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慶寺(江西省新余市崇慶寺)

崇慶寺(江西省新余市崇慶寺)

崇慶寺位於江西省新余市仰天崗森林公園九龍坡。原址在新余老縣城西門外百步許的地方,即今新余鋼鐵公司苗圃內,由於寺近龍泉,故又稱龍泉山,為清代穿斗式單檐木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崇慶寺
  • 地理位置新余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免費
  • 建造時間:611年
  • 原名:唐興寺、安和寺
歷史,建築,

歷史

隋仁壽年( 601-604 ),禪宗三祖僧璨在毗鄰新余的吉州傳衣法給四祖道信,道信居贛二十餘年,曾開法傳徒于吉州。就在四祖接受衣缽後的大業年間(611),邑人唐興舍宅為寺,取名唐興寺。宋開寶年間( 968-976 ),改名安和寺。宋太平興國五年( 980 ),太宗趙炅賜額“崇慶寺”。
元代中後期,崇慶寺進行了維修。新余籍詩人傅若金在他的兩首紀游詩中,盛讚崇慶寺“紺柱明蛛網,青蓮映玉台”、“半嶺晨飛錫,諸天晝雨花”的莊嚴妙景。元末壬辰年( 1352 )寺廟毀於戰亂。明洪武三年( 1370 )重建,為一邑之勝。邑人劉松有聯句詠曰:“龍泉寺古山連郭,花雨堂虛月到鍾”。極贊崇慶寺的高古之美、月夜之美以及鐘聲之美!
在中國古代,佛寺常常是一個又一個窮書生髮奮讀書的棲息之所、圓夢之地。新余籍歷史名人——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張固就與崇慶寺結下了不解奇緣,留下了出塵之人與讀書之人相識相知、攜手共修毗盧閣的佳話。這位出塵之人就是明代前期崇慶寺的住持岩石,岩石法師性恬適,有古人風。他禪修自足,以如來相證如來果。張固入仕前常來寺中,認識了岩石,與岩石過從甚密,岩石勸張固讀書礪行,張固感其真誠,順從其意,刻苦讀書。後來張固考中進士。於是兩人合計整修毗盧閣。張固捐資,岩石負責施工,數月之間,便告竣工。游觀其中,只見毗盧閣前接大雄寶殿,西枕本寺之木魚山,後臨雨花台,東映於本寺之蘭堂書社,四境聯絡,巧若天成。張固喜不自禁,攜岩石之手說:“師前以此居我,我茲還以為老師憩息所,即此寫相識,快乎不快”!岩石說:“必刻石以垂不朽”。於是張固揮筆寫下了《重修毗盧閣碑記》,刻石立於毗盧閣前。爾後,太僕丞張春曾經傍晚登臨毗盧閣,賦詩讚美“夕照崇慶寺、月映毗盧閣”的妙景,有“攀林踏閣招同調,步月看雲非異鄉”之句。
明崇禎年間( 1628-1644 ),又增建武當行宮與寺後。明末清初,屢經兵燹,殿廡十存一二。康熙丁卯年( 1687 ),吉州僧玉璞駐錫於此,首先修復毗盧閣。次年又募建大雄寶殿及前殿上下左右廊房,山門佛像煥然一新。康熙戊寅年春( 1698 ),知縣李延宰在寺西舊址建亭,並在其間種樹鑿池,雜蒔花木,時來寺中,以作為辦公之餘遊憩之所。這樣崇慶寺又成了衙門官員參游之地。有一個夏日,李延宰下鄉勸課農桑,順路來到寺中,作《夏日出西郊看雨至崇慶寺詩》盛讚寺景:“青山四面開禪境,翠竹千桿靜法王”,此後有知縣張景蒼復建寒碧亭于山後。張景蒼對佛學頗有心得,他曾齋宿寺中,看了孝廉趙帝雲題於壁上的詩文,於是依照趙詩用韻,寫下了四首唱和詩。詩中以景化情,有“露從清處遠,花在靜中香”等富含禪意的佳句。
由於崇慶寺為天地靈氣之所鍾,故為新余縣歷代勝境,吸引了許許多多文人雅客前來遊覽。他們往往發懷古之幽情,留下了不少佳言妙句,如“霜氣欺人催菊老,磬聲喚客看雲飛”(《張鍾瀛過崇慶寺步壁間韻》),“滿院翠幃參玉版,彌天花雨界金繩”(《李曰官庚午首春飯崇慶禪林作》)等。我國近代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祖籍新余,其早期作品常以崇慶寺為景,他以“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的指導原則,在傳統與革新之中獨具建樹,開創了我國國畫流派新紀元。
