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共產黨

尼泊爾共產黨

尼泊爾共產黨(簡稱“尼共”),1940年代末在印度成立,致力於開展反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鬥爭。由於國際國內因素的影響,1960年代末,尼泊爾共產黨開始了大的分化組合,經過多次分分合合,形成了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簡稱“尼共(聯)”)、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毛主義)(簡稱“尼聯共(毛)”)、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簡稱“尼共(毛)”)等眾多政黨。

2018年5月17日,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和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宣布正式合併,成立尼泊爾共產黨。

截至2019年1月,尼泊爾共產黨指導思想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以社會主義為導向的人民多黨民主。現任聯合主席為尼總理、原尼共(聯)主席卡·普·夏爾馬·奧利(K P Sharma Oli)和原尼共(毛中心)主席普什帕·卡邁勒·達哈爾(普拉昌達)(Puspa Kamal Dahal“Prachanda”)。

基本介紹

兩黨統一,早期歷史,組織機構,發展歷史,意識形態,路線調整,基本政策,再度執政,毛主義,簡介,興起,回歸政治主流,兩次掌權,團結中心,

兩黨統一

2018年2月19日,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和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領導人簽署協定,兩黨將統一為新的“尼泊爾共產黨”。
據悉,尼共(聯)和尼共(毛)的領導人經過多輪談判,最終於19日晚間簽署協定,確定將兩党進行統一合併。該協定共有七項條款,包括確認統一後的政黨命名為“尼泊爾共產黨(CPN)”,並確立 “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統一後尼泊爾共產黨的指導原則等內容。
協定中並沒有明確統一後的尼泊爾共產黨由誰來領導,據了解雙方領導人原則上同意共同擔任政黨主席,並且輪流主持相關會議。鑒於統一後新政黨成立中央委員會、常委會和政治局等相關內容都沒有正式明確,所以19日達成的七點共識目前僅僅被視為“統一的初級基礎”。
2018年5月17日,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和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宣布正式合併,成立尼泊爾共產黨。
兩黨在加德滿都市政大廳舉行會議,再次確認了今年2月兩黨達成的共識:新黨的名字為尼泊爾共產黨,指導思想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尼泊爾共產黨將實行聯合領導體制(雙主席制),規定尼共(聯)長期使用的黨徽——太陽圖案為新黨的標誌。
新的尼泊爾共產黨成立了秘書處,一共9人,由兩黨重要領導人組成,包括原尼共(聯)主席奧利、原尼共(毛中心)主席普拉昌達。尼共(聯)的波卡雷爾出任總書記一職,尼共(毛中心)的什雷斯塔擔任黨的新聞發言人。黨的常務委員會共有43人,黨的中央委員會共441人。
在正式宣布合併之前,奧利和普拉昌達宣布各自領導的政黨解散,並一同前往尼泊爾選舉委員會為新黨註冊。
現為尼泊爾總理的奧利當天在出席一個紀念集會時表示,今天註冊成立的新黨對尼泊爾未來是個“好兆頭”。
尼泊爾中國研究中心主席雷格米教授告訴新華社記者說,這兩個共產黨政黨兌現承諾,最終合併,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好事情,傳遞了正面和積極的信息。不過,雷格米也指出,歷史上尼泊爾共產黨政黨分分合合,新的尼泊爾共產黨在保持內部團結等方面還面臨諸多挑戰。

早期歷史

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簡稱尼共(聯)或尼共(聯合馬列)。作為尼共(聯)成立之前的組成成分之一的尼共(馬列)在1978年建黨初期處於地下狀態,80年代發展成為半地下狀態的最大的全國性政黨,黨員人數為16000多人,主要在下層人民中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和組織能力。1991年尼共(馬)和尼共(馬列)合併組成尼共(聯),1993年12月尼共(阿瑪蒂亞)又併入該黨,從而使得該黨人數從37000人增至40000人。1999年尼共(聯)大選失敗後,力量仍然不減。目前尼共(聯)有積極黨員8萬人,一般黨員30萬人,仍在全國60%的縣、市議會中占多數,掌握著全國多數地方各級政府。該黨在全國75個縣都有自己嚴密的基層組織,並且擁有婦女、青年等各種民眾組織。尼共(聯)主要在農村、城市各階層特別是農民和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而其中知識分子則占到全體黨員的1/3。

