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科學探究

幼兒科學探究

不管你承認與否,今天的世界,確實到不懂科學就無法生存的地步,美國在16年前就提出了有關科學教育的“2061計畫”,日本也在他們國家的幼稚園教育綱要中,將 “自然”領域的內容擴展為“環境”,2001年9月我們國家頒布了《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幼兒科學研究
  • 法律依據: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
  • 類型:定義概念
  • 出自:《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
幼兒科學探究概述,關鍵因素和組織策略,一,二,三,四,五,六,七,

幼兒科學探究概述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指導策略研究》總結。《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目標與價值取向的提出,使我深深的感到承擔教育重擔的我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對孩子進行科學教育,而如何更好的使孩子學習科學,與科學一起成長,在近兩年的科學探索活動中,我們找出了許多的不足、困惑及策略和方法,進一步明白了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而且注重探究過程和教師的指導策略。科學活動的內容、目標由老師的猜想——幼兒應該有興趣,題目很新穎等,慢慢轉向了孩子的需要。我們教育的出發點從我們的興趣慢慢轉向了孩子的興趣,由多數預設的探究活動慢慢走向了生成的科學活動,讓科學更貼近了幼兒生活,生活中孕育著科學教育。

關鍵因素和組織策略

科學教育不再局限於獲取科學知識,而是更注重幼兒的探索,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學習的過程和探索的過程。我現在把這幾學期的研究總結一下。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關鍵因素和組織策略主要有以下方面:

與幼兒建立平等的對話關係,創設一個尊重和支持的環境,給孩子真正的自由,建立真正的主動是幼兒增強探索能力的前提。
在每次散步的時候我發現孩子總會蹲下來看土裡是否長出小草,玩一玩土塊兒、沙礫、石子兒,他們的好奇心讓我意識到這不正是孩子的需要嗎?在這個功能齊全的玩具時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給他們一些沒有玩具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親近自然想辦法自己玩 ,可能對他們更具有挑戰性和創造性,誰能說“拔楊根兒、摔泥巴”等遊戲沒給現已成年的我們留下許多
美好的童年回憶呢?於是我們開展了“土壤里有什麼”“土寶寶翻身”等探索活動,我發現越是這些平時不讓玩的東西越能引起孩子強烈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慾望。那些來自大自然的石頭、泥土、樹枝、種子、小蟲等等都能引發幼兒的疑問和探索。就這樣《神秘的土》的科學主題逐步的深入發展。

支持幼兒的想法,鼓幼兒大膽猜想。
春天,幼兒對冬青、柳樹、石榴樹進行了對比觀察,我們發現冬青的葉子裡面夾了一個小苞,柳樹條從柳枝上對稱的長出小綠芽,石榴樹寂寞的呆著。剛看時,我問:“冬青樹為什麼春天還沒有來就變成綠色的了?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有幾個小朋友說:“它就是這樣的”。張纖依說:“它是假的吧”。我們仔細的扒開冬青仔細的觀察,莖是綠色的,莖的頭頂上長出了一個個小苞苞,一數有五六個。我問:“這些小苞苞會長出什麼來?”倩倩說長荔枝;大龍說長蘋果;萱萱說會開出漂亮的向日葵花。每個小朋友都爭先恐後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們運用自己的經驗進行假設猜想,為了讓孩子記住自己的猜想,我們用統計小組記錄的方法讓幼兒了解別人的想法,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不同的卡通畫像,猜想一樣的幼兒畫像聚在一起,畫出自己的想法,孩子們帶著自己的想法去觀察驗證,他們自主的猜想沒有成人的任何想法,幼兒非常有興趣,因為有了自己的畫像和想法,所以積極的探索驗證,發現冬青長出新葉子的心情非常喜悅,也對常綠樹有了初步的印象。

