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報

庸報

中國華北地區有影響的大型日報。1926年6月由董顯光創辦。1928年後,張琴南任總編輯,蔣光堂任總經理。此報言論比較持重,注意版面編排,是當時天津僅次於《大公報》、《益世報》的第3大報,發行近2萬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庸報
  • 創辦機構:日報
  • 創辦時間:1926年 6月
  • 創辦人:董顯光
發展歷史,創辦人,

發展歷史

1935年被日本特務機關“茂川公館”收買,張琴南等紛紛離去。此後,大量刊登日本帝國主義的主要通訊社同盟通訊社的訊息, 經常發表親日、 反共言論。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軍部派同盟通訊社大矢信彥把報社改組, 建立以日本人為主體的領導機構, 對內宣布《庸報》為“北支派遣軍機關報”。1944年 4月,報社內的日本人相繼撤出,改由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情報局領導,成為漢奸報紙《華北新報》的地方分社──《天津華北新報》。1945年日本投降後停刊。

創辦人

勤奮與機遇
《庸報》的創辦人是出身貧寒的寧波人董顯光(1887-1971)。董的父親是基督徒,以木匠生意為生計,曾為附近的教會修造房屋。少年時的董顯光,一面幫父親做活,一面讀私塾。他聰慧好學,勤奮機敏,為教會牧師所賞識,由教會資助送到上海美國長老會所辦的中西書院讀書。後又轉入清心中學,一直攻讀到18歲,因為父親修房時不慎失足摔落不幸致死,董顯光不得不綴學,回到家鄉挑起養家餬口的重擔,因此在奉化龍津中學擔任英文教員。
人生的變化不可預測。董顯光未曾料到在奉化龍津中學任教時,竟成了蔣介石的英文啟蒙老師。這一師生之誼,為董日後步入政界創造了條件。董顯光另一個更大的機遇是,他的母親與美國北美長老會傳教士費啟鴻的夫人瑪麗·夢克麗蘭相識,交往密切,經其推薦,董顯光成為官費留學生,於1908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1913年學成回國,湊巧和孫中山先生同乘一艘遠洋輪,從而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和董交談後,很賞識他的才幹,將他推薦為國民黨的機關報———上海英文《中國共和報》的副主編兼記者;同時孫還送他一把手槍留念。董在上海任職不久,孫中山又調他到北京擔任《北京日報》(英文版)主筆,兼任美國《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這也為董以後成為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做了堅實的鋪墊。
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乘袁世凱意欲稱帝之機,向袁提出了“二十一條”作為支持他當皇帝的條件,同時威脅袁世凱,如把“二十一條”的內容泄露給歐美國家,則將採取報復行動。董顯光作為《紐約時報》駐京記者,以特殊的新聞渠道掌握了“二十一條”的梗概,並以特快訊息發到美國。《紐約時報》收到後,即以“日本向中國提出賣國要求”的大標題,作為報紙的頭條新聞刊出,引起世界轟動。這使袁世凱大為驚慌,日本駐華使館更是大鬧中國外交部,定要追究泄漏訊息的人。因此,董顯光不得不避居至天津,藏身在法租界內,至191
董顯光看到天津作為有九國租界的國際都市,卻只有一份由英租界工部局操控的英文版《京津時報》。感到發展報業大有市場。於是他聯合了正在天津當律師的北洋大學法律系教授福克斯,在1918年創辦了一份英文版的《華北明星報》,由福克斯出任社長和總主筆。董作為後台老闆任董事,同時任上海《密勒氏評論報》特約評論員。《華北明星報》在美國內華達州註冊,這樣既可發行海外,又免受官方干涉。董顯光又以重金聘請了美籍猶太人索科爾斯基為《華北明星報》的副主筆,此人不但熟悉中國國情,且社交廣泛,還擔任了時任直隸警察廳廳長楊以德的顧問。同時聘請曾任舊金山《紀事報》天津專欄編輯和在東京、北京、上海當過記者的美國人克立福德為編輯兼記者;還有一位名為協福森的外國知名編輯。
《華北明星報》有了這幾位資深的外國編輯、記者辦報,很快名聲大揚,足以和《京津泰晤士報》(原《京津時報》)抗衡。同時,董顯光在經營上以降低訂報費(時一般報紙為每年20-30元,《華北明星報》僅收10元)和天天出報,與其他中外文報紙競爭,一年後就成為天津發行量最多的英文報。
創立中文版《庸報》
經過幾年的辦報,董顯光在天津報業界聲譽鵲起,且得心應手。於是他辭去了順直水利委員會外事秘書的職務,於1925年3月和順直水利委員會的一位同仁王鏤冰聯手創辦了天津《庸報》。董自任社長、發行人,由王鏤冰任報社經理,聘邰光典為總編輯,並聘姜希弟、王芸生、秦豐川為編輯。
董顯光之所以取名《庸報》,是由於接受了控制華北平津大局的直系軍閥吳佩孚的二萬元開辦費,以迎合吳佩孚尊孔崇孟的儒學中庸之道。報社設在原法租界的32號路(今赤峰道)美商大來洋行後院。
《庸報》一改過去各報第一版都以社論和廣告為主的編排形式,而將時事要聞放在第一版,是為華北報界的首創。但董和王之間的合作卻時有矛盾,以致一年後王鏤冰脫離《庸報》而辦《商報》。於是董親赴上海向《申報》的史量才求援,經董、史協商,史將《庸報》作為上海《申報》在天津的分館,並為《庸報》增添了一台新式捲筒機和一套製版設備,又為《庸報》裝置了無線電台。同時將社址遷移至法租界內的26號路(今濱江邊外文書店音像部),《庸報》自此每日出對開兩大張。
《庸報》在董、史合作後,人員也進行了調整。史量才派蔣光堂替代王鏤冰為《庸報》經理,聘北京《晨報》原副總編張琴南為天津《庸報》總編輯,辭退了吸上大煙的邰光典,又請報刊名人許世遠主持副刊,並聘南開中學的姜公偉、北平藝專的張鳴和原《庸報》的桂步光三人加盟辦副刊。副刊定名為《另外一頁》,廣請京津文化界名人撰稿,吸引了很多讀者。新聞部有賈俊秀、王儒玲,採訪部有趙泉、李世琦、宋雨霖、董鳳儀、王瑞符等。
董顯光還特別聯繫了京津體育界的名人董守義、章輯五、李清安、李友珍等“南開五虎將”和足球名將孫思敬(號稱孫鐵腿)等,專寫體育報導和評論,受到青年學生的熱烈歡迎。同時,董又聘人專譯路透社英文稿,充實了國際新聞。《庸報》的這些改變,可稱“脫胎換骨”,從而報紙聲名日噪,銷路大增,日售二萬多份,成為天津三大報紙之一(另兩份為《大公報》、《益世報》)。
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3年史量才又在上海被日本特務暗殺,華北局勢緊張。董顯光即授意蔣光堂:《庸報》要根據政局的變化,相機行事,有權變之策。董本人即攜眷南下,被蔣介石委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國際宣傳處處長之重任。
至1935年,日方步步緊逼平津。於是《庸報》通過北寧鐵路局局長陳覺生的關係,以五萬元代價全部盤售給日本在津的特務機關。蔣光堂、張琴南、許君遠等老報人也都脫離《庸報》,轉至《大公報》或《商報》等報社。至1937年天津淪陷,《庸報》為日本同盟通訊社接管,辦至1944年停刊。後以天津《華北新報》之名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