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師

帝國師

黨衛軍帝國師被公認是武裝黨衛軍的頂尖王牌,作為黨衛軍最早組建的師級部隊,參加了白色方案-入侵波蘭,黃色方案-入侵法國及低地國家,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颱風行動莫斯科戰役,堡壘行動-庫爾斯克戰役,守望萊茵行動-突出部戰役(也就是著名的阿登反擊戰),春醒行動-維也納戰役等著名的戰役,是二戰中武裝黨衛隊表現最出眾的王牌部隊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二黨衛隊裝甲師
  • 外文名: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 發生日期:1933-1945
  • 袖標: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元首”旗隊
  • 別名:帝國師
創建,巴爾幹作戰,敗於蘇聯,重整旗鼓,最後歲月,歷任師長,作戰簡史,標識,徽章,領章,袖標,帝國師編制,主要編制,野戰郵局,編制,早年生涯,1930年代,二戰,私生活,升官年序,軍人獎勳章,相關參考著作,注釋,主要戰績,

創建

以納粹政權的第三帝國 (Das Dritterecich 1933-1945) 命名,標誌是北歐古文字“魯納”(Rune)中的“狼之鉤”(wolfsangel),據說可以賜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嚇走荒野中的狼群,所以也被看做為是捕狼陷阱的標誌。在15世紀的農民反抗德國國君麾下僱傭兵的戰鬥中,被作為起義軍的標誌,儘管它曾經在歷史上的公元1618-1648的”30年戰爭”中以“殘暴專制之章'('Zeichen der Willkür')而聞名,但是仍然被看做是自由和獨立的象徵。 1935年3月19日:
希特勒正式批准成立納粹黨的軍事組織-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SS-VT)
1935年9月:
駐紮慕尼黑的黨衛隊“德意志”旗隊在Reichspartietag 領取了部隊的軍旗正式成軍。
帝國師師徽帝國師師徽
1936年9月:
紐倫堡納粹黨代會上,駐漢堡的黨衛隊“日耳曼”旗隊領取了部隊軍旗軍旗正式成軍。
1938年9月:
駐紮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黨衛隊“元首”旗隊在Reichspartietag領取了部隊的軍旗正式成軍。
1939年
德國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是黨衛軍中第一個成為師級規模的部隊。但當黨衛軍“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團擴編為師級建制,“帝國”師居於第二的位置,參加了白色方案-入侵波蘭;黃色方案-入侵法國及低地國家;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颱風行動-莫斯科戰役;堡壘行動-庫爾斯克戰役;守望萊茵行動-突出部戰役;春醒行動-維也納戰役等戰役。
“帝國”師的摩托化部隊“帝國”師的摩托化部隊
最初的“德意志”旗隊是從一個純雅利安人種的巴伐利亞黨衛隊警察部隊發展而來。第二個“日耳曼”旗隊在第二年8月組建,由威廉·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指揮。第三個“元首”旗隊也於1938年3月在維也納組建。 
1939年10月,黨衛軍占領軍(SS-VerfüngsTruppe,準軍事警察部隊)建立,由保羅·豪塞爾(Paul Hausser)指揮。所有這三個團都參加了波蘭戰役,其中“德意志”旗隊歸屬“肯普夫”裝甲師,“日耳曼”旗隊歸屬第十四軍,“元首”旗隊歸屬第三軍。
進攻波蘭時,該師的名稱是“武裝黨衛隊特別機動”。波蘭戰役後,這些部隊被送到東普魯士組建了一個滿員快速步兵師“德意志”師,這個師配置了包括重武器、火炮、迫擊炮、機槍、反坦克炮以及偵察摩托部隊、戰鬥工兵部隊、通訊部隊和支援部隊(如醫療、文職、炊事等),在當時已是相當不錯了。
“德意志”師在第十軍指揮下參加了入侵荷蘭的戰鬥。1940年5月13日,“德意志”師和其他德軍裝甲部隊充分利用荷軍在德國空軍猛烈轟炸下陷入極度混亂和驚慌之機,快速突入荷軍防線後方,與在首都鹿特丹空降的傘兵會合,並14日攻占鹿特丹,荷蘭女王搭乘英軍驅逐艦逃往英國。5月15日荷軍總司令溫克爾曼將軍宣布投降。
此後,該師歸屬艾瓦爾德·馮·克萊斯特(von Kliest)裝甲集群橫穿比利時。5月18日,裝甲集群到達索姆河上的重要城市亞眠。5月20日,亞眠失守,索姆河入海口的重鎮阿布維爾也於同日失守。德軍隨即北上,從後面攻擊在比利時的英法聯軍。
荷蘭和比利時的戰鬥結束後,該師被派往馬其諾防線佯攻,目的是將法軍牢牢牽制在工事中,防止他們逃跑。此後,“德意志”師參加了突破法軍運河防線的戰鬥,並協同其他德軍部隊向巴黎挺進。到戰役結束時,“德意志”師已打到了西班牙邊境一帶。 法國戰役後,“日耳曼”旗隊和其他一些黨衛軍部隊調離SS-VT並組建了黨衛軍的另一支王牌勁旅——黨衛軍“維京”師。作為補償,SS-VT從黨衛軍“骷髏”師得到一個營的補充。為避免“德意志”和“大德意志”混淆,該師改名為“帝國”(Reich)。於是,“帝國”師的傳奇開始了。7月19日:喬治·克普勒、保羅·豪塞爾和約瑟夫·迪特里希三人在柏林國會大廈里舉行的祝捷會上,同獲騎士十字勳章

