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

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年,經國務院批准,崇明撤縣設區。在新的歷史起點,為貫徹落實國家和上海“十三五”規劃,以更高標準、更開闊視野、更高水平和質量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特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相關附錄,

基本介紹

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
崇明位於長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和中國第三大島,占上海陸域面積近五分之一,是上海重要的生態屏障,對長三角、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2005年發布的《崇明三島總體規劃(崇明縣區域總體規劃)2005-2020年》,明確了崇明現代化綜合生態島的總體定位;2010年發布的《崇明生態島建設綱要(2010-2020年)》,至今已完成兩輪三年行動計畫。2016年,經國務院批准,崇明撤縣設區。在新的歷史起點,為貫徹落實國家和上海“十三五”規劃,以更高標準、更開闊視野、更高水平和質量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時期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的基礎和趨勢
(一)發展基礎
新世紀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從全市大局出發,以戰略眼光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堅持三島聯動,積極探索生態發展新模式,生態立島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島的基礎和輪廓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國內外影響力不斷上升,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在全市生態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採取嚴格保護的背景下,崇明建設用地迄今占比僅為17.4%,本島濕地與農田生態系統占比均超30%,為全市提供了約40%的生態資源和50%的生態服務功能。崇明環境質量明顯優於全市平均水平,地表水主要水體水質穩定改善,青草沙水庫成為全市最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全市達到功能區目標的河道80%在崇明。2015年空氣品質(AQI)優良率達到75%左右,森林覆蓋率達22.53%,稀有型灘涂和濕地得到有效保護,成為全市空氣品質最優、綠地面積最廣、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高度評價。
二是生態基礎設施框架初步形成。市、區兩級政府持續加大生態型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一庫四廠”等城鄉供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天然氣管網、固體廢棄物處置綜合利用中心和危險廢棄物焚燒處置系統等一批功能性項目基本建成。長興島啟動開發以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約600億元,動遷安置房、國家一級漁港、郊野公園等項目逐步建成。長江隧橋順利開通,崇啟大橋建成通行,島內道路網不斷完善,出行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城鄉發展格局不斷最佳化,城橋、陳家鎮、長興三大重點城鎮建設形態初顯,鄉鎮空間形態和農村環境不斷最佳化,傳統農村風貌得到有效保護。
三是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亮點。高效生態農業持續發展,占全市農業產值的比重接近20%,成為全市重要的“菜籃子”和綠色農副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產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三高一低”企業關停並轉持續深入,落後產能逐步淘汰,長興島海洋裝備產業初具規模。生態旅遊加速與農業、體育、文化等融合發展,2015年,全年接待遊客480萬人次。運動休閒、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研發商務等新經濟正在興起。社會民生持續改善,教育、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水平逐步提升,市級三甲醫院與崇明中心醫院、第二、第三醫院合作全面展開,農村綜合幫扶深入實施,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升。
(二)機遇與挑戰
崇明生態島發展的歷史欠賬正加速償還,正逐步從生態保育修復階段向生態文明階段過渡。在世界綠色低碳發展大潮流下,崇明作為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地位日益突出,發展路徑日漸清晰。
一是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國家戰略,崇明戰略地位更加突出。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崇明地處長江生態廊道與沿海大通道交匯的重要節點,對長三角、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沿海地區的綠色發展都具有示範引領作用。崇明生態島已具備生態文明建設的先發優勢,進一步堅定生態島道路自信、走生態立島的道路更加明確。
二是上海全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撤縣設區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上海全球城市能級持續提升,新的發展動能不斷塑造,城鄉一體化進程加速,撤縣設區正式實施,將有利於崇明進一步融入全市發展大格局,理順體制機制,推動資源整合,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標準,更具條件建設世界級生態島。
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更多優質供給,綠色經濟成為崇明新的機遇。低碳生活成為市民新的追求,為崇明推進以生態為基礎的綠色經濟帶來廣闊空間,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的進步,崇明具有更好的條件落實生態保護要求、最佳化綠色資源配置、促進自然資產穩步增值,使生態島建設提能級、上水平,在更高的起點上提供更為優質的生態產品和服務。