崇慶寺自創建以來,歷經隋、唐、南唐、宋、元、明、清七朝和民國時期,在 1400 年的緣起緣滅中,飽經滄桑,幾度興毀。建國初期,崇慶寺保持了它最後一次重建的風格——清代穿斗式單檐木結構建築,僅存大殿及西配殿和西僧舍。 1958 年,崇慶寺僅剩的殿堂和僧舍被改作他用。
2001年新余市將崇慶寺遷建到市城北仰天崗的九龍坡,四周環山、氣勢靈奇,同年6月禮請江西省佛教協會通能法師(法號道雲)來新余主持重建工作。承蒙省、市、區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及本寺兩序大眾、海內外諸山長老、渝水區佛教居士林等十方檀越信眾的積極護持。於2002年底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大雄寶殿、齋堂、僧寮、海會塔)建設,2005年第二期工程(天王殿、山門、鐘樓、七寶池)竣工,目前,常住僧眾達20餘人。
2005年7月10日,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親臨崇慶寺視察,得到了他的首肯和讚嘆,並撰作對聯:“崇祖訓建叢林龍泉新址啟佛域;慶盛時立規制古剎重興叩聖鍾”。

建築

新余崇慶寺創建時為院落式木結構建築。建國以來,崇慶寺保持了它最後一次重建的風格——清代穿斗式單檐木結構建築,僅存大殿及西配殿和西僧舍。
遷建後,崇慶寺地處新余市城北仰天崗九龍坡,坐北向南,東北西三面環山。
崇慶寺是一處仿照古代木結構建築的建築群,其布局採取的是院落式與山林式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心位置是大雄寶殿,殿南為露台(也稱月台),露台南面接有寬闊悠長的台階。大雄寶殿兩側建有僧寮,東面僧寮的東南側築有齋堂。而在大雄寶殿後面的山坳中,還有一座海會堂(也叫海會塔)。此外,崇慶寺還聘請湖北省大冶殷祖園林古建公司進行了規劃設計,崇慶寺正在按照規劃圖的基本精神和實地操作的需求,開展寺院的基本建設,大殿後面的毗盧閣,大殿前面的天王殿、鐘鼓樓、牌坊式山門及寺院後山的佛塔也在逐步籌建之中。
遷建後的崇慶寺大雄寶殿(簡稱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面闊七間,中間是明間,東西兩側分別是東次間、西次間,東梢間、西梢間、東盡間、西盡間。其中東盡間、西盡間為迴廊,殿內面闊只有五間。大殿面闊約29.8米,進深19.8米,包括迴廊的面積約600平方米。屋脊正中飾有葫蘆寶瓶,兩側是兩條騰龍隔著寶瓶相向而視,屋面則覆以褐紅色的琉璃,屋身是棕紅色的柱子,牆體及槅扇門窗。通體顯得熱烈而又輝煌。
大殿兩層檐的檐下四周都飾有三層斗拱。斗拱為一斗三升式,為現代材料仿木斗拱形式,所以也失去了承重作用,只是起裝飾作用,保留了中國古建築的一個符號。斗拱後的拱眼板飾有火珠紋。它的紋樣正中為三個呈品字排列的陰陽珠,三珠之外則是金黃的火焰。斗拱之下的大小額枋都繪有清式的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其色調以藍綠色為主。枋柱間雀替畫有卷草紋,象徵茂盛、長久的吉祥寓意。
從屋身來看,大殿前檐牆的東梢間、西梢間鑿有月亮窗(圓形花窗),正中的明間、東次間、西次間開有槅扇門窗。它們的橫披窗用欞條拼成套方紋,槅扇的槅心則是嵌方勝紋、雙環紋的回形格窗,槅扇的裙板也裝飾有方勝紋。方勝,古時作為“祥瑞之物”裝飾於婦女髮髻,用以壓勝避邪,並取意“優美”、“優勝”。方勝紋是以兩個幾何菱形壓角相疊組成的圖案,一方面取勝的吉祥寓意,另一方面取其行的壓角相疊,寓意“同心”,表示崇慶寺的僧俗四眾弟子及廣大信眾同心修行,以期證地生命的本來面目!
