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三角洲

尼羅河三角洲

尼羅河三角洲是由尼羅河幹流進入埃及北部後在開羅附近散開匯入地中海形成的。它以開羅為頂點,西至亞歷山大港,東到塞德港(Port Said),海岸線綿延230千米,面積約2.4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尼羅河三角洲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人口生理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羅河三角洲
  • 外文名:The Nile Delta
  • 海岸線:230千米
  • 面積:2.4萬平方千米
  • 地理位置:埃及北部
  • 人口:接近4000萬人
  • 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概況簡介,地理位置,形成原因,氣候特徵,環境特徵,地貌沉陷,文物發現,資源保護,

概況簡介

尼羅河三角洲位於埃及北部,臨地中海。由尼羅河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沖積而成。面積2.4萬平方公里。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河網縱橫,渠道密布,集中了埃及全國三分之二的耕地。氣候炎熱乾燥,光照強,水源充足,灌溉農業發達,是世界古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世界長絨棉的主要產地。
尼羅河三角洲的衛星照片尼羅河三角洲的衛星照片
尼羅河三角洲看上去就像一枝蓮花——“尼羅河之花”,從尼羅河谷地伸展出來。蓮花是上埃及的象徵,每到秋季,河面都會被蓮花映紅;紙莎草則是下埃及的象徵,它是古埃及人製作莎草紙的原料。古埃及人想像中的兩位河神,上埃及的 Hap-Reset 和下埃及的 Hap-Meht 就是分別戴著蓮花和紙莎草。而 Hapi ,上下埃及的尼羅河神,則是同時手持蓮花和紙莎草了。

地理位置

尼羅河幹流進入埃及北部後在開羅附近散開匯入地中海,形成了尼羅河三角洲。它以開羅為頂點,西至亞歷山大港,東到塞德港(Port Said),海岸線綿延230千米,面積約2.4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尼羅河三角洲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 在法老時代,這一地區被稱作“下埃及”(“上埃及”是尼羅河谷地)。根據老普林尼的記載,當時尼羅河在進入三角洲以後分成了7條支河,由東向西依次是 Pelusiac, Tanitic, Mendesian, Phatnitic, Sebennytic, Bolbitine 和 Canopic。而現在,由於河道的淤積和變動,三角洲上的主要支河只剩下兩條:西邊的羅賽塔(Rosetta)和東邊的達米耶塔( Damietta)。
尼羅河三角洲的黑土地孕育了埃及7000年的燦爛文明。公元前5000年,日漸乾旱的氣候灼燒著埃及地區豐茂的草原,慢慢地,沙漠取代了草場,遊牧部落不得不聚集到尼羅河沿岸。他們在此定居下來,耕種、捕漁。 在法老建造金字塔之前,埃及人最引以為榮的是豐饒的尼羅河三角洲。地處亞、非、歐邊界,尼羅河三角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是戰場。自古以來,侵略者總是想方設法地控制這片能為他們帶來巨大財富的土地。閃米特人引入駿馬戰車,埃及人用它們擴張自己的王國;希臘人創造了亞歷山大港,同時也帶來古老的文明。