但是,對照建設生態島的要求,崇明發展也面臨一些瓶頸和挑戰:一是自然生態仍不夠穩固,生態環境本底條件比較脆弱,環境質量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等各種因素影響,特色和優勢不夠突出,相對於不斷升級的生態需求,優質有效供給仍顯不足。二是與生態島相配套的軟硬體支撐體系需要全面構築。內外交通模式尚不清晰,綜合交通等基礎設施體系尚未建立;土地集約化程度不高,城鎮規劃建設水平相對滯後,村莊布局分散;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等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三是生態島建設的思想認識仍需進一步深化提高,與生態島建設相關的體制機制需要加快理順,人才、管理等軟環境水平亟待提高。四是促進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的路徑需要加快探索,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需要進一步增強,生態惠民的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二、“十三五”時期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的指導思想、功能定位和主要指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牢固堅持和落實“生態立島”的原則,堅決不搞大開發,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一張藍圖乾到底”,保持戰略定力、長遠眼光、底線思維,堅持環境保護優先、厚植生態優勢,以更高標準、更開闊眼界、更高質量建設生態島,積極實施“生態+”發展戰略,增加生態資產,減少生態負債,發展生態經濟,運用“中國智慧”促進生態自然優勢與生態發展優勢共同發展,走出一條生態文明發展的新路,為上海生態文明建設和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做出重要貢獻。
(二)功能定位
崇明作為最為珍貴、不可替代、面向未來的生態戰略空間,是上海重要的生態屏障和21世紀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重要示範基地,是長三角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大保護的標桿和典範,未來要努力建成具有國內外引領示範效應、社會力量多方位共同參與等開放性特徵,具備生態環境和諧優美、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等綜合性特點的世界級生態島。
(三)主要指標
到2020年,形成現代化生態島基本框架。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水體、植被、土壤、大氣等生態環境要素品質不斷提升,森林覆蓋率達到30%,自然濕地保有率達到43%,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力爭達到95%左右,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5%,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100%。生態人居更加和諧,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70萬人左右,建設用地總量負增長,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與農業、旅遊、商貿、體育、文化、健康等產業融合發展,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9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三、“十三五”時期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的任務與舉措
(一)最佳化生態功能空間布局
堅持“多規合一”理念,強化生態空間底線約束,統籌人口、土地、空間等資源要素,把生態理念與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相結合,促進生態空間水清地綠、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推動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三生”共贏融合發展。
1.統籌三島發展
崇明本島是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核心載體,要全面提高標準、水平和質量。長興島是上海建設高端綠色製造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基地,要貫徹生態要求,提高綠色發展能級,打造世界先進的海洋裝備島、生態水源島和獨具特色的景觀旅遊島。橫沙島要加大保護力度,發展生態農業,引領綠色發展,成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先行示範區。
2.嚴格控制常住人口總量
按照全市對人口發展的要求,堅持控規模、優結構、調布局,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務水平。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加強實有人口管理,完善以積分制為核心的公共服務政策,到2020年常住人口保持現有規模。最佳化人口結構,結合生態島功能大力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有序調整人口布局,按照城鄉規劃布局,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在城鎮化地區最佳化選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引導農民集中居住。
3.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創新最佳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制度。到2020年,全區規劃建設用地總量實現負增長,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265平方公里以內。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創新出讓方式,推進二次開發,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實施複合利用。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完善永久性基本農田保護機制。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提高非耕地類農用地利用效率。盤活農村土地資源,以鎮村規劃為依據,加強規劃引導和規模管控,在保證原宅基地權利人不變的條件下,利用骨幹路網節點周邊的農村建設用地打造配套完善的生態社區。繼續開展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工作。爭取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
