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柳鶯

峨眉柳鶯

峨眉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emeiensis):體長11-12厘米,是一種體型小的偏綠色柳鶯。具近黃色的眉紋和灰色的頂紋,腰近綠,兩道翼斑偏黃,三級飛羽色深。下體偏白,頭側及兩脅沾黃。甚似冠紋柳鶯,頭部圖紋較不明顯,暗色的頭側紋較淡而綠,頂紋不如其清晰,耳羽邊緣色深,外側尾羽具零星白色。以鳴聲極易區別。虹膜褐色;上嘴色深,下嘴肉質色;腳粉褐色。

繁殖於亞熱帶闊葉林,高可至海拔1900米。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不時發出輕柔而單調的叫聲。主要以昆蟲為食。分布於緬甸和中國四川、貴州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峨眉柳鶯雌雄羽色相似。上體橄欖綠色,頭頂中央有一不甚明顯的淡黃色中央冠紋,其中尤以前段極不明顯,有時甚至僅隱約可見或缺失,後部冠紋較明顯而且寬闊,顏色亦較黃。中央冠紋兩側有兩條明顯的側冠紋,其側冠紋前部暗綠灰色、後部逐漸變為灰綠色,因而使側冠紋後部顯得較前部暗;眉紋淡黃色長而顯著,從嘴基沿眼上緣向後直達耳覆羽後緣,而眉紋前部從眼前緣開始向嘴基逐漸變細,直至消失,一般不達鼻孔。貫眼紋暗灰綠色,從鼻向後經眼達耳覆羽後緣,其餘耳覆羽和頰淡灰綠色雜有不明顯的淡黃色;眼下有一新月形淡黃色斑,其餘頭側、後頸和頸側暗綠色。
、肩、背暗綠色,腰和尾上覆羽羽緣較淡和為較鮮亮的綠色。翅上小覆羽顏色和腰相似,翅上中覆羽綠黑色,前5枚具近2毫米寬的淡綠黃色尖端,形成明顯的第一道翅斑,翅大覆羽內翈烏黑色,外翈綠黑色而具窄的綠色羽緣,前6枚具寬約2.5毫米的淡黃色尖端,形成相當寬闊的、極為明顯的第二道翅斑;初級覆羽烏黑色具有窄的綠色羽緣。初級飛羽烏黑色,外翈具窄的黃綠色羽緣,次級飛羽烏黑色,外翈羽緣黃綠色,三級飛羽綠黑色,外緣綠色,飛羽內翈具窄的灰白色羽緣。
中央尾羽綠黑色,羽緣淡綠色,特別是基部,其餘尾羽內翈黑色,外翈主要為綠黑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內翈有非常窄的白色羽緣的極不明顯的淡色尖端,外側第二對尾羽內翈具極窄而不明顯的淡色羽緣。下體白色具不明顯的淡黃色條紋,兩脅沾淡灰綠色,尾下覆羽淡黃色。第六和第七枚初級飛羽幾相等長。
上嘴黑色,下嘴淡橙黃色,跗蹠粉灰色。
大小量度:體長100-110毫米;嘴峰♂12.5-12.9毫米,♀12.3毫米;翅♂57.5-59.5毫米,♀58.5毫米;尾♂41.5-44.0毫米,♀42毫米;跗蹠♂18.1-18.3毫米,♀18.1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林下植物發達的亞熱帶山地落葉闊葉林,也見於摻雜有一些針葉林的針闊葉混交林,海撥高度多見在1000-1900米的峨眉山萬年寺、洪椿坪、仙峰寺和華嚴頂之間,冬季可遷至低山和山腳地帶。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不時發出輕柔而單調的叫聲,鳴聲清晰而略活潑的3-4秒的平顫音,似極北柳鶯但與冠紋柳鶯山雀的鳴聲迥然不同。叫聲為輕柔的tu-du-du;tu-du或tu-du-du-di聲,有些似暗綠柳鶯。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繁殖分布局限於四川南部的峨眉山及鄰近的山區森林,東及貴州梵淨山。越冬至緬甸東南部。
峨眉柳鶯分布圖峨眉柳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月下旬至6月末,月關繁殖情況尚未月研究。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僅見於緬甸和中國峨眉山、貴州等地。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稀少,屬珍稀鳥類,應注意保護。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