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IV轟炸機(幻影Ⅳ戰略轟炸機)

幻影IV轟炸機(幻影Ⅳ轟炸機)

幻影Ⅳ戰略轟炸機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幻影IV戰略轟炸機由法國達索公司研製,主要用於攜帶核彈或核巡航飛彈高速突破防守,攻擊敵戰略目標。1956年,法國為建立獨立的核威懾力量,在優先發展飛彈的同時,由空軍負責組織研製一種能攜帶核子彈執行核攻擊的轟炸機。南方飛機公司和達索公司展開了競爭,前者推出了“禿鷹”II戰術轟炸機的改型“超禿鷹”-4060,後者研製“幻影”III的發展型“幻影”IV。法空軍最後選中了“幻影”IV,其生產型定名為“幻影”IV A。 幻影IV可能是現代世界上最小巧的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可攜帶核彈或核巡航飛彈高速突破防守,攻擊敵戰略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幻影IV戰略轟炸機
  • 前型/級:幻影III
  • 次型/級:幻影2000N
  • 研製時間:1956年
  • 服役時間:1964 年
  • 定型時間:1961年
  • 國家:法國
  • 首飛時間:1961年10月12日
  • 研製單位:法國達索公司
  • 退役:1996所有轟炸機,2005所有偵察機
  • 性質:轟炸機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原型設計,定型量產,作戰思想,改型,技術特點,結構設計,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航電系統,性能數據,服役事件,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60 年 2 月 13 日,法國在沙哈拉沙漠的 Reggane 爆炸了自行研製的第一顆核子彈,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當時的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情緒非常激動,情不自禁的高喊“法蘭西萬歲!從今天早晨起,法國更加強大並且更加讓人驕傲。”
戴高樂說起這話是深有感觸的,長久以來法國做為一個世界大國卻在不到 80 年時間內遭到過三次入侵。(1871 年的普法戰爭中屈辱的割地賠款,時隔 40 多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在戰爭其間又始終燃燒在法國本土上)特別是二戰時期被納粹德國長時間的占領,更讓法國人心中蒙上一層陰影,而當時的東西方對抗更是讓法國人擔心,未知的下一次入侵將會發生在什麼時候。
二戰的結束並未給世界帶來和平,隨著邱吉爾的的鐵幕宣言發表,北約與華約的對抗,50 年代的世界充滿了戰爭的陰影。二戰後的法國百廢待興,雖然法國是當時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但其國際地位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動搖,1956 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中法國遭到美國和前蘇聯兩個核大國的核恐嚇,最後不得不狼狽的撤軍,在亞洲被迫退出了法屬印度支那,而在阿爾及利亞問題更是進退兩難,在種種原因的刺激下,法國不得不去思考,作為一個三百多年來在歐洲和世界起主導作用的大國,法國怎樣才能繼續保持這種地位,如何才能讓別人去“尊敬”她。尤其在法國人看來,一個不負擔國際責任的法國將一文不值。正因為如此,1960 年戴高樂就明確規定法國的核打擊力量必須真正並且完全獨立。而不是依附於北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我們看得高於一切的國防和外交政策獨立”。
但法國的政策導致了法國與北約不合,北約不願意法國搞自己的獨立核力量,北約甚至拒絕法國參與決策。經過各種權衡考慮,法國決定加快核武器的研製工作,法國政府認為核武器是法國防務政策獨立自主的一個特殊工具,也是一種低成本(核武器的價格相對便宜)的戰略選擇,並且具有深遠的影響。這一說法得到了法國公眾及各政黨的一致贊同。1958 年戴高樂當選為法國總統後更是加快了核武器的生產進度,並且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由空基的“幻影”IV 轟炸機,陸基的“普呂東”(Pluton)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和海基的法國“可畏”級核潛艇的具有中等規模的三位一體核打擊系統。
1956 年為了配合核武器的發展,法國空軍對國內的飛機公司提出了核武器運載機的招標,參加招標的有法國國營南方航空公司的超級“禿鷹”4060 和達索飛機公司在著名的“幻影”III 型戰鬥機放大尺寸而研製的“幻影”IV 超音速轟炸機。