巴爾幹作戰

法國戰役後,該師參加了入侵英國的準備。隨著“海獅計畫”的取消,德軍的兵力逐漸向東部轉移。“帝國師”在1941年3月移防羅馬尼亞,準備參加入侵南斯拉夫希臘的作戰。1941年4月,“帝國師”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奪取了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五十萬義大利軍隊打了六個月,損失63,000人,寸土未得;德國人用了14天攻下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甚至德軍還因為推進太快把義大利人面前的道路也堵塞了。)

敗於蘇聯

該師在結束巴爾幹作戰後移駐波蘭,準備參加即將到來的“巴巴羅薩”計畫。“帝國師”作為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一部分參加了入侵俄國的作戰,在葉利尼亞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中都表現的很不錯。它也是目標直指莫斯科的“颱風”作戰的先頭部隊之一。1941年11月,“帝國師”到達莫斯科郊外,成了德軍在俄國推進極限的見證人。但就在俄國首都在望的時候,惡劣的天氣、巨大的人員和裝備的損失以及一場聲勢浩大的蘇軍冬季攻勢結束了該師繼續推進的努力。伴隨著一場場血腥的、傷亡極大的、逐步後撤的防禦作戰,該師戰鬥力漸漸耗盡。最後他們被撤出前線,送往法國以重新整編成一個裝甲擲彈兵師。但該師的一部分留在了東線,被稱為“奧斯騰多夫Ostendorf”戰鬥群,該部在前線一直戰鬥到1942年6月被送往法國與師主力會合為止。

重整旗鼓

1942年11月,該師的一部分參加了在土倫奪取法國艦隊的嘗試。不久之後,該師又更名為武裝黨衛隊“帝國”裝甲擲彈兵師。
1943年早期,“帝國師”回到了東線,參加哈爾科夫反擊戰,是拯救了瀕於崩潰的戰線的功臣之一。重奪哈爾科夫後,該師與其它兄弟部隊一起準備參加庫爾斯克會戰。1943年7月,“帝國師”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以南的推進十分成功,深入蘇軍戰線達40英里,但最終仍未能達到合圍蘇軍的既定目標。隨著會戰的中止,它與其它一些武裝黨衛隊師團一起被調出前線。在一些小規模的戰鬥後,“帝國師”又一次被運往西方整編,這回成了武裝黨衛隊“帝國”裝甲師。在後方整編的同時,該師還在前線留下了一個戰鬥群,被稱為“帝國”戰鬥群,儘管正式名稱應該是“蘭姆丁Lammerding戰鬥群”。該師在西方整編的同時還參加了在法國的反游擊隊作戰。

最後歲月

1943年冬季到1944年初,另一場大規模蘇軍冬季攻勢在戰線中央包圍了一些德軍單位,“帝國”戰鬥群也是其中之一。但與史達林格勒不同,保爾·豪塞爾( Paul Hausser)(他也是“帝國師”首任師長)的武裝黨衛隊第二裝甲軍替他們解了圍。隨後該戰鬥群被運往法國與師主力會合,在東線殘存的一些部隊組成了“魏丁格(Weidinger)”戰鬥群並且從 Proskurow 一路撤退到特諾普(Tarnopol)。1944年6月諾曼第戰役開始時,“帝國師”作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之一為將盟軍趕下大海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別是在卡昂和聖洛周圍的苦戰使盟軍前進受阻,但該師傷亡也很大。在成功地奪回蒙坦Mortain之後,該師開始後撤,因為跡象已經顯示它和其它許多部隊一起落入了被稱為“法來茲口袋(Falises Pocket)的包圍圈。多虧了該師和黨衛軍第九“霍亨斯陶芬”裝甲師的共同努力,撐開了袋口,很大一部分德軍才得以向東衝出包圍圈。 在那之後,該師撤過塞納河,然後又撤到“西牆”(即原來的齊格菲防線)之後。稍加休整後,第2武裝黨衛隊“帝國”裝甲師參加了1944年12月的阿登戰役。突破美軍防線後,該師向前猛攻,但就在肉眼能看見馬斯河的地方,攻勢被增援的美軍制止住了。隨著美軍逐漸的反攻,又一步步地向後退卻。經歷這次失敗之後,該師回到德國本土進行人員和裝備的補充,隨後參加了德軍在二次大戰中的最後一次攻勢作戰,目標是奪回布達佩斯,但在匈牙利的這次行動同樣受挫於蘇軍強大的兵力。之後,該師先後在德勒斯登布拉格維也納作戰,一直到戰爭結束。該師大部分人員設法向西開進,直至向美軍投降。

