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是阿拉善沙漠的主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銀額盆地底部,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其中的巴彥淖爾、吉訶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

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達100多個。高聳入雲的沙山,神秘莫測的鳴沙,靜謐的湖泊、濕地,構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獨特的迷人景觀,每年吸引了上萬名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丹吉林沙漠
  • 行政區類別:內蒙古自治區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地理位置:內蒙古阿拉善沙漠的西部,在銀額盆地底部
  • 面積:4.7萬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溫帶乾旱和極乾旱氣候
  • 海拔:1200-1700米
位置形成,地貌,沙山形成,湖泊形成,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礦泉水,景觀特色,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生態保護,沙漠治理,旅遊前景,旅遊景點,旅遊節,旅遊指南,科學考察,文化考古,試驗靶場,八道橋沙漠,

位置形成

巴丹吉林沙漠(Badain Jaran Desert),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賴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東、拐子湖以南。位於北緯39°30’~42°,東經98°30’~104°,面積4.4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是阿拉善沙漠的主體,位於銀額盆地底部。
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主要屬內蒙古額濟納旗和阿拉善右旗,東部小範圍屬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系蒙古語,沙漠以一居民點而得名。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沙山相對高度可達500多米,必魯圖峰海拔1617米,垂直高度約435米,堪稱”沙漠珠穆朗瑪峰”。處於阿拉善沙漠中心,氣候乾旱,流動沙丘占沙漠面積的83% ,移動速度較小 。
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最高的達500米。以複合型沙山為主,為北30°~40°東方向排列,系西北風的強大影響所致。高大沙山的周圍為沙丘鏈,一般高20~50米。沙丘和沙山上長有稀疏植物,西部以沙拐棗、籽蒿、麻黃為主;東部主要為籽蒿和沙竹,沙拐棗、麻黃等逐漸減少。邊緣生長蘆葦、芨芨草等 ,為主要牧場。有些湖盆邊緣有淡水泉出露,為治理沙漠提供了條件。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
在整個沙漠內部,僅有巴丹吉林廟和庫乃頭廟兩大居民點。基本無種植業。全部經營牧業,駱駝為該地主要家畜,數量居中國各旗縣之冠;次為山綿羊。沙漠內部無固定道路,橫穿腹部異常困難,中部及東北部基本為無水區。東南部的雅布賴鹽湖盛產食鹽,西部的古魯乃湖及巴丹吉林廟附近的一些湖泊內有碳酸鈉的沉積。
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寺廟堪稱巴丹吉林“五絕”。受風力作用,沙丘呈現滄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觀。巴丹吉林沙漠占阿拉善右旗總面積的39%,相對高度200~500米,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高沙丘所在地。寶日陶勒蓋的鳴沙山,高達200多米,峰巒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錯落,沙子下滑的轟鳴聲響徹數公里,有“世界鳴沙王國”之美稱。
沙漠中的湖泊星羅棋布,有113個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達74個,淡水湖12個,總水面4.9萬畝,湖泊蘆葦叢生,水鳥嬉戲,魚翔淺底,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譽。沙漠東部和西南邊沿,生動記錄狩獵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畫,被稱為“美術世界的活化石”。
在阿拉善右旗7.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棲息著2.4萬各族兒女,而在境內的2.8萬多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生活著24戶100多個牧民,他們世世代代善待沙漠,沙漠也給他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創造了人與自然相安如初的大漠生態文化。一個湖泊、一個沙窩就是一個生物圈,就是一個創造生命奇蹟的故事。自1984年以來,先後有法、日、美、奧地利、新加坡等國家及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前來考察。
1993年,中德聯合考察隊對巴丹吉林沙漠進行了綜合考察,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發現了鴕鳥蛋和恐龍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圍還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和舊石器,經考古分析,這裡在3000~5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蹟。1996年德國探險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書,轟動了歐洲探險界。
沙漠因為缺少水而生成,因為缺水而被稱為生命的禁區,但在極度乾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卻有著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觀,這讓全世界的人都為之費解。高大沙山間的低地有144個內陸小湖,主要分布在沙漠的東南部。由於蒸發強烈,湖泊積聚大量鹽分,湖水大多不能飲用或灌溉。
東南部一些湖泊的邊緣生長蘆葦、芨芨草等,可供牧業利用。某些湖盆邊緣仍有淡水泉出露,可飲用,為今後治理沙漠提供了有利條件。