原型設計

超級“禿鷹”4060 是在法國裝備的 SO.4050“禿鷹”雙發噴氣轟炸機的基礎上改進而成,最大速度 M1.3,由於超級“禿鷹”4060 的研製周期超過了法軍方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幻影”IV 轟炸機則是按“幻影”III 為原型放大 1.5 倍,總重量是“幻影”III 的 2.45 倍,起飛重量約為 33,500 千克,採用達索公司擅長的無尾三角翼氣動布局,雙輪縱列主起落架,有大後掠垂尾及符合面積律的流線形機身,機翼為懸臂三角形中單翼,相對厚度從 3.8% 逐漸變到 3.2%,同時為便於進行超音速飛行機身兩側氣道裝有半錐形可調進氣錐。前緣後掠 60 度。機身頭部相當尖細,機身中段下方半埋入地懸掛一顆自由落體核彈,其前部增加了一個很大的圓形雷達罩。
幻影III vs. 幻影IV幻影III vs. 幻影IV
SO.4050“禿鷹”SO.4050“禿鷹”
幻影 IV 原型機,三角形的垂尾。在 Saint Cloud (桑克洛)製造,歷時一年半,1958 年底於默倫-維拉羅歇(Melun-Villaroche)交付。這架飛機從來沒有用此三角形垂尾進行飛行,馬塞爾.達索通過計算認為此垂尾是不夠的。法國航空工業在生產“幻影”IV 轟炸機之前還從未生產過如此技術含量高的作戰飛機,達索公司為了加快設計進度,動員了全公司 70% 的設計人員進行分段比例放大設計,然後進行風洞實驗。
1959 年 6 月 17 日“幻影”IV 進行首次試飛,同年 7 月試飛速度達到 M1.9,並在以後的飛行中超過 M2。
第一架預生產型飛機用作轟炸試驗,於 1961年10月12日首次飛行。
第二架用來研究導航系統和在頭部加裝有空中加油系統,與 KC-135F 加油機配合進行空中加油試驗。第三架是完全的實用型,裝兩台“阿塔”9K 發動機以及包括頭部空中加油受油管和軍械在內的全套設備,於1963年1月 23 日首次試飛。

定型量產

“幻影”IV 轟炸機的最大速度可達 M2.2,實用升限 20,000 米,巡航速度為 960 公里/小時,“幻影”IV 能以 M1.7 的速度飛行半小時。航程為 3,700 公里,作戰半徑 1,250-1,600 公里。這與同時期的美蘇裝備的超音速轟炸機相比毫不遜色。由於飛機性能的出眾,因此法國空軍於 1964~1967 年共訂購了 62 架,1964 年底開始在法國戰略空軍服役,在法國總統的直接指揮下擔任法國核打擊力量的先鋒。隨著1964 年 36 架“幻影”IV轟炸機首先進入戰備值班,由此拉開了法國核威懾政策的面紗。
“幻影”IV 轟炸機可以說凝聚了當時法國航空工業的精華,在此前法國從來沒有生產過如此先進的武器,僅僅只是在戰鬥機研製和生產上有所心得,但當法國決定進行新型飛機的研製時,法國為了立足於國內和加快研製速度不得在現有技術上進行改進。法國的航空工業發揮了自己所有的潛力,創造了一項世界記錄,直接按戰鬥機放大來設計轟炸機,在成本上“幻影”IV 的結構原材料占總費用的 6.5%,加工工時占 26%,發動機占到 17%,而電子設備則占了 50.5%。

作戰思想

雖然“幻影”IV 裝備時間比美蘇的同類型飛機如美國 B-58“盜賊”(Hustler)超音速轟炸機及前蘇聯的圖-22“眼罩”(Blinder)服役時間稍晚但都屬於同一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由於美國軍方考慮到如果戰爭爆發 B-58 就必須要進行跨洋作戰,因此其在航程和載彈量上都不符合美國的核戰略思想,所以在裝備了幾年以後就被撤裝了。而“幻影”IV 就不必去考慮跨洋作戰的需要,因為一旦開戰法國就是前沿,因此在 60-70 年代西方只有“幻影”IV 這一種真正意義的超音速轟炸機能在質量和技術上與圖-22 相抗衡,並且各項指標及性能都遠在它之上。
與 C-135F 編隊飛行的幻影 IV,飛機無塗裝與 C-135F 編隊飛行的幻影 IV,飛機無塗裝
如果法國要攻擊蘇聯本土,“幻影”IV 起飛後就會先飛到大西洋上空,然後利用 KC-135 進行空中加油,這樣就可以不經過華約國家上空,大大減少被中途攔截的可能,而第一攻擊目標列寧格勒的位置恰恰就在波羅地海岸邊,“幻影”IV 在進入攻擊圈後以 M1.7 的速度進行低空突防,在突破後拉高進行核彈攻擊,在攻擊完成後以 M2.2 的最大速度進行脫離,然後原路返回法國。
法國就是希望用“幻影”IV 的高性能去威懾對方,而限於當時的條件,低空高速可算的上是當時最好的突防手段。1964 年的法國歷史上有兩件值的法國人自豪的大事,第一就是戴高樂政府克服國內外種種阻力與中國建交從而成為西歐第一個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第二就是本國的核打擊力量的建立。
為了嘉獎有關人員法國政府隨後授予總設計師法國榮譽勳章,其他有關人員也分別被授予自由獎章。有了“幻影”IV,法國最初的核威懾才真正起了作用,法國人的核威懾理論才能得以實現。法國核威懾是想使用大規模核報復來打擊和威脅敵方重要目標(後方大城市),美國人傳統上把它稱為“懲罰(威脅)威懾”。正如“比例威懾”概念所表示的那樣,入侵者所受到的威脅等於或超過法國遭受到的危險。換句話來說,“比例威懾”的目地在於己方對敵方領土造成“超過法國”的損失,從而大大減少敵方的預期收益,讓敵方投鼠忌器。