歷任師長

武裝黨衛隊上將保羅·豪塞爾(Paul Hausser), 10.19.39 - 10.14.41
武裝黨衛隊上將維爾赫姆·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 10.14.41- 12.31.41
武裝黨衛隊上將馬蒂亞斯·克林赫斯特坎普(Matthias Kleinheisterkamp), 12.31.41 - 4.19.42
武裝黨衛隊上將喬治·克普勒(George Keppler), 4.19.42 - 2.10.43
武裝黨衛隊少將赫爾伯特·瓦爾(Herbert-Ernst Vahl), 2.10.43 - 3.18.43
武裝黨衛隊上校庫特·布瑞薩克(Kurt Brasack), 3.18.43 - 3.29.43
武裝黨衛隊上將瓦爾特·克魯格(Walter Krüger), 3.29.43 - 10.23.43
武裝黨衛隊中將海茵茨·蘭姆丁(Heinz Lammerding), 10.23.43 - 7.24.44
武裝黨衛隊上校克里斯丁·坦森(Christian Tychsen), 7.24.44 - 7.28.44
武裝黨衛隊少將奧托·鮑姆(Otto Baum), 7.28.44 - 10.23.44
武裝黨衛隊中將海茵茨·蘭姆(丁Heinz Lammerding), 10.23.44 - 1.20.45
武裝黨衛隊上校卡爾·克勞斯(Karl Kreutz), 1.20.45 - 1.29.45
武裝黨衛隊中將瓦爾納·奧斯騰多夫(Werner Ostnedorff), 1.20.45 - 3.09.45
武裝黨衛隊上校魯道夫·勒曼(Rudolf Lehmann), 3.09.45 - 4.13.45
武裝黨衛隊上校卡爾·克勞斯(Karl Kreutz), 4.13.45 - 5.08.45

