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1949年由約胡姆創建並就任首任指揮。理查 施特勞斯、克勞斯、貝姆克萊姆佩勒等人都曾先後客串,於是聲譽鵲起。1969年後由庫貝利克接任指揮及音樂總監,演出活動益發活躍,被公認為僅次於柏林愛樂樂團的前西德傑出樂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 外文名: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 年份:1949
  • 實質:樂隊
  • 創建者約胡姆
  • 所在地:德國
  • 隸屬:巴伐利亞廣播電台
發展歷程,任務,首席指揮,樂團成員,來華演出,

發展歷程

二戰後德國一片蕭條,然而熱愛音樂的巴伐利亞人不等廢墟清理完畢就開始重建樂團。巴伐利亞廣播電台克服困難,禮聘指揮家歐根·約胡姆籌建交響樂團。約胡姆生於巴伐利亞,曾在此指揮慕尼黑愛樂樂團完成首演,但是還從未在慕尼黑擔任過樂團首席指揮。他很快就請到了一批傑出的器樂獨奏家和室內樂高手作為樂團各個聲部的首席,這是樂團從成立之日起就能高水準演出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它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達到世界水平的根本保證。1949年7月1日,樂團正式成立。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圖3)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圖3)
同年,理察·施特勞斯返鄉慶祝85歲生日,並且成為樂團的第一位客席指揮,在音樂會上指揮了自己的作品。不久後,1949年9月8日,施特勞斯病故,與樂團的合作就成為他作為指揮家的絕響。
此後直至1960年,約胡姆擔當第一任首席指揮。他在任內善用樂手出色的獨奏能力,經常安排弦樂四重奏演出。其間,樂隊以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特別是以安東·布魯克納交響樂見長。約胡姆是一個有著深厚德奧音樂背景的指揮家,因此他所指揮的從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華格納、布魯克納施特勞斯的音樂都具有極其感人的特徵。他對於樂曲所蘊含的性格、戲劇性和精神的探求遠遠超過了對於速度的方式和歷史的背景等等表面因素的關注,因此他所指揮的音樂往往有嚴謹和樸實的感覺。他最喜愛的作品是那種型態嚴整的樂曲,他尤其善於利用內在邏輯的運動而將音樂中的情緒準確無誤地表現出來。
在約胡姆的調教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不僅成為德國最出色的廣播樂團,而且也是公認的僅次於柏林愛樂樂團的德國代表性樂團。其演奏上的突出之處在於曲目範圍之寬廣和表現能力之優異。1957年,約胡姆率領樂團參加了愛丁堡音樂節,在音樂界引起了轟動;第二年,他又與樂團一同赴美國演出,同樣受到熱烈的歡迎。約胡姆所創立的柔軟而透明的樂團音響,直到他離開多年之後還頑強地存在於樂團的演奏之中,已經成為樂團典型的傳統音色了。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圖4)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圖4)
與其他廣播樂團一樣,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除了大量演奏經典作品以外,也負有推廣當代音樂創作的使命,以音樂會表演和廣播錄音等方式對當代作曲家予以支持和幫助,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樂團成為歐洲最重要的當代音樂教育團體。
1960年,約胡姆離開慕尼黑,但依然與樂團保持緊密聯繫,經常回團擔任客席指揮。
自約胡姆之後,擔任過樂團首席指揮的還包括庫貝利克和柯林·戴維斯。作為傑出的指揮家,他們兩人都為樂團的發展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1993年,洛林·馬澤爾成為樂團的音樂總監。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會經常是圍繞著某一主題來設計和展開的,比如以《莊嚴彌撒》作為高潮的貝多芬交響樂作品的巡迴演出,“從帕勒斯特里那到斯特拉文斯基—教堂音樂巡禮”,以《安魂曲》作為結束的莫扎特作品,以及馬勒、布魯克納舒伯特的交響曲全集等。這種選題方式既說明樂團在選擇作品時的巨觀性和思想性,也說明樂團在保留曲目方面範圍之寬。
要指出的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從誕生之日至今還不到半個世紀,這一切成就都是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取得的。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自從1949年由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建立以來,以其頂級音樂家的陣容,保留曲目的時間跨度之大,從18世紀至當代的作品再到前任首席指揮安排的重點曲目以及樂團成員富有張力和風格的演奏,使此團躋身於世界頂級樂團之林。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歷史與歷任首席指揮密不可分:創建者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帶領著這支樂團走過了11年(1949-60),建立了國際聲譽。1993年至2002年間洛林·馬澤爾(Lorin Mazzel)以高效率、專注、精準的工作態度使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水平達到了技術上無懈可擊的水平,可稱之為當今世界上最好的樂團之一。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對於新音樂的培養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悠久傳統,自建團以來就一直將在KARL AMADEUS於1946年建立的“音樂萬歲”(Music Viva) 中演出視為一項主要任務,並由此見證了這一傳統。在此地,慕尼黑的聽眾可以親臨樂團對於現代派作品的傳奇演繹,並且作曲家也常客串在指揮台上,如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winsky),達律斯·米約(Darius Milhaud),保羅·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及最近的卡爾海因茨·施拖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毛里西奧·卡赫爾(Mauricio Kagel)和盧恰諾·貝里奧(Luciano Berio)。此樂團更多的一系列客坐指揮有如一部20世紀的指揮史:克萊門斯·克勞斯(Clemens Krauss),歐內斯特·昂塞爾梅(Ernest Ansermet),夏爾·明希(Charles Munch),法蘭克·費里克塞,(Ferenc Fricsay),迪米特里·米特羅普洛斯(Dimitri Mitropoulos),埃里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赫爾曼·謝爾欣(Hermann Scherchen),奧托·克勒姆佩雷爾(Otto Klemperer),卡爾·伯姆(Karl B?hm),埃里希·賴因斯多爾夫(Erich Leinsdorf),伯納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岡特·萬德(Günter Wand),索爾蒂·格奧爾格爵士(Sir Georg Solti),沃爾夫岡·扎瓦利施(Wolfgang Sawallisch),祖賓·梅塔(Zubin Mehta),卡洛·馬里亞·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小澤征爾(Seiji Ozawa)以及里卡爾多·穆蒂(Riccardo Muti),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留下了輝煌的一筆。與樂團有著密切聯繫的萊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直到1990年去世仍然在慕尼黑執棒,並給觀眾帶來了無與倫比的音樂會,如在1981年演出華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便令人讚嘆不已。

