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城

平江城

平江城即平江縣城關鎮,以城區為主,主要劃分開發區、東南西北四街等區域。

位於汨水北岸,仙江河、三望沖水於此匯注汨水。舊城中心原名鶴嶺,處縣境中部略靠西南。唐元和四年(809),原昌江縣治由中縣坪遷此。縣域建制,1935年名漢昌鎮,1950年12月改名城關鎮,後改為漢昌鎮。今縣城範圍東至三陽鄉,西南抵瓮江鎮,北連梅仙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5′,北緯28°42′。西南距長沙112千米,西北距岳陽市區140千米。2000年城區規劃面積5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江城
  • 外文名稱:The city of Pingjiang
  • 別名:城關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湖
  • 下轄地區:開發區、天岳新區
  • 政府駐地:西街
  • 電話區號:0730
  • 郵政區碼:414599
  • 地理位置:東經113°35′北緯28°42′
  • 面積:12.6平方千米
  • 人口:7.2萬
  • 方言:漢語
  • 氣候條件:大陸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幕阜山,福壽山,連雲山,石牛寨等
  • 機場:暫無開發
  • 火車站:暫無開發
  • 車牌代碼:湘F
  • 地方特產:醬乾、臘肉、毛毛魚、火焙魚、桂花蜜、白朮
基本信息,平江城地區劃分,平江城人口數據,平江城學校,一中學校,二中學校,啟明中學,城北學校,漢昌學校,職業技術學校,

基本信息

位於汨水北岸,仙江河、三望沖水於此匯注汨水。舊城中心原名鶴嶺,處縣境中部略靠西南。唐元和四年(809),原昌江縣治由中縣坪遷此。縣域建制,1935年名漢昌鎮,1950年12月改名城關鎮,後改為漢昌鎮。今縣城範圍東至三陽鄉,西南抵瓮江鎮,北連梅仙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5′,北緯28°42′。西南距長沙112千米,西北距岳陽市區140千米。2000年城區規劃面積5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萬人。
平江縣轄鎮。縣府駐地。1950年為城關鎮,1995年更名漢昌鎮。位於縣境西南部,面積52.7平方公里,人口5.4萬,鎮政府駐南街。106國道經此設站。轄東、西、南、北街4個居委會和城東、城西、城郊、城新、北源、北附、迎瑞、三望沖、澄潭、城平、駟馬、楓樹、北城、四方塘14個村委會。
鄉鎮企業有潛水泵、化工、棉紡、農機、建材、印刷、工藝品、制茶、火柴、食品加工等廠,特產花紙傘、花紙扇等工藝品。有烈士陵園,有平江起義舊址天岳書院,有大仙寺廟古建築。

平江城地區劃分

地名
所屬地區城關鎮,即漢昌鎮
人口
北城村
平江城
1215
城郊村
平江城
1510
北源村
平江城
2211
迎瑞村
平江城
5511
澄潭村
平江城
5151
三陽村
平江城
6263
西方塘村
平江城
5112
四馬村
平江城
2115
城東村
平江城
8550
城西村
平江城
8880
城北村
平江城
8500
城南村
平江城
8200
天岳村
平江城
20330
古城村
平江城
3251
三合村
平江城
2100
北附村
平江城
1215
城坪村
平江城
1211
新城村
平江城
8100

平江城人口數據

總人口
69137
34885
34252
家庭戶戶數
22115
家庭戶總人口(總)
68397
家庭戶男
34298
家庭戶女
34099
0-14歲(總)
14363
0-14歲男
7512
0-14歲女
6851
15-64歲(總)
49680
15-64歲男
24832
15-64歲女
24848
65歲及以上(總)
5094
65歲及以上男
2541
65歲及以上女
255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8385