作戰簡史

1939年9月1日:
德國入侵波蘭。作為“東普魯士”裝甲戰鬥群和“肯夫”裝甲師的下屬部隊,“德意志”旗隊、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的偵察營和炮兵營參與了此次戰役,而“日耳曼尼亞”旗隊則歸屬第14集團軍
1939年10月9日:
警衛旗隊、““德意志“旗隊、”日耳曼“旗隊、“元首”旗隊合併組建了黨衛隊特別機動師,首任師長為保羅·豪塞爾。
10月10日:波蘭投降。
1940年3月:
首次冠以武裝黨衛隊稱號。
1940年5月10日:德國入侵法國。黨衛隊特別機動師主要向荷蘭的鹿特丹和芝蘭進攻。
5月12日:帝國師士兵在經過鹿特丹時誤傷了德國空降部隊司令斯圖登特
1940 年6月:
所向披靡的黨衛隊特別機動師一路經比利時、法國、巴黎,一直殺到法國-西班牙邊境。
6月14日:巴黎不戰而投降。
6月17日:該師俘虜三萬法軍。
6月22日:法國停戰。
6月24日:法國正式宣布投降。
1940年7月:
作為占領軍留駐法國。
7月19日:喬治·克普勒、保羅·豪塞爾和塞普·迪特里希三人在柏林國會大廈里舉行的祝捷會上,同獲騎士十字勳章。
1940年8月:
駐紮在法國比斯開灣附近,為“海獅計畫”進行兩棲登入訓練。
1940年9月-11月:
駐紮於法國Vesol。
1940年12月:
特別機動師所屬“日耳曼”旗隊加入到“日耳曼”師(即後來的維京師)的編制序列中,其留下的空缺由黨衛隊“骷髏”旗隊(黨衛隊第11步兵團)填補。特別機動師短暫更名為黨衛隊“德意志”師。
1941年
“帝國”師在俄國的一個村莊戰鬥“帝國”師在俄國的一個村莊戰鬥
1941年1月:
1月28日:師更名為黨衛隊“帝國”摩托化師。
1941年2月:
繼續留駐法國。
1941年3月:
“帝國“師調往羅馬尼亞為入侵希臘和南斯拉夫做準備。
1941年4月:
4月6日:德國侵入南斯拉夫。“帝國“師一級突擊隊中隊長弗立茨·克林根伯格(Fritz Klingenberg )帶著10名手下就占領了貝爾格勒。
4月28日:英軍在希臘投降。
1941年5月:
全師在奧地利北部的林茨(Linz)進行短期修整。不久就調往波蘭,為即將開始的巴巴羅薩行動做準備。
1941年6月: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帝國”配屬於中央集團軍群,全師總兵力19000人。
“帝國“師協助黨衛隊特別行動隊(Einsatzgruppen )於明斯克附近處死了920名波蘭猶太人
1941年7月:
7月2日:帝國師占領貝里西沃(Beresivo )。
7月7日:空前規模的基輔會戰開始。
7月10日:帝國師在傑斯納河(Desna )附近的葉利尼亞與蘇軍發生激戰。
7月14日:占領高爾基(Gorki )。
1941年8月:
8月1-8日:帝國師擊退了蘇軍在葉利尼亞的反擊。
8月8-31日:撤至斯摩棱斯克修整。
1941年9月:
9月4日:帝國師攻占索斯尼察(Sosnitza)。
9月26日:基輔戰役結束。此役德軍共俘獲66.5萬蘇軍。帝國師在戰役中頂住了蘇軍在羅姆內地域的突圍,為全殲基輔包圍圈內的蘇軍立了大功。
9月30日: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開始。
1941年10月:
10月14日:國防軍第11步兵團編制被撤消,其成員被補充到“元首”團和“德意志”團。
10月15日:帝國師經激戰後拿下了博羅季諾(Borodino )。
10月19日:帝國師已到達距莫斯科僅49英里的莫扎伊斯克(Mozhaisk )。
1941年11月:
繼續向莫斯科挺進。從入侵蘇聯以來,經歷一系列大戰的帝國師已傷亡了7000人,占其戰鬥人員總數的60%。
1941年12月:
12月2日:筋疲力盡的帝國師在距莫斯科20英里的地方被蘇軍擋住。
12月5日:颱風行動終止。蘇軍開始進行反攻。
1942年
1942年1月:
1月12日:帝國師在吉茲哈斯克(Gzhatsk) 擊退了蘇軍的反擊。
1月29日:“元首”團全團僅剩29人,幾乎全軍覆沒。
1942年2月-3月:
在Istra、Rusa和Rzhev一線進行防禦。1月-3月間,帝國師又傷亡了4000人。
1942年4月:
大傷元氣的帝國師大部分被調回德國和法國進行補充和修整。在法國,帝國師改編為裝甲擲彈兵師。帝國師仍留在蘇聯的部隊組成了“奧斯騰多夫”(Ostendorf)戰鬥群,部署於Rzhev 。
4月20日:帝國師下轄的黨衛隊第11步兵團被冠以“蘭格馬克”(Langermarck )榮譽稱號。
1942年5月:
在德國修整。
1942年6月:
帝國師在德國修整。“奧斯騰多夫”戰鬥群返德並回歸帝國師建制。
1942年7月:
繼續在德國修整。
1942年8月-9月:
駐防法國西部
1942年10月:
駐防法國西部。帝國師重新命名為黨衛隊“帝國”裝甲擲彈兵師。
1942年11月:
駐防法國西部。
11月27日:帝國師部分部隊緊急趕往土倫港以阻止法國海軍艦隊鑿沉其艦船。
1942年12月:
駐防法國西部。
1943年
1943年1月:
駐防法國西部。
1943年2月:
與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進行激戰。
2月15日:面對蘇軍的強大攻勢,黨衛隊裝甲軍軍長保羅·豪塞爾決定放棄哈爾科夫。
2月19日-3月1日:帝國師連同骷髏師對蘇軍第6集團軍發起進攻。
1943年3月:
在哈爾科夫,黨衛隊裝甲軍(由警衛旗隊師、帝國師和骷髏師組成)給蘇軍以重創,不僅重新奪回哈爾科夫,而且將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岌岌可危的南方戰線穩定下來。
3月18日:黨衛隊裝甲軍重新占領別爾哥羅德(Belgorod)。
1943年4月:
帝國師抽調部分軍官到新組建的黨衛隊第3“日耳曼人”裝甲軍(Germanisches)。
1943年5月:
帝國師下轄的“蘭格馬克”機車營轉屬黨衛隊“蘭格馬克”志願者突擊旅(SS-Freiwilligen Sturmbrigade Langermarck)
1943年6月:
帝國師進行重編,黨衛隊“蘭格馬克”步兵團被調走。
1943年7月:
