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西峽說

屈原故里西峽說

關於屈原出生地,目前學界仍有較大分歧。中國屈原學會會長方銘發表文章稱,屈原生活的戰國正值劇烈動盪的時代,楚國由於受到秦國的壓迫,疆土不斷東移,導致楚國的都城和楚國貴族的食邑也一再變化,而屈原一生,更是處於不斷的顛沛流離中。由於資料的匱乏,我們無法準確判定屈原的出生地。 自古及今,凡是屈原生活過的地方,不但存在大量的與屈原有關的傳說,還保存有大量與屈原有關的遺蹟。屈原的傳說給了後人把握屈原靈魂的鑰匙,而屈原的遺蹟則既帶給我們還原屈原、懷念屈原、崇敬屈原的寄託,又是讓屈原活在當下的物質依據。

屈原故里在中國有河南西峽和湖北秭歸兩種說法。與其他名人故里爭奪一樣,兩地為爭奪屈原故里這塊“金字招牌”各自為戰。近年來,河南西峽通過成立屈原文化研究機構、挖掘屈原文化資源、修復屈原文化遺存遺址,加大屈原文化對外推介;湖北秭歸則傾力打造屈原故里景區、屈原紀念館等。

西峽地處古秦楚交界,是屈原文化主要遺存地和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楚文化遺存眾多,屈原“扣馬諫王”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現有屈原崗、屈原祠、屈原碑碣等重要的屈原文化遺存及與屈原文化有關的白羽城、楚長城、秦楚丹陽古戰場等楚文化重要遺址。

西峽當地文物、歷史保存了大量與屈原事跡相關的物質遺存和非物質遺存,及有關西峽歷代文獻記載,種種證據充分說明,西峽作為屈原故里之說是可信的。

西峽與屈原關係,屈原崗由來,屈原祠,端午習俗,經典欣賞,參考論文和書籍,

西峽與屈原關係

西峽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生活過的地方,屈原在西峽的歷史遺存,特別是屈原岡的歷史遺蹟,更使西峽與屈原及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緊密聯繫在一起。關於西峽屈原文化,專家學者的意見主要集中在:
屈原故里西峽說
1.屈原曾流放漢北,流放地在南陽西峽。屈原曾在楚懷王時期流放過楚漢北,即相當於今天的西峽、淅川、內鄉等。根據學者的研究,屈原這次被放逐,實際上只是與楚王“疏離”。屈原的《抽思》:“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好女夸佳麗兮,片半獨處此異域。”即多年闊別的故鄉,雖然美景如故,但是心情卻有著進入外鄉的感覺。
2.屈原曾經掌管丹淅,南陽西峽是屈原的施政地。屈原曾經掌管丹淅。王逸注《楚辭》:“屈原與楚同姓,仕於懷王,為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3.懷王伐秦,屈原竭力勸阻,西峽是屈原扣馬而諫地。根據明嘉靖《南陽府志》、清康熙《內鄉縣誌》、清屈原岡碑文記載,屈原岡原名勸王岡,相傳屈原在此勸阻楚懷王伐秦,懷王不聽,導致丹陽戰敗,兵敗後楚懷王返回此岡,仰天長嘆,悔不聽屈原的勸告,後人稱此岡為屈原岡。
4.屈原始祖在丹淅,南陽是屈原故里,有學者主張西峽是屈原出生地。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據學者研究,屈原所說的“伯庸”不是其父輩,而是指屈姓的始祖,即見於《世本》和《史記·楚世家》的句亶王“熊伯康”,或者“熊毋康”、“熊無康”。根據歷史事實,句亶應該在丹淅境內。專家普遍認為,丹淅地區關於楚國昭、屈、景三姓的記載,西峽地區屈姓自然村的普遍存在以及秦楚大戰的發生地,大量楚國貴族墓葬的發現,都說明屈原祖籍及出生地與南陽的密切關係。
5.西峽是屈原作品的重要創作地。學者普遍認為,屈原流放漢北,創作了《抽思》;在回到祖籍地創作了《天問》,在丹陽之戰後創作了《國殤》。
6.西峽屈原廟是中國最早的屈原廟。《後漢書·延篤傳》:延篤“遭黨事禁錮,卒於家,鄉里圖其形於屈原之廟”。延篤,字叔堅,南陽人。生年不詳,卒於漢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後漢書·延篤傳》關於南陽屈原廟的記載,是已知見於正史的最早的關於屈原紀念建築的記錄,這說明最遲在東漢,南陽已建立了屈原廟。