平江城學校

一中學校

第一中學肇自清代同治六年(1867)之天岳書院,迄今已有139周年歷史.其間風雲變幻,世事滄桑而弦歌不輟.1928年7月,彭德懷同志於此間發動著名的平江起義,湖南和平解放協定亦在此商定,革命傳統代代相承.辦學一個多世紀以來,人才輩出,業績彪炳,可謂桃李遍及天下,為祖國之繁榮民族之昌盛作出了貢獻.今撰校史,以昭前賢、示後人,期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從天岳書院到平江第一中學
清代同治六年(1867),平江知縣麻維緒集邑紳在縣城東南三里的黃土()(即今址)捐資新建天岳書院。計有講堂三間,院長住宅三間,頭門、二門各三間,東西齋各十四間。講堂東面建有屈子祠、宋九君子祠各三間。院外有兩層圍牆,規模宏大,耗資萬餘緡。邑人張岳齡(子衡)捐置基地並買田租138擔,以資膏火。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平江遵照“改各縣書院為國小堂”的指令。由余勛臣、張莉堂、凌唐卿等發動邑紳捐資,在天岳書院興辦了平江縣官立高度國小堂。後又改名平江縣初高兩等國小堂,校長廖幻君,是為平江現代學校之首創。

民國元年(1912),學堂改稱學校,由留日歸國的同盟會員李曉初出任校長。民國四年(1915),平江縣初高兩等國小校改名為平江縣第一高等國小校,後遷往縣城文廟。
民國八年(1919),平江縣已有五百多所國民學校,十多所高小,而師資奇缺。針對這一情況,以周士鵠(麗彬)為首在天岳書院創辦了平江縣立師範學校,學制五年,招收15歲以下的高小畢業生。周任校長。後繼任校長的有向能化、李桔雲、黃乾屏、余治恆等。民國十四年(1925),縣教育會議決定改辦中學。民國十六年(1927)七月,師範停辦。畢業學生有一至五班共180名,其中除本科外,有甲種講習科20餘名,乙種講習科50餘名。
民國十八年(1929),平江縣立鄉村師範在天岳書院創辦,招收16歲以上高小畢業生,學制三年。首任校長朱博善,繼任校長周士鵠、吳光仁。民國二十年(1931),全校有教職員10名。後該校又遷至文廟,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停辦。肄業學生轉入湖南嶽郡聯立師範學校。
平江開辦中學始於清末。據光緒三十三年(1907)《湖南省普通中學堂統計表》載:“平江中學堂學生82名,教職員7名。為國中兩個班,系五年制,校址設天岳書院。”
民國十四年(1925)春,平江縣立師範學校改辦縣立中學,招生三個班,有學生120名,連同原有的師範三個班,共六個班,共有學生240名,教師18名,學制三年,校址設天岳書院。校長黃佳凡。民國十五年(1926)與縣中同時開辦的明倫中學(原設文廟)併入縣中。民國十六年(1927)縣立中學第一班學生畢業,學校停辦。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騰代遠率湘軍獨立第五師第一團部分官兵在天岳書院操坪宣布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
民國三十年(1941)春,平江縣立中學重新開辦。初假附城金窩張家大屋為臨時校址。設國中、簡師各一班,學生110名,校長方典康。
民國三十一年(1942),黃佛接任校長,充實設備,增籌校產,修復平江縣立中學舊址天岳書院。七月,經教育部核准備案,十一月遷回天岳書院。
1945年3月,王震、王首道率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南下,曾駐軍於天岳書院內。
民國三十三年(1944)五月,日軍四度犯湘,縣城淪陷,學校遷至木貞鄉大馬丘(現木金鄉思龍村)。在抗日戰爭的炮火聲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之下,仍然弦誦未輟,堅持辦學。
民國三十四年(1945),當時任平江縣長的張慕槎在夫人駱志清女士的提議下,將省政府獎予張的三萬六千元全部捐贈給學校辦高中。2月,縣立中學招收高中生一個班,計新生49名,為平江高中之始。時任校長黃佛曾腳蹬草鞋步行半個多月,到省教育廳所在地貴陽縣為該班備案。因為戰亂,校址設木金鄉背裡屋(現木金鄉公安村),與大馬丘的國中部相隔約五里。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軍投降.九月,平中學生返回天岳書院開學。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上期,縣立中學奉令停招高中新生,並停辦高中第二班。是年下學期,該校有高中1個班,學生25名(其中女生3名);國中7個班,學生450名(男生402名、女生48名),教工41名。
