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

年節

年節,即是今所稱的“春節”,又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其起源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古老乾支紀元曆法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中國古代民間早有過新年的風俗,古時新年曾專指乾支歷的“立春”。節氣立春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新的一年之始。後由於曆法變動,新年通常指陰曆正月初一,稱為陰曆年。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年節
  • 外文名:New Year Festival
  • 拼音:nián jié
  • 注音:ㄋㄧㄢˊ ㄐㄧㄝ ˊ
  • 狹義節期:農曆正月初一
  • 廣義節期: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基本含義,文化元素,歷史淵源,怪獸傳說,節日禮儀,氣候,其它相關,互訪拜年,民族文化,孔府年節,市場商機,

基本含義

“年”古稱“歲”,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要拜祭春神、太歲,敬天法祖,由此產生了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動。年節是指節期設在歲首的節日,現代的年節指陰曆正月初一,今稱春節。“年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古籍均有載:“天皇氏始制乾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天皇時代以“歲”來表示“年”。歲以六十甲子(乾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循環往復,永無止境。“歲”即“攝提”(原始乾支),又名為“歲星”、“太歲”。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上古乾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春節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歲首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的蛛絲馬跡。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豐厚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年節

文化元素

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年節是中國人的第一大節,海外華人,甚至欣賞中華文化的一些外國人,也都十分重視它。這裡的“第一”之謂,既因為它在一年的時間序列中排在最前面,更因為它規模最大、人們最看重。中國年節文化中,有歡樂成分,翻檢年節的傳統,有許多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值得復興和發揚。 然而現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年味變少,很多傳統禮節、傳統活動變得越來越簡單,甚至缺失。那么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傳統節日。
年畫收藏趁年節年畫收藏趁年節
一般說,傳統節日及其有風俗均有其來歷。但是,節日風俗不同於歷史過程,後者有據可查,而節日風俗的來源考查起來就難多了,即使對有些風俗的源頭現在有比較統一的看法,但認真考究起來,均可找到諸多的疑點。如“端午節”,都認為是紀念屈原,但從全國各地和各民族的情況看,還有的說為紀念伍子胥,有的說是起源於越王勾踐,有的說是紀念白潔夫人。而聞一多在《神話與詩》中考證說,端午是中國原始時期的“龍子節”的延續,起初是紀念祖先“龍”的,這和常說的“源自屈原說”在時間上相距甚遠,這說明有些民俗事象還要待我們後人去加以進一步考證。
年節風俗既是一種頗具地方文化特徵的傳統習俗,又是一種地方的民俗事象。年節既具有延續性,即有它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流向,又具有變異性,既在延續的過程中,受一個地方人情風俗的約束和受歷史演變潮流的衝擊而產生變異:一些習俗變化、甚至消失了,又生成了一些新的習俗,這就在各地產生了一些較有獨特風格的節俗文化。
畫收藏趁年節畫收藏趁年節
在諸多傳統節日裡,中國人過得最認真、傳統保存得相對完善的,要數一年之首的年節。人們大掃除、貼春聯、放鞭炮除夕之夜闔家團聚吃年夜飯,欣賞春節晚會兼守歲,給小輩發壓歲錢,大年初一出門拜年等等,近年又有利用年節長假外出旅遊的,可以看作傳統節目“走三橋”、“走百病”的現代演化,歡歡喜喜、熱熱鬧鬧。
法定節日:如中國國務院頒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07)所稱“年節”。

歷史淵源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如春節祭祀天地眾神(春神、太歲神···等)與祖先,清明祭祖、端午祭龍等等皆是,這類節日的源頭一般都比較古遠。古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遠古的天皇時代,已有乾支曆法及歲時的雛形。據《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古籍記載:“天皇氏始制乾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天皇氏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鑑》就是以這套乾支術語紀年)。乾支的發明標誌著最原始的曆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歲時。乾支紀元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立春,陰陽轉化、陰退陽升、生氣始發、萬物復甦,一元復始,新的一個輪迴從此開始了。節日文化作為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天文星象等方面的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怪獸傳說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除夕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飛帖名刺是賀年卡鼻祖,在古代,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元宵燈節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在民間,人們傳說“年”是一頭頭上長角的怪獸,歲末會出來吃人。各地的這一傳說還各有地域色彩:有山的地方說年獸“住在山上”,除夕夜下山來禍害人畜;靠海的地方說年獸“住在海底”,快過年了爬上岸來殘害生靈。所以過年又被叫做“過年關”,人們除夕不敢睡覺,要“守歲”。給小孩子“壓歲錢”,是因為孩子人小力薄,靠自己的力量不行,需要大人幫他們“壓”住年歲。貼鬥神、掛桃符、行儺祭、放鞭炮等,都是為了嚇走年獸。第二天大家再見,不管認識不認識,都互相道賀,“恭喜恭喜”。

