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寶華

常寶華

常寶華(1930年12月至2018年9月7日),男,滿族,天津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共產黨黨員國家一級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1年拜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師,歷年來創作(包括合作)相聲、小品、快板等形式一百七十多篇,全國各報刊發表五十餘篇。授業徒弟包括:趙福玉、牛群包長春等。退休後仍繼續進行創作、撰文、著書、教學。曾參加相聲、小品、話劇、電視劇等演出。

2018年9月7日,常寶華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寶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30年12月
  • 逝世日期:2018年9月7日 
  • 職業:相聲演員 
  • 代表作品:《帽子工廠
  • 主要成就:十大笑星之一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演藝經歷,參演電影,榮譽記錄,家庭生活,個人生活,主要作品,曲藝,授課,電影,活動年表,

人物生平

1930年12月,常寶華出生於天津,自幼隨父親常連安、兄長常寶堃(藝名“小蘑菇”)學習相聲;八歲時,到北京西單商場啟明茶社相聲大會學徒;九歲開始登台表演,受到相聲老前輩的薰陶和傳授達十年之久,學習和演出過七十餘段傳統相聲。
常寶華參加CCTV《藝術人生》欄目錄製常寶華參加CCTV《藝術人生》欄目錄製
1942年,還曾參與電影《錦繡歌城》、《花田八錯》的拍攝。
1951年,21歲的常寶華拜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師,並加入“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參於表演並創編了很多新的劇目;曾獲天津市文藝工會“三等勞動模範”稱號。1951年4月23日,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兄長常寶堃不幸犧牲。這極大的刺激了常寶華;他堅決要求到朝鮮戰場去。
1953年在參加抗美援朝慰問演出回國後,常寶華放棄了在曲藝團的優厚待遇,決定參軍,隨即進入“海政文工團”直至退休。 在“海政文工團”期間,常寶華曾多次榮獲全國和軍隊文藝會演創作、表演等方面的獎項;曾榮立二等軍功兩次、三等功一次。他的作品還受到趙樹理老舍等文藝大師的好評。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不久,常寶華受到衝擊,被分配到“天津工具機廠”當了四年的搬運工人。儘管日子清苦,但四年的經歷也為他日後的藝術創作和事業的另一高峰奠定了基礎。
1976年,常寶華和侄子常貴田創作演出的相聲《帽子工廠》轟動一時,成為當時相聲直接介入重大社會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後,常寶華不斷地以相聲、小品、快板等文藝形式創作一百七十多篇。此外,他多次舉辦相聲培訓班,在北京大學、北方曲藝學校授課;培訓軍隊內外大批專業和業餘的演員與作者。
2006年8月,常寶華被授予中國曲藝界的最高榮譽——“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2012年6月26日國際禁毒日,常寶華獲頒“北京市禁毒義務宣傳員”證書。
2012年,常寶華參演陳凱歌導演電影《搜尋》,飾公車老大爺。
2018年9月7日,常寶華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

演藝經歷

1942年曾拍攝《錦繡歌城》(時裝喜劇片主角)、《花田八錯》(古裝戲曲片演配角)兩部影片。
1949年參加相聲改進小組整理編寫相聲《字象》為處女作。
常寶華與賈雲哲常寶華與賈雲哲
1950年參加北城遊藝社演出相聲,同時演出文明戲(目表戲)《鋸碗丁》、《春阿氏》、京劇《打麵缸》、《紅鸞喜》、《挑簾裁衣》等劇目。
1951年參加天津市曲藝工作團演出相聲,同時演出曲劇《新事新辦》、《工人新村》、《羅漢錢》等劇目。
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曲劇《新事新辦》獲集體三等獎。
1951年獲天津市文藝工會二等勞動模範小組(任組長)三等勞動模範稱號,獲北戴河休養半月獎勵。
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赴朝鮮慰問演出,回國後,參加海政文工團演員兼創作。
1955年獲海軍直屬機關先進工作者稱號。
1958年合作並演出相聲《水兵破迷信》,參加全同第一屆曲藝會演獲創作和表演優秀獎。
作家趙樹理為此作品論著《我愛相聲“水兵破迷信”》。(趙樹理曲藝文集)
1959年合作並演出相聲《昨天》參加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獲創作和表演優秀獎。
作家老舍先生為此作品論著《談相聲“昨天”》。(老舍曲藝文集)
相聲《昨天》曾為國家領導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演出過,周恩來總理曾對《昨天》提出修改建議。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間,曾到美國、俄羅斯、波蘭、奧地利、瑞士、朝鮮、新加坡和香港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參觀訪問。
1951年拜相聲老一輩馬三立先生為師。授業徒弟有:趙福玉牛群包長春(北京)、楊魯平(南京)、楊子春(廣州)、馮翊綱(台灣)。