組織機構

1991年尼共(聯)成立後在尼共各派中力量最強,其組織機構設定也最為嚴密、規範。尼共(聯)按照民主集中制設定自己的機構。全國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機構,每五年召開一次,負責通過黨的綱領、路線和方針。由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中央委員會、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和中央審計委員會。中央委員會由43名委員和12名候補委員組成,並選舉產生常務委員會負責黨的日常工作。目前尼共(聯)共有13名常委,2名候補委員,總書記是馬·庫·尼帕爾。尼共(聯)在全國75個縣的65個縣中設有縣委,10個縣設有地委。其外圍民眾組織則包括全尼農民組織、全尼青年組織、全尼婦女組織、全尼民族獨立學生會和全尼工會組織,共約160多萬成員。

發展歷史

在尼共(聯)成立之前,尼共各派於1990年組成左翼陣線,並同尼泊爾大會黨一起結束了30多年來由國王領導的無黨派評議會制度,建立了“議會多黨民主制度”。在推動尼泊爾民主運動發展的過程中,共產主義思想在尼泊爾民眾中的影響力有所增強,共產黨人的政治地位也不斷上升。
曼·莫漢·阿迪卡里曼·莫漢·阿迪卡里
1991年尼共(聯)成立後在第一次“多黨民主”選舉中得票率便為28%,共獲得下院 205個席位中的 69席和上院 60個席位中的16席,成為議會中最大的反對黨。
1994年該黨在中期選舉中得票率上升至 30.85%,獲 88席(比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尼泊爾大會黨的83席還多5席),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並上台執政,時任尼共(聯)主席的曼·莫漢·阿迪卡里出任首相。
1995年在議會不信任投票中失敗下野後,尼共(聯)於1997年在尼議會補缺選舉中再獲3席,憑藉90席的第一大黨優勢地位聯合民族民主黨、工農黨和親善黨再次組成新政府並執政至1997年10月。
1998年3月,以尼共(聯)前中央常委巴·德·高湯姆為首的46名議員宣布退黨,另外成立了以薩普拉丹為主席、以高湯姆為總書記的尼共(馬列),45%的議員、50%的中央委員、56%的地方各級政府領導、30%的地方幹部以及20%的黨員被分裂出去,從而使尼共(聯)失去了議會第一大黨地位。此次分裂還給尼共參加1999年5月全國新一屆議會選舉帶來很大影響。尼共(馬列)參加競選,一席未獲。而尼共(聯)也僅獲68席,成為議會第二大黨,尼共(聯)總書記尼帕爾也因此成為議會反對黨領袖。這次組織的分裂,是冷戰結束以來尼共所遭受的一次最沉重的打擊。儘管遭受組織分裂和大選失利的打擊,尼共(聯)仍在全國60%的縣、市議會中占多數,在全國仍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在認識到分裂後果的嚴重性後,尼共(聯)、尼共(馬列)於2001年就兩黨聯合問題舉行多次會談,並最終於2002年2月再次合併,正式取消尼共(馬列)稱謂和選舉標誌(尼帕爾仍擔任總書記),尼共(聯)也再次走向團結和統一。
2002年6月,尼議會第一大黨大會黨分裂,至此,從民眾基礎、基層組織、工作經驗和黨性黨紀方面來說,尼共(聯)都堪稱尼泊爾第一大黨,成為尼政壇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引起國內外關注。尼泊爾國王也對尼共十分重視,曾多次召見其領導人徵求意見,共議國事。然而,隨著尼泊爾國內政局發生變化,尼共(聯)的政治地位和組織力量再次受到嚴重衝擊。
2005年2月,尼泊爾新任國王賈南德拉宣布親政,並將尼共(聯)總書記尼帕爾等九位中央領導人軟禁。尼共(聯)與大會黨一起再次走上爭取民主權利的鬥爭道路。
2018年5月17日,尼泊爾最主要的兩個左派政黨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和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宣布正式合併。