節日禮儀

可以恢復的傳統禮儀里,作揖最帥氣、最衛生。可以恢復中國傳統的作揖禮。傳統節日作為平台,在它自身得到保護傳承的同時,應當發掘和恢復一些健康的傳統儀式。同時,只有相關的禮儀文化得到發揚了,傳統節日的內涵才能顯得豐厚。作揖禮是最帥氣、最衛生的。
民眾性調年節民眾性調年節
飛帖: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這個風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以投謁代替拜年。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在的賀年卡的起源。“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帖,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
傳統節日風俗就是如此。傳統節日有農事節日、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遊樂節日之分。但惠州現存的一些節日卻不能簡單地歸屬哪一類。如農事節中的“十月朝”,本是慶祝晚造豐收,讓牛歇耕,但多有祭牛、祭神等活動,加進了許多的祭祀成分;又如紀念性節日“端午”,是紀念屈原的,“清明”據說是紀念介子推的,但這些節日又多有祭祀和遊樂等內容。故現存的傳統節日,“終合型”的居多。
中國的作揖禮遠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它分三類:其一叫“天揖”,來源於敬天的祭祀,然後才用於人事,先對天子用“天揖”,再推而廣之,對家長、對老師,對所有值得尊重的人。天揖的手勢是:稍稍地往上舉,曰“推手小舉”。其二叫“土揖”,與天揖正好相反:“推手小下”,亦源於自然崇拜,由大地崇拜過渡到對人表示敬意,如老師對學生就可以行“土揖”。其三,時揖,“平推手”,用於平輩之間。時揖,對時間作揖,對時間表示敬重。天揖和土揖是空間之揖,時揖是時間之揖。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就在於“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小小的一個作揖禮,亦包含了這一世界觀。漢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一項密碼。“揖”字,提手旁,一個口,一個耳,表明作揖要用手、用口,還要用耳。除了抱疊雙手做動作,還要加上恭敬的用語,同時謙遜地傾聽,不能漫不經心,人家在說話不帶耳朵。三合一,三者都到了,這才是“揖”,這禮節才算到位。
白幫苗年節白幫苗年節
巴赫金說:“狂歡節沒有演員和觀眾的分工。它甚至沒有萌芽狀態的舞台,舞台會破壞狂歡節。人們不是消極地觀看狂歡節,他們就在其中生活,大家在一起生活,因為從觀念上說,它是全民的。”我以為,現在人們對春晚的不滿主要不是節目內容,而是不知道怎么參與進去。不妨學學日本,把20多年積累的好節目,特別是民眾中耳熟能詳、流傳甚廣的好歌拿出來重唱,把民眾中有影響的藝人請出來亮相,照顧各年齡層次和社會各界的人,讓大家都有張得開嘴、舞得開手腳的機會——這年過得肯定更盡興。
其次我們現在過年,是不是過於重視吃而忽視穿了?如今年節和平時吃的東西雖然沒太大區別,但吃的氣氛更歡快更熱鬧,而穿衣實在是沒什麼兩樣了。過去中國人過年是吃穿並重的。元代趙孟頫的《題耕織圖》詩云:“田家重元日,置酒會鄰里。小大易新衣,相成未明時。”民謠里也有這樣的新年歌:“穿新衣,戴新帽,老太太要花,老頭兒要炮。”這樣的傳統在今天似乎衰微了。其實服飾是更加外在、更加一目了然的文化標識。我們缺乏節日盛裝,缺乏穿盛裝過節的意識,缺乏很有民族特色的讓人們有普遍認同感的服飾。韓國人穿韓服過年,日本人穿和服過年,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筆者提倡文化上的“拿回主義”,是不是可以從和(唐)服里取回一些傳統元素,糅合進現代服飾之中?眼下,可以穿漢裝、唐裝或旗袍,最好是絲綢的、錦緞的,繁華、燦爛,體現我們中華絲綢王國的特色和韻味。
裝點年節喜洋洋裝點年節喜洋洋
20多年來,央視的春節晚會,已經成為全中國年節的一大重心和主角。它曾給中國人帶來莫大的興奮和快樂。但近年來,與其說是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大、口味越來越刁,不如說“春晚”這種形式本身存在缺陷——民眾成了“看客”,“看節”取代了過節。日本人過年也有類似我們“春晚”的電視文藝晚會,叫“紅白歌會”,一支紅隊一支白隊,斗歌,斗整整一夜,唱的都是老歌。民眾則一邊看電視,一邊自己也“斗”,單位同事、學校師生,甚至家裡人,統統分作兩派,有的喜歡紅隊,有的支持白隊,有的喜歡到廣場、公園看大螢幕,邊看邊唱甚至手舞足蹈,嘻嘻哈哈,吵吵鬧鬧,歡聲雷動。這樣就有參與感、狂歡氣氛,就不會是局外人了。中國古代除夕夜的“鄉人儺”,全民參與性就非常強,“一國皆如狂”(孔子語)。中國民間一些地方至今如此。如山西某地鄉村,過年表演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全體村民都跟著高頭大馬上的“關公”,轉悠五六個村子。安徽貴池儺有“喊斷”,“年首”在上面喊,村民在下面應,真所謂一呼百應。
道光二十九年節孝牌道光二十九年節孝牌