參演電影

共3部
  • 常寶華
    2012-07-06
    飾 公車老大爺
  • 1942
    錦繡歌城
    飾 二寶
  • 1942
    花田八錯
     

榮譽記錄

1961年創作和演出成績顯著榮立三等功。
1962年赴西藏演出達幾個月並創作《學藏話》、《兵站之家》等作品,創作和演出成績顯著榮立二等功。
1964年創作並演出相聲《說洋》參加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獲創作和優秀表演獎。
1977年合作並演出《帽子工廠》、《狗頭軍師張》參加全軍第四屆文藝會演獲創作和優秀表演獎。
1978年創作相聲《四人幫辦報》、《解剖》、《兩張照片》《非砸不可》分別在全國、全軍評選中獲獎。
1980年全國曲藝短篇作品評選,相聲《帽子工廠》獲一等獎,部隊榮立二等功。
1983年在長春市評選全國十大笑星,被評為十大笑星之一。
1992年創作相聲小品《追溯》參加中國建設杯相聲新作名家邀請賽特別榮譽獎。
1994年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中國曲藝薈萃獲伯樂獎。
1995年參加第二屆中國曲藝節演出《追溯》獲牡丹獎。

家庭生活

常寶華夫人傅天真,兩人共育有五個子女。孫女常思,現為國家水上芭蕾隊隊員。在上海世界游泳錦標賽上與隊友配合奪得兩枚銀牌。2012年倫敦奧運會,常思作為中國花游隊的“重要棋子”,以97.000分的成績排名第二,僅落後排名第一的俄羅斯隊1.100分,獲得銀牌。
長孫常遠開心麻花簽約演員,曾在1988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與爺爺常寶華表演相聲《對話趣談》。在2012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與王寧、蔡明表演小品《天網恢恢》,初獲好評。在2013年蛇年央視春晚,與王寧、艾倫表演小品《大城小事》,飾演一位服裝設計師,表演幽默突出,被廣大觀眾所熟識。
常氏家族:常氏家族在中國相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20世紀四十年代,常連安帶領子弟及眾多相聲藝人在北京西單創立了啟明茶社,匯集了當年最優秀的一批相聲演員,為相聲行業引入了經營理念,使相聲從街頭撂地發展到室內劇場形式,並逐步走進廣播、電影、唱片、文明戲等領域。常氏第二代的“小蘑菇”常寶堃是常氏家族中的傑出代表人物,其胞弟常寶霖、常寶霆、常寶華及其長子常貴田在相聲界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個人生活

