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生

崔文生

崔文生,1934年出生, 遼陽人,1957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高級農藝師,研究員,雜交穀子的最核心技術穀子光敏不育源“292”和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821”研究成果的主持人和發明人,雜交穀子研究的鼻祖和奠基人,河北作物學會理事,國家穀子“七五”“八五”攻關專家組專家。78年參加過科學大會,受到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93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他把一生都獻給了雜交穀子研究事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文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遼陽
  • 出生日期:1934年
  • 逝世日期:2006年
個人簡介,成就及榮譽,雜交穀子“兩代38年”說,雜交水稻雜交穀子歷史性巧合,

個人簡介

崔文生 1934年出生, 遼陽人,1957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高級農藝師,研究員。雜交穀子的最核心技術穀子光敏不育源“292”和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821”研究成果的主持人和發明人,雜交穀子研究的奠基人,河北作物學會理事,國家穀子“七五”“八五”攻關專家組專家。從一九六九年開始,.進行了近三十的南繁北育工作.在海南的育種中與袁隆平相識。他吃苦在前、任勞任怨、甘當人梯、甘於奉獻。他被評為河北省勞動模範,兩次被評為市勞動模範,記市二等功一次,兩次被評為市拔尖人才,獎勵晉升工資兩次,15次被評為省先進工作者,16次被評為市先進工作者,兩次被為市優秀知識分子,一次被評為省優秀黨員,14次被評為市優秀黨員。享受國務院津貼。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事跡曾多次出現在國家省市級媒體上。中央電視台2台曾以“年華無悔”為題報導過。

成就及榮譽

崔文生從畢業一直從事農業科研工作,在理論上有較深的獨特見解,為穀子雜優利用研究探索出了正確的方向,在研究實踐上,崔文生他首創了“穀子兩系法”“穀子光(溫)敏型法”。幾十年來他獲得成果35項,其中育成國內外第一個穀子高度雄性不育系“算系28”及其兩系雜交種“算系28*張農10號”。此法1978年獲河北省科學大會獎,此不育系及其雜交種又分別獲四等成果獎各一項,1992年又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崔文生他首創了“穀子綜合動態基因庫”育種法,並通過省內外專家鑑定屬於國際領先水平1991年獲地區一等獎,河北省三等科技進步獎。最重要的是崔文生首次選育出穀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並在國內外首先育成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821”並分別通過省級鑑定,專家認定研究水平國際領先。穀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於1990年列為河北省十大成果之一,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821”於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獲市一等獎。穀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和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821””對雜交穀子研究成功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這是雜交穀子研究的重大突破,這為以後雜交穀子的成功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礎。可以這樣地說,沒有穀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的成果、 沒有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821”的成果,就沒有雜交穀子的成果,就不會有“張雜谷一號”“張雜谷三號”“張雜谷五號”等系列。“穀子傳奇”說“奇”也“奇”,說不“奇”也不“奇”,因為雜交穀子研究如果要是離開了科學的態度,如果要是離開了“實踐第一”的觀點,如果要是離開了辛勤的耕耘,如果要是離開了奉獻精神,如果要是離開了四十年的不倦不棄的追求和探求,如果要是離開了四十年的南繁北育候鳥般的生活,如果要是離開了各級各方的支持鼓舞,雜交穀子如何也“奇”不起來,這“奇”不是天上掉餡餅,不是妙不可言,而是實實在在的從泥土中長出的果實。 從這個角度講,雜交穀子不是“傳奇”。
崔文生工作在穀子地崔文生工作在穀子地
就在崔文生經過近三十年的辛勤耕耘已經看到雜交穀子研究的曙光時,他退休的年齡到了,這樣他把利用“穀子光(溫)敏型法”研究雜交穀子的重任交給了助手、雜交穀子研究的新秀趙治海。相信他能繼續將雜交穀子研究下去,研究成功,他把雜交穀子研究成功這個宿願的實現完全寄托在了趙治海身上。趙治海逐漸擔起主持人工作,按照上級批准的檔案,崔文生延長了工作,延長了四年到1998年1月,由於身體原因退休,以後他仍以各種方式參與雜交穀子研究。
崔文生羅耀武趙治海李德明“821”鑑定會崔文生羅耀武趙治海李德明“821”鑑定會
從崔文生主持發明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821”成果並通過省級鑑定到“張雜谷一號”問世,僅僅經過了四年左右的時間,而“張雜谷一號”“張雜谷三號”“張雜谷五號”等系列的成果,也是他仍在指導工作時通過鑑定的。雜交穀子成功是兩代人接力完成的。
他發表省級以上刊物的論文30多篇,並有4篇在國外刊物上轉登,參與編輯了6部有價值的書籍。
崔文生
.以後他的助手趙治海擔當起了雜交穀子研究的重任,趙治海默默無聞、任勞任怨,與崔文生一樣有著相同的那么一股幹勁,趙治海同樣為雜交穀子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為雜交穀子品種的出現做了大量的後期工作,趙治海為雜交穀子的研究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黨和國家給了許多榮譽,他當之無愧。
雜交穀子研究的成功是農科院兩代人四十多年奉獻奮鬥的結果,更是中央領導、省領導、市領導以及市農科院領導親切關懷大力支持的結果。兩會期間,溫總理和劉延東國務委員.聽取了趙治海關於雜交穀子成果的匯報,中央領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大力的支持。雜交穀子取得了喜人的成果,2008年,雜交穀子輻射到全國11個省區,種植面積達到了40多萬畝;朝鮮、印度和非洲等10個國家引種種植。
穀子光敏不育材料被報導穀子光敏不育材料被報導
雜交穀子將利用10—15年時間,將雜交穀子在全國的種植面積發展到1億畝,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積極貢獻。 200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到張家口市考察時,表示糧農組織決定在全球推廣種植雜交穀子。 這也正是雜交穀子的奠基人崔文生一生的追求和宿願。