意識形態

冷戰結束後,面對國內外新形勢的發展,尼共(聯)在思想理論上進行了調整。在吸取蘇東劇變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尼共(聯)抓住冷戰後尼泊爾國內民主化浪潮的時機,客觀判斷尼泊爾國內的種種矛盾,與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極左思潮和極右思潮劃清界限,致力於團結和聯合所有左翼進步力量,通過合法的議會鬥爭壯大自己的力量,領導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馬達夫·庫馬爾·尼帕爾馬達夫·庫馬爾·尼帕爾
1993年,尼共(聯)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討論了該黨今後的行動綱領,表示將恪守有益於尼泊爾勞動人民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信念和原則,拋棄傳統陳舊思想和教條主義;面對當今世界的現實和國家的客觀形勢,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尼泊爾當前的實際進一步結合起來,尋找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追隨別人搞出的某種僵化模式。尼共(聯)認為,當代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是工業無產階級的指導原則,而且也是農民的社會解放和民族獨立的指導思想。尼共(聯)總書記尼帕爾認為,目前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中存在著兩種錯誤潮流,一種是極左思潮,另一種是右傾思潮。尼共(毛)是極左思潮的代表,其他組織則代表右傾思潮。右傾思潮的表現形式是崇外思想、崇大會黨或者崇王室。尼共(聯)不支持任何思潮,而將以自己的方式向人們介紹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基於尼泊爾社會所處的階段和各種矛盾的分析,尼共(聯)認為當前尼泊爾仍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封建主義官僚資產階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仍然是共產主義政黨的主要敵人,尼共(聯)同這些反動力量之間以及這些反動力量與人民、民族之間的矛盾是當前尼泊爾社會的基本矛盾。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民主革命具有必要性。但馬克思主義並不把某一種鬥爭形式作為革命鬥爭的惟一、最終形式,無產階級領導的尼共(聯)肩負著領導人民民主革命的重任,並且只有在領導工農聯盟基礎上團結廣大的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全國愛國和民主力量,才能推動尼泊爾的共產主義運動,使尼泊爾社會朝著徹底變革的方向發展。
冷戰結束後,尼共(聯)開始從蘇東劇變中吸取經驗教訓,認為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艱難時期,尼共(聯)應該結合當前國際共運形勢和尼泊爾國情探索新的社會主義道路。1991年尼共(聯)成立後逐漸調整方針、政策,反對“僅受思想上的鼓舞而不顧尼泊爾社會實際情況急於走向社會主義的不適宜的做法”,認為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實現方式並不只有武裝鬥爭這一種途徑,革命者應注意巧妙地利用所有鬥爭方式。1998年尼共(聯)在該黨的六大上再次宣稱,必須在鞏固人民民主制度的基礎上逐漸過渡到社會主義,並進一步實現共產主義的奮鬥目標。而要鞏固人民民主政權需要三個基本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集中消滅舊制度的剝削壓迫殘餘;第二階段,在新生產關係的基礎上社會各個領域中的物質、思想的發展階段;第三階段,為過渡到社會主義作好思想上、物質上的準備。而實現所有這一切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不能採取為了急於過渡到社會主義不顧新生的社會或制度還很脆弱,還沒有站穩腳跟就急於邁步的做法。
尼共(聯)認為,蘇聯解體之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遭受了挫折。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瓦解,也給世界上所有的共產黨都造成了影響。在這些衝擊和影響下,有些國家的共產黨自行解散了,有些則放棄了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另一些共產黨則還沒有從這些劇變中吸取應有的教訓,繼續堅持極左思潮和路線。在目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艱難時期,如何採取正確立場和方針路線,則成為尼共(聯)面臨的重大問題。因此,尼共(聯)應根據國內外目前形勢的變化發展,客觀地估價自己的思想行動,並立志繼續探索自己前進的路子。
尼共曾在實行君主立憲還是廢除君主制度的問題上出現各種分歧,1990年尼共各派組成左翼聯合陣線後統一了思想認識,主張把馬克思主義同尼泊爾實際相結合,並在考慮尼泊爾絕大多數人民意願的思想基礎上,接受在憲法中確立尼泊爾的君主立憲制度,並在這一框架下努力爭得儘可能多的民主。這種組織和思想上的統一,使得尼共發揮了自己應有的積極作用,在民眾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91年尼共(聯)成立後,主張在變化了的國內外形勢下,提倡“人民的多黨民主主義”並不斷對其加以發展、豐富和鞏固。尼共(聯)主張所有政黨在憲法範圍內有相互和平競爭的自由;定期舉行自由、中立與和平的大選;實行在立法會議上獲多數票的政黨組建政府,獲票少的政黨為反對黨的制度。
在多黨制問題上,尼共(聯)主張實行多黨競爭制。尼共(聯)認為,在階級存在的社會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職業,必然會有各式各樣的政黨。共產黨是無產階級、勞動階級的黨,是把馬列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黨,但不是所有階級的黨。在無產階級中也會存在信仰各種思想的人或存在對政策、策略問題持不同意見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利用憲法和國家權力實行一黨專政是一種專制主義、極權主義。因此尼共(聯)主張多黨競爭制度,主張讓獲得人民認同和支持的政黨和個人行使國家權力。
2005年2月,尼泊爾新任國王賈南德拉宣布親政,並軟禁尼共(聯)總書記尼帕爾等九位中央領導人後,尼共(聯)隨即召開中央秘密會議,推選出新的代總書記並通過了一項政治決議——《新形勢下尼共(聯)的任務》,強烈譴責國王的這種反人民違憲行為,認為國王這種做法篡奪了一個立憲君主從來不可能有的,也是當今憲法沒有授予的行政權。而國王解散四黨聯合政府,成立由自己領導的政府的做法實際上剝奪了人民的自主權,把自己變成了專制主義君主。“