平江縣立中學自辦學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歷時9年,共有1100多名學生從這裡畢業,其中國中20個班、高中1個班、簡師3個班。為平江培養了許多各方面的人才。
1949年7月,平江解放。8月,縣人民政府接管了縣立中學,當時計國中6個班,學生275名,教職員24名,校長朱博善。
1949年7月27日,程潛、陳明仁派陳星齡等為代表,到天岳書院與湖南省委金明等五人組成的中共代表團接頭,商談湖南和平解放談判事宜。
1950年4月7日,經長沙專署批准,啟明師範併入縣立初級中學
1951年8月,縣立初級中學在長壽街設立分部,招收1個班,學生50名。
1952年11月,平江縣立初級中學改名為平江縣第一初級中學,校長先後為鐘坤、凌尚武。
1958年9月,平江縣第一初級中學設高中部,招收4個班,學生180名,成為完全中學,易名平江縣第一中學,由副校長李淑益主持工作
1958年12月21日,彭德懷元帥來一中視察,接見師生代表併合影,親筆提寫了“平江第一中學”校牌。
1960年前後,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人民解放軍上將鐘期光,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中將劉志堅、方強,中共中央委員江西省委第一任書記江渭清,湖南省軍區副師令員吳自力等來校視察、作報告和題詞。1962年,平江一中以優良的教學質量跨入省先進行列,文化大革命前的歷屆高考成績均居湘潭地區前三名。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時期,學校蒙受嚴重損失,被迫“停課鬧革命”。1986年9月工宣隊進駐,成立校革委會,領導學校鬥批改。1973年,《湖南日報》曾整版刊登關於平江一中所謂“資產階級專家治校”的典型,學校的優良傳統橫遭批判,教師被揪斗,受迫害。在“欲罷不忍、欲乾不能”的年代,
廣大師生受害匪淺,學校檔案及各種資料喪失殆盡。在此期間,先後主持工作的有陳漂兮、葉甘棠、毛楚維、鄒康密、李燕安。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學校撥亂反正,下放離校的校長李淑益及教師陸續返校,教學工作重新走上正軌,教學質量蒸蒸日上。1978年平江一中定為縣重點中學,同年被評為岳陽市重點中學。
1979年共青團中央舉辦新長征火炬接力賽,平江一中與南昌、瑞金、遵義同為點火之地。
198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題寫了平江起義紀念館。原天岳書院(平江起義舊址)正式闢為革命紀念地,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85年7月22日復原陳列,7月22日為紀念平江起義五十周年在平江起義舊址隆重舉行了彭德懷同志銅像揭幕典禮。
1984年,平江一中高考錄取率達75%,躋身省高考先進行列。
1986年,平江一中與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結成姊妹學校。並與湖北通城一中、江西修水一中建立了協作關係。
1995年10月,岳陽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在平江一中舉行。在省、市支持下,學校耗資180餘萬元,修建了設備較為完善的400米田徑場。繼李淑益之後,此段時間相繼擔任校長的有劉仔堅、曾祥泰、彭知微、李日瑛,現任校長李德慶。
從天岳書院到平江一中,我們跨過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征程。
如今的平江一中,校園面積317餘畝,依山傍水,古典建築與現代建築交相輝映,總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大致分為四個建築群:第一建築群為校門前彭德懷銅像廣場,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寫的“彭德懷同志銅像”光輝奪目,與造型別致的校門上彭
德懷同志題寫的校名交相輝映;第二建築群為天岳書院舊址,中共中央副主席陳雲同志題寫的“平江起義紀念館”熠熠生輝;第三建築群是新建的現代化教學樓區。高、國中教學樓可供48個班同時開課,有設備完善的理、化、生實驗樓,有現代化的圖書館、語言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多媒體報告廳和校園網路,高標準的綜合樓;
第四建築群是生活區和高標準的田徑場,有可供千餘名學生就餐的食堂,有可容納千餘名寄宿生居住的男女生宿舍,有六棟百多套寬敞的老師住房。
平江一中這所百年名校,正煥發出無限的青春活力,伴隨偉大祖國前進的步伐,再譜新篇,再創輝煌!