再從大殿正面題匾來看,明間的門上懸掛有上海陳惠琴先生捐贈的黑底金字的匾聯。其中橫匾為已故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四字。楹聯則是現任中國佛協會長一誠法師撰寫的嵌名聯,將崇慶寺的“崇慶”二字寺名拆開來,分別嵌於上下聯的第一個字的位置。上聯是:“崇祖訓,建叢林,龍泉新址啟佛域”;下聯為“慶盛時,立規制,古剎重光扣聖鍾”。
大殿內的佛像與楹聯
大殿的殿內中心位置,立有大佛龕,佛龕底座為須彌座,龕中供奉著三世佛。該三世佛共有三尊佛像,皆是螺髻金身,面容完全相同,都呈現出佛特有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行好”,皆是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由於皆是先以左足押右股,再以右足押左股之上,所以坐姿為吉祥坐而不是降魔坐。這裡的“三世佛”是“橫三世佛”而非“縱三世佛”。佛龕的正位為“一佛二弟子”的格局,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左手置於左膝之上,右手以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各指自然舒散,結成“說法印”之手印。釋迦牟尼佛左右立有東、西肋侍,分別是號稱“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和號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又稱阿難)。除了正位之外,佛龕的東位和西位,分別是手結禪定印、掌托寶塔的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和手結禪定印、掌托蓮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再看佛龕前東西兩側,聳有兩根圓形內柱(又稱里金柱)。分別掛著兩塊緊貼柱面的弧形楹聯木牌,牌中有黑底金字的行書楹聯。上聯為:“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行持皆得成就”;下聯是:“不可稱,不可量,不可思議功德即證菩提”。
十八羅漢雕像
與一般漢地佛寺相同的是,大殿內共塑有十八羅漢,其分布是東、西兩側各九位羅漢。羅漢全稱為阿羅漢,他們是佛的得道弟子,是小乘佛教修行所獲的最高果位(據說修到了羅漢的境地,就已經斷盡三界煩惱,永遠解脫輪迴之苦)。
十殿十八尊羅漢雕塑都立於蓮台之上,上懸寶蓋,寶蓋上書有每位羅漢的名字,羅漢背面的牆壁上嵌有無數浮雕的小佛。與其他漢地佛寺不同的是,這裡的十八羅漢有其獨特的審美衝擊和莊嚴效果,既表現了羅漢們的各種姿勢、表情,又將這些東西統一在一種美妙的韻律之中!
三菩薩組合雕像及其大殿後門雕像
在崇慶寺大殿主尊的背後,在一排三菩薩組合的雕像。菩薩的音譯“菩提薩埵” 的簡稱,意為“覺有情”,即是使有情的眾生得到覺悟的意思。這組雕像正中是觀音菩薩,東邊是普賢菩薩,西側為文殊菩薩。正中的觀音菩薩被雕塑成立於鰲頭之上的觀音形象,所以又叫鰲頭觀音。在佛教諸大菩薩中,觀音菩薩更是以慈悲著稱,其慈悲心愿最偉大、突出,並以觀照眾生音聲為方便,號召眾生與危難之時稱念她的名號,她聽到後即時解救。