地貌

地質構造上屬阿拉善地塊,地貌形態緩和,主要為剝蝕低山殘丘與山間凹地相間組成,第四紀沉積物普遍覆蓋於地表,形成廣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
在沙漠範圍內,除東、南、北部有小面積的準平原化基岩和殘丘外,廣大地區全為沙丘覆蓋,其中流動沙丘占83%。西部邊緣的古魯乃湖、北部的拐子湖、東部的庫乃頭廟附近有以梭梭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沙丘高大密集,其中高大沙山占沙漠總面積的61%,高度多在200~300米,最高可達500米,有疊置沙丘的複合型沙山、金字塔型沙山及無明顯疊置沙丘的巨大沙山等3種形式,單純的沙丘鏈所占面積較小。
僅在沙漠的東南部,沙山之間分布有許多內陸小湖(俗稱海子),約有144個,面積一般為1~1.5平方公里,最大深度可達6.2米。多為鹹水,不能飲用。湖周植物生長茂密,多為濕生、鹽生等類型,常以湖水為中心與周圍沙丘呈同心圓狀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現以沙生植物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海子周圍常為牧場及聚落所在。

沙山形成

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國內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巴丹吉林的東南部被雅布賴山遮擋,產生與雅布賴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擾動,這一地區又常年吹西南風,颳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積,重力波中的上升氣流將沙子帶到更高處,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也有人說,巴丹吉林一帶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後,沙粒直接覆蓋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
關於沙山成型的最新說法是地下水維持了沙山。河海大學、中國科學院地
質與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曾聯合署名,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地下水維持高大沙山》的論文。
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數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於:表層沙子下20—30厘米處為濕沙層,沙子孔隙里含有大量水分,受下伏深大斷裂帶地下水上涌、水汽蒸發引起沙丘表面濕度增大、固定性增強,進而形成高大沙山。
另有說法是由於氣候的乾濕波動導致,當氣候進入濕潤周期,大量的降水使得沙丘中的碳酸鈣形成鈣結層,將沙子膠結、固定住。當氣候進入乾旱周期時,流動的沙子不斷在鈣結層上加積。如此反覆進行,沙丘就越來越高大了。

湖泊形成

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形成的原因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大氣降水加上凝結水(露水),這裡的沙丘在晚上降溫快,達到水汽凝結成水的溫度,水就會凝結到沙丘上,進入沙里,這種凝結水一年的總量相當於這裡年平均降水量約80毫米;也有人說,這些湖水都是氣候濕潤的時期殘留下來的;也有人認為,這些湖水是從雅布賴山或祁連山,甚至是從阿爾金山的大斷裂帶過來的。
一種新的說法是從東南方過來的深循環水,深循環水是從地殼深處溢出來的,而且是溫度較高且穩定的熱泉水,它們在經過灰岩、石灰岩地區後,才能帶來溶解的碳酸鈣。這些水湧出地表後,溫度、壓力發生變化,二氧化碳氣體逃逸,碳酸鈣才重新沉澱下來,形成鈣華。而巴丹吉林沙漠中常年有積水的湖泊有很多鈣華。