鼓勵幼兒樂意與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知識經驗,隨時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不斷擴展和增加材料。
一次戶外活動時,一隻天牛不小心落在鴨水池裡,它拚命的掙扎,孩子們喊:“天牛會游泳,天牛會游泳。”於是我讓孩子們停下來觀察,好一會天牛一直在用腿掙扎,看不出是否在游泳,“那怎樣才能知道它會游泳,還是不會游泳呢?”有的說:用小棍放在水裡看它爬上來嗎?有的孩子正看到樹葉落下說:“用樹葉當船,它往船上爬,逃上岸就說明它會游泳。”我支持了他們的想法,天牛爬上樹枝站不住,馬上又落下去繼續游泳,孩子們又拾來梧桐葉柳樹葉給它當船,天牛馬上爬上船,可一會兒樹葉里進了水,天牛拚命地向沒水的地方跑。孩子們觀察的很仔細,說“天牛是不會游泳的,看它正使勁往上爬呢。”樹葉換了很多也沒能救上天牛,我便說:“那用什麼才能浮起來,天牛才能得救呢?”午飯後,孩子們又來救天牛,這次他們提出了許多猜想建議,我及時提供了材料,他們用紙板、鐵板、海綿等一一實驗,當滿載天牛的小船漂到池邊,孩子們高興的笑了,這次活動也使點燃了沉浮實驗的火花。又如;泥巴樂”里幼兒設計了很多的漂亮泥塑,可孩子們往往達不到他們想要的結果,這是因為他們缺少科學的方法和必要的技能,這也同相關的材料利用有很大關係,於是我在泥巴樂里增添了牙籤、羊肉串小棍、繩子,
孩子們很快發現牙籤能連線頭和身子,經驗很快得到了效仿,孩子們用許多的材料完成了多種雜技小人,小動物的連線,使他們構想得到了實現。

鼓勵幼兒自己多種途徑動手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探索,交流,蒐集資料,再探索。
成人科學家”在實驗室里進行實驗,孩子在戶外、活動室、家裡在一切他們認為可以的地方進行實驗。培培在土裡發現了會“反光的石頭”引起了許多孩子尋找石頭,“為什麼這些石頭不一樣?”“它們來自什麼地方?”孩子們的興趣得到了家長的支持,班裡聚集了各種石頭,引發了“石頭的探索與發現,”“反光的石頭”的觀察、探索持續了近一個小時,孩子們提出構想、實驗、不斷的交流著經驗,調整自己對石頭的認識,了解了石頭的質地、形狀、顏色的不同,反光會不同。發現中他們進行了質地、顏色、形狀的分類,,為什麼挑了一遍一遍的大石頭裡卻總還有小石頭?反覆而又有意思的探索使孩子們理解了大小的相對性。什麼是光滑的、什麼是粗糙的,充分得玩及操作感受著探索的快樂。為了表達對石頭的熱愛,孩子們在石頭上繪畫、組合發揮著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增進了用藝術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使他們在多領域綜合性的發展。
如果說“科學家”對真理懷著 極大熱情,那孩子同樣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嘗試,“成長科學家”將自己的發現公諸世界,孩子將自己的新發現以各種形式:語言、圖畫、表情、動作告訴他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因此相信孩子的能力,支持孩子的發現和創造,才會把握幼兒興趣的方向,例如;在“神秘的土”的主題不斷深入的過程中老師的預設和孩子的發現有很大的差異。按照我們的構想孩子們已玩了很長時間的土,該“和泥”實驗了,可每次戶外活動都會有意外的收穫,連著兩天,孩子發現了土裡有了只“大黃蟲”,我認真的傾聽孩子們的猜想,開始每天把蟲子倒出來觀察,沒過去幾天,孩子們驚喜的發現大黃蟲周圍有一條條的絲,又過了幾天,大黃蟲變成了一個“小包包,”還冒著一股刺鼻的土腥味兒,一個周一的早晨,孩子們驚奇的發現小包包的頭上有一個破裂的殼,霖霖立即喊起來:“出來了,出來了。”孩子們到處尋找,發現牆上落著一隻黃蛾。雖然他們的猜想沒有成功,但他們親歷了大黃蟲變化的每一個過程,親歷了一次驗證真理的過程。