改型

自從戴高樂政府首先提出以上理論以後,歷屆法國領導人都始終執行要保持自己的核威懾,確保相對於超級大國而言的符合法國這種中等國家的國力所能承擔的核威懾。
幻影IV轟炸機幻影IV轟炸機
1979 年以後隨著法國第 5 艘“可畏”級彈道飛彈核潛艇的服役,法國完善了自己海基核打擊系統,“可畏”級載有 16 枚飛彈,最初裝備的是射程 2,500 公里的M-1型潛射彈道飛彈,不久換裝加大射程的 M-2 型,現在又換裝具有百萬噸威力核彈頭的 M-20 型。5 艘可畏級上裝備的 80 個彈頭,已經確立了法國未來的核打擊力量肯定是以更加隱蔽和機動的海基為重心的。但法國還是繼續保持空基核力量,並且決定對“幻影”IV 進行升級,一個中隊的“幻影”IV 被改裝為“幻影”IV P(Penetration 突擊)。
改進的重點包括重新設計航空電子設備,計算機系統和能攜帶法國生產的 ASMP 戰術核巡航飛彈。該型原來裝在機腹的湯姆遜-CSF 公司的 DR-AA8A 雷達被改裝為該公司生產的 ARCANA 脈衝都卜勒雷達,並加裝了雙余度慣導系統,使導航及搜尋能力得到改善。另外一些改進的電子設備包括:在外側機翼下鼓艙內及後機身上部艙內裝湯姆遜-CSF 公司的 Seval 雷達報警接收機及天線;左機翼外側掛架掛一個湯姆遜-CSF 公司的 TMV105 BAREM 自衛干擾吊艙,右機翼外側掛架掛一個 BOZ-103 干擾物投放吊艙。機翼內側掛架可各帶一個 2,500 升副油箱。
1985 年法國戰略空軍開始接收“幻影”IV P,1987 年第 18 架交付,但交付的前幾天一架改裝好的“幻影”IV P 失事墜毀,因此不得不又改裝了第 19 架。“幻影”IV P 裝備了遠程戰術核巡航飛彈後,打擊的範圍擴大了很多,而不用象原來那樣要飛到目標上空進行核彈的投擲,對飛行員的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恩賜。1996 年能掛裝 ASMP 核飛彈的“幻影”2000N 開始擔負著法國空軍的戰略轟炸值班任務,作為 60 年代至 90 年代法國核威力的幾大象徵之一的“幻影”IV 正式退出法國核武庫。只留下 5 架改裝成偵察機,其他的“幻影”IV 全部退役。
冷戰結束以後隨著華約的解散,法國人的危機感消失,但法國人始終認為核武器是防止戰爭的工具。因此在以後的時間裡雖然法國肯定會積極的參與消除核武器這一世界性話題,但法國政府還是堅持搞自己的一套核武器系統。1994 年 5 月 5 日,法國總統密特朗在談到法國核威懾政策時說:“核威懾用於避免戰爭,而不是贏得戰爭。”這一觀點是法國戰略思想的轉折點,也是法國拒絕所謂的全面“核戰爭”的基礎。在此框架中,預防戰略認為核武器不是常規戰的延伸,甚至不受常規戰的限制,而只是保存有限數量,僅用於在可能的全面戰略打擊前發出“最後警告”。為了發揮這些首要作用,法國只需要符合“合理足夠”原則的有限核能力.
1979年起幻影IV開始裝備ASMP中距空地核飛彈,改進型命名為幻影IV P,目前“幻影”IV P與同樣帶ASMP核飛彈的“幻影”2000N擔負著法國空軍的戰略轟炸任務。作戰中幻影IV將得到KC-135加油機的支援。
幻影IV還有偵察改型。其最大優勢是能作超低空飛行,可拍攝山腰的側面像片,從而發現隱蔽其中的山洞。幻影IV-P的飛行速度快,具有一定突防能力。2005年6月,在巴黎航展中,法國空軍的"幻影"Ⅳ核轟炸機進行了其最後一次公眾飛行表演,這距離它首飛已有46年之久。

