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嶺底村

峰嶺底村

峰嶺底村坐落在汾河的上游,距離太原市城區131公里,距婁煩縣城20餘公里,太寧公路從村旁通過。村東是海拔1378米的峰嶺山,山頂烽火台至今巍峨挺立,因村居山麓,故名烽嶺底,後人習稱峰嶺底村。有大約5000畝土地,3000人,土地較為貧瘠,近年經過圍壩開墾,土地灌溉有所保障。農村狀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峰嶺底村
  • 位置:汾河的上游,距太原城區131公里
  • 面積:5000畝土地
  • 人口:3000人
  • 命名:因村居住在峰嶺山山麓
  • 工業:無
地理位置,人口、土地,節日,美食,農村狀況,旅遊業,工業,文物,服務,

地理位置

峰嶺底村坐落在汾河上游,距太原市城區131公里,距婁煩縣城20餘公里,太寧公路從村旁通過。村東是海拔1378米的峰嶺山,山頂烽火台至今巍峨挺立,因村居山麓,故名烽嶺底,後人習稱峰嶺底村。
峰嶺底村

人口、土地

有近5000畝土地,3000人,土地貧瘠,主要農作物為土豆、玉米、糜子、黍子、黃豆、莜麥等,一年一季莊稼,基本靠天吃飯。

節日

春節:當地人稱之為年,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臘月二十三起便開始過年的準備了。
臘月23:送灶王爺上天,臘月24:打掃鍋室(屋子),臘月25:點豆腐,臘月26:蒸點心(饃饃),臘月27:洗漱,臘月28:當地趕集,舊時一年窮人都在這一天置辦年貨,臘月29:置辦年貨,臘月30:中午上墳,晚上過年等,年要過到正月十五才算完。
寒節(寒食節):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介子推,節日共過三天。第一天潑火,中午吃麵湯,飯前舀一勺潑入灶火中,是為滅火救介子推的。第二天為一百五,是從冬至數至寒節前一天共105天。這一天孩子們去掏甜甘草,據說這一天的甜甘草能去百病,民眾也要做一些小的動土活兒,省得以後動工擇日子。第三天就是寒節。寒節前後的節日活動還有大掃除掃百病、盪鞦韆盪百病、吃燒饃饃燒百病、上墳等。百十年來,土豆成為了當地人的主食,其中燒饃饃就是本地一種特別香的食物,將土豆搗成土豆泥後和入面、春花、鹽等,製成麵餅在鐵鍋中燒熟,就成為了燒饃饃;寒燕燕是用白面捏的小燕子,用木梳做翅、人人眼做眼睛,最後在鐵鍋里烤成黃金色,是小孩特別喜歡的食物,一邊吃寒燕燕,一邊吃甜甘草,那是小孩子最喜歡享受的。寒拍拍一般系在小孩胸前扣子上,其做法是,剪下拇指蓋大小的各色方布塊,用線穿起來,兩塊方布中間用谷脖和蒜梗剪成約一厘米長的小節隔開,上面第一二層分別為藍天、紅陽婆,必須是藍色和紅色,倒數第一二層分別為“白地”、“綠草”,必須是白色布和綠色布,其餘各層層數與顏色均不限。“白地”下面,用花布包一瓣大蒜或一小塊柏木,最後是各色細布絲做成的穗子。
此外還有中秋節、二月二龍抬頭,五月端午吃溜米,七月十五捏人人、臘月初一咬草草、臘月初八紅稠飯等等。

美食

炒山藥蛋、刀削麵、窟里、莜麵、河勞、摩擦擦、疙搓搓、饅頭子等等

農村狀況

幾年前,這裡曾經很窮,是婁煩縣的貧困村,22個庫區村之一!村子是汾河庫區的移民村,各種基礎設施不太完善,吃水問題、危房改造等等都曾一度困擾村民。
如今,新農村政策實施以來,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君宇故居周邊43戶村民喜遷了新居,並出台修復完善高君宇故居工程的具體方案。近幾年,在各級各部門以及村兩委班子共同努力下,村里打了深井,修了水池,還鋪設了6000多米管道,500多戶人家全吃上了自來水。學校、村委會、文化大院等等,或維修改造,或選址新建,都以嶄新面貌映現在山水環繞之間,成為村民們商談大事、休閒娛樂、教育後人的場地。
全年冬季較冷,夏季涼爽,正在修建汾河濕地公園,將是人們休閒避暑的好去處,可帶動村里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業

村里高君宇烈士故居保存完好,在近年紅色旅遊興盛的大背景下,不少人慕名前來參觀。為使村民脫貧,並發揚革命精神,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發高君宇故居,發展紅色旅遊業。計畫在保持原狀的基礎上把高君宇故居恢復性的興建,擴大地域,然後建設高君宇紀念廣場、黨團、青少年教育基地,以此帶動峰嶺底村的餐飲、住宿以及農家樂特色服務等第三產業,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高君宇故居開發還受到了婁煩縣委、縣政府的肯定和支持,3月26日,籌備工作已全面展開。據了解,婁煩縣委黨校也將遷入高君宇故居,更好的研究一代英烈高君宇。

工業

文物

高君宇故居 ,原高家大院的中院。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院門上懸掛著由彭真同志題寫的“高君宇故居紀念館”木質牌匾。

服務

峰嶺底村健康服務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