形成原因

三角洲的形態和沉積主要受河流因素(流量、輸沙量)、海洋因素(波浪、潮汐、沿岸流)、氣候、構造因素等的影響,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河流輸沙量、波浪能量和潮流能量三個因素。
因此,國際上一般按照動力過程把三角洲劃分為三大類型,即以河流作用為主、波浪作用為主和潮流作用為主,它們的典型代表分別為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鳥足狀三角洲),法國的羅納河三角洲(弧形三角洲)和恆河三角洲(三角港、汊道)。介於其間的三角洲則具有相應的中間形態。但由於自然界中上述三個因素的組合十分複雜,許多三角洲尚難歸納到上述分類系統中去。例如,按照動力過程,黃河現代三角洲應屬以河流作用為主的三角洲,但由於黃河河口段河道遷移頻繁,三角洲大部分海岸已受到波浪作用改造,三角洲形態具有雛形鳥足狀和扇形的複合形態。長江三角洲由於潮流作用較強,其形態也具有河流作用為主及潮流作用為主的複合型。珠江三角洲是多條河流沉積的複合型三角洲,因潮流作用較強,又具有潮流作用為主的三角洲的一些特徵。
河流搬運大量的沉積物作為建造三角洲的物質基礎,即進行三角洲的沉積,而海洋動力又對其進行侵蝕作用。所以三角洲的發育類型受河流攜帶的泥沙在河口的收支平衡狀態控制,大致有6種情況:
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
(1)堆積小於侵蝕時,河流搬運來的大量泥沙被海洋動力帶走,不能形成三角洲。例如,中國錢塘江徑流量大,攜帶泥沙少,又地處強潮區,因此江口沒有三角洲發育。
(2)堆積基本等於侵蝕時,河流和海洋動力強度大致相同,可形成過渡型(或穩定型)三角洲。如中國遼河口的灣頂三角洲。
(3)堆積略大於侵蝕時,由於河流攜帶泥沙量的增加,可形成三角灣形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就屬此類型。在全新世中期的冰後期海平面上升並侵入長江口內,當時長江為一溺谷型河口灣。距今2000年以來,長江泥沙量增多,逐漸形成現在的長江三角洲。
(4)堆積大於侵蝕時,形成的三角洲稱尖嘴狀三角洲。如義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這些三角洲形成在開闊的海岸帶河流作用在河口地區雖仍占優勢,但海洋作用也較強,所有泥沙入海後被風浪沖刷掀帶向外擴散,雖然還有剩餘,但不足以形成向海伸出的水下堆積體,僅沿河口水流兩側流速減緩處形成河口沙嘴。
(5)當堆積遠大於侵蝕時,可形成扇形三角洲,中國的灤河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屬此類型。
(6)當堆積遠遠大於侵蝕時,可形成鳥足形三角洲,例如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氣候特徵

尼羅河三角洲是尼羅河流進地中海所形成的扇形沖積平原,它孕育了埃及數千年的燦爛文明。這裡土地肥沃,風景秀美,雖然面積僅占埃及國土面積的約3%,卻聚集了埃及近一半的人口。千百年來,都是尼羅河水自南向北悠悠流淌,穿越整個埃及,把綠色和富庶一路撒向三角洲地帶,最後才融入地中海。如果地中海海水增多,溢出的海水將反向衝擊水量豐沛的尼羅河,兩股水流的碰撞勢必釀成可怕的悲劇。
尼羅河三角洲上生活的須浮鷗尼羅河三角洲上生活的須浮鷗
尼羅河三角洲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乾燥少雨。通常年降水只有100至200毫米,而且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七八月間平均氣溫約為30℃,最高可達48℃左右;冬季氣溫通常在5~10℃之間。
聯合國發表了《2007/2008年人類發展報告》,強調氣候變化正以空前的規模威脅著人類。與世界各國一樣,這一報告也成為埃及媒體關注的焦點,一些報刊注意到了氣候變暖對埃及本國及中東地區帶來的隱患。
美國和埃及的科學家預測,全球變暖正在使注入地中海的水量不斷增加,到本世紀末,地中海海平面將上升0.3至1米,屆時,與地中海近在咫尺的尼羅河三角洲,將被傾瀉而來的地中海海水淹成一片澤國,埃及將因此遭受不可想像的洪澇之災。
埃及著名的環境專家曼姆杜哈在接受電視記者採訪時說,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將在60或70年時間內發生的事情,地中海海面上升的高度將決定洪災的嚴重程度。曼姆杜哈預測說,以地中海海面上升幾十厘米計算,尼羅河三角洲將至少有140萬費丹(埃及土地面積單位,1費丹約合6.3市畝)的地方遭到滅頂之災,這一數字占埃及全部600多萬費丹可耕地的25%。
另據世界銀行公布的一份材料,地中海海面如果上升1米,尼羅河三角洲的1/3就將被吞沒,1/10的埃及人將背井離鄉,被迫另覓生存之地。沒有尼羅河三角洲,埃及就少了一個大糧倉,食物供應鏈必將發生斷裂,因為埃及農作物,包括小麥、大米、長絨棉、香蕉、橘子、甘蔗等,一半都產自尼羅河三角洲。有專家稱,尼羅河三角洲“生態系統獨特脆弱”,一旦發生洪災,很難預測將會產生多么駭人的結果和影響。
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
實際上,從上個世紀開始,氣候變暖對地中海的影響已初露端倪:海面每年上升約2.03厘米,埃及瀕臨地中海的部分海岸線被海水吞噬。現在,科學家們的分析和預測向人們敲響了警鐘。曼姆杜哈和他領導的7人研究小組正在制訂一個可行性應對方案,並提出了國內治理和國際合作相結合等措施。
埃及政府也正在積極行動起來。環境部長馬吉德說,埃及正在準備出台一個“國家戰略研究項目”,以尋求適應氣候變化的方法。環境部的環境學家穆罕默德·沙哈維表示,政府正在尋找“環境脆弱度指數,以測定最脆弱地區”。他還說:“埃及正在盡力保護海岸地區,人們也在積極尋求世界的幫助。”
離地中海最近的亞歷山大市地方政府已撥款3億美元,用來在海濱建造混凝土防海牆,同時加固堤岸,以保護地中海沿岸海灘免遭海水的侵蝕。