庫爾斯克戰役時“帝國”師的“虎”式坦克庫爾斯克戰役時“帝國”師的“虎”式坦克
帝國師被編入黨衛隊第2裝甲軍旗下,參加了“城堡行動”,在他的編制中增加了一個裝備德國最新豹式坦克的黨衛隊獨立裝甲旅。在戰役中,帝國師於別爾哥羅德和普羅霍洛夫卡地域與蘇軍發生大規模交戰。
7月5日:庫爾斯克戰役開始。
7月6日:“元首”團突入蘇軍防線約20英里。
7月10日:帝國師已楔入庫爾斯克突出部40英里。
7月13日:由於德軍的進展緩慢且損失不小,為保存實力希特勒下令終止庫爾斯克戰役。
1943年8月:
在接下來的4個月中,帝國師分別在繆斯、哈爾科夫以西、第聶伯河基輔日托米爾,進行了一連串防禦戰,名稱也改為黨衛隊“帝國”裝甲師。這其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黨衛隊國家領袖希姆萊告知帝國師師長沃爾特·克呂格,他的女兒不能與黨衛隊團隊長弗里茨·克林根伯格(在1945年當上了黨衛隊第17裝甲擲彈師的師長)結婚,因為他妻子的家族隱瞞了從1711年起就混入了猶太血統一事。
8月13日:在哈爾科夫重創蘇軍第1坦克集團軍的先頭部隊。
8月22日:帝國師撤出哈爾科夫。
8月23日:蘇軍攻克哈爾科夫,至此庫爾斯克會戰以蘇軍勝利而告終。在整個會戰期間,帝國師共擊毀蘇軍坦克自行火炮448輛,自身損失4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1943年9月-10月:
帝國師向第聶伯河且戰且退。
1943年10月:
黨衛隊102重炮大隊第2連配屬帝國師直至1944年4月。
1943年11月:
11月6日:帝國師撤出基輔。
11月7日:蘇軍收復基輔。
1943年12月:
在日托米爾進行防禦。
1944年
1944年2月:
帝國師除部分部隊組成“拉馬丁”戰鬥群繼續留在蘇聯外,其餘大部分撤往法國進行修整。
1944年3月:
帝國師在法國進行反游擊作戰。
1944連5月:
“拉馬丁”戰鬥群的殘部從東部前線來到法國與師主力匯合。
1944年6月:
6月1日:帝國師經過補充後,總兵力恢復到20184人。
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入,當時帝國師駐紮在法國波爾多地區的卡霍(Cahours )。
6月9日:由於帝國師在向諾曼第行軍的過程中不斷遭到法國游擊隊的騷擾而耽誤了不少時間,尤其是在圖爾(tulle)有40名士兵遭游擊隊殺死。作為報復,帝國師吊死了99名法國平民。
6月10日:帝國師兩名下級軍官黨衛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卡姆普夫(Kampfe)和黨衛隊二級突擊隊中隊長格拉赫(Gerlach)被游擊隊俘虜,後來格拉赫伺機逃脫,回到部隊後他告訴同伴他相信卡姆普夫一定被關在奧蘭多爾村。於是黨衛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長迪克曼(Diekman)率領一個連搜查了奧蘭多爾村但一無所獲。憤怒的德軍於是屠殺了全部642村民(只有1人逃脫),其中包括207名孩子。在洗劫了村子後又將其付之一炬。由於此次事件的主要責任人迪克曼和他的大部分手下在此後相繼陣亡,盟軍方面對此事的追究也只好放棄。
1944年7月:
先後在聖洛( St. Lô)、鉑希(Percy)和莫泰坦(Mortain)地區作戰。
7月20日:德軍內部暗殺希特勒的行動失敗。
7月25日:盟軍突破了帝國師在聖洛的防線。
1944年8月:
帝國師撤往靠近法-德邊境的羅森(Rousen )和聖.維斯(St. Vith)地區。
8月6日:帝國師對美軍防守薄弱的阿維蘭希發起反擊。
8月16日:帝國師陷入盟軍設計的“法萊斯口袋”中,但是這個包圍圈卻有個長達25公里的缺口。
8月20日:在掩護包圍圈中大部分德軍逃離後,帝國師也衝出了包圍圈。
8月25日:帝國師向維特芒提爾斯(Vitmoutiers)撤退。
8月26日:損失慘重的“元首”團全團只剩120人。
1944年9月:
9月1日:在法國苦戰的7周里,帝國師遭受了重大損失,僅剩下450人和15輛坦克,不過也擊毀了盟軍200輛坦克,自身損失了75輛。
1944年10月-11月:
帝國師在德國施利爾 艾菲爾地區進行修整和補充,兵力恢復至18000人。
1944年12月:
帝國師參加阿登反擊戰,配屬於黨衛隊地區總隊長威廉·比特里希指揮的黨衛隊第2裝甲軍。
12月16日:阿登反擊戰開始。黨衛隊第2裝甲軍的目標是突破美軍的防線並最終占領安特衛普
1945年
1945年1月:
阿登反擊戰失敗。戰役中帝國師共摧毀盟軍坦克和裝甲車324輛,自身損失68輛坦克。
1945年2月:
帝國師調往匈牙利,在斯圖爾維森堡(Stuhlweissenburg)與蘇軍激戰。
1945年3月:
3月5日:德軍為保住匈牙利的油田並確保維也納方向的安全,發起了代號為“春醒行動”的大規模進攻,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為主要突擊基團。
3月9日:骷髏師已突進了20英里。
3月13日:由於蘇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的頑強抵抗以及泥濘道路的阻礙,進攻失敗。
3月14日:對戰役失敗大為震怒的希特勒下令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所屬的4個師(警衛旗隊師、帝國師、骷髏師和霍亨施陶芬師)取下其榮譽袖標,但遭到集團軍司令官迪特里希的拒絕。
3月16日:烏克蘭第3方面軍突然發起了反擊,德軍措手不及。
1945年4月:
帝國師調往奧地利。在維也納和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軍交戰。
4月13日:蘇軍占領維也納。帝國師在維也納市內的佛羅里斯多夫橋進行了頑強抵抗。
4月15日:帝國師在維也納以西重新組織防禦。
1945年5月:
5月6日:“元首”團團長奧托·維丁格將德國傷兵和平民從布拉格營救出來,以免他們遭到蘇軍及捷克平民的報復。他率領由1000車輛組成的車隊由Rokizany.撤回德國。
5月8日:帝國師向美軍投降。