氣候

縱觀一年當中的各種中國節日,不難發現其豐富的內容是與自然界周而復始氣候的循環變化直接相連的。節日的時間分布有著與四季氣候變化相對應的規律性,如春季的春節、元宵;冬季的臘八、祭灶;夏季的端午節、曬衣節;秋季的中秋節、重陽節等。時至今日,年節文化已經成為當代人從祖先手中接過來的一份珍貴而厚重的文化遺產,年節文化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氣候起著關鍵作用。季風氣候與年節文化,與西方國家的年節幾乎都與宗教信仰有關不同,中國傳統年節的豐富內容是與自然界生態環境周而復始的循環變化直接相連的。
年節年節
年節是人們生存狀態的一種調整和適應,而這樣的調整適應則體現在中國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氣候節律的和諧共振上。我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春祈秋報”的節慶習俗,這與中國的季風氣候密切相關,在季風氣候的影響下,傳統中國成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乾支紀元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曆法“立春”分界(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的基準線,位於今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當節氣“立春”時,那一線以南的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但我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立夏時才入春。“立”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意義。
中國的傳統年節與農業生態的節奏變化及其形成的氣候背景密切聯繫在一起,這是中國年節文化的重要特點。以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季風氣候條件來說,春天是播種的季節,這時的夏季風逐漸加強,溫度和濕度漸漸增高,農作物漸漸進入了旺盛的生長期;而秋天則意味著收穫,因為這時候的冬季風逐漸加強,溫度、濕度漸漸下降,植物和作物都進入了低生物量生產的季節。年景的好壞無論對於國家還是個人都至關重要。因此,農民在春天祈求上蒼保佑,希望秋後有個好收成;而到了秋收之後,又要感謝上天的眷顧。於是,春節和中秋節就成了我國人民的兩個最重要的節日。春去冬來,周而復始。四月的浴佛節、五月的端午節、六月的曬衣節、七月的七夕和中元節、八月中秋節、九月重陽節,一直到臘八和祭灶,所有節日或與自然氣候節令有關,或與特徵氣候環境要素(如五月雨季的龍舟水、六月的強日照、九月秋高氣爽的氣候等)有關,或是人們自己製造出來的神誕日,各種節日連續不斷,成為調劑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手段。

其它相關

互訪拜年

過去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五類:
雲南少數民族的多彩年節雲南少數民族的多彩年節
一是拜家裡長輩。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是走親戚。
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和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主人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作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少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過年時,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民族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成為民族文化象徵的人文標識。有著豐富內容的中國傳統年節,不僅有令人振奮和產生溫情的恢宏場景,而且是調節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節日一改人們平日的生存慣性,成為宣洩的時刻。一張一弛的生活節奏與自然界生態環境的節律變化相適應,“人”與“地”之間的相互呼應,結果無疑使人的情緒得到適時的調節。
歡樂慶典——藏族年節歡樂慶典——藏族年節
“節” 不僅是一種間斷,而且也是一種調節,是一種節奏,甚至是一種節制。休閒也是很重要的節日因素。過去人們喜歡過節,是因為平時沒有休息日,只有年節才創造了休息的機會。或者說,人們為了休息(調節),才不斷地創造節日。中國節日休息的時間段正好與自然界生物量的低產期相吻合。因此,從生物鐘角度去理解我國的年節文化活動,即是一種人類文化生物鐘的區域表現。如同動植物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節奏和節律(生物鐘)一樣,中國的年節是中華兒女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來的一種與自然界氣候節律共振的文化現象,這種年節文化活動,實際上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生物鐘”。它是一個民族年節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從生態學意義理解,年節是人們生存狀態的一種調整和適應。縱觀一年當中的各種中國年節,其豐富的內容是與自然界周而復始的循環變化直接相連的。如正月初一是春節,此時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生意盎然;十二生肖賦予了每一個新年豐富的內容,不同年份的年節,在生態學寓意上存在著差異———十二生肖分別代表十二種農曆新年的動物標識,每十二種生肖動物又代表著以十二年為一個周期的一次循環。

