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礦床成礦系列及找礦方向研究與套用

《山東礦床成礦系列及找礦方向研究與套用》是由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於學峰、張天禎、毛美橋、李大鵬、李洪奎、張尚坤、王虹、郭寶奎、孫偉清、張義江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礦床成礦系列及找礦方向研究與套用
  • 主要完成單位: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
  • 主要完成人:於學峰、張天禎、毛美橋、李大鵬、李洪奎、張尚坤、王虹、郭寶奎、孫偉清、張義江
  • 等級:二等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8-2-53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獲獎序號:20180060
項目摘要
山東是我國礦產資源大省,隨著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資源消耗加快,後備資源明顯不足,亟待通過系統研究區域成礦規律,指導找礦實踐,擴大資源儲量,支撐經濟建設。鑒於已有成礦理論在研究區域成礦規律的局限性,本團隊運用礦床成礦系列這一新思路,系統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預測了找礦靶區,接續的系統調查和勘查發現和探明中大型礦產地10餘處,實現了金、鐵、煤、岩鹽等深部找礦重大突破。重要進展如下:
(1)首次對山東全省中太古代以來形成的近40種礦產進行了礦床成礦系列研究。創建了以地域﹢地質歷史時期﹢主要成礦作用﹢礦種組合為基本結構的礦床成礦系列31個;首次系統編制了全省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礦床成礦系列分布圖。
(2)首次系統研究了山東地殼演化對金、鐵、銅等重要礦產的控制作用,劃分了80個礦床式;依據山東地殼演化旋迴、成礦地質環境及礦床成礦系列的特點,建立了從中太古代遷西期至新生代喜馬拉雅期近30億年的山東省礦床成礦譜系;在國內具有示範借鑑意義。
(3)對重要礦產資源進行了資源潛力評價和預測,並開展深部驗證。通過對成礦系列及成礦譜系分析研究,進行成礦區帶劃分研究,運用地物化綜合信息,圈定了金、鐵、煤等礦產找礦遠景區45個。預測2000米以淺潛在資源量:金礦2500噸、鐵礦50億噸、煤礦140億噸;首次預測2000~3000米金礦潛在資源量為 2000 噸左右。後期本團隊在焦家金礦帶實施了3266m勘查科研深鑽,在3000m深發現厚達25.2m的金礦體,實現了我國金礦深部勘查的重大突破,也驗證了預測資源的可靠性。
(4)創新性地提出了“缺位補位、攻深找盲”找礦新思維,推動實現了金、鐵、煤、岩鹽礦等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通過成礦系列系統研究,基於“缺位補位、攻深找盲”的找礦新思維,梳理了各成礦系列在礦床類型、空間、時代、礦種等方面應當存在而尚未被發現的礦種或礦床類型,建立了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開展了深部預測,並圈定靶區,指導發現中大型礦產地10餘處。其中平邑歸來莊礦田深部新增金資源量20噸,單縣-曹縣煤田探獲煤資源量47億噸,蒼山及東阿地區新增鐵資源量7.8億噸、鄄城及單縣地區探獲岩鹽礦礦石量逾147億噸,累計潛在經濟價值超過4萬億元;同時,相關理論對膠東金礦勘查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016年,由陳毓川、翟裕生、趙鵬大、李廷棟、莫宣學院士及劉敦一、鄧軍教授組成的專家委員會鑑定認為:該成果是運用成礦系列理論進行全時段、多礦種研究取得的新認識和新成果,豐富了成礦理論,創新性引領區域成礦學理論研究與找礦實踐的密切結合,並向世界貢獻我國成礦系列理論研究的獨特經驗。“該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運用成礦系列理論和方法系統研究山東金礦成礦規律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該成果獲得2016年度“全國十大地質科技進展”;通過該項目,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2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