氣候條件

巴丹吉林沙漠屬溫帶大陸性沙漠氣候,氣候極為乾旱,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8月份,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溫7~8℃,絕對最高溫37~41℃,絕對最低溫-37~-30℃,沙面溫度達70~80℃,年蒸發量大於3500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40-80倍。夏季高溫酷熱,最高溫度可達38-43℃,光照強烈,是內蒙古自治區光照最充足、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年均風速4米/秒,八級大風日為30天左右,主要為西北風。沙丘上植物較少。僅於沙丘下部或丘間低地生長有稀疏灌木、半灌木,除梭梭林外,還生長有沙拐棗、沙竹、霸王、木蓼、沙蒿、檉柳、沙蔥等,覆蓋率在5%左右,在沙山與湖泊間常出現有白刺沙堆。在沙漠中還有多處泉水湧出,水質清澈,甘甜可口,可供人蓄飲用。更神奇的是,該地湖泊嚴冬也不結冰。

自然資源

礦泉水

河海大學地球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建生及其團隊經過多年研究,提出地下水深循環理論,認為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存在深循環地下水資源,可以解決當地民眾的飲水問題。
2014年12月,依據河海大學地球與工程學院研究團隊提出的地下水深循環理論,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尋找飲用水源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8口井,每晝夜近1萬立方米的優質礦泉水噴涌而出。巴丹吉林沙漠發現了符合國家富鍶型礦泉水標準的優質水源。
經檢測,8口井的水質均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水中富含鍶、偏矽酸等對人體有益的諸多礦物質,既具有很好的醫療保健作用,又具有極高的商業開發價值。
根據深循環理論,在內蒙古高原造山帶及周邊地區的斷裂帶、火山口等地質構造中,就可能找到深循環地下水。依照這個理論,只要尋找到位於深層水循環“天然通道”上的火山口等導水構造,就相當於找到了水流的出口。陳建生說:“在沙漠中找到水,也證實了地下水存在著深循環形式。”

景觀特色

在巴丹吉林沙漠內,沙山沙丘、風蝕窪地、剝蝕山丘、湖泊盆地交錯分布,並以流動沙丘為主,約占沙漠總面積的83%,流沙面積僅次於新疆的塔克拉瑪乾沙漠。最高沙峰為必魯圖峰,海拔1617米,相對度500多米,是最高世界沙山,比撒哈拉大沙漠高峰還高70多米,俗稱“世界沙漠珠峰”。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寺廟是巴丹吉林“五絕”。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巴丹吉林沙漠湖泊
受風力作用,沙丘呈現滄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觀。寶日陶勒蓋的鳴沙山高達200多米,峰巒陡峭,沙脊如刃,沙子下滑時的轟鳴聲可響徹數公里,有“世界鳴沙王國”之美稱。沙漠內還有一百多個星羅棋布的沙漠湖泊,多以鹹水湖為主,最深的可達6米以上,湖畔蘆葦叢生,水鳥嬉戲。
此外,在沙漠中還有多處泉水湧出,音德日圖的泉水最為著名,被譽為“神泉”。該泉處於湖心,涌於石上,在不到3平方千米的小島上有108個泉眼,泉水甘冽爽口,水質極佳。
著名的蘇敏吉林廟是阿拉善最古老最有名的歷史人文景觀之一,該廟建於1755年,建築分上下兩層,面積近300平方米,相傳修廟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是靠人工運進的。在沙漠東部和西南邊沿,茫茫戈壁一望無際,形狀怪異的風化石林、風蝕蘑菇石、蜂窩石、風蝕石柱、大峽谷等地貌令人嘆為觀止。
在沙丘的背風處,在沙丘的底部、湖岸邊、泉水旁,生長著許多沙漠植物和沙漠動物,是沙漠中的另一道風景。在沙丘的背風處,在沙丘的底部、湖岸邊、泉水旁,生長著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這環境惡劣的沙漠之中,除了綠色的植物生命外,還活躍著許許多多的沙漠動物,它們已經習慣了那裡的酷熱、嚴寒與缺水,甚至身體的顏色也變得與沙漠相近,它們是沙漠中另一道流動的風景。
沙漠中部是高度約為200-300米的複合型沙山,形態複雜,高大密集,最高的巴彥諾爾、吉訶德沙山高度達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地表溫度則更高,冬、春季大風強勁,是內蒙古地區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一年中大風天數可達60天之多。雖然氣候極為乾旱,卻不是人們的想像的那樣沒有一滴水,巴丹吉林沙漠內有著許多的湖泊。
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據統計,在沙漠之中、沙丘之間,分布有面積在1.5平方公里以下的沙漠湖泊140多個,多以鹹水湖為主,這些湖泊最深的可達水深6米以上,在沙漠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兩個較大的湖盆,西部南北走向的古魯乃湖約180公里長,10公里寬,北部的拐子湖東西走向,約100公里長,6公里寬,湖濱地帶水分涵養較好。此外,在沙漠中還有多處泉水湧出,水質清澈,甘甜可口,可供人蓄飲用。
豐富的動物、植物資源與大量的矽、鋁、鐵、鈣等礦物資源使巴丹吉林沙漠不是什麼“不毛之地”、“死亡之海”,而是富庶的“聚寶盆”,有著巨大的開發價值。