標識

徽章

車輛徽章
1939年-43年
1943 年-城堡行動

領章

“德意志”(Deutchland)團領章,1938年-1941年間使用,後改為黨衛隊標準領章。
“日耳曼”(Germania)團領章,1938年-1941年間使用,後改為黨衛隊標準領章。
臂章

袖標

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元首”旗隊
SSVT-Standarte "Der Führer"
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日耳曼”旗隊
SSVT-Standarte "Germania,"
該袖標是早期型,上面的文字採用的是哥德式字母
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日耳曼”團
SSVT-Regiment "Germania"
黨衛隊“德意志”團
SS-Regiment "Deutchland"
黨衛隊第2“帝國”師(1939年)
2nd SS-Division "Das Reich"

帝國師編制

主要編制

1941年6月19021人;1942年12月17112人;1943年12月14095人;1944年6月20184人;1944年12月18000人。
第二黨衛軍裝甲師(帝國師)編制
轄:第3、第4裝甲擲彈兵團、第4裝甲團,第2裝甲兵團,第2裝甲炮兵團、第2裝甲偵察兵營,第2防空營,第2火箭炮營,第2裝甲輕步營、第2工兵營,第2後勤營
第二黨衛軍帝國裝甲擲彈兵師編制
黨衛軍旅隊長 赫爾伯特·瓦爾 在任時(1943/02/10 ~ 1943/03/18)
黨衛軍第3"德意志"裝甲步兵團
黨衛軍第4"元首"裝甲步兵團
"蘭格馬克"摩托營
黨衛軍第2坦克團
重型坦克連
裝甲維修連
武器維修連
黨衛軍第2炮兵團
黨衛軍第2強擊火炮營
黨衛軍第2高炮營
黨衛軍第2反坦克營
黨衛軍第2裝甲通信營
黨衛軍第2憲兵連
黨衛軍第2工兵營
黨衛軍第2摩托營
黨衛軍第2師屬供應隊
黨衛軍第2野戰醫院
黨衛軍第2戰地記者排
黨衛軍第2野戰後備營