常寶華徒弟有牛群趙福玉、包春、楊魯平楊子春馮翊綱宋少卿侯耀華
讀書是心愿
讀書對常寶華來說只是個奢侈的念頭。常寶華出生在天津一個貧苦的家庭里,母親身體不好,沒有奶水,家裡也買不起奶粉,就把糨糊放在火上加熱之後擱點糖,用手指抹一點往常寶華嘴裡送,這樣一吃就吃了兩年。家庭生活如此貧困,上學讀書自然是不可能的事。
幼時常寶華家對門的鄰居比較富裕,那家的孩子比常寶華大一兩歲,每天背著書包去上學,一臉書生氣,看得常寶華甚是羨慕。“那個小孩有時候跟我一塊玩,還教我下象棋。有一次他把書包打開,讓我看他的課本和文具。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他的鉛筆盒,看到他把鉛筆放進卷筆刀,兩三下就削好了,覺得特別神奇。”就連那個孩子寫的字也給當時不識字的常寶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學習”就成了常寶華最大的心愿。
由於大哥從小就跟著父親說相聲,出去演出,家裡的狀況漸漸好轉,並逐漸有了些富餘。有一天,大哥問六七歲的常寶華想學些什麼,常寶華說想上學,於是大哥就通過自己的好朋友把常寶華介紹到天津的一個私立國小。當時的學校無非教一些語文、數學、體育之類的課程,很單調,但是常寶華卻很感興趣,就連寫的大字也比其他同學好,不但被老師當作範本,還常常幫助老師給其他同學打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常寶華愛上了學習,對紙筆也珍惜得很。直到現在,他對錢看得不重,對紙卻十分吝嗇。
知識的來源
八歲不到,在北京開茶社的父親來了一封信讓常寶華去北京學相聲,就這樣常寶華結束了短短八個月卻也是一生中惟一的一段學校生活。
對相聲,常寶華並不陌生,大哥在天津說相聲,兩三歲時常寶華就被帶到劇場,當時叫雜耍園子,看那些小演員練功吊嗓子,很多名家的段子他都聽過。當時說相聲的藝人地位比較低下,經常受到欺侮,老爺太太們躺在榻上抽大煙,演員們就得對著榻前的竹帘子表演,甚至要給太監磕頭討紅包。“當時還不懂‘人格’這兩個字,但是心裡就是不舒服,漸漸悟出來一個道理,同樣是人,為什麼人和人之間這么不平等?這個行業我不應該乾,還是應該讀書。”
可是,現實卻讓常寶華無可奈何。“有一次家裡老人過生日,讓我磕頭,我不同意。父親問我為什麼,我說既然家裡的姐姐妹妹都能去上學,為什麼我不能去。父親當時就打了我一個耳光。他說,家裡這么多人都要生活,你不幹活你不掙錢,難道讓你的姐姐妹妹去掙錢?”聽了父親的話,常寶華無話可說,卻仍然沒有放棄學習的念頭。
由於上學上得少,常寶華看不了大部頭的小說,就迷上了小人書,自己買的,跟別人借的,還有從書攤上租的,小人書成了那時候常寶華最重要的知識來源。“看小人書不但能認識字,還能從中學到很多知識,歷史知識、文學知識都有。”對小人書的痴迷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在結婚後,常寶華還因為看得太入迷而跟妻子發生爭執。
“大學問”
相聲涉及的面很廣,天文、地理、歷史、文學不一而足,這讓常寶華受益匪淺,但是“上學”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願望,甚至“愛屋及烏”。“在茶社演出十年,我的觀眾層次很廣,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大學生。有時候跟觀眾聊天,一聽說人家是大學生,就羨慕得不得了,覺得他們能到最高學府學習很厲害很神聖,還要跟人家握手照相。本來人家是我的冬粉,結果我成了人家的冬粉。”
解放後,常寶華看書更多了,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標準——學的東西必須能學以致用,跟相聲不沾邊的絕對不看,和藝術相關的全都看。“不管是國內的國外的,比如易卜生獨幕劇莫里哀的獨幕劇,這些都灌輸給我很多道理,給我很多啟發。”從學習中常寶華悟出很多道理,而最深刻的還是讓他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一個人沒有文化就和普通的小動物沒有區別。技好學,藝也不難掌握,但是我們的修養、素質不是學來的,是養成的。怎么養成呢?不學文化不行。”
不懈地看書學習讓常寶華嘗到了甜頭。“我們家兄弟四個,常家人都管我叫秀才、大學問,這多虧了我一直在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而一次去美國簽證的經歷更讓他記憶猶新。“簽證官是個美國小姐,她問我是什麼文化程度,我說我是文盲。她不懂文盲是什麼意思,就問同事,知道後她詫異地問我去美國乾什麼,我當即回答去給你們美國教授講課,她聽了一吐舌頭。”
常寶華常寶華
年紀大了成“雜家”
隨著年紀的增大,常寶華看的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雜,從相聲到戲曲到人物傳記甚至經書、心理學著作一字排開,《土語詞典》、《中國人名大辭典》等等少見的書在他的書架上都有各自的位置。“我喜歡買書還喜歡送書,可是現在送得少了,好多書我自己都找不到了。像這本《常氏相聲選》就是我們家自己出的,裡面收了我的十幾個段子,市面上根本沒有。還有貴田寫的書,一共就出了一千本。”
常寶華說他創作相聲靠的是積累,但是更重要的是通過間接生活,比如書報雜誌。“我以前訂七種報紙,還不包括贈閱,現在已經減少為四種,每天都會瀏覽。”《比童年》這個段子就來源於他從報紙上看到的一篇小學生作文。“有篇小文章叫《我和爸爸比童年》,是一個三年級的小孩子寫的,把自己和爸爸的童年做比較,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後來我把時間跨度拉大,變成我和爺爺比童年,以小見大反映時代變遷。”
常寶華愛看書也愛寫字,日記記了幾十年,還堅持寫工作日誌。他說手不太方便了,但是如果寫書就寫相聲工具書,“相聲的傳承不能總是靠口傳心授,”得有系統的知識。在常寶華的想像中,將來的相聲演員首先是思想家,而後才是藝術家,最好還是哲學家、心理學家、演說家,“不光會演,還要會講”。

