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黃梔

山黃梔

山黃梔,常綠性灌木或小喬木,別名有梔子花、黃梔子、雀舌花以及林蘭、木單、鮮支、越桃…等,主要是作為造園、造景與推動公共工程時美化環境之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黃梔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茜草目
  • :茜草科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繁植方法,

形態特徵

山黃梔,灌木,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圓柱形,灰色。葉對生,革質,稀為紙質,少為3枚輪生,葉形多樣,通常為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3-25厘米,寬1.5-8厘米,頂端漸尖、驟然長漸尖或短尖而鈍,基部楔形或短尖,兩面常無毛,上面亮綠,下面色較暗;側脈8-15對,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葉柄長0.2-1厘米;托葉膜質。花芳香,通常單朵生於枝頂,花梗長3-5毫米;萼管倒圓錐形或卵形,長8-25毫米,有縱棱,萼檐管形,膨大,頂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30毫米,寬1-4毫米,結果時增長,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黃色,高腳碟狀,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狹圓筒形,長3-5厘米,寬4-6毫米,頂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廣展,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5-4厘米,寬0.6-2.8厘米;花絲極短,花葯線形,長1.5-2.2厘米,伸出;花柱粗厚,長約4.5厘米,柱頭紡錘形,伸出,長1-1.5厘米,寬3-7毫米,子房直徑約3毫米,黃色,平滑。果卵形、近球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黃色或橙紅色,長1.5-7厘米,直徑1.2-2厘米,有翅狀縱棱5-9條,頂部的宿存萼片長達4厘米,寬達6毫米;種子多數,扁,近圓形而稍有稜角,長約3.5毫米,寬約3毫米。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生長環境

耐旱性頗佳的黃梔花,生長適溫範圍為22~28 ℃,適合於高溫濕潤和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環境,植地的土壤以稍帶粘性的壤土為佳。

主要價值

黃梔花是屬於茜草科(Rubiaceae) 、黃梔子屬( Gardenia )的常綠性灌木或小喬木,別名有梔子花、黃梔子、雀舌花以及林蘭、木單、鮮支、越桃…等,種類繁多,近約百種,在我國計有7種,山黃梔則為其中的一種。山黃梔的株乾高約2至4公尺,分布華南中南半島日本台灣,於全台灣低海拔山區的向陽山坡或闊葉樹林中均常見到野生之山黃梔,另於公園、庭園及校園亦常見到以人工栽植者,並適合作為盆栽、盆景及綠籬、庭園之露天栽培。黃梔樹在我國古時即被視作是高經濟性植株,其花果根葉俱有用途,司馬遷著之《史記》貨殖列傳中曾載有「…千畝梔茜,其人與千戶侯等…」之語句,不難想知黃梔樹確屬價值匪淺之作物。現今台灣地區的黃梔花盛產地系以桃園縣之山坡地和彰化縣田尾鄉為主,主要是作為造園、造景與推動公共工程時美化環境之用。
山黃梔的葉片呈對生狀,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先端銳尖,兩面光滑,近於無柄,托葉基部合生成鞘筒狀;於仲春至初夏的3~6月時段開花,花為傘型花序,花形系呈單瓣之貌,乃自細小的枝椏開出白色花朵,為3~4朵腋生或頂生,花瓣則有6枚,單瓣,清香撲鼻,曬乾後尚可當作花茶香料,故頗受園藝界之喜愛,花謝時漸轉為乳黃色,為中國典型香花植物之一;秋、冬時可結成長橢圓形的漿果,果有五棱,果皮成熟後呈橘黃色,常吸引白耳畫眉、綠繡眼、繡眼畫眉和白頭翁等鳥類前來啄食,果實含黃色素(crocin),因得作為黃色染料遂被取名「黃梔」,且可加工製成食用色素,也可供作藥材。山黃梔的花香味,實乃因其蘊涵的benzyl-acetate、linalool-acetate與anthranylic-methylester…等精油成分散發出來的。邇來,以香花植物的花卉製作成花茶、花水備供酌飲浸泡之自然療法甚告風行,而黃梔花正是業者極愛選用的香花植物之一。
山黃梔山黃梔

繁植方法

本性強韌的黃梔花髮根力強,一般的繁殖系以扦插法為主,亦可用播種法及壓條法繁殖。扦插法得在3~4月的春季或9月的初秋季節行之,擇選長約20公分、直徑約1公分,生長良好枝丫,斜插於花床並經妥善遮護,約經一個月便可髮根,俟扦插成活後翌年即可移植本圃;播種法往往於9、10月為之,雖可獲得較多量的子代,但因需等2、3年方會開花,以致除了育種、採種之外不常使用;壓條法則適合於春季俾有較高的成活率,1至2年後植株就可長出茂盛娉婷的花朵,花期完後宜修剪過於叢密雜亂或枯萎零弱的枝條,並於秋、冬季節施行追肥和進行換土,以便促進翌年的蓬髮興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