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電影

巴基斯坦電影

巴基斯坦電影業完全由私人投資經營,製片人首先考慮的是影片的經濟效益。因此,巴基斯坦影片基本上都是娛樂片,影片題材大多為男女戀情、家庭矛盾、土地糾紛、社會弊端、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等。巴基斯坦影片富有民族色彩,每部影片都有歌舞。歌曲和舞蹈被當作不可缺少的表現手法。巴基斯坦影片以言情見長,表現手法細膩。但許多影片情節雷同,缺乏新意,影片內容與現實生活距離較遠,不能觸及真正的社會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基斯坦電影
  • 外文名:Pakistan's movie
  • 特點:歌舞
  • 類型:娛樂
起步,建立,第一部,發展,巴印競爭,成長期,高峰期,下降期,紀錄片,電影機構,製片廠,電影院,電影協會,電影獎,對外交流,

起步

1947年,巴基斯坦與印度分治,電影事業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
印、巴分治前,拉合爾曾是次大陸電影業中心之一。早在1924年,拉合爾就生產了無聲片《時髦女郎》,1931年,印度第一部有聲片《阿拉姆·阿拉》上映後,第二年拉合爾就生產了以旁遮普著名民間故事為題材的有聲片《希爾與朗恰》。《希爾與朗恰》是次大陸第一部旁遮普語影片。大東電影公司拍攝的描寫佛陀生平的影片《亞洲之光》(1925)使印度次大陸影片首次在國際上獲得巨大的成功,至分治時,拉合爾已有6家電影製片廠。

建立

由於分治時發生的動亂,有的製片廠遭到破壞,信仰印度教的電影工作者紛紛去了印度,許多機器設備和正在拍攝中的電影底片也被帶走,曾經興盛一時的拉合爾電影業完全陷於癱瘓。不久,一些著名的穆斯林製片人、導演、音樂編導、演員和發行人從印度來到巴基斯坦定居。他們和當地的同行一起,開始了建設巴基斯坦電影業的工作。其中,納齊爾、肖各特·海珊·利茲維、魯格曼·艾哈默德、古拉姆·海德爾、W.Z.艾哈默德等人後來都成了巴基斯坦電影業的支柱。

第一部

1948年9月2日,本焦利電影製片廠推出了該年度唯一的一部烏爾都語影片──《相思》。該片被許多人認為是巴基斯坦的第一部影片。但是,一部分人認為該片實際上完成於巴基斯坦獨立之前,而以伊斯蘭社會中婦女地位為題材的烏爾都語片《莎希達》(1949年 3月上映,魯格曼導演)才是巴基斯坦的第一部影片。

發展

1949年,巴基斯坦生產了5部烏爾都語片和2部旁遮普語片,但只有納齊爾導演的旁遮普語片《婚禮》獲得了成功。該片的成功鼓舞了巴基斯坦電影界。1950年,影片產量上升為13部。1951年,肖各特·海珊·利茲維在拉合爾創建了夏赫努爾電影製片廠,該廠設備先進,填補了巴基斯坦電影業在技術設備方面的空白,它的建立被認為是巴基斯坦電影業的一個重要進展。

巴印競爭

但是,巴基斯坦的電影業從一開始就遇到了印度電影強有力的競爭。印度影片毫無取制地大量輸入,嚴重阻礙了巴基斯坦電影業的發展,許多製片人和發行人實際上成了印度電影製片人的代理商。從1947年到1954年的 7年裡,整個電影業幾乎為這些代理商所控制。國產影片的賣座率受到嚴重影響。這種情況引起了普遍的不滿。巴基斯坦電影界多次呼籲政府採取措施。保護本國的電影業,為此還發生了有組織的抗議運動。面對這種情況,巴基斯坦政府陸續作出一些規定,如進口一部印度影片,必須同時出口一部國產影片;東巴基斯坦進口的影片不得在西巴基斯坦放映,反之也同樣。後來還規定影院必須以85%的放映時間放映本國影片。與此同時,一些巴基斯坦製片人也宣布要拍出自己的優秀影片。達烏德·姜德導演的《薩西》(1954)和安瓦爾·格瑪爾導演的《隱姓埋名的人》(1954)取得了成功。新的政策和巴基斯坦電影界的努力推動了巴基斯坦電影業的發展。1955年,影片產量上升到19部,一些原來熱衷於發行印度影片的發行人也開始為發展本國電影而努力。如阿迦G.A.古爾於1954年在拉合爾建立了常新電影製片廠。同年,賽義德A.哈龍在喀拉蚩創建了東方電影製片廠。他憑藉哈龍家族的影響,獲得了“科倫坡計畫”提供的全套製片廠設備。東方電影製片廠很快拍出了《選擇》(1955)、《還是處女的寡婦》(1956)等影片,還拍了第一部信德語影片,大大推動了喀拉蚩的電影業。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又決定禁映1954年7月以前進口的618部印度電影,以保護本國電影業的發展。

成長期

1950~1959年,巴基斯坦共生產影片 194部。比較成功的烏爾都語影片有《頭巾》(1952)、《隱姓埋名的人》(1954)、《薩西》(1954)、《叛逆》(1956)等等。比較成功的旁遮普語影片有《美如月》(1951)、《杜拉帕蒂》(1956)、《女車夫》(1957)、《格爾達爾·辛格》(1959)等。

