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選自《雨果文集》第11卷的文章,程曾厚譯。本文被選入國中語文教材。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聯軍侵華戰爭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顯赫聲望,讓他為遠征中國所謂的勝利捧場,但雨果,這位正直的作家,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反而代表了人類的良知,在這封信中強烈地譴責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強盜行徑。雨果的難能可貴之處,不僅在於他的立場不是狹隘民族主義,而是民眾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類的角度,他公開斥責政府如強盜一般,顛倒黑白,不以此為恥,反以此為榮;還在於他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他指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這種見解,是非常透徹的。因此,他盛讚中華民族,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憤怒的譴責了侵略者的罪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 外文名:Lettre au capitaine Butler
  • 出處:《雨果文集》第11卷
  • 作者雨果
  • 翻譯:程增厚
  • 相關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
  • 選自: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 
  • 篇數:第7課 
  • 朗讀人陸洋楊波 
  • ISRC:CN-M01-07-332-04
  • ISRC:CN-M01-18-00057 
作者簡介,寫作背景,作品原文,法語原文,譯文,詞語解釋,圓明園,維多利亞女王,拿破崙皇帝,伏爾泰,羅馬鬥獸場,巴黎聖母院,額爾金,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省城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他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時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時出版了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之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之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崙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至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墜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和《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說《“諾曼第”號遇難記》等。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鐘樓怪人》(即《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Cathedal)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等。

寫作背景

法國:這封信寫於1861年,當時正是路易波拿巴在位的法蘭西第二帝國。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1860年英法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清鹹豐六年(1856年)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進犯廣州,挑起這場戰爭。次年英法組成聯軍,12月攻陷廣州。1858年5月英法艦隊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欽差大臣赴天津談判,6月分別與俄、美、英、法四國代表簽訂《天津條約》,11月又在上海簽訂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機於5月間用武力迫簽中俄《璦琿條約》,割去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大片領土。1859年英、法、美藉口換約又派軍艦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軍奮勇抗擊,重創英法艦隊。1860年英法再組聯軍,擴大戰爭。8月英法聯軍二萬五千人由北塘登入,攻陷大沽,進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屬北京市)八里橋擊敗清軍後,直攻北京。鹹豐帝逃往熱河,遺留恭親王奕媾和。10月英法聯軍控制北京城,焚掠圓明園。後奕分別與英法代表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共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帝國主義的蠻橫侵略與清朝封建統治者的妥協投降,使中國繼鴉片戰爭之後又一次大量喪失領土和主權。