植物資源

在廣闊的沙漠之中,除了漫漫的黃沙,星星點點的湖水,還有美麗的綠色,為沙漠平添了幾分生命的痕跡。在沙丘的背風處,在沙漠活化石胡楊樹沙丘的底部、湖岸邊、泉水旁,生長著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湖岸邊的蘆葦、芨芨草等植物可供造紙,梭梭、檸條、霸王、籽蒿、胡楊、駱駝刺是優良的防風固沙樹種,也是沙漠中動物的食物。
沙蔥是美味的菜蔬,莎草、莎米的果實可做麵粉的替代品,沙棗的果實含有大量澱粉,可供多種用途,沙棘、白刺的果實富含維生素,可提取果汁、釀酒等。在沙漠之中還有多種藥用植物,鎖陽寄生在白刺身上,是珍貴的中藥材,而肉蓯蓉更有著“沙漠人參”的美稱。

動物資源

沙漠狼多為患
在人煙稀少的內蒙古自治區巴丹吉林沙漠,這裡居住著100多人,均以放牧為生。但是牧民談狼色變,晝伏夜出的狼群成了這裡畜牧業的“天敵”。巴丹吉林沙漠裡的狼明顯比以前多了,它們經常在晚上成群結隊地襲擊散養在野外的羊群和駱駝群,據不完全統計,在僅僅3年裡,巴丹吉林某牧戶已被狼咬死吃掉了300多隻羊和近100峰駱駝。
遼闊而神奇的巴丹吉林沙漠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這裡快樂地生活著狼、鷹、狐狸、沙蜥、大雁、野鴨和天鵝等幾十種野生動物。近幾年來,由於巴丹吉林沙漠生態的改善和政府大力實施禁獵措施,巴丹吉林沙漠裡的野生動物種群日益擴大。尤其是狼,出現了量多為患的地步。雖然那裡的居民都很恨狼,但聽說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都不敢打。看見它來了,牧民只能騎機車趕,點火或者放鞭炮嚇跑它。
為了減少狼患,當地政府要求牧民儘量改變牲畜常年散養的飼養方式,並加強看護。對於今後有重大狼災損失的牧民,政府會適當地給予補償。
沙漠新寵—騾子
作為“沙漠之舟”,駱駝本是沙漠役力主角,但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騾子卻正在逐漸取代駱駝而成為沙漠新寵。
在巴丹吉林沙漠,沒有想像中的鈴聲丁當的駝隊,倒是有時會看到騎騾疾走的人。內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丹吉林嘎查雖然38戶牧民家庭中有10戶有了吉普車,但只有集體出行或者運輸一些重物時才用,對絕大多數牧民來說首選的交通工具卻是騾子。
以前,沙漠裡的騾子只是駱駝的配角,就顛倒過來了,駱駝只有在騾子不夠用的情況下才啟用。以前使用駱駝主要是為了長距離旅行或運輸貨物,有了汽車之後,它就完全無用武之地了,作為使用頻繁的短距離旅行工具,它也被淘汰了,因為騾子比它吃得少,腳力好,走得快。
“駱駝,賣沒人要,自家用還用處不大,牧民越來越不願意養它了。”當地牧民表示,“騾子雖然沒有駱駝那么耐飢耐渴,但它兩天不吃不喝也沒問題,我們一般出門在路上也就走一兩天,所以養騾子騎最合適。”