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引發幼兒的認知衝突,提出有挑戰問題,支持鼓勵探究。
1、適時的介入
教育目標是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對象將要達到的發展水平的期待,有時候,活動本身有著很多潛在的教育價值,有時目標意識不強,它們就可能“溜過去,”如果我們的目標意識較強就能夠發現其中教育價值,並進行適當引導,孩子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我們老師的作用就是判斷什麼時候是幼兒學習的關鍵時刻,適時適度的介入和參與幼兒的活動。例如“有趣的水”中,孩子們只注意到水喝牛奶的味道不同,那怎樣把幼兒的關注點拉回來,進行更深一層次的探索,需要老師有效地介入。我拿出許多紅豆和綠豆假裝說“瞧!紅豆寶寶和綠豆寶寶也饞了,你們讓他們嘗一嘗嗎!”孩子們都很愉快地說“行”。當綠豆寶寶和紅豆寶寶沉入水底孩子們立即喊“綠豆寶寶不見了”,我說“紅多寶寶在乾什麼”,“它在喝水”“為什麼紅豆寶寶看得見綠豆寶寶看不見”孩
子們紛紛回答“紅豆寶寶在水裡了”,“水沒顏色”“綠豆寶寶藏在牛奶里了“,“牛奶是白的,渾的,什麼也看不見的”,在老師的及時介入孩子們充分的了解了水的無色無味及透明和渾濁。
2、提問策略
在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科學探究活動後,我們進一步明白了,真正了解幼兒的想法才能提出有效的問題,不同問題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探索中我們深感教師提問技術的重要,通過提問可以使幼兒發表不同的見解,加強溝通與交流,了解幼兒的興趣點,通過提問讓幼兒深入思考問題,從而引導幼兒思考的方向,經過一學期的提問策略的研究,我們發現了許多提問的誤區、困惑及有效的方法。
誤區1,形式主義的提問。舊觀念的影響下,總覺的不問不對,這樣的套式會安穩,但是卻沒有意義。如:“你在做什麼呀。”
誤區 2、封閉性的提問他多。如“是不是呀”“對不對呀”這種問題只有一種答案,封閉了孩子的思維。
誤區3、無效提問太多過於頻繁,一句話反過來轉過去的文,囉嗦的語言會影響幼兒的思考,干擾幼兒正常的思維。
誤區4、提問局限性大,提出的問題不能調動幼兒經驗,真正幼兒引發思考,發現事物之間關係,引向活動深入發展 。例如篩土活動初期,我們曾問:鏟子不行,漏斗不行,沙布行,那我們已用什麼工具呀?這樣的語言不僅限制幼兒尋找更多的篩土工具,更大的抑制了幼兒的想像思維。
誤區5、不針對目標進行提問不能引發幼兒的主意,激發思考。
提問中往往是預知的答案,如果只問孩子與現有答案的請保留此標記。東西,孩子也只會問別人這樣的東西,孩子的視線會集中在表面的顯而易見的事情上,而不去注意事物的可能性及深層的探索。例
如:“有趣的磁鐵中”一個小朋友拿著一個曲別針憋著的小動物說“老師這個能吸”,老實說:“你真棒,真能幹。”如果老是不提出有效的問題,那么孩子就會誤認為塑膠、紙片都能被吸住,我們應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
在實踐中,我們也尋找了一些有效的提問策略及提問的方法。
1、利用問題情景,提出幼兒產生疑問或困惑的問題。
幼兒在問
題的引領下,產生尋找答案的願望,把老師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我總結了提問得的幾個技巧。
(1)、 以遊戲的語言將真實世界同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在生活中我們常採用以擬人的語言提問,激發幼兒的興趣,例如:春天樹光禿禿的,我們要想讓孩子們看到植物明顯的變化,要盡力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讓小班孩子對光禿禿的樹枝感興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激發幼兒的探索熱情和願望我們進行了深深地思考孩子們常蟬翼五代午,這是他們喜歡做的事情,於是我說:“這是柳樹媽媽,”“這是石榴哥哥”“這是冬青姐姐”“看一看,摸一摸,他們的衣服有什麼不一樣的”孩子們的熱情一下子被激發了,尤其當柳樹媽媽冬青姐姐都長出了綠葉子,石榴哥哥還沉睡不起,孩子們每天都去喊“快醒醒八大懶蟲”當時石榴樹鑽出小紅芽時他們高興得喊“大懶蟲醒了醒了”
