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讀互助主義

工讀主義主張勞心與勞力相結合,教育與職業合一,學問與生計合一,把工讀互助團辦成“人人工作,人人讀書,各盡其能,各取所需”的新組織,各地的這類小組聯絡起來,實行“小團體大聯合”,創造一個新社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讀互助主義
  • 別名:工讀主義
  • 歷史背景:五四運動時期
  • 最初成立時間:1919年初
名稱,歷史,

名稱

工讀互助主義亦稱工讀主義。

歷史

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受託爾斯泰的泛勞動主義、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以及互助論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新村主義影響,提出的一種空想社會主義理想。他們倡導成立“工讀互助團”,“本互助精神,實行半工半讀”,以作為新社會的胎兒,幻想通過它的逐步推廣,來實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理想。主要倡導者為王光祈、陳獨秀、李大釗等。,由李大釗、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周作人、高一涵、張崧年、羅家倫、王光祈等17人發起的北京工讀互助團成立。1919年12月,少年中國學會執行部主任王光祈發表了《城市中的新生活》一文,主張在城市中組織“工讀互助團”其《簡章》規定:第一,團員每日每人必須工作四小時;第二,團員必需之衣食住,由團體供給。團員所需之教育費、書籍費,由團體供給,惟書籍系歸團體公有;第三,工作所得歸團體公有。它有團員40餘人,下分四組,主要成員有何孟雄、施存統、俞秀松、羅漢、李實、繆伯英、劉伯莊等。團員們一面從事食堂、洗衣、印刷、裝訂、織襪、縫紉、刺繡、電影、補習英文、製造小工藝品和販賣商品等體力勞動,一面分別在各校聽課。為了實現沒有任何約束的“共產主義”,他們在進入這個團體後,就宣告脫離家庭關係、脫離婚姻關係、脫離學校關係,在團體內“絕對實行共產”。北京工讀互助團成立以後,1920年1月,諶志篤等人在天津發起成立工讀印書社;2月,惲代英等人在武漢發起成立武昌工學互助團;3月,陳獨秀、王光祈、左舜生、康白情、張國燾、劉清揚、毛澤東、彭璜、肖子暲等26人發起成立上海工讀互助團。
互助團成員在具體籌備組織的過程中,碰到了經費不足,收入微薄,甚至面臨飢餓,內部出現嚴重分歧等種種實際困難。這使他們認識到: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實行工讀互助生活,只不過是一種幻想,更談不上通過這種團體去改造社會。工讀互助主義的空想社會主義理想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酷現實的矛盾,注定其必然要失敗的命運。從1920年3月起,北京工讀互助團各組及各地工讀互助團相繼解散。1921年初,工讀互助團運動終於失敗。此後,許多成員恢復了過去的學校生活或出團求學,而其中一些進步青年則擺脫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束縛,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國早期的共產主義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