路線調整

尼共(聯)宣稱,本黨代表尼泊爾無產階級,保護工人、農民、婦女、青年、學生、知識分子、民族資本家、商人及所有勞動階層和愛國民主力量的利益。黨的目標是建立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指導路線是馬列主義,並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中吸取經驗。1998年尼共(聯)六大通過的政治綱領再次重申,尼共(聯)是尼泊爾無產階級、勞動階級的政黨,保護所有勞動階級和愛國民主力量的利益。該黨總書記尼帕爾也指出,尼共(聯)不是改良主義黨,也不是社會民主黨,而是主張徹底變革的革命的馬列主義政黨。
在尼共(聯)成立之前,尼共(馬列)認為尼泊爾社會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階級、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同人民之間的矛盾。因此黨的政治任務就是消滅君主政體和專制主義勢力,從而實現民主。日前尼泊爾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工人、農民、城市貧民、中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愛國力量和民主階層共同反對帝國主義、擴張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大革命階級和階層的人民民主專政的革命,而農民革命則是革命的核心。1991年尼共(馬列)和尼共(馬)合併成立尼共(聯)後宣稱黨的最低目標是通過走人民多黨民主的道路,解決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基本矛盾,實現新民主主義,即爭取國家自由、富裕和進步,結束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尼共(聯)將建立“多黨人民民主制度”,把為過渡到社會主義準備條件當作自己的近期鬥爭目標,把建立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長遠和最終目標。
尼共(聯)黨章規定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該黨宣稱恪守有益於尼泊爾勞動人民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信念和原則,並拋棄傳統陳舊思想和教條主義,客觀分析當今世界的現實和國家的新形勢,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尼泊爾當前的實際進一步結合起來,尋找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追隨別人搞出的某種僵化模式,從而找到一條尼泊爾式的真正民主和社會主義道路。該黨還將目前在尼實行多黨競爭和“人民的多黨民主主義”作為其黨綱的核心內容,主張實行人民多黨民主制,致力於消滅貧困、物資匾乏以及各種形式的剝削和不平等現象,為建設一個進步、發達、富裕和繁榮的社會而努力。
尼共(聯)宣稱自己的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在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基礎上實行黨的集中領導,反對任何分裂黨的言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尼共(聯)曾有過分裂的教訓,當時黨內的高湯姆—梅納里派曾在是否支持政府簽定《馬哈卡利河條約》問題上向總書記尼帕爾發難並公開指責尼帕爾奉行“投降主義”,導致尼共(聯)黨內派別分歧和矛盾的公開化以及1998年尼共(聯)的分裂,嚴重削弱了黨的戰鬥力。針對這一歷史教訓,尼共(聯)總書記尼帕爾在參加2004年北京亞洲政黨會議時指出,尼共(聯)所有黨員都要發揚黨的優良傳統,貫徹黨的“六大”精神,在增強決策的民主化和透明性的基礎上增強黨的可信度,黨員也應堅決服從黨組織集體討論後作出的決定,不能因有不同意見和看法就違反黨的紀律或挑起黨內矛盾和紛爭,要為尼泊爾共產主義事業的利益著想,嚴肅認真地考慮自己的行為,今天的尼共(聯)仍應與企圖分裂的行為進行鬥爭。
尼泊爾共產黨在成立之初主要從事地下活動,而尼政府的鎮壓、分化和瓦解使得尼共面臨種種困難和嚴峻的生存發展危機。在這種形勢下,尼共各派紛紛調整鬥爭策略,決定採取和平鬥爭方式,改變過去一致抵制評議會選舉的做法,參加了1986年全國評議會和1987年地方評議會選舉,提出“參加評議會以摧毀評議會制度”的口號,利用競選旗幟進行政治宣傳,積極開展合法的議會鬥爭以贏得席位,同評議會派進行面對面的鬥爭。隨著國內鬥爭的需要以及對國際問題的分歧淡化,尼共各派逐漸停止了相互指責和攻擊,轉而尋求聯合,最終於1990年成立了尼共七黨左翼聯合陣線,並與尼泊爾大會黨一起迫使國王實行君主立憲的多黨議會制,加入以大會黨為首的聯合政府,成為尼泊爾重要的參政黨。”
尼共(聯)成立後,其領導人認為,革命鬥爭的方式不只一種,革命者應注意巧妙地利用所有鬥爭方式,什麼道路能實現革命目標就走什麼路。因此,應該對代表封建主義、官僚資產階級的大會黨採取既團結又鬥爭的靈活策略;促進和加強左派組織的聯合和團結,探索把所有左派組織的同志吸收到黨內來,一時組織上還不能參加尼共的,也要在實際工作中加以團結,從而確保黨本身和革命事業的發展。尼共(聯)政府1995年下台後開始總結經驗教訓,再次確立了以“議會鬥爭為主,街頭政治為輔”的鬥爭方針和策略,並於1996年以“政府實行錯誤的經濟政策,製造政治動盪,危害和平與安寧”為由提出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儘管1996年不信任案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尼共(聯)繼續高舉愛國民主大旗,調整議會鬥爭方針,加強對黨員進行“‘人民多黨民主’戰略思想”的教育。把工作重心放在做民族民主黨的工作,承認和尊重國王的合法地位及作用,爭取國王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同時,尼共(聯)以“結束經濟和社會剝削,保護人民生活”為口號,利用其嚴密的組織開展了新的一輪政治攻勢,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力。
2005年2月,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宣布親政,並軟禁尼共(聯)中央領導人。面對新形勢和挑戰,尼共(聯)指出,應該根據當前形勢的變化制定新的方針政策,重新部署,改變工作作風、工作方法和組織結構。既要防止“立即走武裝鬥爭道路、建立共和國”等極左思潮和浮躁情緒,又要避免對國王妥協和信任的右傾思想,深入民眾,充分發揮各級組織和黨員的積極性,為推動全國範圍內的反對專制主義鬥爭和爭取人民基本權利的鬥爭作好政治、思想、組織和物質準備。尼共(聯)將反對專制主義的鬥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將街頭示威遊行和集會同各種形式的政治思想鬥爭、理論文化鬥爭結合起來,用黨的新立場與觀點、新政策與策略武裝全黨。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則是動員民眾參加各種運動。比如每個大區、縣可根據本地區形勢,從事張貼標語口號、出版書刊、小區集會等工作。可能的話,還可以搞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和集會、發表聯合聲明、召開記者招待會等。在一些形勢比較寬鬆的地區則可先開展地區性運動,再逐步將運動發展到全國,領導尼泊爾人民通過民主、和平的鬥爭方式走到鬥爭前沿。