環境特徵

尼羅河三角洲發源於赤道多雨區,水量豐富而又穩定。但在流出高原,進入盆地後,由於地勢極其平坦,水流異常緩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滯了水流前進,在低緯乾燥地區的陽光照射下蒸發強烈,從而損耗了巨額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白尼羅河在與青尼羅河會合處的年平均流量為每秒890立方米,大約是青尼羅河的一半。尼羅河下游 水量主要來自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索巴特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其中以青尼羅河為最重要。索巴特河是白尼羅河支流,它於5月開始漲水,最高水位出現在11月,此時索巴特河水位高於白尼羅河,頂托後者而使其倒灌,從而加強了白尼羅河上游水量的蒸發。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上游處於熱帶山地多雨區,水源豐富。由於降水有強烈鮮明的
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
有定期泛濫的特點,在蘇丹北部通常5月即開始漲水,8月達到最高水位,以後水位逐漸下降,1至5月為低水位。雖然洪水是有規律發生的,但是水量及漲潮的時間變化很大。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青尼羅河阿特巴拉河,這兩條河的水
源來自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季節性暴雨。尼羅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衣索比亞高原提供的,其餘的水來自東非高原湖。洪水到來時,會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後,又會留下一層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規律和利用兩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來,尼羅河河谷一直是棉田連綿、稻花飄香。在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夾持中,蜿蜒的尼羅河猶如一條綠色的走廓,充滿著無限的生機。
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
季節性,河水流量的年內變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開始漲水,接著即迅猛持續上漲,至9月初達到高峰。在此期間,它也會使白尼羅河形成倒灌。11月至12月水位下落,以後即是枯水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及每秒100立方米,約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1/60。阿特巴拉河也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由於位置偏北,雨量更為集中,加上其流域面積小,所以流量變化更大。冬季斷流,河床成為一連串小湖泊。 尼羅河幹流的洪水於6月到喀士穆,9月達到最高水位。開羅於10月出現最大洪峰。總計尼羅河的全部水量有60%來自青尼羅河,32%來自白尼羅河,8%來自阿特巴拉河。洪水期青尼羅河占68%,阿特巴拉河占22%,白尼羅河占10%;枯水期白尼羅河占83%,青尼羅河占17%。