屈原崗由來

《後漢書·延篤傳》記載,延篤“遭黨事禁錮,卒於家鄉。鄉人圖其形於屈原之廟”。延篤,字叔堅,南陽犨(chōu)人。生年不詳,卒與漢桓帝永康元年(一六七年)。
屈原故里西峽說
明成化《內鄉縣誌》:內鄉縣境圖有屈原崗。明成化《內鄉縣誌》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沃頖修,胡莊纂。
明嘉靖《南陽府志》:內鄉縣有屈原岡(今西峽縣)——三閭大夫扣馬諫懷王。明嘉靖《南陽府志》是明代時任南陽知府楊應奎於嘉靖七年(1528年)纂修,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張霈增補,舉人葉珠作序,嘉靖三十三年(1545年)成書刊行。
明代詩人李蓘《屈原崗》詩詞:“靈修何到此,古蹟問應難。試向高崗想,將無是屈原。”李蓘(1531—1609),明代後期較著名南陽詩人。
清康熙《內鄉縣誌》卷一曰:“屈原崗在(內鄉)縣北六十里,昔楚懷王興師伐秦,為秦兵所擊,敗北歸楚至此地,追念屈原亟呼之,後人因以名其地。蓋《史記》所載大破楚師于丹析時也”。清康熙《內鄉縣誌》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寶鼎望修,高佑釲撰。
清內鄉縣113任知事邱銘勛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撰寫屈原崗碑文:“古中鄉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東見。夫土脈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橫亘,為秦楚往來通衢。土人告余曰:“此屈原崗也”。夫屈原歷今幾千百年矣!當時仕楚為三閭大夫,陳諫懷王,不聽其言,憂鬱而去。其後,楚為秦擊,敗北而歸,道經此崗,浩然長嘆曰:“使用三閭大夫言,當無今日!”·······碑文記載,相傳戰國時張儀出使楚國,離間楚國和齊國關係,許諾將商於600里土地送還給楚國,後來秦國背割地之盟,楚懷王一怒之下,不顧三閭大夫屈原的再三諫阻,親自率兵伐秦,結果敗北,行至一土崗想起屈原,仰天哀嘆,悔不聽屈原的勸阻,後人稱此崗為屈原崗。

屈原祠

屈原祠:現位於屈原崗國小後院。有三座各三間的明清建築風格磚木結構瓦房,東為關帝廟,中為娘娘廟,西為屈原祠。
屈原故里西峽說
屈原祠內中堂牆壁鑲有清戊寅年(1878年)內鄉縣96任知事高袖海題寫的石碑文,石碑正中豎寫:“楚三閭大夫屈子神位”。左右兩側鑲刻有對聯,上聯為:“清節表三閭想當年芷澤行吟香草空餘騷客賦”;下聯為:“忠魂昭一代悵今日菊潭奉祀落英猶是楚臣餐”;橫批為:“清忠一世”。西山牆又鑲石碑載:“此屈夫子祠也,據屈夫子祠肇建於關帝廟東邊,渺焉,斗室不堪容膝,鄉人士爰改建於茲,規模極欲其合法,棟宇力求其宏暢,庶有以慰夫子在天之偉大忠魂於既祗,申屈拜者亦得以進退周旋而無憾也。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吉日。”從碑文中可得,屈原祠原建於關帝廟東邊,創修時間無考。
屈原祠文物主要有:明朝“犀牛望月”門墩、“八仙過海”洗輿用具等;清朝“二龍戲珠”碑碣、功德碑等文物50餘件,祠內牆壁、木樑上、木門上存有楚風格壁畫。