基本政策

1993年尼共(聯)五大綱領強調消除貧困、肅貪倡廉、實行土改、廢除土地雙重所有制,將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在平等和社會公正基礎上提高勞動人民、低收入者和落後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了國家經濟發展和民族的利益,尼共(聯)還支持當時的大會黨政府有限度地引進外國資本和先進技術。1994年上台執政後,尼共(聯)根據尼泊爾國內的現實情況推行“人民民主經濟制度”,其基本性質便是“混合經濟”。在這種混合經濟發展模式中,鼓勵在國家經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私營企業的發展,實行市場經濟和經濟自由化。採取各種措施優先考慮人民的實際生活困難、抑制物價上漲、消除貧困和文盲、懲治貪污腐敗以及改善社會治安,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巨觀環境。主張在發展民族經濟和維護民族利益的同時,與世界經濟聯繫起來,謀求與更多的國家或地區發展經貿關係。
1994年尼共(聯)上台執政後,順應民心,高舉民主、改革和發展的大旗,大力宣傳建立多黨民主主義制度,將維護民族利益、推進社會民主化和人民利益放在尼共政府優先考慮的位置。他們還立即著手改革,實施“興我家園”計畫,成立了土地改革委員會,為全國近四千個村莊發放了總額為2400萬美元的鄉村發展專款,並開始試行新的養老金制度,得到基層民眾的廣泛支持。1997年,以尼共(聯)為主的新政府組成之後,尼共(聯)繼續推行改革方案,實行土改、扶貧掃盲和反腐計畫,把維護民族利益、推進社會民主化的工作放在首位,抑制物價上漲,消除貧困和文盲,懲治貪污腐敗,改善社會治安。1998年尼共(聯)召開六大,主張實行人民多黨民主制,致力於消滅尼泊爾的貧困、物資匱乏以及各種形式的剝削和不平等現象,為建設一個進步、發達、富裕和繁榮的社會而努力。
尼共(聯)在野和執政期間,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策略處理同大會黨、民族民主黨和親善黨的關係。1991年尼泊爾大會黨單獨執政後,尼共(聯)成為尼泊爾上下兩院中的主要反對黨,但尼共強調自己的統一戰線思想,認為尼共同大會黨一起推翻了評議會制度,爭得了人民的民主,因此兩黨在維護民主和民族利益以及促進國家發展和建設上有共同的基礎,兩黨仍需進一步維護已獲得的民主成果,共同維護國家的穩定團結,避免黨爭導致民主成果得而復失。”1993尼共(聯)領導人在召開的五大上繼續強調在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前提下,同大會黨政府合作,維護民主,發展尼泊爾的經濟。1994年尼共(聯)上台執政後,在政治上充分尊重王室尊嚴以及王室應享有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各反對黨和他們的意見。在涉及民族權益、民主和人民利益問題上,爭取全體人民、各個階層、各政黨的支持和合作。1997年尼共(聯)為主的新政府上台後,聯盟政策有所調整。尼共(聯)領導人認為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尼共(聯)同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因此尼共(聯)同大會黨之間的矛盾是明顯的,雙方的對立也在擴大。無論是為了在大選中競爭還是為了擴大自身的影響,尼共(聯)同大會黨之間的競爭是主要的。大會黨、民族民主黨和親善黨等政黨維護並代表封建主義、王室利益、官僚資產階級和資本家利益,這將意味著違背人民利益和毀滅性地打擊民主,削弱民族經濟,因此這些政黨並不是尼共(聯)的天然盟友。對此,尼共(聯)必須要站在革命利益的立場上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後再採取行動,避免陷入機會主義之中,對黨的發展和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不利影響。