(2)、針對不同層次的幼兒進行不同層次的詢問,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將它的行動轉換為語言。
有的幼兒在探索重視不知道該做什麼,有的有的是不能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時老師有效地詢問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成功感和有益的經驗。
曦曦在車的分類時他的幾輛車看不出有什麼一樣的地方。我開始詢問“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呀”“者,這兒,這兒,一樣”我低頭仔細一看,輪胎的花紋是一樣的。原來曦曦是經過了仔細的思考,只是他的語言不能表達出來。於是我說“這的花紋不一樣,你的發現和小朋友都不一樣,可真行。”曦曦在老師語言的幫助下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3)、用假設問句,提高猜想的質量,提升有益經驗。
有的時候一些科學活動蘊含了很多的科學原理,但我有時我們不應該要去幼兒回答或解釋超出他們理解範圍的科學原理。例如蔬果沉浮中,開始我說“猜猜這些水果放在水裡誰沉下去稅浮上來”,幼兒回答“柿子浮下去,茄子沉上來。”孩子們還不能夠理解什麼時沉什麼是浮,於是我改變問法說“如果把它們放在水裡它們會怎么樣?”,孩子們有的說“西紅柿回掉到底兒上。”“洋白菜會漂著”,我想重要的是小班孩子理解和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一次戶外散步,寬寬和州州在柳樹下發現了兩隻天牛,好奇的曦曦納在手裡不肯放手,蘋果說:“它咬人,它是壞蛋。”,曦襲急了“它是好蟲!好蟲!”;我趕快引導“如果我們把天牛放在自然教會怎么樣?”孩子們興奮得把天牛放在班裡,用長長的線繩拴住他們的觸角放在花盆裡。第二天孩子們發現牽牛花的葉子上都是洞洞,繡球花咬斷了一條枝子,有的葉子上還留著牙印,孩子們看完了傷痕累累的花盆,大聲喊:“大壞蛋,大壞蛋!”。於是孩子們知道了什麼是害蟲,每次觀察到新的昆蟲孩子們都會問:“它是益蟲還是害蟲”。探索的熱情不斷的高漲。
(4)、鼓勵幼兒追根究底,提出反問。
在談說中,通常是老師問,幼兒答,有時會很沉悶,缺乏活力,老師的反問會激發和保持孩子之間的活力,連著幾天我們出去找蝸牛,花根下找到寥寥幾個,一天夜裡下了很大的雨,早晨我們又出來觀察,孩子們發現許多的蝸牛在花根下,泥土上爬行,他們驚訝得說:“
怎么這么多呀?”我反問:“咦,你們看看為什麼這么多蝸牛,哪兒不一樣了?哪兒最多呀”就這樣孩子們發現了蝸牛的生活規律。在探索情境中,用反問激發幼兒提問,激發孩子們相互討論,會使主題不斷深入。例如:在“雪人記,”中,孩子們堆了很長時間的雪人身子,於是我們開始討論怎樣把頭堆出來,浩浩說:“把雪團陳團兒就行了”,我說:“那團不大怎么辦?”千一說“在地下滾就行了”我有問:“你們同意嗎,還有別的方法嗎”大偉說:“我剛才用桶使勁壓就成塊兒了."我們分兩組,一組一點一點在雪地里滾出了雪球,一組用桶壓縮了雪人頭,雖然用的方法不同但他們共同經歷了固體壓縮的過程.通過提問、討論幼兒獲得里有益的經驗。
(5)、遊戲的語言同化到活動中,提出挑戰性任務的問題。
小班幼兒關注的範圍比較有限,眼前好玩俄東起來的十五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但不能深入。在玩沙的活動開始,總是這個邀請我去吃饅頭那個邀請我去赤小豆粥,孩子們知識晚在簡單的情節中,這是龍龍提出問題:“王老師,我堆的大恐龍的身子總往下跑”我說:“它是怎么跑得”,龍龍說:“我倒上去就下來,倒上去就下來”。我對大家說:“怎么才能讓沙子呆住呢?”,浩浩說:“是沙子太幹了。”澤澤說:“我看見電視上做沙雕,用水槍泚水”龍龍`趕快說:“咱么家水吧”。孩子們再提水的過程中,感到孝通的水倒到沙子裡誰一下子就沒了,大通倒到沙子裡噗嗤撲哧發出沙子吃水的聲音,他們紛紛換成大桶來給沙注水,當他們用濕濕的沙在堆砌成恐龍、烏龜時,流露出難以抑制的喜悅。問題的提升使他們感受了不同容積的工具不同的作用,學會了用行動來說話,真正了解了沙的特性。

