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高原

巴伐利亞高原是德國主要的煤炭與鐵礦石產地,也是德國三大地形區之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伐利亞高原
  • 地理位置:德國、瑞士、奧地利
  • 氣候類型:西歐海洋性與東歐大陸性氣候
  • 平均海拔:1000米
概述,基本概況,基本簡介,歷史溯源,地名來源,獲得地位,拿破崙撤銷帝國號,被美軍占領,普魯士崛起,二戰後,

概述

基本概況

巴伐利亞高原是瑞士高原的延續,平均海拔約500米,自南向北降低。南側山地大多海拔在1000米左右,位於德國和奧地利邊境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為德國最高峰,山勢雄偉峻峭。山間有許多冰蝕湖,以博登湖最大,在瑞士奧地利交接處,是旅遊勝地。重要城市有慕尼黑奧格斯堡等。
巴伐利亞高原巴伐利亞高原

基本簡介

巴伐利亞高原是德國南部高地,位於多瑙河以南,為山前高原,其南緣為阿爾卑斯山地。

歷史溯源

地名來源

大約由550年至788年,阿芝諾芬家族統治巴伐利亞公國,直至最後一位公爵泰西羅三世被查理大帝罷黜為止。在接著的400年有很多家族統治公國,很少家族能傳至第三代。而那些公爵中最後亦是最重要的一位,就是韋爾夫王朝的獅子亨利,亦是慕尼黑的建城者。
巴伐利亞高原
巴伐利亞出自Bayuwaren,是羅馬帝國統治該地時羅馬人給予該地的名稱。大約於520年法蘭克人也提及此名。在8世紀早期聖卜尼法斯完成將該地的人改信天主教。從此巴伐利亞一直相信羅馬天主教,14世紀巴伐利亞抗拒宗教改革,而且還仍然堅持相信羅馬天主教。

獲得地位

當獅子亨利被他侄子腓特烈一世罷免薩克森與巴伐利亞公爵的名銜之後,在1180年,巴伐利亞被給予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作為封地,從此巴伐利亞由1180年直至1918年都是在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統治下。1255年巴伐利亞第一次分裂成若干數個公國,但在1506年巴伐利亞再被統一,而慕尼黑也成為唯一的首都。1623年三十年戰爭早期巴伐利亞公爵取代了他們的表親普法爾茨公爵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內強大的選帝侯名銜,從那時起不但決定了巴伐利亞擁有選舉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利,而且獲得在帝國法律之下的特別正式地位。
巴伐利亞高原

拿破崙撤銷帝國號

當拿破崙撤銷帝國名號的時候,巴伐利亞於1806年成為了一個王國,而在1815年普法爾茨也與巴伐利亞合併。在1799年至1817年之間巴伐利亞首相馬克西米連·約瑟夫·馮·莫約拿斯伯爵跟隨了一個嚴厲的現代化方針,建下了行政結構的基礎,即使當時仍是君主政體。而這方針亦沿用至今日。在1818年一個新憲法通過(以當時為標準),設立兩院制的議會,包括上議院("KammerderReichsr?te")及下議院("KammerderAbgeordneten")。該憲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君主政體倒台之前仍然有效。
巴伐利亞高原

被美軍占領

罷免路德維希三世的社會主義州長卻特·艾士拿,在1919年被暗殺導致政府要暴力鎮壓共產主義革命。右翼極端主義者的活動也增加,特別是1923年的啤酒館政變,而慕尼黑和紐倫堡就成為納粹黨第三帝國的根據地。作為製造業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慕尼黑受到猛烈轟炸,並被美軍占領。

普魯士崛起

在普魯士崛起後,引起巴伐利亞計畫與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抗以維護她自己的獨立地位,但1866年普奧戰爭的失敗導致1871年巴伐利亞被併入德意志帝國。在20世紀早期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羅·基爾(PaulKlee)、亨利·易卜生、與其它知名畫家都來到了巴伐利亞,特別是慕尼黑的施華賓區,但該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

二戰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伐利亞恢復為一個繁盛的工業中心,大規模的重建工程努力地恢復了很多慕尼黑的歷史上著名的建築,也主辦了1972年夏季奧運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