任務

音樂會巡演
除了在慕尼黑及一些其它轉播範圍內城市的大量演出和錄音之外,音樂會巡演已經成為樂團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這將特別歸功於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l),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海外演出不斷增加並在世界頂級樂團的前幾位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音樂會巡演是他們走遍了幾乎整個歐洲,亞洲及南、北美洲。在2002年秋季的巡演中,洛林·馬澤爾及音樂家們在日本的七個城市以及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聽眾反響熱烈。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圖2)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圖2)
推動年輕一代音樂家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任務是推動年輕一代音樂家。自從1952年開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便為ARD國際音樂比賽的獲獎者在決賽中伴奏。另外,位於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學院於2004年十月開始運作,旨在對年輕音樂家的專業進行培養教育:在兩年之後18位獎學金獲得者將會分別得到來自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老師的指導,並結合排練和樂團的音樂會演出並同時準備試演。

首席指揮

歐根·約胡姆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歷史與首任首席指揮密不可分:創建者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帶領著這支樂團走過了十一年(1949年至1960年)。完成了樂團初建工作,帶領著樂團進行了在國外的第一場演出從此建立了在國際上的聲譽,對安東·布魯克納的交響曲獨一無二的詮釋使得慕尼黑的聽眾為之傾倒。除了布魯克納的作品歐根·約胡姆也致力於宗教音樂的研究,經常指揮“音樂萬歲”音樂會。
拉法埃爾·庫貝利克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拉法埃爾·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指揮此樂隊18年(1961年至1979年),拓展了樂團的保留曲目,包括斯拉夫作曲家的作品,如斯美塔那(Smetana),亞納切克(Janá·ek),以及德沃夏克(Dvo?ák),20世紀作曲家,卡爾·阿馬迪厄斯·哈特曼(Karl Amadeus Hartmann),並且指揮德國管弦樂團灌錄了第一張馬勒全集唱片。對音樂的激情為樂團的每個成員所欣賞並且創造了“庫貝利克時代”這一在樂團歷史上最多產的時代之一。
科林·戴維斯爵士
科林·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在擔任樂團首席指揮期間(1983年至1992年)是研究柏遼茲的專家,同時也是古典時期的維也納樂派和英國現代派音樂的擁護者,尤其是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麥可·蒂皮特(Michael Tippet),拉爾夫·沃恩·威廉士( Ralph Vaughan Williams)的作品。在所有保留曲目中一部主要的代表的作品是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由指揮此曲開始了在樂團的任期,也由指揮此曲結束。
洛林·馬澤爾
1993年至2002年間由洛林·馬澤爾(Lorin Mazzel)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所指揮演出的貝多芬(1995年至2000年),勃拉姆斯(1998年),布魯克納(1999年)和舒伯特(2001年)作品。2002年指揮了馬勒系列來結束了他的任期。高效率,專注,精準的工作態度使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水平達到了技術上無懈可擊的水平,可稱之為當今世界上最好的樂團之一。
馬里斯·楊頌斯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與馬里斯·楊頌斯(Mariss Jansons)的互相合作是極其愉快並充滿信心的。楊頌斯大師於2003年9月擔任起了樂團的新任首席指揮。與樂團合作至今彼此之間產生了藝術上的一致共鳴,這使雙方都很願意來年繼續合作。2003年10月馬瑞斯·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進行了他的任職首場音樂會,演奏了布里頓,斯特拉文斯基和伯遼茲的作品。馬里斯·楊頌斯致力於演出更廣範圍的曲目,以此體現樂團對各種作品出色的演繹能力。此舉由海頓的交響曲為開端——他的《倫敦》交響曲是馬里斯·楊頌斯任職期間的主要目標——並一直延伸到現代作曲家,如羅德翁·謝德林(Rodion Schtschedrin)。楊頌斯指揮的曲目中除了著名的之外也有不太為人所知的音樂寶藏。聽眾及媒體對他們在慕尼黑及歐洲最重要的音樂中心所舉行的音樂會有著極高的評價。在馬里斯·楊頌斯的帶領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將會成為琉森復活節音樂節(Lucerne Easter Festival)2004年至2006年的常駐樂團。樂團也將會面向市場發行CD。在完成為百代古典唱片錄製肖斯塔克維奇的系列之後,世界各著名樂團也已經準備著手錄製。2004年10月發行了第四交響曲。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將會發行現場錄音唱片從而發展自己的品牌。首兩張CD已於2004年10月發行。
瑞斯·楊頌斯瑞斯·楊頌斯