高峰期

60和70年代是巴基斯坦電影業不斷地發展的時期。1965年印、巴戰爭後,巴基斯坦完全禁止上映印度影片,巴基斯坦電影界利用這個機會取得了相當的發展,影片產量逐年上升,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影片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新的導演、電影劇本作家和電影明星。但是,也有一些製片人藉機模仿抄襲。另外,少數電影明星壟斷了銀幕,他們同時參加多部電影的拍攝,影響了表演水平的發展。在70年代,有些影片迎合觀眾追求刺激性場面和色情舞蹈的不良傾向,色情內容也有所增加。這一時期影片產量上升,但優秀影片仍然很少,比較成功的烏爾都語影片有《烈士》(1962)、《明燈》(1962)、《蓋頭》(1963)、《納依拉》(1964)、《人性》(1967)、《人世間》(1970)、《人與驢》(1973)、《永恆的愛情》(1975)、《鏡子》(1977)、《一把大米》(1979),等等。

下降期

自80年代以來,巴基斯坦影片產量下降,電影業危機重重。
巴基斯坦主要以票房價值來衡量影片的成功與否。據雅辛·戈里賈所編《電影手冊──86》對2167部影片的統計,屬於“成功”的占20.4%(443部)、“中等”的占17.5%(380 部)、“不成功”的占62%(1344部)。巴基斯坦沒有培養電影專業人員的專門學校和機構,也影響了影片質量、導演水平和演員技巧的提高。80年代以來,由於電視日益普及、錄像機大量湧入、錄像機和錄像帶租金大幅度下降以及電影審查嚴格、稅收繁重等原因,電影業陷於嚴重的危機之中。

紀錄片

巴基斯坦紀錄片的生產十分薄弱,僅有新聞部和電視台拍攝紀錄片。新聞部拍的紀錄片除供電影院和各地“國民中心”放映外,還通過流動放映車到邊遠地區放映,巴基斯坦電視台拍了不少紀錄片,題材也很廣泛,但只在電視上播映,另外,少數製片人也拍了一些紀錄片參加國際評獎活動。

電影機構

中央電影審查委員會是根據1963年“電影審查法令”設立的一個負責審查電影的專門機構,隸屬於文化、體育和旅遊部。該委員會總部設在伊斯蘭瑪巴德。在拉合爾和喀拉蚩設有分部。委員會分為若干審查小組,輪流審查影片。各電影審查機構均按照政府頒布的“電影審查條例”審查電影。國家電影發展有限公司建立於1973年 6月15日,該公司大部分股份由政府控制,並獲得巴基斯坦廣播公司、巴基斯坦電視公司、巴基斯坦國家銀行和國家藝術委員會的支持。

製片廠

巴基斯坦在80年代有電影製片廠7家。喀拉蚩有2家:東方電影製片廠、國際電影製片廠。拉合爾有 5家:夏赫努爾電影製片廠、常新電影製片廠、A.M.電影製片廠、巴利電影製片廠、夏巴布電影製片廠。巴基斯坦的電影製片廠不包括導演、演員和編劇人員,只有拍攝設備和技術人員。電影製片廠主要向製片人出租設備,提供技術服務。有的製片廠老闆另有自己的製片機構,臨時招聘演員、導演,投資拍片。

電影院

據《電影手冊──86》統計,巴基斯坦有電影院813家。其中喀拉蚩、拉合爾、拉瓦爾品第、白沙瓦、海得拉巴、木爾坦、費薩拉巴德、古傑蘭瓦拉和錫亞爾科特等9個大、中城市有電影院287家,占35.3%;其它小城市有電影院526家,占64.7%。

電影協會

巴基斯坦獨立初期就建有電影製片人協會和發行人協會,但成立日期說法不一。現在的巴基斯坦電影製片人協會於1960年正式登記成立。該協會是製片人的全國性組織,協會主席每年選舉一次,由喀拉蚩和拉合爾的製片人輪流擔任。正式登記的製片人有300左右。
現在的巴基斯坦電影發行人協會於1962年登記成立。總部設在喀拉蚩。全國現有電影發行機構約 300家。電影發行分南、北兩區。南區包括信德省和俾路支省,北區包括旁遮普省和西北邊境省。

電影獎

巴基斯坦電影獎有“全國電影獎”和“尼加爾公共電影獎”。“全國電影獎”從1984年起設立。1984年12月在拉合爾舉行了為期一周的電影節並召開了全國電影大會,共評出11項獎。1985年12月在拉合爾舉行了第2屆電影節,由全國電影會議評出13項獎。“尼加爾公共電影獎”由《尼加爾》周刊組織評選。自1958年以來,每年下半年評選出上一年的優秀影片。評獎範圍包括紀錄片,近年來又增加了有關電視劇的項目。“尼加爾公共電影獎”項目眾多,最多時達35項。

對外交流

巴基斯坦自1956年參加北京亞非電影節以來,經常以一部或多部影片參加各種國際電影節。至1985年止,除若干紀錄片外,有兩部故事片獲獎。一部是根據著名詩人費茲·艾哈默德·費茲的小說改編的新現實主義影片《醒來吧,天亮了》(1959),獲1960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另外還獲得了美國羅伯特·費拉哈迪電影基金會的獎勵;另一部是《再犯一次罪吧》,獲塔什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巴基斯坦先後舉辦了中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法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等國的電影節。
80年代以來,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尼泊爾、孟加拉國國國、泰國等合作拍攝了一些影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