實行民族團結和統一戰線,推動同其他左翼政黨的聯合。尼共(聯)認為,統一戰線是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的決定性武器。統一戰線的目的是團結各階級、各階層人民反對共同的敵人,在共同目標基礎上把各種不同利益和問題的所有階級和階層組織起來是一門藝術。尼共(聯)統一戰線的工作範圍和具體目標是把所有反對共同敵人的民眾、民主主義力量、愛國力量、民主分子團結起來。2001年6月比蘭德拉國王遇害後,尼泊爾政局動盪,尼泊爾各派政黨均在聚集力量,力求爭取主動。尼共(聯)領導人表示,尼泊爾形勢的發展要求左翼政黨聯合,而尼共(聯)與其他七個派別的左翼政黨在理論、思想和政策綱領上沒有原則區別,因此只要採取實際行動就能促進左翼力量的大聯合。”為此,尼共(聯)提出“聯合起來,共同建設尼泊爾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口號,並且成立談判委員會,與這些左翼政黨討論聯合問題。
隨著蘇東劇變冷戰的結束,尼共(聯)考慮到當前的國際形勢和本身的處境,在對外政策方面不再強調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而是制定符合實際情況、區別不同對象的方針政策。“1991年,尼共(聯)表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不結盟為基礎,強調民族主義;不以國家自由、獨立、尊嚴和主權來乞求外援;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和協定,高舉愛國旗幟,凡涉及尼泊爾主權和領土問題,尼共(聯)都堅持維護民族利益;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基礎上發展同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國家共產黨的關係。“1994年尼共(聯)上台執政後表示將繼續奉行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石的不結盟政策,在平等相待的基礎上,與鄰國保持友好和穩定的關係。強調在對外交往中,維護民族利益是政府的指導原則。不允許思想意識形態干預尼泊爾的外交政策。
尼共(聯)主張在平等和睦及互利基礎上發展同中國共產黨的友好合作關係,促進中尼兩國友好關係的發展,並在西藏、台灣和人權等問題上一貫堅決支持中國。尼共(聯)1994年上台執政後,強調尼中兩國和兩國人民間的傳統友誼,堅決反對達賴分子在尼領土上從事反華活動,並採取有效措施阻止了1995年3月達賴集團發起的“和平進軍西藏”的活動,並表示今後仍將一如既往地為推動政府堅持不允許達賴集團在尼從事反華活動的立場而努力。1999年5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使館後,尼共(聯)中央發表新聞聲明,強烈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南斯拉夫及我駐南使館的暴行。
針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尼共(聯)“七大”指出,隨著蘇聯解體和由此導致的全球力量平衡的變化,美國開始謀取在全球的統治地位。霸權主義政策導致了美國同被壓迫國家以及世界各地反對美國的人民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帝國主義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儘管美國仍企圖保持其單極統治,但世界仍在緩慢地走向多極化。建立地區性組織同大國的政治、經濟強權作鬥爭並增進彼此的合作與交流正日益成為一種趨勢,為此,尼共(聯)號召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建立公正的國際秩序