雜交穀子“兩代38年”說

2008年12月3日騰訊網轉新華網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衣索比亞試種成功》中指出: “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先育出來的.”2008年12月3日 新華網登出新華社河北分社記者梁棟、王民的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衣索比亞試種成功》中指出:“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先育出來的.”雜交穀子研究的成功是農科院兩代人靠集體的力量,用四十多年時間奉獻奮鬥的結果,是中央領導、省領導、市領導以及市農科院領導親切關懷、大力支持的結果。2008年12月3日“中國誠信建設網”轉登了新華網登出新華社河北分社記者梁棟、王民的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衣索比亞試種成功》,指出“高產雜交穀子近期在非洲衣索比亞試種成功。”“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先育出來的.”
崔文生在研究光敏育性轉換機理 趙源文攝崔文生在研究光敏育性轉換機理 趙源文攝
2008年12月3日南方網登出文章指出“由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培育的高產雜交穀子近期在非洲衣索比亞試種成功,”“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選育出來的。”2008年12月4日《張家口日報》發錶轉自新華網的記者梁棟、王民的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衣索比亞試種成功》文中指出:“高產雜交穀子近期在非洲衣索比亞試種成功。”“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先育出來的.”2008年12月8日《科學時報》發表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非洲試種成功 畝產300公斤》指出“由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研究的高產雜交穀子近期在非洲衣索比亞和幾內亞等國試種成功。”“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選育出來的。” 2008年12月9日“遼寧金農通農業信息網”登出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試種成功 畝產300斤》中指出: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試種成功畝產300斤,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選育出來的。目前,高產雜交穀子在中國平均單產達460公斤,最高畝產突破810公斤。由於雜交穀子的高產和抗旱節水特性,目前已經在中國11個省區種植50多萬畝,並且每年以3至5倍速度增加。”2009年4月8日“河北山區開發網” 由“省山辦”發表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試種成功》:“由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研究的高產雜交穀子近期在非洲衣索比亞幾內亞等國試種成功。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選育出來的
海南三亞留影海南三亞留影
崔文生在張雜谷3號地里崔文生在張雜谷3號地里
2009年6月12日新華網河北頻道 ( 2009-06-12 16:47:16 )在《 雙方專家現場測試 雜交穀子試種成功 》中胡志斌先生指出:“輸往非洲的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盡38年潛心研究選育出來的世界首個穀子光溫敏兩系雜交種。” 2009年6月16日 “河北工經網”發表“省農業產業協會”的文章《省農業產業協會把我省高產雜交谷成功引種非洲》指出:“輸往非洲的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盡38年潛心研究選育出來的世界首個穀子光溫敏兩系雜交種。目前雜交穀子在國內平均單產達460公斤,在雨養農業條件下,400毫米降雨量地區單產可達400至600公斤。”
2009年7月21日“河南農業信息網”發表伊川縣的司馬青煥、張現民、羅秦岳文章《穀子不再低產 種好一樣增收》中指出:“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從1969年開始,歷經兩代人40年研究,攻克關鍵性難題30多個,育成的系列品種,形成了適應水、旱地,春、夏播,早、晚熟配套的品種格局,基本覆蓋了我國穀子適播區的所有生態類型。”
崔文生
2009年12月8日“維普資訊”上轉登《科學時報》的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試種成功》:“由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研究的高產雜交穀子近期在非洲衣索比亞幾內亞等國試種成功。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選育出來的。” 2010年8月29日“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發表文章:《中科院院士楊煥明一行到張家口市考察雜交穀子》指出“2008年9月3日,中科院院士楊煥明與聯合國中國項目官員Fred Dubee先生、中科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康樂、中科院遺傳研究所陳受宜女士一行8人,專程到張家口市考察雜交穀子。 張家口市農科院穀子雜交優勢利用課題組從1969年就開始了穀子雜交種的研究,在國家、省、市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歷經兩代人40年的艱苦探索,先後攻克不育系、恢復系、雜交種選育、制繁種技術、遠緣種質利用、提高米質等關鍵性技術難題30多個,獲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5項,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1項。由該院趙治海研究員選育出6個適宜生產種植的雜交種。”
崔文生與二代主持人趙治海在工作中崔文生與二代主持人趙治海在工作中
崔文生