野戰郵局

重裝甲裝備: (輛)
6號‘虎式坦克  14
繳獲的T34坦克  26

編制

師部:師部指揮連 摩托化製圖分隊 警衛分隊(2挺機槍)
轄:2個裝甲擲彈兵團
團部:團部指揮連 通信排 工兵排(3挺輕機槍) 摩步排(3挺輕機槍) 反坦克排(3門50mmPAK38)反坦克炮,3挺輕機槍)
轄:2個摩步營
3個步兵連(12挺輕機槍,6挺重機槍,3隻反坦克炮,3門50mm迫擊炮,1支28mmSPZB41反坦克槍)
重步兵連(12挺重機槍,6門81mm迫擊炮,3門37mmPAK36反坦克炮,1挺輕機槍)
炮兵連(2門150mm輕型步兵炮,6門75mm輕型步兵炮)
自行高炮連(12門20mm高射炮)
轄:裝甲營(54輛坦克)
裝甲指揮連 摩托化通信排 中型裝甲連 輕型裝甲連 裝甲維修連
轄:炮兵團
團部:氣象分隊 通信排
轄:2個摩托化炮兵營
營部(2門150mm重型榴彈炮,2挺輕機槍):通信分隊 校射分隊 3個炮兵連(4門105mm輕型榴彈炮,2挺輕機槍)
重炮營
營部(2門150mm重型榴彈炮,2挺輕機槍):通信分隊 校射分隊 3個炮兵連(4門150mm重型榴彈炮,2挺輕機槍)
摩托化高炮營
營部:指揮連 通信分隊 2個摩托化重型高炮連(4門88mm高射炮,2輛20mm自行高炮,2挺機槍) 摩托化自行高炮連(12門37mm31式高射炮) 軍需供應縱隊
師直屬部隊:摩托化偵察營 指揮連 通信分隊 2個摩托化重型高炮連(4門88mm高射炮,2輛20mm自行高射炮,2挺輕機槍) 摩托化自行高炮連(12門37mm牽引式高射炮) 軍需供應縱隊
轄:機械化步兵營
營部:摩托化通信分隊 2個自行反坦克連(6輛Marder III Ausf M) 機械化步兵連(9門50mmPAK38反坦克炮,9挺輕機槍)
摩托化工兵營
營部:摩托化野戰電話連(6挺輕機槍) 摩托化無線電通信連 摩托化輕型通信連(2挺輕機槍)
衛生營:2個摩托化衛生連 野戰醫院 3個救護車縱隊(1挺輕機槍)
師軍需處:8個輕型補給縱隊 重型補給縱隊(2挺輕機槍) 2個重型油料運輸縱隊(2挺輕機槍) 2個摩托化維修連 摩托化軍需供應連
師物資供應處:摩托化麵包製作連 摩托化屠宰連 摩托化軍需供應縱隊
新兵營:3個步兵連(9挺輕機槍,2挺重機槍,3門50mm迫擊炮) 摩托化憲兵連 摩托化郵局
人員: (人)
軍官 512
文職 100
軍士 2670
士兵 13163
總計: 16445
武器裝備:
反坦克槍  50 支
輕機槍  375 挺
重機槍  130 挺
50mm迫擊炮  85 門
81mm迫擊炮  55 門
37mmPAK36反坦克炮  34 門
50mmPAK38反坦克炮  42 門
75mm步兵炮  25 門
105mm輕型榴彈炮  36 門
150mm重型榴彈炮  12 門
20mm高射炮  22 門
37mm高射炮  12 門
88mm高射炮  8 門
火焰噴射器  12 具
坦克  54 輛
突擊炮  14 輛
裝甲車  30 輛
機車  1323 輛
汽車  376 輛
馬車  2676 輛
指揮官
傑出指揮官——保羅·豪塞爾(德語:Paul Hausser,1880年10月7日-1972年12月21日),是一名德國將領,在兩次大戰的戰間期期間服役於威瑪防衛軍,軍階為中將,退役後加入黨衛軍,並作為主要領導者之一,因為掌管德軍納粹思想,綽號為“爸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在“東戰場”及“西戰場”皆有輝煌勝戰紀錄,且戰鬥負重傷兩次導致瞎一眼;戰後加入前納粹黨衛軍老兵互助會(HIAG),協助德國經濟迅速復甦,並積極爭取黨衛軍的榮譽和法律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紐倫堡審判是做為證人而非戰犯。
帝國師

早年生涯

豪塞爾出生在哈弗爾河畔布蘭登堡一個普魯士軍人家庭,父親Kurt Hausser是陸軍少校退役,豪塞爾於1892年子循父業加入德意志帝國陸軍,並於1896年於Köslin軍官學校畢業,畢業後又再到柏林“大光野”“普魯士軍官團”受訓於189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畢業後1899年3月20日領兵德軍第155步兵營上尉營長駐軍於Posen省的Ostrowo;1903年10月1日他轉任德軍第2步兵團參謀5年,直到1908年10月1日,德國陸軍送他一樣大禮物:挑選保送他到將軍養成搖籃位於首都柏林的“戰爭學院”學習,直到1911年7月21日畢業;1912年起他平步青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擔任德軍參謀本部高司參謀;戰後續留任於德軍(凡爾賽條約限制陸軍十萬人,能留任者多是菁英份子),1927年晉升上校

1930年代

他在1932年1月31日自德軍(Reichswehr)陸軍中將官階退伍;退伍後他參加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右翼政治組織:“鋼盔,前線兵爺聯盟”,即成為這政治組織“布蘭登堡-柏林”分部領導;不久,這組織與納粹前身“衝鋒隊(褐衫隊)”合併,在黨衛軍崛起取代“衝鋒隊”後,他成為黨衛軍重要成員之一;1934年11月成為黨衛軍上校,1935年成為上校督導,1936年升遷為黨衛軍少將。

