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婚慶

巢湖婚慶

導讀:有人把八百里巢湖傳奇比作“皖中明珠”,那么,我要把姥山比作巢湖明珠,而中廟這隻火鳳凰正銜起這顆靚麗的明珠,一起展翅騰飛,抒寫新的巢湖傳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巢湖傳奇
  • 外文名:chaohuhunqing
巢湖,因上古聖賢巢父在此隱居而得名。令人驚嘆的是,億萬年的滄海桑田,巢湖的形狀竟越來越神似一隻巨大的鳥巢。而中廟,恰似這隻鳥巢邊一隻振翅欲飛的鳳凰。
中廟,位於巢湖市和合肥市之間的正中位置。從巢湖市傳奇婚禮西向,或合肥市東向,沿濱湖大道驅車四十多公里,即到中廟景區。入中廟鎮,迎面一牌坊,上書趙朴初親筆題寫的“湖天第一勝境”大字。穿過牌坊向南不遠,飛檐峭壁、紅牆青瓦的中廟寺便在碧水藍天的映襯下撲入眼帘,氣勢非凡。
明御史儲良村曾有詩這樣描述中廟美景:“湖上高樓四面開,夕陽徙倚首重回。氣吞吳楚千帆落,影動星河五夜來。羅隱詩留仍水殿,伯陽仙去只山隈。長空送目雲霞晚,兩腋天風下鳳台。”其又詩云:“赫赫雄名廟水涯,入門驚見坐柔嘉。香林下植將軍樹,絝徑惟開帝女花。四面晴峰來遠黛,一湖秋水浸浮槎,下方饒有煙霞氣,疑是金庭羽士家。”
煙波浩渺間,總滋生著一些神話傳奇,讓人浮想聯翩。
說到中廟,我們不得不想起《陷巢州》這個神話。“古巢,一日江水暴漲,尋復故道,港有巨魚,重萬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獨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禍,汝獨不食,吾厚報汝。若東門石龜目赤,城當陷。’姥日往視。有稚子訝之,姥以實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龜目;姥見,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龍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為湖。”
民間流傳,此不食巨魚的老姥姓焦,巢州陷落之時,她不願眾鄉親葬身水底,與其女焦姑一起到處奔走呼號,讓人避難,而自己卻被地陷引發的洪水淹沒,化身姥山,女兒焦姑則化作姑山。因此巢湖也在當地老百姓口中被稱作焦湖。
近些年來,在中廟東邊唐咀的水下發現一座古城池,經考證,唐咀水下城大約終止在1800年前,這與歷史記載的赤烏二年(公元239年)發生的“陷巢州”年代相吻合,似乎佐證著陷巢州的傳說在歷史中的存在,讓人平添許多神奇的想像。
事實上,姥山是一億多年前火山爆發而形成的湖心島,與中廟隔水相望,形成整個巢湖景區最為優美壯觀的一片風光。
中廟始建於漢代,屢修屢廢,屢廢屢修。至清朝太平天國時期,中廟殿宇再毀於戰火。1889年,晚清軍政重臣廬州人李鴻章倡募重修中廟,在道廟的基礎上增加了佛寺建築,僧人入住。自此,中廟寺形成前、中、後三殿,一進天王殿,二進大雄寶殿,三進後殿為藏經閣。值得一提的是,藏經閣二樓供奉佛教的阿彌陀佛,三樓供奉道教的碧霞元君,佛道文化相融。在中廟山門前,儒釋道三教相互融合、襯托,不得不令人稱奇。
中廟寺的山門面向八百里巢湖煙波,而非面朝岸陸。山門紅牆上寫著佛教用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其宗義正與眼前景象切合。
而山門的建築風格又是青磚灰瓦、雕磚鏤花的道教風格。山門上方豎額“巢湖中廟”四個楷體字,是李鴻章題寫。下方門罩內雕刻著道教神仙福祿壽三星圖案。