生態保護

巴丹吉林沙漠被認為是中國頻發的沙塵暴的沙源,這裡總體的生態現狀還在進一步惡化。
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沙漠治理

巴丹吉林隸屬於阿拉善盟,該盟境內還有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雅瑪雷克沙漠三大沙漠。阿拉善盟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可以用三個“1/3”概括---1/3沙漠,1/3戈壁,1/3荒漠半荒漠草原。當地有句玩笑話:電線桿子還比人頭多。27萬平方公里上,人口20萬,也就是說,1平方公里養不活1個人。由於氣候乾旱、大風及人為活動的影響,巴丹吉林沙漠面積不斷增大,並以平均每年15-20米的速度向騰格里沙漠靠攏,在兩大沙漠之間形成三處明顯“握手”。長約110公里的雅布賴山是阻擋巴丹吉林沙漠東侵的天然屏障。但巴丹吉林沙漠已經橫跨雅布賴山南北兩端形成傾瀉而下的“決口”,決口而出的流沙形成長長的沙帶,使巴丹吉林、騰格里兩大沙漠3處相連。阿拉善盟環保局和內蒙古航空遙感測繪院共同完成的一份檢測報告指出:阿拉善盟的四大沙漠已有7處“握手”,土地沙化正在加劇,沙漠有連成片的危險,其中巴丹吉林的沙化速度最快,平均一天就擴大0.5平方公里。
2010年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雅布賴山段)綜合治理項目正式啟動實施,標誌著阿拉善盟三大沙漠綜合治理工程進入了實施建設階段。這項投資4.8億元的工程主要是採取生物固沙與工程固沙相結合的措施,在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之間營造封沙育林帶、人工生態綠洲帶,建成封沙育林96萬畝,人工造林40萬畝,機械壓沙12萬畝,形成一道人工阻沙屏障。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已經下撥造林補助金1500萬元。該項目的實施有效遏制巴丹吉林沙漠的東侵南移,阻斷與騰格里沙漠的“握手”。
沙漠援救其實已經展開。阿拉善盟境內正在實施一系列水調配計畫,希望藉此改善水環境。此外,國內不少科學家堅持認為,巴丹吉林底下藏有豐富的深層地下水,如果能夠知道它們的具體走向並加以合理利用,沙漠綠洲就不會消逝。

旅遊前景

1996年德國探險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書,轟動了歐洲。1998年3月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探險旅遊博覽會上中國唯一推出的項目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旅遊線路,引起外國旅遊部門極大的關注。因此,巴丹吉林沙漠旅遊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旅遊景點