4.強化生態底線管控
堅守生態紅線,劃定並分級管控生態紅線,不斷強化生態網路,最佳化生態空間格局。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範圍作為一類生態空間範圍,禁止一切開發活動。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非核心範圍、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東風西沙水庫飲水水源一級保護區、青草沙水庫飲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級地質公園的核心範圍、重要濕地等作為二類生態空間範圍。一類和二類生態空間共252平方公里作為市級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實行最嚴格的管控措施。以崇明本島水資源、森林資源密集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區域為基礎,建立複合型生態廊道,加強縱向聯繫。加強灘涂濕地保護,推進崇明東灘鳥類國家公園、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建設,打造鳥類天然博物館和候鳥天堂,有力保障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有序推進橫沙促淤圍墾,加大對長江口無人居住島的管理。
5.促進城鎮集約緊湊發展
完善崇明三島總體規劃,加快推進新市鎮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引導生態城鎮建設。最佳化崇明本島的空間布局,加快形成“一環兩心多組團”的格局,將陳家鎮和東灘地區打造成與世界級生態島相匹配的生態城鎮建設標桿,堅持國際化、高端化,體現綠色、節能、環保建設標準,成為以生態居住、休閒運動、智慧創新為主導的海島花園城鎮;城橋核心鎮形成相對獨立的門戶型節點城市功能,按照不低於中等城市標準,進行設施建設和服務配置,成為三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水上門戶,以及生態宜居的現代化田園濱水生態城區;建設若干具有風貌和產業特色,交通便捷、公共服務齊全、空間尺度宜人的特色小鎮。長興鎮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突出特色產業功能,發展海洋、海洋裝備及配套、智慧型製造等產業,強化對區域的帶動能力。
6.引導鄉村和農場特色發展
綜合考慮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引導鄉村和國有農場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轉換最佳化城鄉用地,逐步轉化城鎮周邊地區以及郊野地區日趨消亡的自然村,推動人口及用地逐步向城鎮集中。選擇有發展動力的地區或有資源本底條件、相對集中分布地區的村莊或農場,引導培育成為具有文化內涵的特色鄉村。選擇若干自然村有效整合農宅、農地、農業資源,保留傳統鄉村原汁原味,促進更新發展,逐漸引導建設成為美麗鄉村。放大區企合作優勢,打造產業先進、環境優美、生活優越的生態殷實農場和生態農業公園。運用國際先進理念,建設若干小尺度、緊湊型、功能複合、配套完善的新型生態社區。
(二)提升生態環境品質
進一步厚植生態優勢,促進水、林、土、氣等環境綜合整治,以更高標準持續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打造更具競爭力的高品質生態環境。
1.有效提升水環境質量
以源頭截污為根本,末端治理和過程管控相結合,持續推進全域水質淨化,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域達到水環境功能區的水質控制標準,實現出水斷面水質不劣於進水斷面。嚴格青草沙等飲用水水源保護,完成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污水收集管網、處理廠及污泥處理設施建設,全面完成城鎮化地區直排污染源截污納管。加強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做到100%全處理、全覆蓋。加快河道綜合整治,重點推進鎮村級和國有農場的河道輪疏、生態治理、岸邊整治。加強水系溝通和水岸改造,打通斷頭河,增加濱水公共活動空間,提高水系的動力和活力。研究利用青草沙換排水改善長興島水環境,進一步加強長興島截污納管,提升改善橫沙島供排水和水利設施。強化區域生態環境共建共享,著力加強長江口水體水質監測評價和協同治理,突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2.持續推進綠化林地建設
圍繞塑景成帶、廊道串景,建設全域風景,更好發揮崇明生態空間的功能和價值。最佳化公共綠地布局體系,合理規劃建設公園、公共綠地和綠色休閒空間。推進環島生態景觀大堤、長興島及本島郊野公園建設,有序增加綠地林地總量,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加快對適應海島地理環境的樹種研究,豐富生態島樹種,維護植物多樣性。結合河道、公路、村莊、特色小鎮及農場的要素分布,持續推進生態廊道建設,發揮放大東平森林公園等核心景區對風貌帶的帶動作用。結合生態要求和產業發展,打造“海上花島”,建設花田、花溪、景觀廊道,塑造點線面相結合的花島大地景觀。
3.大力加強環境綜合整治
堅持以人為本、防治結合、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建立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防控生態風險為底線的環境管理體系,大力推進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鞏固分散燃煤、集中供熱鍋爐清潔能源替代成果,推進燃氣和燃油鍋爐低氮改造,禁止新建燃煤設施。加大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力度,持續深化揚塵、餐飲、汽修、農業等面源污染治理。按照綠色農業要求,加大耕地保護和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實施土壤生態修復示範工程,有序推進生態復墾。加強耕地環境質量監測和風險評估。大力降低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提高耕地土壤質量,農用地土壤全部實現安全利用。按照養殖業布局規劃嚴格控制畜禽養殖總量,全面實現規範養殖,全面實現規模化畜禽牧場糞尿資源化利用和達標排放。大力加強長興島環境監管執法力度,強化船舶污染防治和排放管控,研究推進危險廢棄物收集轉運和減量化處置。