作品原文

法語原文

Vous me demandez mon avis, monsieur, sur l'expédition de Chine. Voustrouvez cette expédition honorable et belle, et vous êtes assez bon pour attacher quelque prix à mon sentiment ; selon vous, l'expédition de Chine, faite sous le double pavillon de la reine Victoria et de l'empereur Napoléon,est une gloire à partager entre la France et l'Angleterre, et vous désirez savoir quelle est la quantité d'approbation que je crois pouvoir donner à cette victoire anglaise et française.
雨果此信的手稿雨果此信的手稿
Puisque vous voulez connaître mon avis, le voici :
Il y avait, dans un coin du monde, une merveille du monde : cette merveille s'appelait le palais d'Été. L'art a deux principes, l'idée, quiproduit l'art européen, et la Chimère, qui produit l'art oriental. Le palais d'Été était à l'art chimérique ce que le Parthénon est à l'art idéal. Tout ceque peut enfanter l'imagination d'un peuple presque extrahumain était là. Cen'était pas, comme le Parthénon, une œuvre une et unique ; c'était une sorte d'énorme modèle de la chimère, si la chimère peut avoir un modèle. Imaginez on nesait quelle construction inexprimable, quelque chose comme un édifice lunaire,et vous aurez le palais d'Été. Bâtissez un songe avec du marbre, du jade, du bronze et de la porcelaine, charpentez-le en bois de cèdre, couvrez-le depierreries, drapez-le de soie, faites-le ici sanctuaire, là harem, làcitadelle, mettez-y des dieux, mettez-y des monstres, vernissez-le,émaillez-le, dorez-le, fardez-le, faites construire par des architectes quisoient des poètes les mille et un rêves des mille et une nuits, ajoutez desjardins, des bassins, des jaillissements d'eau et d'écume, des cygnes, desibis, des paons, supposez en un mot une sorte d'éblouissante caverne de la fantaisie humaine ayant une figure de temple et de palais, c'était là cemonument. Il avait fallu, pour le créer, le lent travail des générations. Cetédifice, qui avait l'énormité d'une ville, avait été bâti par les siècles, pourqui ? pour les peuples. Car ce que fait le temps appartient à l'homme. Lesartistes, les poètes, les philosophes, connaissaient le palais d'Été ; Voltaireen parle. On disait : le Parthénon en Grèce, les pyramides en Égypte, leColisée à Rome, Notre-Dame à Paris, le palais d'Été en Orient. Si on ne le voyaitpas, on le rêvait. C'était une sorte d'effrayant chef-d'œuvre inconnu entrevuau loin dans on ne sait quel crépuscule, comme une silhouette de lacivilisation d'Asie sur l'horizon de la civilisation d'Europe.
Cette merveille a disparu. Un jour, deux bandits sont entrés dans lepalais d'Été. L'un a pillé, l'autre a incendié. La victoire peut être une evoleuse, à ce qu'il paraît. Une dévastation en grand du palais d'Été s'estfaite de compte à demi entre les deux vainqueurs. On voit mêlé à tout cela le nom d'Elgin, qui a la propriété fatale de rappeler le Parthénon. Ce qu'on avaitfait au Parthénon, on l'a fait au palais d'Été, plus complètement et mieux, demanière à ne rien laisser. Tous les trésors de toutes nos cathédrales réuniesn'égaleraient pas ce formidable et splendide musée de l'Orient. Il n'y avaitpas seulement là des chefs-d'œuvre d'art, il y avait des entassements d'orfèvrerie. Grand exploit, bonne aubaine. L'un des deux vainqueurs a emplises poches, ce que voyant, l'autre a empli ses coffres ; et l'on est revenu enEurope, bras dessus, bras dessous, en riant. Telle est l'histoire des deuxbandits.
Nous Européens, nous sommes les civilisés, et pour nous les Chinoissont les barbares. Voilà ce que la civilisation a fait à la barbarie.
Devant l'histoire, l'un des deux bandits s'appellera la France, l'autres'appellera l'Angleterre. Mais je proteste, et je vous remercie de m'en donnerl'occasion ! les crimes de ceux qui mènent ne sont pas la faute de ceux quisont menés ; les gouvernements sont quelquefois des bandits, les peuplesjamais.
L'Empire français a empoché la moitié de cette victoire et il étale aujourd'hui, avec une sorte de naïveté de propriétaire, le splendidebric-à-brac du palais d'Été. J'espère qu'un jour viendra où la France, délivréeet nettoyée, renverra ce butin à la Chine spoliée.
En attendant, il y a un vol et deux voleurs. Je le constate.
Telle est, monsieur, la quantité d'approbation que je donne àl'expédition de Chine.
Victor Hugo, lettre au capitaine Butler
Hauteville-House, 25 novembre 1861

譯文

先生,您徵求我對遠征中國的意見。您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多謝您對我的想法予以重視。在您看來,打著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崙皇帝雙重旗號對中國的遠征,是由法國和英國共同分享的光榮,而您想知道,我對英法的這個勝利會給予多少讚譽。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請往下讀吧: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瑯,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為了創建圓明園,曾經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為了各國人民。因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過去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就談起過圓明園。人們常說: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要是說,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這個奇蹟已經消失了。
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從前他們對巴特農神廟怎么乾,現在對圓明園也怎么乾,不同的只是幹得更徹底,更漂亮,以至於蕩然無存。我們把歐洲所有大教堂的財寶加在一起,也許還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那兒不僅僅有藝術珍品,還有大堆的金銀製品。豐功偉績!收穫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
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幹的事情。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不過,我要抗議,感謝您給了我這樣一個抗議的機會。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於人者的過錯;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法蘭西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今天,帝國居然還天真地以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淨淨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現在,我證實,發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
先生,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讚譽。
維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於高城居