地貌沉陷

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部的沉陷。速率,可能的原因及後果摘要魚新世河謊樞及海相沉積物堆積於尼羅罰三角獅采北盤緣的地塹狀構造中。包括曼蘇措瑚塞得港和蘇伊±運河北段的三角洲這一部分。自約500年前來,一直以高達0.5厘米,年的速率迅速沉降著。證降至少使尼筍河的四條主要支流轉向韭澆經這一地區。到20年時,諼地區持壤下和海面上升的共同效應將可能俺沒三角北部平原的丈部分地區,沿海地區的沉積絢輸入園亞斯文高垌的建立而急劇減少,由此引起的連續下沉的影啊報可能是巨大的,特別是對於塞得港甚至向內陸方向發展直至曼蘇臘捌以南地區。
做為東地中海的主要沉積中心,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的形狀在全新世時期有顯著的變化並將迅速的演化。三角洲平原北部邊緣的地質演化極大地受到下列相互作用困素的控制;全球性海面波動,氣候變化(影響尼羅河的流量和輸沙量),向東流動的地中海沿岸流及近岸流的侵蝕效應,始於壬朝之前的人類活動以及新構造運動。長期以來,尼羅河諸支流河道的遷移,一直影響著三角洲的形態及目前已處於埋藏狀態的晚第四紀沉積物的相分布的基本格局。近來有些人做了有關地層,岩石學及大量鑽孔岩心剖面的放射性年齡的調查。岩心研究提供了年代地層依據,並據此詳細地解釋了那些一直影響著三角洲發育的全新世變化。
同時,這些岩心還被用來確定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以來三角洲北東邊緣的海岸線及舌狀三角洲的遷移,並蠍示出三角淵東北部分的岸絨在過去5000年裡向北推進了50公里(平均速率大約1米/年)。在這篇研究報告中,筆者解釋了全新世時期三角洲平原東北部分相對於海面的沉降速率,並評價了這種沉降運動的可能的原因及後果。一般地說,三角洲下沉在於其沉積物的負載,均衡調整性遷移,鬆散沉積物的斷裂塑性變形起的破壞及壓實作用。幾位調查者已暗示了尼羅河三角洲的下沉並特別指鵬沿海地區晚第四紀沉積相的向北變深的特點,而筆者則集中注意了新構造活動在三角洲邊緣下沉中的可能的作用。
研究區環繞著曼蘇臘湖,從尼羅河杜姆亞特支流以西向東擴展到提納灣以南的三角1最東端。曼蘇臘湖是一個大部分湖區水深僅1~2米的三角洲淺瀉溺。在美國國立博物館鑽探計畫的兩次實施過程中,共完成了3個連續鑽孔(孔深0~60米);1985年9~10月:7孔,1987年4~5月:83孔。此外,從其它來源獲得的該地區67個鑽孔的岩性錄井資料被用作參考以加強地下(地層)對比。
科學家們獲得了各鑽孔的沉積物組構資料及大約170個放射性碳數據。尼羅河三角洲東北地區美國國立博物館鑽孔及其它鑽孔孔點陣圖,研究區內過去的四條主要尼羅河支流見右上角的小插圖綜台性地層剖面,顯示全新世河流相海相沉積覆於更新世末期(2萬年前)一全新世初期(約8000年前)的海侵砂之上。當海水推進並越過過去暴露於地襲的大陸架和外三角洲邊緣時,海侵砂就沉積下來。海水的這一南侵過程,使得沿岸瀛及渡浪的侵蝕作用改造了最初是作為分選差的尼羅河沖積物而存在的較老沉積(上更新統),並轉而構成了新的海侵砂在岩心中,這一砂沉積是橄欖灰色的,厚度2--25米,[口粗砂,很典型地含有潮閫貝類(主要是軟體)化石。岩心的海侵砂之上的冗積物厚度從小於5米到5米左右。這些沉積形成於早全新世直至現代,主要是深橄樹色的泥,屬於前三角洲,王角溯前綣和富含有機物的沼澤及瀉湖相。源自沿海地區的砂(晚全新世)存在於很多岩心的上部,在那些具有最完整的沉識相序的鑽孔中,全新世地層超過60部分是前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緣泥質沉積,全新世泥質沉積的基底是穿時的,其代表性時段是約7800--6500年前。
全新世時期該地區的沉積速率高速6厘米/年等厚圖和深達海侵診頂部的橫剖面圖顯示,全新世泥質沉積的最厚部位在地貌上幾乎與曼蘇臘湖和位於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要稍小一些的湖一低地鹽稠區(高于海平面不足米)的位置一致。塞得港和蘇伊士運河北段恰位於那些全新世最厚沉積區中的一個之上等厚度圖證宴了研究區為一具有特殊厚度的全新世沉積的,菱形(邊緣為北東北西向)似地塹構造。此外—線顯示了在杜姆亞特岬角有一個全新世沉積超過3米的孤立的小橢圓形凹陷。一個隱伏的背斜(上覆薄的全新世沉積)從這個岬加和杜姆亞特市向南西延艇。
尼羅河三角洲曼蘇臘湖地區橫封面,顯示了晚更新世晚期一早全新。世海侵砂(點狀者)的埋藏格局。剖面位置見圖右側的綜合性岩石地層資料顯示了研區內的主要沉積相的二部分。大約距今7500年的河流一海相泥的基底構成了本研究中計算沉降量的年代地層標誌面根據一系列經放射性碳測年的岩心剖面,可以算出與海面相對的地面下沉速率。最厚的全新世沉積即意味著最大的下沉速率。在這類計算中
,很難區分出均衡位移導致的沉陷所引起的迅速沉積物質的壓實作用(壓縮/脫水)所造成的沉降。正如那些晚更新世褐色的沖積型硬粘土層所表明的,壓實作用確實存在手前全新世沉積物之中。細粒質全新世泥(前三角洲瀉湖沼澤濕地)的物理特性的測量,顯示它們是低度固結的低強度的。曼蘇臘湖面之下的全新世厚層剖面的鑽孔表明,該處的稠度與從該湖以南,以北地區取出的泥相同。至於三角淵環境中的特別容易被壓實的泥炭層,其厚度在尼羅河三角洲北東地區正在研究的任何一個剖面中均小於總厚度的工作廈內已獲得的有用資料表明,不同地點全新世沉積單元的不同程度的壓實作用,不能用以解釋全新世混質沉積厚度的明顯的區域性變化。海面變化是進行下沉量計算時的一個重要因素。經放射性碳測年的全新世泥的基底(7800--6500年前)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近似的時間層。可將該層(平均年齡距今7500年)與其所在的深度(低於由綜合性全球海面曲線所確定的當時的海平面位置)加以對比。對於一條這樣的曲線說來,這一泥層基底應在現代海面以下24米處,並意味著平均沉降速率約0.35厘米/年(50米的厚度減去全球海面變化給定的下限位置24米,等於26米,此即相當於7503年以來當地的地面垂直沉。
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