4.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加快建立循環經濟體系,實現各類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持續推進集中城市化地區的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基本實現分散地區生活垃圾全部分類和分散式處理。加大建築混凝土、廢棄食用油脂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處置監管力度,啟用固體廢棄物和危險廢棄物兩大焚燒處置系統。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處理,建立秸稈收集系統,推進綜合利用模式。開展循環經濟示範性工程建設,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促進生產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連結,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大力發展循環農業。
(三)提高生態人居水平
按照生態理念,超前謀劃、管理引領、彈性適應覆蓋農場等全域範圍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建設標準和服務能力,提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構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打造更具魅力的生態人居環境。
1.加強風貌管控
按照充分體現中國元素、江南韻味、海島特色的要求,調整完善控制性詳細規劃,加強城市設計,全域嚴格控制高層建築,崇明島新建建築高度原則控制在18米以下,注重建築空間的梯度和層次,促進建築高度、密度、形態、色彩等形成和諧多元的整體風貌。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執行規劃的嚴肅性,完善更加詳細的規劃導則,建立嚴格有效的管控體系。建立規劃建設專家委員會,研究設立總規劃師、總建築師、總工程師、總景觀師等,形成權責對等的負責制。
2.打造綠色建築
按照國際生態建設最新理念,結合江南海島特色,加強適用技術、工藝、材料等套用集聚。制訂生態綠色建築導則,加強對既有建築的綠色節能改造,提高建築節能水平。大力發展綠色建築,新建民用建築全部按照綠色建築一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符合條件的新建建築100%採用預製裝配式技術,推廣全裝修住宅。支持海綿城市建設和低影響開發套用,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和低影響開發技術使用。
3.發展綠色交通
按照生態交通、外暢內優的導向,結合綠色交通要求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體系整體功能。
改善對外交通條件。建設軌道交通崇明線,增添具有鮮明特點的旅遊景觀元素,實現通勤和景觀體驗相結合的複合功能。深入開展滬崇西複合通道前期研究,加強與市區及江蘇南通等地的交通聯繫。
最佳化提升內部交通組織能力。結合全島路網規劃,加快北沿公路、建設公路、港東公路等骨幹道路建設與改造,推進崇明生態大道(含地下綜合管廊)等新建和改造,提升島內重點片區之間的系統連通度,最佳化崇明本島南部城鎮的交通聯繫,消除東西向道路瓶頸,提升農村公路等級。在道路規劃、建設、養護全壽命各環節,進一步強化道路與生態的功能整合。優先發展公共運輸,研究推進連線重點城鎮的中運量公交系統,依託陳家鎮、城橋等市、區級交通樞紐,最佳化調整區內公交線網,形成城鄉一體化公交網路,提升公共運輸出行比例。最佳化三島水上交通格局,提升水上客運交通功能,最佳化南部濱江碼頭功能,研究最佳化長興-橫沙交通條件,發揮好水上客運交通緩解節假日交通擁堵的作用。適時最佳化長江隧橋收費政策,鼓勵公共運輸和新能源車輛出行。研究推進城市公共服務和應急保障類通用航空設施建設,預留發展空間。
大力發展低碳交通。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套用,推進充電站點和充電樁建設,力爭新能源公車比重達到100%,實現橫沙島全綠色交通出行。倡導慢行交通和低碳出行,積極發展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推行多元化公共腳踏車租賃服務,逐步形成功能清晰的非機動車通道網路。建設500公里生態綠道、腳踏車綠道,探索設立低碳出行引導區。推動智慧型網聯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等新技術在崇明率先套用。
4.完善綠色能源
大力發展天然氣、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裝機量達到50萬千瓦,構建綠色、低碳的能源開發利用體系。加快崇明天然氣輸配管網建設,結合重點區域和工程開發,開展分散式供能項目布局,不斷擴大天然氣使用覆蓋率。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提高全區電網可靠性和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通過技術、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打造新能源綜合示範基地。穩步推進崇明陸上風電開發,開展橫沙“風電田”試點,推廣屋頂分散式光伏項目,積極探索風光儲一體、農光互補、智慧型微網和能源網際網路的集成示範。結合大氣污染防治和有機固廢綜合處理,積極探索生物質能利用。支持探索建設橫沙零碳島。
5.建設智慧崇明
發揮國際海底光纜登入點優勢,建設高速移動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到2020年,城鎮化地區實現千兆網路全覆蓋,崇明全區實現光網全覆蓋。發展物聯網技術和套用。加強崇明各類基礎設施的智慧型化改造,推進健康、教育、文化、出行、政務、農業、體育、旅遊等領域的智慧套用,開發數字內容產品服務,建設智慧社區、智慧生態圈。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和社會化開發套用。
6.提高社會事業發展水平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依據服務人口數量和結構,構建城鎮生活圈,做實基本管理單元,分級分類動態配置公共文化、教育、醫療、體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在城鎮集聚區打造集就業、生活、服務一體化的高能級公共服務全覆蓋生活圈,規劃依託城橋地區和陳家鎮鎮區,設定一級服務中心。依託其餘新市鎮鎮區配置二級服務中心。在中小集鎮打造社區級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生活圈,依託集鎮配置三級服務中心,同時兼顧對村莊的服務延伸。