中廟臨湖一側的基座下,有天然形成的幾個石洞。元朝時,道士將中廟基座下的三孔大洞改建成拱式的橋洞,稱“鰲背洞”。建在“鰲背”上的中廟殿宇成四合院的形式。其中藏經樓前的院落中,有一口井直通橋洞,稱“天湖井”。因為上方是天,下方是湖,天湖之間的這口井是道教中丹井的最佳體現。它被號稱“天下第一井”,不僅僅是因為“湖潮入洞,猶如鐘鳴”,有異於任何一口井。也因為八百多平方公里的巢湖水都是它的水源,堪稱天下第一。
登臨藏經閣,憑欄環顧,真是“日暮碧流空,湖光淨如濯”;“晴波汛景光千迭,煙樹依空碧一灣”。
1964年5月,郭沫若偕夫人於立群途經巢縣(今巢湖市),寫下了詩作《詠巢湖》。其中“遙看巢湖金浪里,愛她姑姥發如油”成為詠巢湖的名句。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的島嶼,總面積1300餘畝,最高處海拔115米。姥山曲岸懸壁,地險景秀,水闊天遠,全島蒼松翠竹,花柳相映,果木成林,姥山島為八百里巢湖第一勝境。
據悉,島上上百戶村民靠水吃水,主要以捕魚為生。現在旅遊興旺了,一些漁民兼做起餐飲和土特產。一棟棟漁家民居沿交錯的石徑錯落有致地展開,富有特色的農家餐廳、茶館點綴其間,而竹籬圍成的園圃內,栽種著果樹和菜蔬。
在漁村一家門前泊船的酒店落座,知情者告知一些風俗禁忌。說用餐時不要將筷子橫架在碗上,因為漁家忌諱船隻擱淺架灘;裝飯不能說盛(巢湖方言音同“沉”)飯(翻),因為沉船翻船為漁家大忌。而船頭上的拴船纜樁不能坐,大桅桿也不能隨便靠,船家行話“大將軍(大桅桿)八面威風,二將軍(纜樁)鎮守乾坤”,這些都是要避諱的。
在姥山島,你會吃到最新鮮的湖鮮。趕上時節,極負盛名的巢湖三珍——銀魚、白米蝦、毛蟹會呈現在你的碗碟中,讓你一飽舌尖上的巢湖。
姥山不僅山絕、水險,自然景致秀美,而且名勝古蹟眾多,令人流連忘返。島上除有古寺廟、古船塘外,還有一座古塔。古塔位於姥山島的最高處,名文峰塔。
文峰塔建於明崇禎四年。當時流傳“姥山尖一尖,廬州出狀元”的民謠,廬州知府嚴爾圭為印證此謠,主建該塔,但工程至三層時因明末農民起義而停工。清光緒年間,李鴻章倡議續建,工成,並作《姥山塔碑記》刻於石。
文峰塔塔基和塔身全部用青磚壘砌而成,飛檐翹角,造型優美。古塔7層8角,共135級, 51米。塔壁每層有碑石圖飾,刻有古人詩名和浮雕,刀工細膩精湛。內壁嵌有眾多先賢題刻諸如“文光射斗”、“舉頭近日”、“中流一柱”等石匾25幅。
沿塔內逼仄石階盤旋而上可至塔頂,依窗遠眺,可以飽覽巢湖風光。但見萬頃波濤,百舸爭流,遠山嵐影縹緲,鷗鷺比翼齊飛,真是如夢如幻,一幅“中流別有天”的畫卷,令人逸興遄飛,心曠神怡。
文峰塔內雖有磚雕佛像802尊,但建塔的目的卻和佛教無關,主要是為了“補山水之形,助文風之盛”,祈祝合肥文風昌盛,故名文峰塔。
有這樣一首民謠流傳在中廟一帶,據說是李鴻章所寫,歌曰:“巢湖好比硯中波,手把孤山當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筆,青天夠寫八行書。”詩中的浪漫和豪情,如湖水濤濤,溢於行間。
熊文舉在《姥山記》結尾處寫到:“少頃渡湖,夜宿中廟。廟在湖濱,樓閣峭起。憑欄悵望,湖耶?水耶?嵐光耶?英英白雲耶?是出沒者鳧鷗耶?隱現者葉舟耶?漁燈個個耶?立而端詳所謂姥山者,是耶?非耶?有耶?無耶?余不能言其際矣。”
有人把八百里巢湖比作“皖中明珠”,那么,我要把姥山比作巢湖明珠,而中廟這隻火鳳凰正銜起這顆靚麗的明珠,一起展翅騰飛,抒寫新的傳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