技術特點

結構設計

飛機的機翼採用的是全金屬結構,翼展 11.85 米,採用懸臂三角形中單翼,機翼面積 78 平方米,前緣後掠角 60°,主梁與機身垂直,後緣處有兩根輔助梁,與前緣幾乎平行。機翼後緣有兩塊升降副翼,由電氣液壓雙缸伺服控制系統操縱,自動穩定器向該系統輸入操縱信號。翼根前緣的上、下翼面有液壓操縱的減速板。未採用增升裝置、錐形扭轉、擾流片或調整片。機身高 5.65 米,採用全金屬半硬殼結構,頭部前端是空中加油受油管。機身前段為氣密串列駕駛艙,駕駛員在前,領航兼轟炸員在後,座椅為獨立彈射型,機身前端下方是前起落架艙,起落架為液壓收放前三點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可操縱轉向,向後收入機身。主起落架採用液-氣減震四輪小車形,可向內收入機身。機身中段為油箱,機身後段裝有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
由 KC-135空中加油,機鼻的探針就是受油管由 KC-135空中加油,機鼻的探針就是受油管
機腹下半埋掛載的吊艙機腹下半埋掛載的吊艙
機翼主梁和後梁之間、起落架安裝點之前的前緣部分為整體油箱。由於飛機在進行高速飛行時耗油量會大增,所以飛機上油箱遍部,機身油箱幾乎占用領航員艙到發動機之間的整個機身中段。在每個發動機進氣道外側的雙層蒙皮之間,進氣道和發動機的下面,以及垂尾的前緣部分,都裝有油箱。機翼主梁和後梁之間、起落架安裝點之前的前緣部分是整體油箱。在每個發動機進氣道外側的雙層蒙皮之間,進氣道和發動機的下面,以及垂尾的前緣部分,都設定了油箱。

動力系統

兩台“阿塔”9K 加力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推力 46.1 千牛(4,700 公斤),加力推力 68.6 千牛(7,000 公斤)。為了實現短距起飛,翼下還可裝兩組共 6 個助推器。
火箭助推起飛火箭助推起飛

武器系統

幻影IV基本型的武器為半埋在機腹下的一枚50000噸級核彈,或16枚454千克炸彈,或4枚AS.37空對地飛彈。1979年起幻影IV開始裝備ASMP中距空地核飛彈,改進型命名為幻影IV P,85年開始交付,到87年訂購的18架P型全部交付。當時一架基型機墜毀,為此追加改裝了一架為P型。1992年起,除了這19架P型外,老舊的幻影IV均已退役。P型將機腹的湯姆遜-CSF公司的DR-AA8A雷達改為ARCANA脈衝都卜勒雷達,加裝了雙余度慣導系統,使導航及火控能力得到改善。在外側機翼下鼓艙內及後機身上部艙內裝湯姆遜-CSF公司的Seval雷達告警接收機及天線;左機翼外側掛架掛一個湯姆遜-CSF公司的TMV105 BAREM自衛干擾吊艙,右機翼外側掛架掛一個BOZ-103干擾物投放吊艙。機翼內側掛架可各帶一個2500升副油箱。目前“幻影”IV P與同樣帶ASMP核飛彈的“幻影”2000N擔負著法國空軍的戰略轟炸任務。作戰中幻影IV將得到KC-135加油機的支援。
掛載ASMP 戰術核巡航飛彈的幻影 IV P掛載ASMP 戰術核巡航飛彈的幻影 IV P

航電系統

飛機上的電子設備包括湯姆遜-CSF 公司的 DR-AA8A 轟炸雷達,都卜勒脈衝雷達,彈道計算機,電子對抗系統以及為緩解遠程奔襲中飛行員疲勞而設計的自動駕駛儀。這些對當時的法國科技水平來說是一次重大的考驗。生產型的“幻影”IV 轟炸機的 90% 的部件達到國產。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
乘員
2人
長度
23.49米
翼展
11.85米
高度
5.4米
機翼面積
78.00平方米
展弦比
1.80
空重
14,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33,500千克
動力系統
2ד阿塔”9K加力發動機
推力
最大推力:2× 46.1千牛
加力推力:2× 68.6千牛
參考性能
最大飛行速度
2.2馬赫 (高度11000米)
實用升限
20,000米
航程
3700千米
作戰半徑
1250~1600千米
爬升率
43.1米/秒
翼載荷
429.5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42
武器系統
武器
1×AN-11自由落體核炸彈或
1×AN-22自由落體核炸彈或
1×Air-Sol Moyenne Portée核飛彈 (幻影 IV P型)
16× 454 kg (1,000 lb) 自由落體常規炸彈
部分資料來源