崇慶寺大殿的鰲頭觀音被塑成一位中國古代仕女形象,端莊嫵媚、秀美可親。她頭戴化佛冠,上披天衣,項佩瓔珞、腰束羅裙,右手中的中指與拇指相捻,其餘手指自然舒散,作“說法印”,左手握著淨瓶,並將瓶口朝下,作遍灑甘露之狀。觀音東側是普賢菩薩,她頭戴化佛寶頂髻,項佩瓔珞,手捧蓮蓬與蓮蕾,以右足押於左股之上的吉祥半跏坐的姿態,端坐與六牙白象之上。普賢菩薩的普賢是普遍賢善的意思,行願廣大,深不可測,象徵真理。位於觀音西側的是文殊菩薩,她頭戴化佛寶頂髻,胸配瓔珞,手捧如意,以左足押於右股之上的降魔半跏坐的姿態坐在青獅之上。文殊菩薩以智慧見長,身騎獅子是因為獅子勇猛,表示文殊菩薩智慧威猛。
崇慶寺大殿三尊菩薩所向之門即為大殿的後門。後門位於明間位置上,門上的橫批窗也是用欞條拼成的套方紋,槅扇的槅心也是嵌方勝紋、雙環文的回行格窗,槅扇的裙板也飾有方勝紋。後門上端及兩側懸有匾聯,匾聯皆有黑底金字,色彩端莊而又明快,匾文為“慈行普渡”,楹聯的內容是:“甘雨灑諸天,現清靜身,說平等法;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顯大神通。”在後門的兩邊各鑿有一個月亮窗(圓形花窗)。
崇慶寺其他建築的構造、陳設及雕飾
除了大殿之外,崇慶寺其他建築既有仿古建築的風格,又有佛寺建築的特色,現一一介紹如下:
大殿前有一露台(也叫月台),香客可通過寬闊悠長的台階上到台上。露台面闊約29米,進深約20米,面積達580平方米。露台正中擺有一尊五層塔形的銅香爐,爐腳為三隻獸面形鼎足,爐腹鼓起為鼎形,正面鑄有“崇慶禪寺”四個繁體的隸書大字,鼎口兩邊豎有二隻鼎耳,鼎耳側面飾有雲雷紋。鼎口之上便是塔狀爐身,呈現出仿樓閣式塔的造型,每層塔身都有平座、塔檐,塔檐的翼角都飾有銜珠的飛龍。塔剎為葫蘆寶頂,葫蘆的正面飾有古錢套,兩錢相套表示財源與福氣的源源不斷。露台東南角和西南角,分別有一個旗桿,兩個旗桿上分別掛著國旗和佛教教旗。
大殿兩側各有一幢同樣大小的僧寮。每幢僧寮共有三層,每層面積178.5平方米,兩幢僧寮合計1073平方米。其中東僧寮為佛教協會辦公之所,其南牆懸有“渝水區佛教協會”的牌子,三樓為方丈室和會議室。所有僧寮房為出家人住處和掛單僧尼的暫住之所。
在東僧寮的東南方,有一幢兩層樓的仿盝頂建築,總稱為齋堂,細分則下層為齋堂,上層為念佛堂。該建築坐卯向酉,具體坐向是坐東偏北5度,朝西偏南5度(坐向265度),它既仿有中國古代建築的琉璃瓦、雀替等構件,又有現代建築的欄桿和鋁合金推拉窗。下層齋堂的大門有中國佛學院養輝法師題寫、南昌佛弟子捐做的黑底金字的匾聯。橫匾中書“齋堂”兩個楷書大字,“堂”字邊上署有“養輝”二字的落款,匾框為紅底龍邊;楹聯亦為楷書字型:“粥來飯去莫把光陰遮面目;鐘鳴板響常講生死掛心頭。”
正如聯語所吟,齋堂為僧尼、居士及信眾吃齋用膳之所。齋堂正中擺著供桌,安放著彌勒佛及香燭、花朵,其後的木壁上懸掛著一誠法師的十六字箴言匾,這十六字布局是右起豎列成四字一列的四列:
“對上恭敬,對下慈悲,對人和氣,對事認真。”
齋堂兩邊整齊地排著一條條長連桌和長連凳,僧尼、居士及信眾就是坐在這樣的長凳上吃飯。
齋堂之上便是念佛堂。堂的北壁上掛著阿彌陀佛畫像,前面供著擺滿香燭、花瓶的香幾。堂中整齊地排列著一條條拜墊。從念佛堂下樓可從齋堂的一樓南面與佛教居士林二樓相通。佛教居士林是新余佛教居士最早的合法宗教活動場所,上下兩層,每層9間,總計18間,外加南端一個100平方米的念佛堂,整個居士林面積達400平方米。它是崇慶寺遷建的基地,設有遷建指揮部。
在大殿西北側竹林東面的山坳中,有一幢三層的海會堂(也叫海會塔)。海會堂是僧尼、居士往生後骨灰存放之處。它坐北偏東10度,朝南偏西10度(坐向為190度),面積1600平方米,為歇山頂漢藏混合式建築。屋頂為漢式的,屋身高聳厚實,呈現出西藏建築的風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