支持幼兒記錄、交流獲得的信息及經驗。
(1)提供充分的時間交流,真誠傾聽、彼此欣賞,適宜指導有助於幼兒更加深刻理解和認識,
例如:在螞蟻吃什麼的實驗中,有的孩子說螞蟻會吃味素,有的孩子說螞蟻不會吃味素,在討論時林林說他餵螞蟻時只餵了味素,而平平是把糖和味素放在了一起,於是再次驗證時螞蟻只吃糖不吃味素。從這件小事也使孩子們端正思路,做事必須認真仔細,尊重科學事實。
(2) 多方尋找答案,收集資料,創設關注和別重視的心理環境,有助於交流分享。
土壤中有許多微生物、昆蟲等有用有生命的東西,我們深入的挖掘探究達到了了解土的價值,而沒有用的“垃圾”它給土壤帶來了什麼?孩子對垃圾沒什麼興趣,於是,我留了一個任務,回家去尋找、觀察或採訪父母垃圾是哪裡來得?它們有什麼用?孩子們一時有了興致,找到了垃圾的“源頭,”也提出了解決垃圾的七條辦法,並給全園小朋友、家長寫了倡議書,製作了垃圾分類箱,從中學會了分類,增強了環保意識。
記得活動區裡的和泥實驗,孩子非常有興趣,我們老師給了孩子們很大的支持,只有尊重孩子的創新意識,才會捕捉到孩子創造思維的火花,第一次“和泥”時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水、土、自製量杯、百寶箱,剛開始“和泥”舟舟、牛牛就發現了問題,這么多草根小石子很扎手,這可怎么辦呢?那什麼樣的工具清理的又快又好呢?他們繪畫猜想什麼工具能把土變乾淨。有的孩子動手拾,有的用鏟子鏟,有的用小棒挑,元元從百寶箱找到一塊塑膠沙窗,細心的把土篩到另一個盆子,通過討論、驗證,他們認為只有帶眼的東西才能把土篩乾淨,。動手設計、製作篩土工具,並把它們放到牆中,與大家分享交流經驗,大家發現眼兒小眼兒密工具最有效,也發現不同質地盒子瓶子等的製作需要不同的鈍器,釘子,木棍,牙籤等。我們
教師的作用在於創設情景,為他們提供有挑戰性的、富於操作的想像的材料,一根牙籤、一根釘子、一個錘子、一根小棒都是他們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最好工具。在別人眼裡認為一群瘋老師帶著一群瘋孩子在玩土,在我心裡卻想“這不僅是讓孩子了解一個科學道理——通透性的問題,而是讓孩子知道遇到問題要動腦筋自己去解決,知道真理存在於客觀事實中。
孩子們得出的實驗結論是不一樣的,但我們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時間交流,真誠傾聽、彼此欣賞、適宜指導有助於提供充分的時間交流,真誠傾聽、彼此欣賞、適宜指導有助於幼兒更加深刻理解和認識。例如:在螞蟻吃什麼的實驗中,有的孩子說螞蟻會吃味素,有的孩子說螞蟻不會吃味素,在討論時林林說他餵螞蟻時只餵了味素,而平平是把糖和味素放在了一起,於是再次驗證時螞蟻只吃糖不吃味素。從這件小事也使孩子們端正思路,做事必須認真仔細,尊重科學事實。在“神秘的土”的主題中,幼兒開始從個人記錄到集體記錄,從個別認識到集體規律的形成過程,深刻的感到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在“和泥”的過程中,幼兒記錄猜想一桶土需要用多少水,實際用了多少水,集體討論總結適當的用水量及解決稀泥、乾泥的問題,它們依據事實得出結論,思維更加嚴密,更加有邏輯,也懂得了——說理要有事實依據。

活動中教師注重預操作是活動成功的關鍵。
在神秘的土中我們從土寶寶翻身到泥巴樂一系列活動都親自操作,預想可能發生的問題,使活動圍繞目標成功地發展,所以預操作應是每個活動的關鍵。
科學教育的核心是讓幼兒充分親歷探究發現的過程。發展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要求老師關注知識本身的價值,更重要的是讓幼兒知道實踐出真知,只有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才會獲取有意的知識。
通過策略的研究,使我們觀念上和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在這裡我懂得了不僅要給幼兒科學知識,更應該給幼兒追求真理的勇氣,注重探索過程,形成尊重科學的態度。
在孩子與科學接觸的過程中,他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並獲得了有關科學的經驗,對周圍環境的熱愛也從此開始了,孩子正與科學一起成長。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指導策略研究》總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