提供優質普惠的公共服務。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加大財政保障支持力度。全面提升三島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推進醫療機構集團化發展,共享市級優質醫療資源,整合區內醫療衛生資源,推進基層醫療機構補點、改造和功能建設,加快本土化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鄉村社區醫生。加大對崇明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力度,通過設立分校、合作辦學、委託管理等方式,推進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崇明,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支持本市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調整。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構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體育活動的內涵品質,發揮現有公共設施功能作用,加快高品質項目建設。加快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城鄉一體的就業促進機制,多渠道增加就業,統籌做好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殘疾人服務等工作。
(四)提升生態發展能級
以“創造需求、引領消費、提升服務”為導向,重點聚焦生態農業、海洋經濟、旅遊健康、科技創新等領域,實施“生態+”發展戰略,加快構建更具活力的生態發展格局。
1.打造生態農業高地
注重農業標準化、產業化、組織化、品牌化、科技化發展,提升生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農業資源利用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低碳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綠色食品全域覆蓋,加快形成以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特色禽畜和水產養殖兼顧的農產品體系,完善以育種研發、作物生產、加工銷售、體驗休閒為核心的全系列農業產業鏈,打造國內外知名的綠色優質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和供應基地。發揮崇明生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作用,大力發展農業科創產業,加快發展科技育種,建設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打造生態農業科技的制高點。深化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引進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促進崇明綠色消費與綠色農產品市場培育,完善綠色農產品流通與銷售環節。打造前哨等若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基地,培育現代農業的新型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積極開發農、林、牧、漁等多領域功能,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引入國際花卉博覽會與全球花卉交易中心,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立花卉研發和產業基地,豐富花展、花市、花村、花藝等花卉相關產業載體。以橫沙國際漁港口岸和碼頭建設為依託,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和海產品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交易等功能。發揮光明集團、上實集團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品牌,提升農業附加價值。
2.推動高端綠色製造升級
緊緊圍繞“中國製造2025”戰略,融入海洋經濟發展大局,依託長興海洋科技港,引導船海產業高端製造、研發設計及生產性服務類企業集聚發展,成為上海建設我國海工裝備製造業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推動長興海洋裝備基地由製造向智造轉型,推廣智慧型化生產線和綠色造船技術,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船海企業用工結構,降低污染排放,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生態化與海洋文化融合發展。推進海洋裝備產業升級發展,拓展和延伸海洋裝備產業鏈,打造世界先進的集總裝集成、系統模組、核心配套、生產服務等為一體的全要素產業基地。樹立全市最高的綠色發展門檻,最佳化產業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引導崇明本島產業向產業園區集中,發展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生產性服務業,成為綠色經濟的示範區域。
3.提升現代服務業功能品質
按照建設國家5A級景區的理念及標準,加快推進全域景區、景觀建設,推動旅遊供給從風景和產品向環境與服務全鏈條拓展,加強會商旅文體聯動,打造“多旅融合”的大旅遊格局。最佳化生態休閒旅遊區域布局,培育靜謐西沙、活力東平、閒趣北湖、雅致東灘、風情前哨、多彩長興、原味橫沙等若干特色旅遊空間,打造上海主要生態休閒地、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國家長江口生態旅遊基地。全面提升旅遊發展要素質量,進一步最佳化三島旅遊服務功能,不斷完善體驗式旅遊綜合服務與配套,提高旅遊全過程的質量感受度和滿意度。最佳化整合體育產業資源布局,大力發展腳踏車、路跑、足球、水上運動、房車露營等戶外健身休閒項目,建設崇明足球區,提升崇明腳踏車等賽事的國際影響力和效益,打造國內外知名的崇明戶外運動休閒品牌。最佳化健康服務業發展布局,積極開發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產品。
4.繁榮發展創新經濟