必魯圖沙峰
位於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必魯圖沙峰,有“沙海珠穆朗瑪峰”之稱,多少年來鮮有外人登攀。作為“世界沙漠第一高峰”,在一般地圖上難以找到。它的地理位置大約是東經102度、北緯39度,海拔1617米,相對高度500多米,比位於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高沙峰還要高出70餘米。
必魯圖屹立在茫茫沙海之上,峰尖高聳雲天。由峰尖往下延伸著多條沙脊,沙脊之間形成許多沙窩。沙窩是沙漠生命的“搖籃”,一簇簇的黃蒿、沙米和駱駝刺在這裡頑強地生長著。必魯圖沙峰峰頂,有芨芨草在隨風飄搖。極目遠眺,千里瀚海沙丘如波,層層疊疊,湧向天際,蔚為壯觀。有人感嘆,沙漠是最具有曲線美的地方。的確,隨目望去,遠遠近近的沙漠地貌布滿了象水波、象耳廓、象蝸牛殼一樣的美麗景觀,這都是風神的傑作。
登臨峰頂,還能俯瞰到沙峰四周相隔著幾公里的6個湖泊。它們在夕陽的照射下,熠熠閃光,湖畔有裊裊炊煙升起。令人不禁想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的詩句。
沙漠奇泉
巴丹吉林沙漠有五奇,沙峰、鳴沙、湖泊、奇泉、古廟,其中當以奇泉最令人匪夷所思。
在一個叫廟海子的鹽水湖邊,有一處噴涌的泉水,泉眼粗若碗口,伸手探下去,深不及底,泉中有蝦,通體透明,隨噴泉翻湧的沙子被滌盪的晶瑩剔透,噴出的泉水經年流入海子,在地上形成了一條深深的渠道。
在海子的北部,離岸邊有5米遠的湖水中,有一眼突泉,水柱如臉盆一般大小,水面上浪花翻滾,宛若蓮花。當地人說,前些年有人在泉的四周圍了圍堰,想建個池塘,無耐沙漠中沒有土石,用沙子堆起的圍堰經不住水的壓力,崩塌了。如今那個圍堰早被泉水蕩平,連痕跡也全然不見。
泉眼之多、之奇集中在叫音德日圖的海子,這個海子號稱有一百單八泉,“磨盤泉” 就在海子中一塊破水而出的大石頭上,石頭約有1米多高,頂部大致有3平方米,狀如磨盤,其上泉眼密布,泉水披掛而下。據說這個泉的水被稱之為“聖水”,舊社會王爺不讓婦女靠近,當地人依舊遵守著這個習俗。
浩翰的巴丹吉林沙漠,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沙漠,這裡降水量只有80毫米,蒸發量卻有3000多毫米,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卻均勻地分布著113個海子,而且無論冬夏水位恆定,不增不減,更加令人不解的是,鹹甜水相伴相生。
廟海子與“沙漠故宮”
廟海子蒙語稱為蘇敏吉林,意思是“有廟的海子”。海子邊有座藏傳佛教寺廟,建於1755年。這座白牆金頂漢藏混合的建築背靠沙山,面朝湖水,莊嚴肅穆,幽靜典雅,被稱為“沙漠故宮”,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標,亦是牧民心目中神聖的殿堂。寺外還有一座白塔,在黃沙藍水間顯得格外搶眼。傳說寺廟是匯集了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採用了雅布賴山和天山的石頭做基石和棟樑而建成,是沙漠中唯一從始建保存至今的寺廟。夕陽映紅了沙山,連同湖岸婆娑的柳樹與古廟一起靜靜地倒映在水中,如夢似幻。
廟海子邊有十幾戶牧民,以前靠放牧為生,湖裡的鹵蟲亦是牧民的收入來源之一,據說鹵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魚、蝦類幼體的最佳飼料,牧民稱之為鹽蟲子,蟲體通紅形如蝦。每當秋季,牧民撈起鹵蟲曬乾,一公斤可賣200多元。近幾年為保護沙漠生態限制放牧,年輕人多數出外謀生去了,年長者留守居住,政府補貼建房,在旅遊季節接待遊客食宿。旅遊收入是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廟海子是個神奇的湖。湖周圍是沙山,這裡一年的降水量僅有幾十毫米,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湖水含鹽量高,但卻不曾枯竭,也不曾被風沙掩埋。湖中有淡水泉眼,還有一眼聽經泉———每當寺廟頌經,泉水就會汩汩流出,頌經聲一停,泉水也戛然而止。
這裡的地下水豐沛,只需挖幾米深,就有淡水了。這是巴丹吉林沙漠的神奇之處。據最新研究推測,沙漠之下可能隱藏河網,水源來自500公里外的祁連山,或者是更遙遠的青藏高原的冰雪消融滲入地下流入暗河。