文物發現

尼羅河三角洲發現神秘埃及法老巨石頭像
2008年10月10日左右,埃及考古人員在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塔拉巴斯塔地區發現一尊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巨石頭像,頭像高76厘米、重達1噸。據塔拉巴斯塔古蹟發掘部主任納斯夫介紹,在塔拉巴斯塔地區應該有一座拉美西斯二世晚年時期建造的神廟,頭像的發現說明整個神廟的發掘工作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學者對古埃及著名法老王埃赫那吞的遺骨進行了研究,發現他身上有很多令人難以理解的“突變”,而這些突變導致他的身體出現很多與地球人不同之處。有人因此甚至懷疑,這位3300多年前的古埃及統治者,即使不是“外星人”,也是“外星人”試驗的產物。
形象怪異:不用化妝就能演外星人
埃赫那吞法老大約公元前1379—1362年在位,是古埃及歷史上最著名的統治者之一,也是與“豔后”克婁帕特拉齊名的涅菲蒂蒂王后的丈夫,而戴面具的著名的圖坦卡蒙法老很可能就是他的兒子。埃赫那吞因實施宗教改革而聞名於世,而他奇異的身形幾千年後也成為世人研究的課題。 根據同時代人的描述,埃赫那吞的身體極其與眾不同——他有一張長臉,帶著蛇的表情;腦袋像圓圓的卵,後腦勺還強烈後伸;顱腔的容量非常之大,相當於普通人的一倍半;此外,他還有蜘蛛爪一樣的手指、鴨蹼一樣腳掌和女人一樣豐滿的胸部、肥大的臀部。如此形象的人如果生活在今
天,不化妝就可在科幻片中扮演外星人。 這樣的描述未必不帶有歪曲成分,但很多方面卻與事實相符。例如,1907年發現的遺骨就顯示,他確實長著一顆大而圓、腦勺後伸的頭。儘管學者們至今仍無法百分之百地確定遺骨就屬於埃赫那吞,但他們至少能夠肯定一點,即在石棺中發現的這具遺骨確實是人類的。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
為病所擾:學者猜測可能患多種疾病
埃赫那吞的“奇形怪狀”引起了美國埃及古物學家唐納德?雷德福的興趣,他說:“我被這個圓圓的頭骨完全震驚了。”於是,他決定組織人手對這位古埃及統治者進行仔細研究。不久前召開的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一年一度的歷史人物病史研討會上,學者們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雷德福和來自耶魯大學歐文?布拉維曼教授都認為,埃赫那吞長成這個樣子,很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根據他的發現,埃赫那吞很可能飽受數種疾病之苦,例如:馬凡氏綜合徵導致四肢和臉型加長、手指長得像蜘蛛爪; 而克蘭費爾特氏綜合徵促使機體過度產生雌性荷爾蒙,導致長出像女人一樣的乳房;費羅利克氏綜合症導致脂肪沉澱長像女人那樣肥大的腰身。至於他的頭又圓又向後伸展,則與兒時頭骨生長過程有關。
互相矛盾:“雌化”法老男性能力超強
但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如果布拉維曼教授的結論正確,那么就可以斷定埃赫那吞是個“病秧子”——如果各項綜合徵結合在一起,埃赫那吞不但會成為陽痿患者,而且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子嗣,但這與歷史記載的情況根本不符。
歷史資料證明,這位法老王的情況完全是另一個樣子——擁有女人一樣胸部和臀部的他,同時也擁有巨大的男性生殖器官,後宮更是妻妾成群,其中包括兩位“正印”妻子。此外,他還養育了很多子女,僅美麗的涅菲蒂蒂就為他生了六個女兒;圖坦卡蒙是他和另外一位妻子希亞所生。 有趣的是,圖坦卡蒙和父親一樣,也長著女人一樣的身形,而埃赫那吞的兩個女兒,則長著和父親一樣的腦袋。
“雌化”法老男性能力超強“雌化”法老男性能力超強
外星來客:天狼星人試驗產物
不明飛行物(飛碟)探索者也對埃赫那吞外貌之謎另有解釋。他們認為,古埃及人崇拜天狼星,而正是來自天狼星的外星人的生殖試驗,導致了埃赫那吞身上突變的產生。
當然,外星人不會與地球居民發生性關係,“他們”很可能採取“人工授精”的方式,將自己的遺傳物質注入人類女性的生殖細胞內,就像現代科學家進行人與動物的交叉生殖試驗一樣。
“雌化”法老是否是外星人試驗導致“雌化”法老是否是外星人試驗導致
發現法老時期村落
尼羅河三角洲地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的埃及考古隊最近發現了一個公元前1085~950年“後法老時代”的村落,面積約1費丹(約合4200㎡)。這是埃及首次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發現法老時代的村落。
當地的文物局長說,這次在達喀蘭斯附近共發現了7家住戶的遺址,每家有5~7間房子,住房用土坯砌成,排成一排。在房中發現了一些大件陶器、用沙石製成的石磨、儲糧倉等。另外還發現了一個用紙莎草制草蓆的工廠、一些已經腐爛的小麥、大麥、大豆和大量的護身符、辟邪物、神像、獅身人面像蜣螂等。