二戰

豪塞爾參與1939年波蘭戰役,他職務是研究德軍與黨衛軍協同作戰的觀察員,1939年10月黨衛軍SS-VT部隊開始組成,並新組織一摩托化步兵師給豪塞爾統領,不久此師改名為黨衛軍第2裝甲師,取名“帝國”師,於1940年法國戰役中參戰並加入巴巴羅薩作戰,於1941年時,豪塞爾獲得騎士鐵十字勳章,1943年時再獲得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駐防諾曼第時又獲得橡葉騎士帶寶劍鐵十字勳章。在俄國作戰時,他負傷多處且瞎一隻眼;康復後1943年6月他帶領新組建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團,在“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時,德軍瀕臨崩潰,他毅然違抗希特勒再三清楚“不準撤退”命令,撤出德軍免被紅軍包圍消滅。於1943年3月他又奪回哈爾科夫;緊接著庫爾斯克戰役這場坦克會戰,他率領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軍,底轄:黨衛軍第3坦克師、黨衛軍第2坦克師參戰;庫爾斯克結束後,一改編組後的新軍團交赴給他:黨衛軍第1師、第2、第3、第9師、第10共五個裝甲師,由他率領馳赴急援諾曼地登入後初步戰事, 當德軍第7軍團司令弗雷德里希·多爾曼病逝,便改予豪塞爾統領,經過法萊茲包圍戰後,豪塞爾放置他的大軍去養傷──因為他再度重傷,被子彈射過口頰;豪塞爾於1944年8月又升官為黨衛軍大將,之後帶傷復出指揮德國G集團軍司令員任期自1945年1月28日至4月3日,之後到德國5月初投降他擔任阿爾貝特·凱塞林元帥司令部軍事參謀長。

私生活

1912年11月9日與Elisabeth Gérard(1891年生)結婚,1913年生一女。

升官年序

見習預官Kadet: 1892少尉Leutnant: 3月 20, 1899中尉Oberleutnant: 8月 19, 1909上尉: 3月 01, 1914Major: 3月 22, 1918中校Oberstleutnant: 4月 01, 1923上校Oberst: 11月 01, 1927少將Generalmajor: 2月 01, 1931中將Charakter als Generalleutnant: 1月 31, 1932衝鋒隊SA-Standartenführer: 3月 01, 1934黨衛軍SS-Standartenführer: 11月 15, 1934SS-上校Oberführer: 7月 01, 1935SS-Brigadeführer: 5月 22, 1936SS-Gruppenführer: 6月 01, 1939 und 中將Generalleutnant der Waffen-SS: 11月 19, 1939SS-上將(Ober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 der Waffen-SS: 10月 01, 1941SS-大將Oberst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oberst der Waffen-SS: 8月 01, 1944

軍人獎勳章

鐵十字勳章 (1934)負傷勳章銀質 (1942)鐵十字勳章 一級 (1914)House Order of HohenzollernSS-Honour Ring鐵十字X勳章 二級 (1939) 與一級 (1940) Classes金質黨徽章 (1943)騎士鐵十字勳章 (1941)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 (1943)橡葉騎士帶寶劍鐵十字勳章 (1944)長期服役黨衛軍獎章

相關參考著作

豪塞爾寫了多本關於SS和德國軍事的書:
Waffen-SS im Einsatz (Waffen-SS in Action), Pless Verlag, Göttingen (1953)Soldaten wie andere auch (Soldiers Like Any Other), Munin Verlag, Osnabrück (1966)

注釋

前任:
none
黨衛軍第2裝甲師 師長years=10月9日,1939年 - 10月14日,1941年
{{{4}}}
繼任:
黨衛軍 上將 畢特利希
前任:
none
黨衛軍第2裝甲軍團 指揮
9月14日, 1942年 - 6月28日, 1944年
繼任:
黨衛軍 上將 畢特利希
前任:
上將Friedrich Dollmann
德軍第7軍 司令員
6月28日, 1944年 - 8月20日, 1944年
繼任:
裝甲兵上將海因里希·艾伯巴赫
前任:
黨衛軍全國領袖 希姆萊
萊茵河軍團 司令員
1月23日, 1945年 - 4月3日, 1945年
繼任:
none
德軍G線方面集團軍群 司令員
1月23日, 1945年 - 4月3日, 1945年
繼任:
上將 Friedrich Schulz

主要戰績

哈爾科夫-別爾哥羅得戰役
擊毀蘇軍坦克和自行火炮292輛,自損77輛坦克和突擊炮。
庫爾斯克-比揚得戰役
1943年7/5-16日:擊毀蘇軍坦克和自行火炮448輛,自損46輛坦克和突擊炮;8月22日-9月2日:摧毀了463個裝甲目標;9月期間:摧毀蘇軍坦克268輛;整個1943年,一共摧毀了近2000個裝甲目標,其中1100個是被其坦克部隊擊毀的,自損大約250輛坦克。
1944年4-8月(諾曼第-法萊斯戰役)
在法國7周內,一共摧毀盟軍200輛坦克,自損大約75輛坦克,其中一名叫Ernst Barkmann所指揮的Panther(黑豹)坦克在聖洛附近一次戰鬥中就摧毀了9輛盟軍的謝爾曼式坦克。
阿登戰役(1944年12月-1945年1月)
從1944年12月23日開始,截止到1945年1月15日,“帝國”裝甲師摧毀了盟軍324個裝甲目標,自損68輛坦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