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鰩

尖吻鰩

尖吻鰩,學名為Raja tengu ,由Jordan et Fowler在1903年命名,鰩科鰩屬的一種鰩魚。是為深海中小型底層魚類。該物種的產地模式在日本宮城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吻鰩
  • 拉丁學名:Raja tengu (Jordan et Fowler,1903)
  • 別稱:長鼻鰩,天狗老闆鯆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鰩目
  • 亞目:鰩亞目
  • :鰩科
  • :鰩屬
  • 亞屬:長吻亞屬
  • :尖吻鰩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體盤近菱形,前部斜直稍波曲,後部近寬弧形。吻長而尖突;前端擴大翼狀軟骨長約為吻軟骨長的1/2。尾細長,稍平扁,比體盤長稍短;側褶發達。
體盤寬大於體盤長,體盤寬為體盤長的1.3-1.4倍,約為尾長的1.7倍。吻前端狹窄尖突,成魚比幼魚細長;頭長為吻長的1.6-1.8倍,體盤長為吻長的2.5-2.8倍。眼較小,吻長為眼徑的5.2-6.6倍;眼間隔微凹,其寬為眼徑的1.3-1.7倍。鼻瓣寬大,圓形袋蓋狀突出,後緣細裂,伸達口隅,與下頜接觸;鼻間隔後緣圓形凹入,後面具一深溝;後鼻瓣前半部環形突出,形成入水孔。口中大,平橫,稍波曲,齶膜發、達,口前吻長為口寬的2.4-3.0倍。齒細小,近菱形,後緣中央有一向後小尖突,鋪石狀排列;上、下頜齒均外露,每行約32-40齒。噴水孔中大,亞橢圓形,緊位於眼後,其長為眼徑的3/5-4/5,前緣里側具一皮膜,能開閉。鰓孔5個,腹位,前4個大小約等,最後一個較小,弧形排列,第五對鰓孔間距為第三對鰓孔寬的5.5-6.2倍。
眶前、眶上和眶後結刺作半環形排列,雄魚4-7個,雌魚5-10個,前2個較小,眶上的稍大。噴水孔稍后里方有2-3個結刺,與後面結刺有段距離,自胸鰭外角水平距離正中後方,至第一背鰭前方,有1縱列結刺,在較大個體,前部結刺排列不規則,數目和大小,隨性別和大小而異,一般27-34個。兩背鰭之間結刺2個,個別只有1個。極個別較大個體肩區各有1個結刺。尾上結刺較粗大,列成1縱列,雌性成體可增至3行。吻端腹面和吻側腹面具小刺。胸鰭前部外側有不規則排列的小刺。頭後結刺的兩側各有1列黏液孔,每列由若干黏液孔組成。
尖吻鰩
胸鰭前延伸達吻側中部,距吻端有一定距離,外角和里角都圓形。腹鰭中大,外緣分裂很深,前部作足趾狀突出,後緣邊緣具缺刻。雄魚鰭腳寬扁,末端尖突。背鰭2個,同形,幾等大,位於尾後部,前緣與後緣連合,呈半圓形;兩背鰭間距稍小於背鰭基底長。尾鰭上葉低長,起點位於第二背鰭基底後方,與第二背鰭基後緣的間距,約為第二背鰭基的1/4,個別雄魚尾鰭上葉起點,幾與第二背鰭基底後端相連;下葉細微幾近消失。背鰭前尾椎骨46-47。  體背面棕褐色,無斑;腹面淺褐色,邊緣白色或淺灰色;鰓孔、口周圍及吻部淺白色,腹鰭後緣和尾側皮褶深褐色。腹部羅倫管開孔周圍呈黑色。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東海、台灣(東岸海區)、南海
國外分布:日本(東南沿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