詞語解釋

贓物(zāngwù):貪污、受賄、盜竊等非法獲取的財物 。
豐功偉績(fēng gōng wěi jì):偉大的功績。
眼花繚亂(yǎn huā liáo luàn):眼睛看見複雜紛繁的東西而感到迷亂。
驚駭(jīnghài):害怕,恐懼。
箱篋(xiāng qiè):篋:小箱子。箱子。
制裁(zhì cái):用強力管束並處罰。
蕩然無存( dàng rán wú cún):盪:洗滌;蕩然:乾淨的樣子。全都毀壞,消失盡淨。形容東西完全失去,一點沒有留下。
不可名狀 (bù kě míng zhuàng ):名:用語言說出。狀:描繪,形容。不能說出來的。比喻不能夠用語言來形容,描繪的。
瞥見(piē jiàn):一眼看見。
譴責(qiǎn zé):嚴肅申斥。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圓明園

清代名園之一。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為環繞福海的圓明、萬春、長春三園的總稱。周長約十餘公里。鑿湖堆山,種植奇花異木,仿照國內外名勝四十景,有建築物145處。其中除具有獨創形式的庭園建築外,長春園中還有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築群。並利用長廊、牆垣、橋樑與自然景物相聯繫。藝術價值甚高,被譽為“萬園之園”。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園中珍物,並縱火焚毀。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維多利亞女王

亞歷山德里娜·維多利亞(1819~1901),英國女王(1837~1901),印度女皇(1876~1901)。在位期間,英國工商業快速發展,擴大對殖民地的掠奪(這一時期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幾乎享有對世界貿易和工業的壟斷地位;被西方史學家稱為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拿破崙皇帝

指拿破崙三世(1808~1873),即路易·波拿巴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1852~1870)。拿破崙一世之侄。第一帝國崩潰後長期流亡國外。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後回國,12月當選共和國總統。1851年12月發動軍事政變,實行獨裁。次年12月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曾參加克里米亞戰爭,並發動侵略中國、越南、敘利亞和墨西哥的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在色當慘敗被俘。隨之被廢黜。

伏爾泰

伏爾泰(1694~1778)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原名弗朗梭阿·馬利·阿魯埃。曾在教會學校受教育。1717年因寫詩諷刺封建貴族遭逮捕,在獄中創作悲劇《哀狄普斯》,首次署名伏爾泰。1725年再度被捕,出獄後被驅逐出法國。1746年當選為法蘭西語文學院院士。在哲學上,反對笛卡兒的“天賦觀念”與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說,認為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機器;一切觀念都來自感覺;宗教是理性的大敵。主張由開明的君主執政,並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通信》《牛頓哲學原理》《形上學論》《哲學辭典》等。

羅馬鬥獸場

亦稱科洛西姆。古羅馬最大的角斗場。著名的羅馬建築文化古蹟。建於公元70~82年。古羅馬帝國統治者在此以驅使奴隸相互搏鬥或同猛獸搏鬥為娛樂。平面呈橢圓形,長徑188米,短徑156米,四周為看台,外牆高48.5米,分為四層,下三層均為券廊(用拱券支撐的廊),可容觀眾約5萬人。今僅存殘跡。

巴黎聖母院

一譯“巴黎聖母大教堂”。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1163年興建,1250年完成。教堂平面寬約47米,深約125米,可容近萬人。中廳很高,為側廊高(9米多)的3.5倍,聖壇上部當中的尖塔高90米。正面一對塔樓高約60米。是歐洲早期哥特建築與雕刻的主要代表。堂內藏有13至17世紀的許多藝術珍品。

額爾金

小額爾金(1811~1863),指英國布魯斯家族第八代傳人詹姆斯·布魯斯(有別於其父老額爾金托馬斯·布魯斯),英國帝國主義者,因劫掠希臘帕特農神廟和火燒中國圓明園而惡名昭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