二中學校

平江二中前身為湖南私立湘北中學,始創於1946年。抗日戰爭爆發,原湖南嶽郡聯立中學遷至平江辦學。抗戰勝利後,校長李航寰考慮到聯中遷回岳陽後大部分學生會失學,商得校內教師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同意,並得到省教育界平江籍知名學者李蕃熙、鐘期偉、彭澤陶、方堯楚、李榮光等人士的支持,打算將岳郡聯中國中部在平江創辦湘北中學。隨即成立校董會,向教師和社會募捐了田租 1778擔,房屋一棟80餘間,於1946年經湖南省教育廳批准正式成立湖南私立湘北中學,李航寰任校長,劉劍鳴任副校長,校址分設在平江金窩和甲山燕子屋,與岳郡聯中合辦。
建制完善
1948年,學校國中建制完善,首屆湘一、二班畢業,招收新生3個班,年底在校學生達以7個班410人,教職工20人。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學校遷至縣城李蕃熙教授所捐王家段新址(今址)辦學。7月18日平江解放,人民政府於9月接管了本校,由劉劍鳴副校長主持全面工作,陳資舫任教導主任,年度在校學生為6個班262人,教職工21人。
湘北中學
1952年11月8日,平江縣人民政府根據湘潭專署指示,組成接辦湖南私立湘北中學委員會,由縣長曾志仁任主任委員,李建華任副主任委員,趙戌順、邱惠中、曾雋、彭澤中、鄒康密為委員,接辦湘北中學,改名為平江縣立第二中學,任命鄒康密為校長,年底在校學生增至8個班380人,教職工32人,學校建立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少年先鋒隊組織。黎踢胤任教導主任,李榮斌任總務主任。
改為公立
1953—1966年為學校改公立後發展時期,共招收了國中新生44個班,畢業42個班,校長仍為鄒康密,1956年平江縣人民政府任命李烈中任副校長兼教導主任,1958年建立了中共黨支部,平江縣委任命趙明肅任黨支部書記。1955年學校成立共青團總支委員會和基層教育工會。1958— 1961年學校根據中共平江縣委批轉宣傳部和縣文教局的事業發展計畫,擴大學校規模,招收初級師範新生10個班、中師2個班、師專短訓2期7個班和醫衛中專2個班,於1961年上期在縣城北門開設師範分部。1959年全校學生達19個班960人,教職工59人。政府接管學校以後,教學穩步發展,教育質量迅速提高,1956年學校在湘潭地區13個縣市統考中名列第四,在黨的教育和先進思想的薰陶下,許多學生畢業後,爭先參軍參乾,建國初期曾為人民解放軍、志願軍、鐵道兵團、公安幹校、飛行學院及黨政部門輸送了大量急需人才,原省長助理翁暉校友、省委副書記謝康生校友等均在此時期畢業。1955年學校團隊工作受到共青團湖南省委表彰,並應邀參加了共青團中央召開的青少年科技作品製作座談會。 1956年5月副省長周世釗曾陪同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羅合如同志來學校視察並向師生作了講演。1962年按照國家調整總方針,學校體制和規模進行了壓縮,停辦了初師、師專短訓班;中師班併入湘潭、寧鄉、岳陽師範;衛校班由衛生局接辦。學校成立了校務委員會,校務委員李直南老師被選為我縣教育界唯一的省人民代表。
文革時期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工作組和工宣隊進駐學校,先後有劉春枚、單梅文、崔殿印、葉甘棠、趙潤榮、李履元、李淑益任校革委會主任和校長,李輝煌、喻長庚、張道良、徐黨生、趙明肅任革委會副主任和副校長。1968年平江城關中學併入二中;1969年學校建立校辦工廠,鄒振湘任廠長;1971年3月,學校開辦高中部;1975年學校在平江加義東山建立了平江二中農村分校,師生輪流留駐勞動,曾仲貴任分校校長,1979年移交給縣十三中,後改辦為第一職業高中。到1976年底,在校學生為26個班1312人(其中高中8個班410人),教職工68人。十年期間,規模有所擴大,但開門辦學打亂了正常教學秩序,過多勞動代替了課堂教學,教師受到衝擊,學生學業荒廢。
恢復發展歷程
1976 年以後,學校進入了恢復發展和深入改革的騰飛階段,先後有李淑益、李究、李燕安、譚維之、張庚、
吳曙勛、方建中、何葵龍、張子文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凌敏功任黨支部書記;李烈中、李剛、趙明肅、謝丙煥、喻彌厚、鐘調琴、凌敏功、劉建國、張金鈴、張漢垣、余友興、凌永康、單威雄、張國希任副校長,葉忝生、陳來滿、潘攀桂任教導主任。現任校長為單威雄。