雜交水稻雜交穀子歷史性巧合


雜交水稻(資料來於中文百科)

雜交穀子(資料來自於報刊)
1964年
啟動
袁隆平開始雜交水稻研究,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後結出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
1969年
啟動
崔文生擔任穀子雜種優勢利用課題主持人,開始雜交穀子研究。
1970年
第一次
突破
11月23日 袁隆平思想指導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南紅農場找到“野敗”,為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
1970年
第一次
突破
崔文生對周邊六十多個村跋涉調查在赤城刁鄂公社從紅苗蒜皮白的品種中得到了三十二個“朝天穗”。經鑑定為雄性不育穗 (1983年10月24日記者李德存、楊玉如《張家口日報》第三版《一個探索者的腳印》)
1973年
第一次
成果
10月,袁隆平發表《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75年在全國推廣。
1973年
第一次
成果
崔文生培育出國內外第一個穀子高度雄性兩系不育系 “蒜系28”及其兩系雜交種“蒜系28×張農10號”。78年獲省獎。(1983年10月24日記者李德存、楊玉如《張家口日報》第三版《一個探索者的腳印》)
1987年
第二次
突破
7月16日,袁隆平思想指導下,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找到一株奇異的光敏核不育水稻。
1987年
第二次
突破
崔文生等從自已1980年選育的雜交組合F5代群中首次發現一不育穗。這也就是“穀子光(溫)敏型法”的開始。(1994年《中國農業通報》第5期趙治海、崔文生寫的《不同地區來源穀子雜交後代中的光敏雄性不育》 1989年10月1日《河北日報》記者何少明報導)
1988年
第二次
成果(1)
袁隆平歷經兩年三代異地自交繁殖, 育成光敏核不育系,並通過省級鑑定,定名為“安農S—1光敏不育系”。榮獲省1988年10大科技成果獎。
1989年
第二次
成果(1)
崔文生主持的穀子光敏感型雄性不育源“292”9月27日國慶前,在石家莊穀子研究所通過專家鑑定。排名為主持人:崔文生、執行人:孔玉珍、趙治海、杜貴。穀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列為河北省十大成果之一。(1989年10月29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記者藺玉堂《崔文生等選育出穀子光敏型雄性不育材料》)
1995年
第二次
成果(2)
袁隆平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
1995年
第二次
成果(2)
崔文生主持的在國內外首先育成的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821”1月19日通過省級鑑定,主持人崔文生、副主持人趙治海、執行人杜貴、孔玉珍。(1995年2月14日《張家口日報》(580期)頭版頭條發表冀觀、姜雲的文章《壩下農科所科研成果豐碩――育出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創國際領先水平》)
1997年
第三次
突破
1997-2001年第三次突破
二代主持人趙治海主持、崔文生指導完成穀子光敏理論研究。1997年”穀子光(溫)敏核不育育性轉換機理研究”經省級鑑定。2001年“創造穀子光(溫)敏不育技術與規律”課題通過鑑定。
2000年
第三次
成果(1)
袁隆平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
2000年
第二次
成果(3)
經兩代人近40年的接力研究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穀子光溫敏兩系雜交種“張雜谷一號”,通過省級鑑定;最高畝產突破了600公斤。
2004年
第三次
成果(2)
袁隆平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二期目標,畝產850公斤。
2007年
第二次
成果(4)
經兩代人近40年的接力研究培育出的“張雜谷5號”畝產最高810公斤。2009年近840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