孔府年節

孔府過年的制度很嚴格,規矩很多。從臘月(農曆十二月)初一開始,全府上下就開始做過年準備工作。臘月初八,全府的人包括僕人在內,都要在府內喝臘八粥,臘八粥分兩種,粗的供僕人喝,內有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外加每人一斤饅頭。細粥很講究,有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豇豆、粳米等,粥上面還要放上“粥果”。“粥果”雕刻成工藝品狀,如山里紅刻成透空的花籃放在粥上面,令人捨不得吃掉。這種細粥供內宅主人、上供,送給十二府的本家之用。上供,是孔府過節時的首要任務。單以佛堂樓來說,大大小小有數百上千尊佛:關公、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彌陀佛、送子娘娘各方的佛都集中於此了。臘八粥供佛時,每個佛像面前一碗,工作量相當大。另外,還有其它各堂樓供祖先的,上供這項任務十分繁重。外面的許多香火院,也來要粥,要“盆頭米”,臘八這天,還要去泰山進香還願。
孔府的節日,最熱鬧的要數“過年”——春節。在許多種活動中,磕辭歲頭、拜家廟、拜祠堂、拜佛堂、拜觀音菩薩、拜天地神、祭孔廟等不可少的禮儀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臘八過後,就大忙起來,打掃衛生、搭彩棚彩鋪紅毯、掛宮燈、“蒸壯”,“蒸壯”就是蒸各種饅頭、包子、糕餅。饅頭也分各式各樣,大到半斤多一個,小的一兩麵粉蒸兩三個。各有各的用途,分上供的、主人吃的、普道飯的、酒席用的,區分很細。
臘月十五,在前堂樓院內搭起“天地樓”供各種神位,還立起“朝天竿”用以過年時點“朝天燈”。“朝天竿”高三丈、紅漆桿,桿頂掛紅燈籠,內放一支一斤重的大紅臘燭,每天點著,用滑車拉上去,一直點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臘月二十三,孔府的祭灶很特別。一般百姓家對“灶王爺”恭敬而虔誠,而孔府里的人是瞧不起灶王爺的,認為他的地位不如衍聖公高、財勢不如衍聖公大,所以孔府的主人不能親自祭灶,只由當差的去祭。當差的去祭,儀式雖也熱鬧,有七、八個吹鼓手、司儀提著跪墊伺侯、小當差捧供品跟隨,但祭時卻像命令式的囑咐幾句,並不祈禱什麼,因為“聖人自有天保佑”,灶王爺是無能為力的。
年三十,衍聖公、夫人及家人都先後分別祭拜家廟、桃廟、影堂、慕恩堂、新祠堂等,每桌擺十大碗供菜、兩盤饃、三杯奠酒,磕辭歲頭。公爺拜廟時,由贊禮生提著提爐、紗燈、罩子燈各一對在前面引導。夫人拜廟由女僕伺候,前後有隨從跟隨。除了拜家廟祠堂外,還拜佛堂樓、觀音菩薩。公爺、夫人到家廟、祠堂磕完辭歲頭後回到前堂樓,再接受闔府人員、各房、各作、各部門給他們磕辭歲頭。
大年初一的凌晨零點開始發“紙禡”,點蠟燭的、燒香的、燒棗湯的、放爆竹的都行動起來,公爺、夫人起來喝棗湯,也叫“元寶湯”,喝完後要在“天地樓”拜天地及各神位,然後再拜家廟、影堂、祧廟、慕恩堂等,早晨七點鐘以後,衍聖公拜祭孔廟。衍聖公有時不去拜廟,就委派孔家老族長去拜。拜廟時,有百戶、管勾、司樂、典籍四廳的官員陪拜。孔子像前供整豬、整羊、籩豆、黃酒、檀香等,由贊禮生鳴唱,行三跪九叩禮,陪拜官員陪同跪拜。祭完孔廟及家廟之後,衍聖公及夫人才能開始用早飯、擺酒席、吃水餃。女僕們給公爺、夫人敬一次酒,再磕一個頭。
早飯以後,公爺及夫人坐在前堂樓屋門口,闔府人員分別按部門給他們拜年。從清早開始,孔府的幾百名僕人分批進來拜年,這是他們一年中唯一的一次機會進入內宅。磕完頭,有的還能得到“紅包”。
年初一開始,連續多日,孔府門前直到鼓樓門,每天上午有“鼓樓門會”,除了賣各種東西的,還有雜耍、洋琴、評書、打拳賣藝等民間文藝。下午有“龍燈會”,曲阜民間流行的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耍獅子等活動很多,不管哪個村子的龍燈都要到孔府里來耍,孔府里的龍燈會總是不斷。地點在二門裡大堂前面,村民和孔府外的人都可湧進來看。耍龍燈時,孔府當差的和“花炮戶”還要放焰火,焰火製作得很精緻,五顏六色在高空中變幻出各種花朵。孔府里還有兩套十八羅漢頭型面具,龍、虎、仙鶴、大肚子彌勒佛、孩童形象等應有盡有,府內當差的可藉機拿出來一起玩耍。正月十五晚十時左右,有送祖先的活動。孔府的主人燒香上供,焚化紙錢,燃放鞭炮,把祖先牌位收起,以示把祖先送走,過年至此也就結束了。
除過年之外,孔府還過一些其它節日,這些節日(按農曆計)有: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清明節、端陽節、六月六、七月七、廚師節、中秋節、十月一、冬至、臘八、祭灶等,有其活躍生活的一面,但也有孔府的一些獨特的禮儀。如二月二,除按傳統習俗“炒料豆”之外,管糧倉的倉夫還要在倉神廟內上供、燃燭、焚香,並由倉夫用青灰圍倉以保住豐盛的糧倉;三月三,除按民間習俗收薺菜,將開花之前的芥菜做湯喝之外,孔府的園夫還要擺供品、燃燭、焚香祭花神;再如廚師節,每年八月初三,孔府內的所有廚師由總領班率領到孔廟祭拜孔氏先祖,由領班設祭台,擺上三牲供品,廚師每人上一炷香給先祖,然後叩拜。據說,由廚師向孔氏先祖祭拜,是藉此表達孔氏後裔對祖宗賜予後輩美好食物的感激之情,這也是孔府獨有的節日。孔府的其它節日,都有其固有的祭祀內容,表明孔府的主人時刻都要“循禮”。