旅遊節

節慶名字: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遊節
節慶時間:每年的8、9月份
節慶地點:阿拉善右旗
節慶內容:在沙漠文化旅遊節期間,除了可以近距離欣賞到世界最高的沙山、最大的鳴沙區、沙漠神泉等自然景觀,還有賽馬、賽駱駝、攀登沙丘等蒙古族傳統體育競賽,以及精彩的機車、吉普車越野賽,攝影、奇石展覽活動,盡情展現獨特的沙漠風情。
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遊節,吸引了廣大中外遊客,阿拉善國家沙漠地質公園的建成,又使巴丹吉林沙漠的美名進一步唱響國內外。

旅遊指南

交通路線(僅供參考)
巴丹吉林沙漠旅遊區地處河西走廊旅遊熱線的延伸線上。可乘火車在蘭新鐵路的甘肅省金昌(河西堡)火車站下車,然後沿河(西堡)-雅(布賴)黑色公路行140公里,路邊即是阿拉善右旗莎日台巴丹吉林沙漠旅遊大本營(又叫九棵樹)。阿拉善右旗駐地肯呼格鎮人們的一項經濟活動正方興未艾,那就是開越野車帶遊客進巴丹吉林看海子。乘四驅車馳騁在高大的巴丹吉林沙山上,或者騎上號稱“沙漠之舟”的駱駝翻沙越谷,箇中情趣妙不可言。
旅遊方式
巴丹吉林沙漠有很多種旅遊方式,可選擇乘坐越野車、騎駱駝、徒步穿越。到巴丹吉林沙漠最佳季節是8至10月份,平均溫度約25℃,但早晚和中午溫差較大,故需備風衣或長袖衣物,外出時備充足飲水,因乾燥氣候需補充體內水分。
裝備指南
1、飲食相關:飯盒、勺子、筷子、速食麵、火腿腸、壓縮餅乾、麵包、朱古力等。
2、戶外用品:防潮墊、帳篷、睡袋(或毛毯)、氣枕、防沙鏡(或紗巾)、衝鋒衣褲、雨具、高幫徒步鞋(不要帶網眼的)、爐子、手台、GPS、望遠鏡、手套、手杖。
3、數碼產品:手機、相機(或攝像機,電池充足電備好)、充電器、電源插盤等。
4、藥品:感冒藥、黃連素、創可貼、雲南白藥噴霧劑等常用藥、防蚊蟲藥(巴丹吉林中的蚊蟲非常多)。
5、其他:人民幣(至少1500元)、身份證、隨身小包、太陽帽、太陽鏡、口罩等。
飲食信息
阿拉善右旗有很多不錯的當地特色小吃,口味主要以蒙古族特色為主。
牛肉麵
唐明的牛肉麵是右旗人的最愛,但是只有早晨和中午有,但是口味比較重,喜歡的旅客可以盡情品嘗一下。
羊肉
有巴彥高勒的羔羊肉和黃燜羊肉、人和居的羊肉墊卷、東子羊肉館的清湯羊肉和羊雜碎湯等,建議找當地人開的店,做的比較地道。另外,烤全羊和羊背子是規格最高的,一般小店沒有。
蒙古小吃
要體驗蒙古餐的話推薦“蒙古早茶”和“孟根貝拉”兩家:有乳酪,其旦,羊肉餡餅,煎餃,炒米,酸羊奶,羊肉揪面,風乾羊肉,風乾駝肉等等。
當地特產
肉蓯蓉
肉蓯蓉是一種珍稀野生草本植物,生長在零下40至零上60度素有“死亡之海”稱謂的乾旱少雨之沙漠腹地。
《本草匯言》曰:“肉蓯蓉,養命門,滋腎氣,補精血之要藥也。男子丹元虛冷而陽道久沉,婦人沖任失調而陰氣不治,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從容之名,號之‘蓯蓉’”。
皮囊奶酒
自古以來,牧民視馬奶酒為極珍貴的飲料。每當客人臨門,總要用它進行招待。馬奶酒清涼適口,沁人心脾,飲用馬奶酒不傷脾胃,還有驅寒、活血、舒筋、補腎、健胃、養脾、強骨的功能。 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
蒙古銀器
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即以使用銀器聞名。藏古族銀器品種有銀碗、蒙古刀、蒙古銀壺、飲酒器皿、頭飾銀簪、各種馬具鞍花等。其特點是大方淳樸,精巧細緻,色彩紋樣古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當地住宿
阿拉善右旗有不少提供住宿的賓館,二星、三星的標準都有,服務設施相對來說比較完善,價錢也不貴(國慶黃金周價格可能會上漲不少),一般的在80元-100元左右,稍好些的100元-150元,有的掛三星的可能要200元以上。