啟明中學

進入新的世紀,啟明中學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前景。2005年5月1日,學校全面完成了歷時三年的整體搬遷,揭開了學校發展史上更具歷史意義的輝煌篇章。
辦學條件
學校辦學條件優越。學校占地64畝,總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擁有能容納34個教學班的高標準綜合教學樓和能容納1600人同時就餐的雙層結構師生食堂;擁有全縣一流的高科技電教室、微機室,TV網路覆蓋校園;圖書、儀電與體育器格均達到省標準要求。教學與生活配套設施齊全。校園環境建設注重文化底蘊,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綠化面積達53%,校園內花木扶疏,綠草如茵,是一所教育技術現代化的花園式學校。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學歷合格、結構合理、教育教學能力強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58人,其中本科學歷達48%,專科學歷達95%;有高級教師9人;有省級骨幹教師2人,市級骨幹教師8人。教師的教研教改能力強,主持的《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新課程》被確定為省級教研課題;作文創新教學成果突出,學校被評為“全國作文創新教學示範基地”。這些年來,教師撰寫的論文有130餘篇在刊特發表或獲獎。廣大教師敬崗愛業,誨人不倦,樂於奉獻,先後有80餘人榮獲省、市、縣、鎮“優秀教師”光榮稱號。
教學成績
學校以“建一流師資隊伍,創一流服務管理,出一流教學成果,育一流‘四有新人’為目標”,逐步形成了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科學的理念,科學的管理,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自97年至今,連續八年中考成績居全縣第一,連續八年目標管理驗收全縣第一。連續八年錄取縣第一中人數全縣第一,學科競賽獲獎人次每年均居全縣第一。
錄取一中人數: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56人 72人 73人 118人 77人 84人 96人 76人 73人
全縣語、數、外學科競賽:
年度 全縣獲獎人次 啟明獲獎人次 占全縣獲獎人次比例
2002年 327 69 21.1%
2003年 457 103 22.5%
2004年 384 90 23.5%
2005年 240 61 25.4%
學校堅持“合格+特長”的培養目標。在注重學科素質培養的同時,學校以啟明文學社、晨星藝術力為依託,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以此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培養與發展。據統計,這些年來,學校學生有290人次獲鋼琴、手風琴等器樂以及書法、美術等級證書,有130餘人次在省、市、縣才藝大賽中獲獎,有近20篇優秀習作省市級刊物發表。學校文學社榮獲“湖南省百優文學社團”稱號。