著力構建文化創意為先導、數據網路為核心、未來產業為方向的創新產業體系,努力成為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環境科學交流基地和世界生態研究的重要載體。注重與崇明鄉土文化、農墾文化結合,以鄉村、民宿和農場等為載體,積極發展藝術創作、文化創意、影視傳媒等產業。培育數據產業,結合國際海底光纜登入站,優先發展數據處理、軟體研發等創客經濟,加快數據產業園建設和創客小鎮建設。面向智慧經濟,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技術、智慧財產權、供應鏈管理、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實施“網際網路+”計畫,培育融合綠色、環保於一體的分享經濟業態。預留金融基金、移動辦公、基因工程、離島自貿等新型創新業態的發展空間。
四、“十三五”時期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的保障措施
主動轉變傳統定勢思維和習慣性做法,強化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針對崇明特點加快調整和創新財政、投資、環保、統計、監督和考核等各項政策,加強體制機制和法治保障,鼓勵各方力量參與,形成全市上下推動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強大合力。
(一)強化推進落實
深化完善實施機制。舉全市之力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強化崇明生態島建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功能。加快制定並滾動實施崇明生態島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加大各項政策支持力度。分解落實年度工作任務,並將其納入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和目標管理。充分發揮高能級生態保護和建設主體作用,提升生態島建設水平。
加強監測評估和修編。率先研究建立綠色經濟的統計、監測和考核制度,動態完善崇明生態島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開展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的跟蹤監測、中期評估和五年滾動修編。結合年度計畫和政府目標管理,最佳化調整指標考核和重點任務。創新規劃監測評估方法,鼓勵公眾參與規劃效果評估,利用信息化手段跟蹤分析規劃實施情況。
(二)加強資金保障
強化市區財政和投資支撐。加大市對崇明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市對區均衡性轉移支付,創新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辦法,加強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效益。最佳化對惠及全市乃至長三角的重大生態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的資金支持政策,改革完善崇明生態島重大項目投資建設機制。崇明區進一步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生態島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加強對鎮村等基層的財力保障。
創新投融資方式。開拓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引入政策性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合作,推進金融支持節能減排和綠色貸款的示範項目。
(三)率先制度創新
率先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建立生態信用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三農”信用體系相結合,圍繞綠色信貸聯盟企業、涉農經營單位、農業人口三個系統,構建生態信用體系。最佳化生態環保類信息收集和評價標準,研究制定與信用體系建設相配套的財政支持政策,建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支農惠農機制。完善生態環境預警監測評估機制,系統監測水、大氣、噪聲、土壤和生態環境,提高監測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及時評估發布環境監測信息,接受社會監督。加快推行節能領域市場化,鼓勵參與碳匯市場交易,發展排污權交易市場,促進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市場化機制。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規範的第三方治理市場機制。
率先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產權制度為核心,強化用途管控,加強使用監督和責任追究。探索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以編制和實施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為抓手,對水、耕地、森林、灘涂、濕地、海域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加強對自然資源的空間開發管控,明確各類土地利用空間的開發、利用、保護邊界,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用途管制制度。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最佳化完善區域內各級黨政領導班子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內容和體系。探索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定期評估自然資源的實物量及其變化情況,對任期內環境質量明顯惡化、造成重大生態環境事故的領導幹部實施終身追責。研究崇明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探索開展“多規合一”試點。
率先加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堅持以更完善的法規制度、更高的標準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世界級生態島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立法工作,完善相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適時研究制定保障生態島建設的規章。參照國際先進水平,完善地方環境標準體系,在崇明實行更高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標準,完善提升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環境質量等方面的標準,實施能效和排污強度“領跑者”制度。實施最嚴格的環境執法,做到違法必究,強化聯合聯動綜合執法,探索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推進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相銜接。