樂團成員

馬瑞斯·楊頌斯 馬瑞斯·楊頌斯於2003至2004樂季起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的首席指揮。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圖5)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圖5)
馬瑞斯於1943年生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成長於蘇聯,其父是著名的指揮家阿維得楊頌斯(Arvid Yansons)。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小提琴及指揮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之後他去維也納跟隨漢斯·斯瓦勞斯基(Hans Swarowsky)及在薩爾茨堡隨卡拉揚學習指揮。1971年,楊頌斯在舉辦於柏林的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會國際指揮大賽中勝出。具有傳奇色彩的指揮家埃弗吉尼·姆拉溫斯基也對馬瑞斯的音樂事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1972年時他讓馬瑞斯·楊頌斯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擔任他的助手。在之後的幾十年中,楊頌斯依然為任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現名聖彼德堡愛樂樂團)效力,擔任其常任指揮直至1999年,在此期間他曾帶領樂團在世界各地進行巡迴演出。
作為首席指揮,馬瑞斯。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德國及世界各地進行了大量的音樂會演出,受到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及評論家的高度讚揚。2004年秋季在日本的巡演在日本被評為“年度最佳音樂會”。
在兩個成功的樂季獲後,他的契約已於2005年6月起續簽三年至2009年8月31日。繼前幾任指揮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拉法埃爾·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科林·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以及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l)之後,他成為了這兩個著名的巴伐利亞廣播團體的第五任首席指揮。在2004年秋天,馬瑞斯·楊頌斯被任命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首席指揮。
馬瑞斯·楊頌斯是當代最傑出指揮家之一。他在國際上的聲譽成就不僅限於各種音樂會及巡迴演出而且還體現在了電視廣播及大量的錄音。
除指揮外,馬瑞斯·楊頌斯從1971年開始至2000年擔任聖彼德堡音樂學院指揮教授近三十年。
從1997年開始至2003/04年樂季馬瑞斯·楊頌斯擔任了在奧斯陸愛樂首席指揮,使之躋身於世界頂級樂團之列。除此之外,他還擔任倫敦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1992-1997)及匹茲堡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1997-2004)。並且,他已經和世界各主要樂團有過成功的合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楊頌斯定期與他們在維也納和柏林舉行音樂會,大獲成功。並在歐洲、美國、日本巡演。楊頌斯是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的常客,他經常在此音樂節上指揮不同的樂團。
作為首席指揮,馬瑞斯·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德國及世界各地進行了大量的音樂會演出,受到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及評論家的高度讚揚。楊頌斯和樂團在歐洲的主要音樂之都進行了演出,其中包括倫敦的逍遙音樂節琉森音樂節,以至維也納、柏林、阿姆斯特丹、蘇黎士、布魯塞爾和羅馬。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會成為琉森復活節音樂節的留駐樂團至2008年止。中國及日本之行也已列入2005年秋季計畫中。在2006年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多場音樂會。他也與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在各主要音樂廳和著名的音樂節如薩爾茨堡音樂節、琉森音樂節、倫敦逍遙音樂節及愛丁堡音樂節上演出。2004年秋季在日本的巡演在日本被評為“年度最佳音樂會”。
與年輕音樂家的合作也是楊頌斯的工作重心。他指揮古斯塔夫·馬勒青年樂團在奧地利巡演並與阿特湖學院樂團合作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演出。他與巴伐利亞青年樂團及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學院在幕尼黑定期舉行音樂會。

來華演出

1997年,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曾獻演上海,時隔8年之後,在新任首席指揮:馬瑞斯?楊頌斯的帶領下再次來到上海。楊頌斯在上海音樂廳將為上海樂迷帶來他最善於詮釋的德奧作品: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還有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華格納的《特里斯坦序曲》與《愛之死》;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組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
通過上海音樂廳頂極的建築聲效,將頂級樂團、頂級指揮加上整部經典交響樂的音樂盛典原滋原味的奉獻到上海愛樂者的耳邊。本次演出擔任樂團首席指揮的是久負盛名的馬瑞斯?楊頌斯,作為卡拉楊以及穆拉文斯基的弟子,他曾任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匹茲堡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倫敦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等。並於1996年,獲得了“EMI年度藝術家”大獎。2003年柏林愛樂授予他“漢斯?馮?比洛”獎章。2004年他獲得了倫敦的皇家愛樂協會的“年度指揮”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