城北學校

城北學校地處平江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關鎮北街犁頭嘴路段,其前身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辦的循道國小、彭氏族學(親睦國小)、江西豫江國小、啟明女校附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學校現有教學班48個,在校學生2751人(其中寄宿部270人),在職教師127人,是老區平江辦學規模最大的一所城鎮完全國小。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沐浴著黨的春風,城北學校發展迅速。學校確立了“教師、學生、學校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以創建“規範+特色”學校、培育“勝任+專長”教師、培養“合格+特長”學生為目標,以“向善、向上、樂學、樂行”為校訓,積極倡導“文明、好學、求實、創新”的校風, “仁愛、執著、嚴謹、創新”的教風,“勤學、好問、自主、堅毅”的學風,務實進取,凸顯特色,走出了一條跨越式科學發展的名校之路。學校連續十六年被評為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並先後被評為岳陽市教改實驗示範學校、省優秀家長學校、省群體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紅領巾示範學校”、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學校、全國“注、提”實驗先進單位、全國教研工作先進單位,被家鄉父老譽為“平江的小清華”。
一是辦學條件逐年改善。
1998年,借“普九”東風,學校爭取黨政重視新建了教學三棟綜合樓,200米環形跑道運動場、門樓、傳達室、教師宿舍樓等,使學校形成了運動區、教學區、宿舍區三區獨立的規範布局,在全縣國小中率先裝備了微機室、語音室等功能教室,學校現代化教學裝備初具雛形。
2005年上期,學校回響上級黨政號召,積極破解“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難的社會問題,籌資280餘萬元給學校興建六層綜合樓一棟,建築面積3116 平方米,配備了電視、空調等一流的生活設備,辦起了寄宿部,將留守兒童集中在學校,由富有愛心的學科教師和生活老師指導其學習、生活,同時創新“家長學校”輔導形式,最佳化家教策略,全方位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受到了務工家長、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2008年,寄宿部家長學校被湖南省婦聯、省教育廳評為“留守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
2008年5月,在縣、鎮兩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學校教學二樓改擴建工程正式啟動,該樓為全縣第一批按合格學校建設標準設計施工的建築,全樓採用框架式鋼混結構,抗震性能良好。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精心組織施工,該樓於2009年8月底竣工並交付使用,其教室由原來的16個增加到34個,有效解決了困擾學校十餘年的超大班額難題。
如今,校園總面積15337平方米,建築面積11215平方米,教室60間,其中功能教室12個,館藏圖書生均3.4萬冊,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學校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師資水平不斷提高。
