熱”跳舞。大家動作整齊,船漿擊打船舷的“咚咚”聲不絕於耳,既輕盈又凝重。郭孜舞是俊巴人在單調繁重的勞動之餘的一種自娛自樂。常常是在打魚之後,幾個人聚在一起,背著牛皮船,邊唱邊跳,生活的艱辛在歌舞中變得輕鬆愉快。
圖1 俊巴漁村的廓孜舞(牛皮船舞)圖1 俊巴漁村的廓孜舞(牛皮船舞)

歷史淵源

廓孜起源於“仲孜”(氂牛舞),跳廓孜時的很多動作,具有“高原之舟”——氂牛的特性。
圖2 廓孜舞的道具牛皮船圖2 廓孜舞的道具牛皮船
俊巴村是拉薩地區唯一以漁業生產為主的村落。“俊巴”,藏語意為“捕手”或“捕魚者”。在地理位置上,俊巴村位於拉薩河最下游,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在歷史上,俊巴村交通閉塞,耕地稀少,打魚曾經是他們唯一的生存方式。以打魚為生的俊巴村人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創造了獨特的漁文化。
小小的牛皮船,是俊巴村人的打魚工具,也是他們勞動之餘跳舞的道具。
過去,俊巴漁民們每年都要向舊地方政府服長途水上貨運的差役,主要是運送茶、食鹽、牛羊毛、雜貨等。從拉薩東部的墨竹工卡縣到拉薩或是山南,共有二三百公里的水路上都可以看到牛皮船。牛皮船只能從上游漂到下游,不能逆流而上。到達目的地後,船夫們將牛皮船曬乾,扛在肩上再背回出發地。
長年累月在江上漂流,唱牛皮船歌,跳牛皮船舞,逐漸成為船夫們一種獨特的娛樂方式。

主要內容

舞蹈

其實完整的廓孜共分為4段。第一段叫“述道白”。由一位叫“阿熱”的領舞者說開場白:“神牛光顧俊巴村,東山上面吃青草,西山腳下喝清泉,在草場上面打滾嬉戲,在牛圈裡面練習角斗。”
圖3 最後的廓孜舞領舞者扎桑老人圖3 最後的廓孜舞領舞者扎桑老人
第二段叫“仲孜”(即氂牛舞)。船夫們首先在“雜昂!雜昂!雜昂!”的擊船聲中跳起牛皮船舞,同時,“阿熱”邊跳邊唱《祝福歌》。
第三段叫“挑哈達”。“阿熱”唱《祝福歌》並從藏袍里取出哈達,邊跳邊放在沙地上,牛皮船舞者們邊跳邊向前彎腰,用背著的牛皮船的左右上角從地上挑起哈達。
第四段是唱《祝福歌》。歌詞大意是:“今天我們在此相會,但願能經常相會。經常相見的人們,祝你們身體健康。”唱完後“阿熱”領頭向觀眾行禮下場。

船歌

船歌有兩種:一種悠長而舒緩,如江水遠逝,如白雲悠悠,帶著濃郁的抒情色彩,這種歌是船在壯闊的江面上飄忽行進時唱的;另一種是號子,那是船夫們與風浪拼搏時發自肺腑的吶喊,短促而熱烈。有的僅僅是無字歌,高低起落,與波濤合拍,甚至融為一體。

技藝傳承

據2010年調查,俊巴漁村僅剩扎桑老人是村子裡唯一的“阿熱”,他希望能夠教會一些年輕人表演“阿熱”,但是包括他的三個兒女在內,村裡的年輕人對牛皮船舞都不感興趣。舞隨著村子裡老人們的相繼去世,牛皮船的製作技藝和牛皮船舞的傳承面臨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