資源保護

金黃的沙海覆蓋著整個埃及大地,尼羅河猶如一條墨綠色的緞帶縱穿而過,在地中海入海處,沖積出一片肥沃的綠洲。尼羅河三角洲的黑土地孕育了埃及7000年的燦爛文明。公元前5000年,日漸乾旱的氣候灼燒著埃及地區豐茂的草原,慢慢地,沙漠取代了草場,遊牧部落不得不聚集到尼羅河沿岸。他們在此定居下來,耕種、捕漁。
尼羅河三角洲的城市建設尼羅河三角洲的城市建設
在法老建造金字塔之前,埃及人最引以為容的是豐饒的尼羅河三角洲。地處亞、非、歐邊界,尼羅河三角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是戰場。自古以來,侵略者總是想方設法地控制這片能為他們帶來巨大財富的土地。閃米特人引入駿馬和戰車,埃及人用它們擴張自己的王國;希臘人創造了亞歷山大港,同時也帶來古老的文明。
三角洲上的戰鬥是如何保護水土資源。150年前,埃及擁有500萬英畝的耕地和500萬人口,現在耕地有700萬英畝,而人口數量卻一躍升至6000萬。差不多每9個月,就增長100萬。距開羅600英里的亞斯文大壩,阻擋著泛濫的洪水,同時也截住了尼羅河水帶來的淤泥。缺乏新的沉積物來填補,加上海水的侵蝕,三角洲逐年下陷。這個過程是傾斜的,東北邊偏低,每年下沉5mm,西北面3mm。下陷的後果是土地鹽鹼化,並進一步影響到陸地淡水資源。 開羅的經濟和城市擴張,將數百平方英里的富饒土地封存於水泥道路之下。人類製造的化學廢物滲入湖泊與河流,危及漁業和飲用水。自公元前332年,被希臘人占領,既而作為糧倉歸順羅馬,尼羅
河三角洲又先後被利比亞努比亞、土耳其、法國、英國侵占。然而這些都未能磨滅它的輝煌。這一次面臨自身的挑戰--人口增長、土地流失、環境污染,三角洲是否能再次幸免於難呢?
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
ANKH--古埃及人用來描繪生命的符號,組合起來象一把鑰匙,但也許更象是埃及文明的分布圖:筆直一條的是尼羅河,被分隔開的東、西部分象徵“每一天的誕生和太陽的隕落”,而中間的“環”就是尼羅河三角洲。這片綠洲養育著埃及75%的民眾。古埃及人稱它為“kemet”,意思是“黑色的土地”。現代人並沒有珍視它的價值,在開羅你隨處可見,黑土地的“木乃伊”--磚塊。
用泥土燒制磚塊比城市的擴張更加可怕。這些磚的原料都是最肥沃的土壤。有些農民甚至挖去耕地的表層,賣給磚塊製造商。如此一來,高處土壤里的化學廢物將流失到被掘低的耕地里,破壞土壤的成分。
儘管埃及政府已頒布法令,禁止類似事件發生,但似乎並不奏效。人們在數錢的時候,並沒有考慮一塊磚可孕育多少種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