科學考察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等單位組織的科學探險考察隊隊員在成功穿越了世界上沙丘相對高度最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包括北部1萬平方公里的無人類活動區)後陸續返蘭,實現了我國歷史上首次由北向南徒步穿越該沙漠的壯舉。 其中,包括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王乃昂教授在內的9名隊員全程徒步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實際徒步穿越距離逾350公里。穿越過程中,其他隊員利用全站儀、探地雷達等總計測量8個高大沙丘,其中海拔最高的必魯圖峰經初步測算相對高度達430餘米。沿途總計觀測了46個湖泊的水文要素,採集湖水、泉水、井水、地下水、雨水樣品65個,完成植被樣方調查55個,採集植物標本30餘株。

文化考古

2008年10月11日,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研究中心、阿拉善右旗文管所等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繼2007年之後,第二次進入巴丹吉林沙漠進行考古調查。此次調查已新發現遺址點26處,其中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必魯圖遺址是此次發現的最大的遺址。
26個遺址點均分布於沙漠內湖泊附近,面積從幾千平方米到十幾萬平方米不等。遺址點表面散落著大量的石器和陶片。石器有細石葉、石核等,以燧石和瑪瑙石為主,製作精美;陶片有夾砂紅褐陶、夾砂灰陶、泥質紅陶等,另外還有不少彩陶片,以紅地黑彩格線紋為主。專家分析,這些遺物年代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和青銅時代,尤其是彩陶與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片面貌相似,年代應在同一時期。此外,考古人員還在這些遺址點上採集到屬於西夏、元時期的部分瓷片,進一步說明這些遺址延續時間較長。

試驗靶場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當地設有秘密軍事基地,詳細規模不得而知,已知至少有一座大型機場。1958年1月18日彭德懷指示在沙漠成立綜合性飛彈試驗靶場,空空飛彈試驗部為第二試驗部,地空飛彈試驗部為第三試驗部,1959年4月組建了空軍第三訓練基地。中國國產第一、二、三代防空飛彈都是在此研發,2003年-2005年間殲-10戰機在當地實彈測試被多次目擊,殲-7和殲-16也在當地有測試的公開照片曾經發布。據《解放軍報》公開訊息指當地又增設了電子戰綜合訓練場,模擬複雜電磁環境作戰實驗。
2016年6月26日15時41分,長征七號搭載的返回艙成功著陸在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東風著陸場西南戈壁區。

八道橋沙漠

額濟納旗八道橋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北緣部分。八道橋沙漠集“雄”、“秀”、“奇”、“險”、“幽”、“曠”為一體,是攝影藝術創作和沙漠探秘旅遊的 最佳選擇去處。這裡有大漠日出的雄渾壯美和夕陽晚霞的絢麗色彩,更能零距離領略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絕妙意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