再度執政

2009年5月3日,尼聯共(毛)在尼共(聯合馬列)等主要盟黨抵制的情況下,在內閣會議上決定解除時任尼軍參謀長卡特瓦爾職務,引發各方強烈反應。尼共(聯合馬列)等盟黨退出政府。亞達夫總統宣布留任被政府解職的尼軍參謀長。4日,尼聯共(毛)主席普拉昌達辭去總理一職。23日,尼共(聯合馬列)領導人馬達夫·庫馬爾·尼帕爾當選總理。25日,尼帕爾宣誓就職。2010年6月30日,尼帕爾總理宣布辭職,尼制憲會議連續舉行16輪總理選舉未果。2011年初,尼各黨修改了選舉規則,尼制憲會議於2月3日舉行總理選舉,尼共(聯合馬列)主席賈拉·納特·卡納爾在尼共(毛主義)支持下當選總理,2月6日宣誓就職。3月4日,尼聯共(毛)選派四名黨員加入新內閣,尼組建聯合政府
賈拉·納特·卡納爾賈拉·納特·卡納爾

毛主義

簡介

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毛主義), 即尼聯共(毛主義),原名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1994年從尼共(團結中心)分離出來後成立。強調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主義為指導思想。1996年2月,在尼中西部邊遠山區發動人民戰爭,走上武裝奪權道路。2001年底,被尼、美政府宣布為恐怖組織。2001年和2003年曾同政府兩次舉行和談。2005年11月,同“七黨聯盟”聯手反對國王。2006年4月反國王獲勝後,同政府舉行多次和談。11月,同政府簽署《全面和平協定》,停止武裝鬥爭。2007年1月,加入臨時議會,回歸政治主流。2008年4月制憲會議選舉後,成為尼第一大黨。2009年1月,與尼共(團結中心-火炬)合併,改為現名。主席普什帕·卡瑪爾·達哈爾·普拉昌達(Puspa Kamal Dahal ‘Prachanda’)。
普拉昌達普拉昌達

