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上人茅齋

《巳上人茅齋》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描繪了巳上人居處的僻靜,環境的優美,對巳上人的品格和才學予以讚嘆。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巳上人茅齋
巳公茅屋下, 可以賦新詩。
枕簟入林僻, 茶瓜留客遲。
江蓮搖白羽, 天棘蔓青絲
空忝許詢輩, 難酬支遁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巳上人,事跡不詳,上人,指隱士。
⑵簟(diàn):供坐臥用的竹蓆。
⑶天棘:即天門冬,一種藤蔓植物。
⑷忝(tiǎn):有愧於,謙辭。許詢:東晉人,好游山水,通佛學,曾與東晉佛學者支遁交遊。
⑸支遁:東晉佛學家。

白話譯文

在巳公的茅屋下面,可以寫出新的詩篇。
枕席鋪設在樹林間,多么幽靜;用茶果待客,長時間的把我挽留。
江面上的蓮花像搖動著的白色羽毛,天門冬延伸著清翠的藤蔓。
我徒然忝列在像許詢這樣的名士中間,巳公則如同高人支遁,精深的議論讓我難以酬答。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開元二十九年(741),時杜甫在齊趙間漫遊。而陳貽焮《杜甫評傳》認為此詩可能是杜甫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居住在陸渾山莊時的作品。

作品鑑賞

此詩描繪了巳上人居處的僻靜,環境的優美,對他的品格和才學予以讚嘆。巳上人住在僻靜的林間茅庵里。池上的白蓮迎風而舞,像鷺鷥羽毛般輕盈。岩畔天門冬飄拂著青青的絲蔓。杜甫來到這裡不覺詩興大發。主人置枕簟於林下,留他消夏,喝茶吃瓜,一坐就是大半天。《高僧傳》載東晉高僧支遁講《維摩經》,他每通釋一義,居土許詢無以設難;許詢每設一難,支遁也不能再作通釋。杜甫與巳上人談禪,稱讚他造詣很高,簡直像支遁一樣,而自愧不如許詢。這是客套話,但可看出他當時曾與學問僧有過交往,多少也懂得點佛學。張戒《歲寒堂詩話》說“余嘗聞劉右司棐,以子美‘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最得避暑之趣。余不以為然。鄭武子曰:此句非不佳,但多‘僻’與‘遲’兩字。若雲:“枕簟入林,茶瓜留客”,豈不快哉!”五律沒法改成四言,這只是說表現上還不很愜意而已。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