端午習俗

西峽槲葉包的粽子西峽槲葉包的粽子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西峽地處豫鄂陝省交界處,秦楚文化交匯,境內有屈原岡文化遺址,長期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地域文化的積澱,西峽縣端午的習俗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古樸之風。
屈原岡位於西峽縣城東20餘里,霄山腳下,是一道橫貫東西的山岡,山岡上立有清宣統三年(1911年)的石碑,上刻“屈原岡”三個大字,碑上端刻有“地以人傳”四個小字,屈原岡上還有屈原祠、屈原廟和屈原石牌等文化遺存。據傳,當年楚懷王聽信讒言,出兵伐秦道經此岡,屈原在此力諫楚王不要孤軍伐秦,楚王不聽屈原忠諫,結果楚王伐秦損兵折將,兵敗又經過此岡悔不聽屈原勸諫……後人為紀念屈原,就把當年屈原攔車勸阻楚懷王的山岡,命名為屈原岡。
也許受屈原文化的影響,西峽縣端午節的習俗別具特色外,並且在西峽縣還要過五月初五和五月十五兩個端午,俗稱“小端午”和“大端午”。
食粽子、雞蛋、熟蒜瓣。古人為紀念屈原,將包好的粽子和蒸好的糖糕投入河內餵魚,以免它們吞食屈原的軀體。在西峽五月端午的早晨家家都要吃糯米粽子,雞蛋和熟蒜瓣。粽子一般是前一天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江南地區包粽子一般用蘆葦葉、竹筍葉等,而西峽一般用當地盛產一種稱為“槲葉”的樹葉。據《中國樹木志》記載,該樹叫“槲櫟”或“槲樹”,落葉喬木,葉子橢圓形,邊緣有波狀的齒,生長於山地陽坡闊葉林和松櫟林中,深根性,耐旱,抗風、抗煙、抗病蟲能力強;種仁可釀酒,葉可飼養柞蠶。當地人上山采來“槲葉”,用水一煮,再用清水洗淨,就可包粽子,用“槲葉”包的粽子別一番山林的清香。也有在粽子裡放豆子和紅棗的。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些雞蛋,最好是些鹹雞蛋,據說吃了粽子鍋里煮的雞蛋,夏天不生瘡,不頭痛。當地人認為吃熟蒜瓣有去體內百毒之效。
門庭插艾蒿、菖蒲。在西峽端午早晨,家家起早灑掃庭院,把所有的門戶都插上艾和菖蒲。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艾草能避各種邪氣,“菖蒲”被稱為“斬妖劍”。據說,唐代的魏徵夢中斬蛟龍,用得就是菖蒲劍,插艾、插菖蒲,由以求辟邪免災,健康平安之意。端午那天西峽農家都要采大量的艾,除一部分插門窗外,剩餘的留下自用。艾是一種草本藥物,具有較強的殺菌能力,而五月五日採得艾療效最好。農家常用燃燒的艾,驅趕蚊蟲,身上騷癢或有皮膚病什麼的,用艾熬水洗澡,也很快就會見效。
小孩佩帶香囊,頸、腕系五色線。俗話說“過了五月端,才把單身穿”,過去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各種毒蟲和蚊子、蛇開始活動。(現在地球變暖,熱天提前了)用各種彩色布塊做成辣椒、茄子、葫蘆、菱角、雞心、小布人以及各種小動物形狀,內裝各種香料的香囊,讓小孩配戴在胸前,再在小孩頸、腕繫上五色花線,以避汗味和蚊蟲,能辟邪驅瘴氣。在西峽小孩頸、腕系的五色花線,要繫到農曆“六月六”,“六月六”那天把五色花線解下丟在路邊和溝渠里,據說那樣小孩在野外玩耍可以不被蛇咬。
到河裡洗手臉、喝雄黃酒。端午的早晨,男女老少到河邊或池塘邊洗手臉,據說可預防眼疾。中午喝雄黃酒,民間相信雄黃酒能解五毒(即蛇、蠍、蜈蚣、壁虎、蜘蛛之毒)和辟邪鬼,並把杯底沉澱的雄黃和成糊狀,塗抹在小孩七竅等處,以防毒蟲叮咬和鑽入體內。
送扇子。在西峽凡新嫁的姑娘,娘家於是日送去衣料、手巾、扇子等物,俗稱“送扇子”,而新嫁的女兒則於“六月六”這日,帶著西瓜、啤酒等夏用之物回娘家看望父母,俗稱“看夏”。
祭拜屈原。在西峽端午這天,屈原岡方圓百里的人們,紛紛帶著粽子糖果等祭品到屈原祠祭拜屈原,永遠緬懷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經典欣賞

屈原崗序
屈原故里西峽說
邱銘勛
古中鄉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東見。夫土脈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橫亘,為秦楚往來通衢。土人告余曰:“此屈原崗也”。夫屈原歷今幾千百年矣!當時仕楚為三閭大夫,陳諫懷王,不聽其言,憂鬱而去。其後,楚為秦擊,敗北而歸,道經此崗,浩然長嘆曰:“使用三閭大夫言,當無今日!”此只片時愧悔耳,遑計後人之崇之,慕之,為之名崗哉!然士君子不得志於時,遊歷所及,或登高以抒嘯,或臨流以寫懷,好事者每撫其遺蹟,表章闡揚,一寄高山景仰之慕,況屈原之進諫王前,忠忱如揭者歟!又嘗見天壤間通都大邑多藉賢豪以為之生色,往往一人一事,其名跡有數處,大都作傳記者,遇庸流必略而不述,遇名流則爭書以為已光;即偶而釣游之所,猶將附會之,以慕高躅,而托其遐想。如縣南有富春山,相傳為嚴子陵垂釣處;考諸浙東又有富春山,子陵釣台亦存焉。時更世易,皆恍惚渺茫,不可窮詰,然人猶樂道之不置。若是崗也,乃以爾時追憶亟呼屈原者,再而後之人因重其人,遂名其地至今。使登臨此崗者,猶若耳有所聞而心有所感,肅然穆然,怡然曠然,直似與當年楚君追念之情形,神往而如通聲欬。縱屈原之遺風餘韻,俱已衰歇,不可仿佛,而獨有此崗焉,以存其名。謂非片言中要,雖不見信於當時,猶足興起於後世歟!然則世之懷才君子,思見用而屢遭擯斥者,其亦藉此自慰焉!
是為序。
大清宣統三年

參考論文和書籍

黃震雲《屈原的故里與藉家》光明日報2013年2月18日15版
姚小鷗《西峽、楚史與屈原》光明日報2013年2月18日15版
黃崇浩《屈原出生於南陽說》中州學刊1998年第5期
黃崇浩《屈原出生於南陽說新證》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張俊偉《屈原:南陽誦歌》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年8月第1版
張俊偉《解讀端午節》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4年4月第1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