學校堅持實踐“教師專業素質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人本理念,將培訓視為給教師最大的福利,以教改為中心、教育創新為主題、科研興校為主措、科研育師為策略,努力構建“和諧、民主、務實、求新”的工作學習環境,堅持專業引領,骨幹示範,同伴互助,自主反思,讓廣大教師在校本教研共同體中幸福成長。通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已培養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學校現有在職教師127人,學歷合格率100%,其中本科學歷者34人,專科學歷者99人;教師平均年齡37.8歲,其中50歲以上教師占15%,30-49歲的教師占65%,30歲以下教師占20%;專業技術方面有中高教師3人,小高教師77人;教師專業成長快:有省特級教師1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人,省級骨幹教師10人,市級骨幹教師8人,25人次被縣教研室聘為“送教下鄉”示範課教師。有省黨代表1人,縣政協委員1人,市師德標兵1人,市十佳教改明星1人,市先進3人,縣先進20多人。教師撰寫的論文有400多篇在縣以上發表或獲獎,在縣級及以上示範教學200多堂次,參加鎮、縣、市、省教學比武,80多人次獲獎。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突出。
學校堅持實踐“教科研是學校的第一生產力”的教改理念,矢志不移地走教改興校、教改強師之路。學校現有縣級以上課題5個,分別為《小學生作文個性化訓練的實踐與研究》、《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實驗》、《國小體育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新課改實驗》。學校先後組織研究實施各級重點課題20多個,其中《注提與字理識字結合實驗》、《現代信技術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新課程改革實驗》等12項獲國家級、省、市級教改成果獎,1000多篇教學經驗論文在各級獲獎或發表。2005年,學校同時有《小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實踐與研究》等5項課題研究成果在省市獲獎,在全市國小界傳為佳話。特別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城北學校勇挑平江新課改試點重擔,積極發揚“敢碰硬,善創新”的優良傳統,努力實踐新理念,探索新教法,構建新課堂,並連續九屆面向全縣成功舉行了 “新理念、新課堂”示範教學活動,為推進老區國小各學科教學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作出了突出貢獻。
四是學生素質全面提升。
學校堅持實踐“全面發展、德育為首、張揚良好個性”的育人理念,構建了一個適合學生髮展要求的生態課程體系:一是學科課程全面開花,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畫,確保學生獲得全面的知識營養;二是德育課程科學定位,以養成教育為重點,以自我教育為動力,通過“三級值日”、“每日講評”和“星級隊員”認定、“流動紅旗”評比等恆常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三是校本課程異彩紛呈,積極開展書法、版畫、手抄報、新聞袋袋褲等有趣味、有特色的校本選修課程,為學生髮展興趣愛好、做強優勢智慧型提供輔導幫助。同時,學校探索實踐多元評價,推出“每月一星”(有“文明之星”、“學習明星”、“藝術明星”、“運動明星”等),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像明星一樣閃亮”,從而積極進取、快樂成長。學校連續15年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估名列全縣榜首,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樸實、文明、大氣”的優秀學生,其中有近2000人次在國家、省、市級組織的聲樂、器樂、舞蹈、體育、書法、美術、寫作等競賽中獲獎,100餘篇(幅)作品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278人次獲縣級以上“三好學生”、“優秀隊員”等榮譽稱號,其中徐曉宇、何佳興、蘇熹等3位同學榮獲全國宋慶齡獎學金獲,丁絲路、熊天樂榮獲全國讀書活動特等獎,2003年應中央電視台邀請,我校余書藝、李明昭、童輝煌、趙彬彬等四位同學參加大風車欄目“挑戰800”比賽,以良好素質贏得了評審專家及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漢昌學校

