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麻蜥

山地麻蜥

山地麻蜥(學名:Eremias brenchleyi)為蜥蜴科麻蜥屬的爬行動物。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 Guenther)是華北地區一種習見的蜥蜴類動物,以往曾被認為是麗斑麻蜥(E.argus Peter)的一個亞種。有關山地麻蜥外部形態方面觀察研究,在《安徽兩棲爬行動物志》等資料上已有初步報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地麻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有鱗目
  • :蜥蜴科
  • :麻蜥屬
科學分類,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生物研究,物種分布,保護措施,醫療價值,

科學分類

界:動物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 Chordata
綱:爬行 Reptilia
目:有鱗 Squamata
亞目:蜥蜴亞目 Lacertilia
科:蜥蜴科 Lacertidae
屬:麻蜥 Eremias
種:山地麻蜥 E. brenchleyi
英文名:Ordos racerunn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Günther,1872
山地麻蜥山地麻蜥

生活習性

山地麻蜥主要棲息在市郊海拔大於100m的山丘上部及山頂。研究結果表明,山地麻蜥正常密度大約為1隻/100 m2,其數量與山丘土石狀況、植被蓋度及海拔高度有一定關係,與植被類型關係不大。山地麻蜥似乎有一定的“護洞”行為。主食昆蟲蜘蛛,春季食物生態位寬度大於秋季,食物生態位重疊度為0.61。

繁殖方式

性比變化較大,出蟄仞期和冬眠前期雄多雌少;而5~10月份期間,性比接近1。幼體至成體發育期間,雄性生長快於雌性;但成年期後,雌性頭體部分的生長快於雄性,可能與懷卵有關。山地麻蜥種群可分為4個年齡組,個體數量比約為幼年:亞成年:成年A:成年B≈1.8:1.9:3.1:1,但成體與非成體的數量比約為1.2:1,應屬於穩定型種群。個體自然壽命約為5.5~6周年。人類干擾是山地麻蜥種群下降的原因之一。

生物研究

1997年3月到1998年8月,在徐州市近郊的牛頭山對山地麻蜥的繁殖生態進行了研究。3~7月為繁殖期,其中4~5月為交配產卵盛期。雌雄性比為1∶1.6。從交配到產卵為26天。卵白色、革質、橢圓形。長徑平均為1.37(1.23~1.53)cm,短徑平均為0.86(0.7~1.06)cm,卵重平均為0.6(0.4~0.85)g。每窩平均產卵4.1(3~5)枚,孵化期為50天,初孵出的小麻蜥尾端為藍綠色,有金屬光澤,1個月後逐步消失。
山地麻蜥山地麻蜥

物種分布

山地麻蜥分布於蒙古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等地,主要棲息於岩石裸露的礫質山坡以及長有稀疏的荊蒿雜草和闊葉樹。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蒙古,夏、秋季捕捉。

保護措施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醫療價值

藥名:山地麻蜥
來源:為蜥蜴科動物山地麻蜥的乾燥全體。
功效:活血散瘀 、軟堅散結、 鎮驚安神。
主治:治跌打損傷,或臟腑瘀血停留,治癭瘤瘰癧。治羊癇風,羊癲風
性味歸經:辛、鹹,溫。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 煎湯,1一2隻。
別名:華北麻蜥(《中國藥用動物志》)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捉後捏死,以鐵絲從頭部串起,烘乾或曬乾。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生藥材鑑定:藥材鑑別:乾燥全體長約10厘米左右,頭部呈三角形,四肢向後彎曲,背部灰褐色,可見數行縱走的斑點。腹部呈灰白色,有的個體後肢內側呈肉粉色。鱗面光滑,橫行排列。尾細長,容易斷落。氣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