市場商機

中國人的年節觀念相當濃厚,年節消費也一直保持著高支出的額度,隨著近年來社會觀念的轉變,很多人開始在酒店預定年夜飯,不少家庭走出家門,在酒店中進行年節飲食消費,這就給餐飲行業提供了更多的商機。尤其是南方商家,近幾年來大打“年夜飯”招牌,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南方相比,山東範圍內的餐館、酒店在春節期間的餐飲經營還未達到最高潮。因此,如何把握家庭飲食消費的年節商機,增大餐飲企業在年節消費市場中的活力,這對於各家酒店來講,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對於過去的中國人而言,年節消費往往要占家庭支出的很大比例,這種習俗一直保留到今天。但從現代社會的消費結構來看,年節中的飲食消費已不是消費的第一要素,然而人們對年節飲食的標準仍然定得很高。受習慣勢力影響,以家庭為單位的飲食消費在年節中長期占有主導地位,對大多數家庭而言,出外就餐還未形成主流趨勢,因而在很長時期內,每逢春節,酒店大多關門歇業,餐飲行業的年節經營難以有效開拓。過去,在年節消費中獲利最大者是食品銷售行業。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還多少帶有人際情感的制約。近幾年來,社會的年節風俗發生了變化,“年夜飯”也就成為酒店經營的一個重要話題。應該說,飲食消費觀念的多元化趨勢已經形成,消費者的個性也正在逐步張揚。就年夜飯而言,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消費模式。一般的主題餐飲大多有定向消費人群,年節消費也是一樣,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要來酒店過年,就是來酒店吃年夜飯的人也會有自己的興趣選擇。所以,酒店必須在年節餐飲中考慮消費人群的構成和消費潛力,考慮定向消費人群的意願和喜好。
在中國的節日當中,春節是最特殊的一個節日,它既不同於中秋節國慶節,更不同於其他節日。在普通節日以及聖誕等洋節中所採取的成功促銷經驗,未必適宜於春節。春節期間,公務消費、商務消費、團體消費、旅遊消費都會大幅度下降,而家庭消費則會大幅度上升。所以,春節期間的餐飲對象必須以家庭為主攻目標。家庭消費中也有定向人群。就山東地區而言,以中年人和青年人構成的家庭在年節餐飲消費中占多數,其中尤以白領人士所占比例最大。因而餐飲企業在提前進行的宣傳活動中,應以白領人士為首選對象,當他們還在上班的時候,就應該給他們送去提前印象,鼓動他們到你的酒店來吃“年夜飯”,並歡度春節。只要第一次辦得成功,以後年年都會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