興起

1991年,尼共(Mashal-CC)聯合其他3個毛主義政黨和團體,成立了尼泊爾共產黨(團結中心),普拉昌達任總書記。該黨主張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主義為指導,主張實行新民主主義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開展持久的人民戰爭,通過武裝鬥爭奪取政權。
1992年2月,尼共(團結中心)決定開展大規模的民眾運動,並成立了中央行動委員會,聯合其他民主政黨成功地領導了當年4月6日及5月3口發生的全國規模的大罷工。罷工遭到了政府軍的血腥鎮壓,16人死亡,幾十人受傷或致殘。在罷工中,共產黨組織開始分化,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公開支持政府的主張,反對尼共(團結中心)。而尼共(團結中心)也感到,單靠城市鬥爭而不發動農村的民眾運動,不開展持久的人民戰爭,就不能實現人民的願望,也不能將鬥爭引向正確的方向。
但是,尼共(團結中心)成立後不久,內部也開始分化,在革命道路的問題上形成了兩派!“四大”派傾向於非暴力不合作的和平道路,而毛主義派則主張使用暴力來恢復民主。經過兩年半激烈的黨內鬥爭,1994年5月,“四大”派被毛主義派清除出黨,後急速衰落。1995年3月,尼共(團結中心)召開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大會,決定開展符合尼泊爾國情的人民戰爭,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鬥爭道路。其後經過一年的準備,以普拉昌達為首的主流派打出尼共(毛)的旗號,於1996年2月13日宣布開展人民戰爭,效仿秘魯的“光輝道路”游擊隊,爭取奪取全國政權,推翻君主立憲制,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接著,他們進入山地和叢林,開始軍事訓練
尼聯共(毛主義)在形成過程中,還有一支力量,即尼泊爾聯合人民陣線(United People’s Front,簡稱UPF)。該黨在1991年曾是尼泊爾國內的第三大政黨,但在90年代也經歷了多次分裂。1994年,巴布拉姆·巴特拉伊(Baburam Bhattarai)博士帶領UPF中的少數人,參加了當年舉行的議會選舉,結果慘敗,未能贏得一個席位。1996年2月4日,巴特拉伊以聯合人民陣線中央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向當時的德烏帕首相提出了有關“民族主義、民主與民生”的40點要求,要求首相在兩月內給予答覆。首相辦公室同意39條要求,但拒絕接受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政體的要求。巴特拉伊沒等兩個星期的期限結束,就決定加入已開展地下活動的尼聯共(毛主義)。2月13日,他和普拉昌達共舉義旗,聯合宣布發動持久的“人民戰爭”,尼泊爾內戰從此爆發。巴特拉伊1954年出生於尼泊爾廓爾喀縣,1986年取得印度新德里尼赫魯大學區域發展規劃博士學位後回國成為職業政治家。目前,巴特拉伊博士是尼泊爾總理、尼聯共(毛主義)副主席。
尼聯共(毛主義)曾提出這樣的口號:打破種姓差別,男女平等,推翻尼泊爾的君主制。尼聯共(毛主義)反對“尼泊爾封建專制、印度擴張主義、美國擴張主義、蘇聯社會帝國主義、中國修正主義及一切形式的反動主義!”

回歸政治主流

尼聯共(毛主義)以武裝鬥爭占領了尼泊爾大部分地區後,從2004年底開始,對首都加德滿都發起圍攻。2005年2月,賈南德拉國王親政。2006年4月,尼主要政黨組成的“七黨聯盟”與尼聯共(毛主義)聯合發起反國王街頭運動。國王妥協,宣布恢複議會,還政於政黨。5月,議會通過宣言,剝奪國王權力,將“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更名為“尼泊爾政府”。8月,“尼泊爾王國”改稱“尼泊爾”。11月,七黨聯盟政府與尼聯共(毛主義)簽署《全面和平協定》,宣布結束11年的武裝衝突。2007年1月,議會頒布臨時憲法,組建包含尼聯共(毛主義)的臨時議會,尼聯共(毛主義)回歸政治主流。4月,成立包含尼聯共(毛主義)的臨時政府。

兩次掌權

2008年4月,制憲會議選舉順利舉行。尼聯共(毛主義)成為第一大黨。5月,制憲會議首次會議通過決議,宣布建立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廢黜國王。7月,制憲會議分別選舉拉姆·亞達夫、帕拉馬南達·賈阿和蘇巴斯·內姆旺為總統、副總統和制憲會議主席。8月,制憲會議選舉尼聯共(毛主義)主席普拉昌達為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首任總理。成立以尼聯共(毛主義)為首的、包括尼共(聯合馬列)、馬德西人民權利論壇等政黨的聯合政府
巴布拉姆·巴特拉伊巴布拉姆·巴特拉伊
2009年5月3日,尼聯共(毛主義)解除時任尼軍參謀長魯克曼古德·卡特瓦爾的職務,引發各方不滿。尼共(聯合馬列)等黨派退出聯合政府。亞達夫總統宣布留任被政府解職的尼軍參謀長。總統的這一舉動引發尼聯共(毛主義)的抗議,5月4日,尼聯共(毛主義)主席普拉昌達辭去總理職務。
此後,尼聯共(毛主義)對尼共(聯合馬列)主導的尼泊爾政府進行了抵制,而對卡納爾政府採取了支持立場。
2011年8月28日,尼聯共(毛主義)副主席巴布拉姆·巴特拉伊當天在尼泊爾制憲會議舉行的總理選舉中以多數票勝出,當選新一任尼泊爾總理

團結中心

尼泊爾共產黨(團結中心—火炬)在2002年成立,由“尼泊爾共產黨(團結中心)”和“尼泊爾共產黨(火炬)”合併而成。該黨主張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國內問題,建立憲政,反對美國干涉。
2009年1月13日,尼泊爾共產黨(團結中心—火炬)與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合併,組建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毛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