(四)健全人才支撐
創新人才引進政策。實施更開放的人才政策和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打造更優越的人才發展環境。聚焦農業、旅遊、科技創新、教育、體育、文化創意、醫療衛生等生態建設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引進世界生態島建設所需的各類優秀人才。支持以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能工巧匠為代表的科技高層次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到崇明創新創業,促進科研項目和成果轉化,提高科研實力和就業水平。逐步提升人才國際化水平。
完善人才開發培養機制。堅持服務發展的人才開發培養導向,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緊缺急需專門人才培養。建立健全人才源頭培養工作機制,重點在教育、衛生、農業、旅遊、體育等行業加大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力度。支持崇明與國內外高校合作辦學,建立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培養機制,加快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推進城鄉人才一體化發展,研究制定城區與郊區人才交流政策,通過帶教培訓、掛職鍛鍊等形式促進崇明人才素質能力提升,形成城鄉人才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最佳化人才綜合發展環境。以生活居住、創新創業為重點,為各類人才打造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完善人才住房保障,鼓勵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事業單位和產業園區利用自用存量建設用地建設單位租賃房,鼓勵用人單位實施人才住房資助計畫。鼓勵具備條件的醫院改善就醫環境,提高人才醫療服務的能級和水平。創造條件為優秀人才子女就讀提供便利。加大文化開放力度,改進人才文化生活環境,提升包容性,吸引高水平的文化組織入駐崇明,打造具有品牌影響力的文化節慶活動。
(五)促進共同參與
提升三島聯動水平。著力推進三島在公共設施、居民就業、休閒服務、文化交流、產業、人才等領域最佳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享和聯動發展。圍繞生態島建設,發揮好中央和本市在崇明各類企事業單位、機構組織等的主體作用,落實生態保護和建設責任,鼓勵上實、光明等大企業、大集團積極發揮作用,構建深度融合的合作體系,實現互利共贏、協同發展。
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提升與北部江蘇南通的協調聯動水平,加強與海門海永鎮、啟東啟隆鎮的生態島建設協同,共同構建長江口戰略協同區。提升與南部浦東、寶山的區區合作層次,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開展產業和園區合作,探索合建產業園、股權投資、品牌輸出等園區合作新模式。加強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功能對接,複製推廣制度創新成果。
吸引各方力量參與。以全球視野加快推進生態島建設,做好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形象的整體推介,提高國內外影響力。充分發揮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各類國際組織的平台作用,建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綠色城市南南技術中心,深化與聯合國人居署交流合作。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積極參與、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爭取國家生態文明相關重大政策、重大項目落戶崇明。吸引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院校、企業、智庫和非政府組織(NGO)的積極參與和落戶,擴大國內外合作網路。加強輿論宣傳,增強市民認同感和感受度,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凝聚全社會力量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

相關附錄

部分指標解釋
1.自然濕地保有率
指-5米等深線以上的灘涂濕地面積。自然濕地保有率是指自然濕地(特指河口灘涂濕地)占島域面積的百分比,島域面積為崇明島陸域面積與周緣濕地之和。
2.占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
指棲息在崇明生態島的水禽物種或亞種的某一種群占全球種群達到1%的物種數量,以生態島各相關觀察點年內實際觀測到有一次的水鳥類種群數作為數據。
3.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
指島域內地表水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相應標準的百分比。地表水監測斷面包括《崇明區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中列出的26個考核斷面以及6個村鎮級河道監測斷面。計算方法:年均值達到相應標準的監測斷面數(個)/所有監測斷面數(個)×100%。
4.城鎮污水處理率
指城鎮建成區內經過污水處理廠(站)處理且達到排放標準的污水量與污水排放總量的百分比。城鎮污水處理率=城鎮污水處理量/城鎮污水排放量×100%。
5.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包括納管進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組團式集中生化處理和就地分散經標準化糞池處理等多種處理方式。
6.生活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
指生活垃圾再生資源回收和資源化利用量占產生總量的百分比。包括有機垃圾資源化利用、焚燒再利用、資源回收利用。
7.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以AQI表征)
指AQI小於等於100的天數占全年天數的比例。
8.可再生能源裝機量
可再生能源是指從自然界獲取的、可以再生的能源,主要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