主要作品

曲藝

歷年來創作(包括合作)相聲、小品、快板等形式一百七十多篇,全國各報刊發表五十餘篇。相聲《昨天》英文版在國外發表。相聲《帽子工廠》、小品《語言醫生》在‘香港大公報”發表,合著《常氏相聲選》。
退休後仍繼續進行創作、撰文著書、教學。曾參加相聲、小品、話劇、電視劇等演出。

授課

歷年來多次參加評審工作。多次舉辦相聲培訓班,曾去過北京大學、北方曲藝學校授課。培訓軍內外大批專業和業餘演員與作者。

電影

2012年參演電影《搜尋》,導演陳凱歌,合作演員:高圓圓王學圻趙又廷姚晨

活動年表

2005年8月6日,農曆乙酉年七月初二日:圖書《相聲文集》出版。
2005年10月7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初五日:參加紀念郭啟儒誕辰105周年相聲名家專場晚會第三場。
2006年2月23日,農曆丙戌年正月廿六日,14時:與北京曲藝演員聯手倡議抵制“三俗”。
2006年8月10日,農曆丙戌年七月十七日:參加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揭曉活動。
2006年10月30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初九日:參加德雲社十周年專場演出第二場。
2006年12月22日,農曆丙戌年十一月初三日,上午: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成立20周年紀念活動。
2007年1月27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初九日,下午:參加中國曲藝家協會青少年培訓基地剪彩揭牌儀式。
2007年6月2日,農曆丁亥年四月十七日,10時30分:參加吳荻賈林、祝兆良、梁彥連麗如為師,王玥波李菁拜賈建國為義父儀式。
2007年7月7日,農曆丁亥年五月廿三日,上午:參加侯耀文追悼會及遺體告別儀式。
2007年7月17日,農曆丁亥年六月初四日,19時30分:參加“紀念相聲名家侯耀文先生專場演出及侯門弟子賀先生六十冥壽”活動。
2008年11月20日,農曆戊子年十月廿三日,10時:參加范振鈺追悼會暨遺體告別儀式。
2009年5月15日,農曆己丑年四月廿一日,9時:參加李文華追悼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