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第一門

嶺南第一門

嶺南第一門,擬建於海珠湖畔,並開通有軌電車,接駁珠江新城捷運系統的嶺南第一門將成為廣州乃至中國實物意義上的南大門,兩棟相倚的高樓合成一道門,合力守在海珠湖南岸畔,這就是新中軸線南段新地標“嶺南第一門”。在此門東西兩側將建設廣州首條有軌電車線,沿線還將分布5個公園、180米寬的綠帶,有軌電車在新電視塔站可以和珠江新城捷運系統接駁,這就是近期新公布的新中軸線南段城市設計描繪的美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嶺南第一門
  • 擬建於:海珠湖畔
  • 沿線分布:5個公園、180米寬的綠帶
  • 核心區面積:16.14平方公里
規劃範圍,設計理念,主要功能,興建項目,建築,綠帶,交通,發展前景,

規劃範圍

新中軸線南擴面積增7倍 在市規劃局昨日公布的新中軸線南段城市設計中,現有的新中軸線將以新電視塔為界向南擴7倍,從燕嶺公園到珠江新城、新電視塔,現有新中軸線的面積為5 .88平方公里,而南段的面積卻高達40.26平方公里,即使除去萬畝果園等外圍區域,南段核心區面積也有16.14平方公里,依舊比現有新中軸線大了2倍,未來廣州新中軸線大幅擴張幾乎已成定局。
廣州新中軸南段城市規劃廣州新中軸南段城市規劃
大幅擴張之後,新中軸線南段的區域將規劃成五大功能片區,最北端是旅遊觀光區,其中包括電視塔、赤崗塔、第一領事館區、商務辦公區等子塊;其次是區域行政區,囊括第二領事館區、大塘綜合商務中心子塊;靠近海珠湖和萬畝果園的區域被規劃成生態休閒區;剩下南海心沙、瀝滘樞紐等子塊一起被規劃為濱水居住區和科技創意區。

設計理念

相倚高樓攏成“嶺南第一門”
整個新中軸線南段的最大亮點就是在海珠湖南岸附近規劃的嶺南第一門。現場模型顯示,嶺南第一門將採取兩棟相倚的高樓合攏成一道門的建築方式,而這兩棟高樓的功能將融合酒店、旅遊觀光、體育活動場、餐飲、紀念品銷售等諸多功能,未來將成為和珠江新城東西塔、新電視塔相呼應的新地標。
規劃人員介紹,嶺南第一門具體設計成什麼樣、有多高、分幾層等實質內容,需要到後續的建築設計階段才能確定,現在規劃只是提出這個初步概念,留待未來再一步步細化。

主要功能

(1)旅遊觀光區——— 其中有電視塔、赤崗塔、第一領事館區、商務辦公區; (2)行政辦公區———其中有行政辦公區、第二領事館區、大塘綜合商務中心、商務辦公區; (3)生態公園區———其中有海珠湖、瑞寶公園; (4)生態果園區———其中有萬畝果園、小洲村等; (5)休閒商住區———其中有南海心沙、瀝滘樞紐、體育公園、濱江休閒綠帶等。 (6)創意文化區——— 文化創意辦公區、交流展示區等。 (7)綜合功能區——— 包括居住、科研、商業、市政等綜合功能。

興建項目

建築

除了嶺南第一門外,該區域的其他建築將嚴格遵守高度控制和低密度開發(不超過30%),其中位於南段核心區一線的行政辦公建築的高度主要為60-80米,生態休閒區建築高度控制在10米左右,領事館區和第二領事館區、濱水區域的高度控制為10米到24米;綠色生態公園周邊限高為25米到50米,區域內的部分住宅和辦公限高為50米至100米。

綠帶

5大公園組成180米寬綠帶
新城市南中軸線的綠化將形成一個倒“T”字形綠軸,其綠頻寬度為180米,沿線分布規模各異的生態綠地公園,從北往南主要為:中軸綠地公園、海珠湖公園、萬畝果園、體育公園和濱江公園等5個公園。所有公共空間均向公眾開放,水元素和步行道系統貫穿始終,並設定一定的娛樂、遊覽、教育和體育鍛鍊等功能。
除了常規公園綠地之外,新中軸線南段還將充分發揮江、岸、島、灣、港等濱水岸線特徵,設計多樣生動的濱水休閒遊樂場所,比如自西向東長達數公里的濱江公園可為人們提供體育活動設施、遊艇碼頭、階梯濱水廣場、釣魚區、海鳥栖息地、界碑公園、新客港碼頭、圓形廣場、步道等。值得一提的是,規劃將充分利用南海心沙島優越的地位景觀位置,除了將其建設成為港口碼頭之外,未來也將像現有的珠江新城海心沙島一樣,形成市民活動廣場。

交通

南海心沙水巴未來通香港
整個新中軸線南段共規劃有捷運3、8、11、12、20號線以及廣佛線共6條軌道線,10個軌道站點,軌道站點800米的覆蓋率達到72%。這裡還規劃了廣州首個有軌電車系統,在區域內部形成東行線和西行線,整個線路總長16公里,將設27個站,在軌道站附近規劃腳踏車停放場地,方便市民腳踏車換乘。值得一提的是,有軌電車系統將在新電視塔站和珠江新城捷運系統接駁,由此將整個新中軸線串聯起來。
規劃人員表示,整條有軌電車線路主要功能是解決內部交通,但由於行經新電視塔、海珠湖、嶺南門和南海心沙島,沿途均有良好的視覺景觀,實際上也可以起到城市觀光的效果。
除陸上交通之外,規劃還計畫利用南海心沙開通水上巴士線路,預計沿珠江前後航道共規劃8條水上巴士線和2條從新客港—番禺蓮花山、南沙客運港的水上快線,未來還可能開通通往珠三角其他城市甚至通往香港的水上巴士線路。

發展前景

20年的時間刻度對一個城市意味著什麼?答案是可以基本建成一條城市的中軸線。如果以1987年天河體育中心建成為起點,建成一段廣州新中軸線(不包括這次規劃的南段部分)用了23年,而這一次,廣州為再建一段新中軸線(即本次規劃的南段)同樣構想了20年的時間表。
新中軸線南段的建設可分三期,其中亞運會後3年為近期,基本建成中央綠軸及兩側道路、海珠湖,完成環島路的拆遷、建設和整治,建成行政辦公區、第一第二領事館區、回遷安置區等;近10年內為中期,完成城中村改造、嶺南第一門、南海心沙島、捷運樞紐的建築;後10年為遠期,完成整個地區的整體建設完善。
過去20年,新中軸線帶給廣州城市景觀的變化充滿戲劇性。1996年80層中信廣場建成時,它不僅是廣州第一高樓,也是全國第一高樓,20年後的今天,它已經從廣州第一的寶座上跌落,更遑論全國第一高。20年前新中軸線上的雙子星座是中信廣場和中誠廣場,誰能想到會被今日珠江新城東西塔取而代之。新中軸線北段推倒並興建了林和村、獵德村,給成千戶村民帶來生活的巨變;而面積更大的南段建設時又將推倒多少個城中村,又會有多少村民從握手樓住進高樓大廈?
20年後,南北新中軸線建成定型,廣州是否還將尋找下一個中軸線?它又會在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