服役事件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在軍事科技方面的發展較為遲緩,與其他強國相比有不少落後之處。二戰之後這一趨勢更為明顯,法國未能研究一種真正的、出色的大型遠程戰略轟炸機,有著多種原因,但技術實力的限制是鐵的事實。“幻影”IV儘管很有特色,但與美蘇先進戰略轟炸機相比,明顯偏小,難以形成更為強大的威懾力。
“幻影”IV轟炸機的裝備讓法國人感覺到了安全,法國人此刻再也不談先前談的很響亮的有關於禁止核武器的高調了,而是一心發展本國的核力量。
雖然核計畫耗資巨大,但法國人還是樂此不彼,在其核力量發展的最高峰時期也就是 1967 年,法國核支出的費用占到法國國民生產總值的 1.2%,國防預算的 26.4%,國防採購預算的 51.4%!在此以後雖然有所以下降,但核支出一直都保持其國防採購預算的 30%,雖然花費了巨額的經費,但法國政府卻認為這筆開支物有所值,法國人認為核選擇就是要讓那些記憶猶新的歷史決不重演,保持法國的獨立性。
雖然當時美國對北約承諾一旦華約對歐洲開戰,美國將提供核保護,但法國認為美國人是不會冒著自身的生存危險來保衛法國的,因為在美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為了履行對別國的承諾而把自己國家的生存置於危險中。
裝備了 62 架“幻影”IV 轟炸機的三個法國轟炸機中隊建立後,法國與華約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按照當時歐洲常規力量對比,北約在地面力量上明顯處於劣勢,當時北約內部的說法是如果華約發起進攻的話,那么在 8 天內,T 系列坦克將會如潮水一般的湧進法國里昂,面對這種不利的情況,法國政府向世界宣布了自己的核政策,那就是當法國受到威脅或者是進攻,那法國將會首先使用核武器進行反擊,而不是象其他核大國那樣的非主動性使用核武器,(美蘇的核戰略是逐步反擊的戰略:用常規武器反擊常規武器的進攻,用戰術核武器反擊戰術核武器的進攻。只有當本國的領土遭到戰略核武器的進攻時才會發動戰略反擊)。
為了搞法國特色的主動性核防禦,法國總參謀部此制定了一套核反擊政策,那就是用“幻影”IV 轟炸機去轟炸敵方城市,“幻影”IV 轟炸機可掛 16 顆 454 千克炸彈或半埋懸掛一枚 5 萬噸 TNT 當量的核彈。但戰術指導思想主要還是使用核彈進行攻擊,利用飛機上安裝的 CSF 轟炸雷達和地形跟蹤雷達進行低空高速突防。打擊的範圍包括蘇聯西部和南部的一些大城市和工業基地,以及華約國家的城市,部隊集結點和軍事目標。由於莫斯科具有世界上最嚴密的空防系統,法國人很明智的未將莫斯科列入攻擊範圍內而是選擇防禦比較薄弱的列寧格勒(聖彼得堡)為第一攻擊目標。同時後續備選目標還包括史達林格勒和基輔。當時能進入“幻影”IV 轟炸機中隊的飛行員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他們都知道駕駛“幻影”IV 轟炸機去攻擊前蘇聯領土時面對前蘇聯的國土防空軍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但為了法國第五共和國的榮譽和國家的安全,他們沒有別的選擇。

總體評價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在軍事科技方面的發展較為遲緩,與其他強國相比有不少落後之處。二戰之後這一趨勢更為明顯,法國未能研究一種真正的、出色的大型遠程戰略轟炸機,有著多種原因,但技術實力的限制是鐵的事實。“幻影”IV儘管很有特色,但與美蘇先進戰略轟炸機相比,明顯偏小,難以形成更為強大的威懾力。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幻影”IV 不能算是一種真正的轟炸機,而象是一種專用的核攻擊機,都是攜帶核彈利用高速進行突防,任務單一,這種作戰思想可能不適合美國空軍的要求,但卻非常的適用於法國。閒話一提,2010年代在轟-6K服役後,華文媒體稱這使中國成了繼美俄英(退役勝利者是在1993年,比幻影IV的1996年還早)後第四個坐擁戰略轟炸機的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