2012年12月5日,平江縣漢昌學校在電教室召開了全校班主任經驗交流會。會議由校長余群勝主持,校務會成員和全體班主任參加會議。
會議先有優秀班主任代表洪杏芳、方明珠分別介紹了自己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的經驗和方法,政教主任張向龍總結了學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德育副校長楊小平就班級工作的開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後余校長在總結講話中對這次班主任經驗交流會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肯定班主任工作重要性的同時,對全體班主任提出了責任與愛心、學習與反思等希望。

職業技術學校

平江職業技術學校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平江縣城天岳經濟開發區,是平江縣唯一一所國家級重點職業高中。現有籍學生近3000人,專任教師近200人,占地面積150餘畝,建築面積5萬餘平方米。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育教學配套設施完備,學校推薦“學教結合”“注重實踐”的教育方式,竭力為廣大就讀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擁有計算機網路中心,數控模具操作車間,汽車維修室等一批供專業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場所。學校開設了數控、模具、汽車修理、幼師專業、財會以及導遊等多個熱門專業。合全縣職教資源,創新辦學體制,由縣委、政府引進民營資本投資4000多萬元,擇址新建。2005年學校晉升國家級重點職業技術學校;2006年學校獲得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獎勵性支持項目“國家數控模具示範教學基地”;2007年學校作為省級市范性職教中心立項成功。
學校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平江縣城天岳經濟開發區,是我縣唯一一所國家級重點職業高中。現有籍學生近3000人,專任教師近200人,占地面積150餘畝,建築面積5萬餘平方米。學校教學設施完備,擁有計算機網路中心,數控車床、電子電工、製冷制熱、模具、汽修等實驗實訓室30餘間,數控模具實訓工場3個,各類教學實訓設備投資達一千萬元以上。學校現開辦有機械類、電子信息類、旅遊類三個大類專業,近十個小專業。學校堅持走產教研結合的道路,創辦有電子裝配廠,鑫泰機械加工有限公司等經濟實體,年產值在100萬元以上。
學校實行訂單式教學,先後與上海廣達集團、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團、華為集團、廣東中域電訊、龍記集團、北汽福田、美的集團、雅戈爾集團、健鼎科技公司等大型企業實行聯合辦學,學生在入校時就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契約,學校按照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和企業崗位的要求,開設相關的專業課程,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初、中級技術人才。
辦學26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現職業教育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辦學方向;為打造“招生、培訓、就業”一條龍的服務模式,學校內抓管理,外樹形象,突出學生實踐性環節教學和綜合素質培養,多方位尋求校企合作,加強就業服務,建立了廣闊的就業市場,完全能滿足廣大畢業生的就業願望。
平江縣職業技術學校作為平江縣唯一一家國家級重點職業高中,不僅辦學嚴謹,治學有方。一直以來,校方領導就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團隊協助能力。學校為了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在校方領導的授意和支持下,創辦了一大批獨具職高特點的學生社團,吸引了大批有理想,愛學習的同學加入。並將各社團納入學校統一規劃與管理中。充分利用社團的凝聚力和傳播力,加強學校日常管理和安全。
學生會
學生會,是平江縣職業技術學校會員最多,覆蓋面最廣,工作量最大,學校精英齊聚的社團,是平江縣職業技術學校當之無愧的第一社團。擁有會員250餘人。他主要是由四個即獨立但又相互依靠,協同作招的團隊組成。它們分別是:學生總會,高中部學生會,計算機系學生會,機電部學生會。學生總會統領其他三分會,對三分會的日常工作,人事安排等工作進考核與管理。學生分會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學校管理室對學校進行日常管理!對想對應的學校院系管理工作進行定期的檢查與評比。
山鷹廣播站
山鷹廣播站,是平江縣職業技術學校影響力最為深遠,歷史最為悠久,學生評價最高的社團。經常代表學校去其他各地兄弟院校進行交流、學習、分享。被學校校方領導和學生親切的稱為“交流大使”。山鷹廣播站,擁有會員60餘人,成員來自不同的院系。根據他們的特長分配相對應的職務。她旗下主要是由以下五個部門構成:管理室,編輯部,記者部,播音部,策劃部。
管理室,是廣播站對日常工作進行任務分配,日常管理,工作考核的部門。主要是由一名站長,二名常務副站長,二名站長和四個部門部長組成。對各部門的工作進行管理與考核。
編輯部,積累了一大批“文筆俱佳”“觀點新穎”且愛好寫作,愛好文學的學子。針對發生在國內外的一些熱點事件,發生在學校內外的故事及自己身邊的故事,通過文字的形式,娓娓道來!
記者部,在廣播站里被稱為“咽喉”,在這裡齊聚了一批愛好新聞,樂於奉獻的人。他們通過鏡頭的形式,第一時間內向學校師生們傳遞著發生在現場的故事。而他們也時常作為校方的“名片”對來校視察和指導工作的領導進行採訪與訪問!成為了學校對我宣傳的“小視窗”
播音部,是廣播站日常工作中工作量最為多,耽誤時間最久的部門。每天要定時的向學校師生播放著來自學校領導、學生來稿、記者採訪稿等不同的文章。且,學校舉行重大活動之時,還要擔任主持人工作!
策劃部,主要是負責學校活動策劃、組織內活動策劃和每周一期的“大嘉賓來訪”問題策劃工作。是山鷹廣播站內工作最為幕後,但是,工作最為重要的部門之一。
共青團
共青團,是在學校黨委領導與授意下,由各院系一部分共青團員組成的組織。主要是協助學校對學生宿舍管理工作,學生思想教育等工作進行協助管理。是校方管理學校最為得力的助手!共青團擁有穩定會員數150餘人。時常組織會員進行課外體驗活動與交流活動!是學校社團中活動最為頻繁,最為豐富的社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