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籍

市籍

市籍,漢語辭彙

拼音:shì jí

釋義:指商人的戶籍。

秦漢時對市內商人專立戶籍。有市籍的商人,要向官府繳納市租,而且受到種種歧視。如算賦 (人口稅)、車稅負擔重於一般居民;漢高祖令有“市籍”的賈人,不得穿絲綢衣服、乘車。旨在貫徹“重農抑商”的政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籍
  • 朝代:先秦時
  • 必需條件:商人在市內做買賣
  • 歷史記載:《周禮》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概述,歷史記載,

詞目

市籍

拼音

shì jí

引證解釋

商賈的戶籍。秦 漢 時施行“重農抑商”政策,凡在籍的商賈及其子孫,與罪吏、亡命等同樣看待,都要服役。漢 時又規定凡有市籍的商賈不得坐車和穿絲綢衣服,其子孫不得做官。
漢 晁錯《守邊勸農疏》:“因以讁發之,名曰‘謫戍’。先發吏有讁及贅壻、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
史記·平準書》:“賈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屬,皆無得籍名田,以便農。”
《漢書·景帝紀》:“有市籍不得宦。”
隋 唐 以後,對商賈的政策與 秦 漢 時有所不同,但仍沿用“市籍”這一名稱。
《隋書·李諤傳》:“以為四民有業,各附所安,逆旅之與旗亭,自古非同一概,即附市籍,於理不可。”
唐 劉禹錫《觀市》:“遂遷市於城門之逵……肇下令之日,布市籍者鹹至,夾軌道而分次焉。”

概述

秦漢時沿襲這一制度。有市籍是商人在市內做買賣的必需條件﹐否則就不能取得這個資格﹐違者要受檢舉治罪。但在特定的市區內營業的﹐主要是身份低賤的中小零售商人﹐巡遊郡國的大的批發販運商﹐不須親身到市內來﹐他們一般就不在市籍之中﹐身份地位較高﹐經濟力量很強。所以有市籍的商人只是商人中的一部分﹐一般稱之為“賈人”。“賈人﹐坐販賣者也”﹐坐市列賣貨﹐有市籍的“坐賈”﹐同一般無市籍的“行商”(批發販運商)是不同的。市內商人所交租稅﹐包括為取得市籍所交的場屋稅(“市籍租”)和按交易額與一定比率計算的交易稅﹐統稱“市稅”或“市租”﹐由市吏徵收後交皇帝或封君﹐供其私用﹐不列為政府的財政收入。在一些大城市中這筆收入數目可觀。景帝時﹐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市租年達千金(千萬錢)之多。在市租之外﹐商人還要同其它有產者一樣﹐繳納“訾算”(財產稅)﹐這部分稅入歸大農﹐與市井之稅無關。

歷史記載

由於有市籍的賈人大都為前時代商業奴隸的後人﹐出身卑賤﹐封建政府對他們規定了許多歧視性的政策。而且從先秦時代起就不準有身份的人入市同賈人接觸。《周禮》記載﹐“由命士以上不入市”﹐貴族過市要罰交幃﹑蓋等物。西漢時﹐一天幾趟到長安市上探聽行市﹑採買物品的除平民外﹐也只是奴僕而已。東漢時﹐市籍制度隨市里分設的制度一起延續未廢﹐賤視賈人的風氣也沿襲下來。這種情況維持了很長時期。但有身份人不入市的限制﹐至東漢末已逐漸打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