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乾曲

《小長乾曲》是唐代詩人崔國輔的作品。這是一首情歌,但作者沒有從相見、歡聚、別離等處落筆,而是緊扣江南水鄉的特點,抓住特定時間、地點、環境、條件,自然而風趣地表現一個青年男子對一名采菱女子的愛慕和追求。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小長乾曲
月暗送湖風,相尋路不通。
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小長乾:屬長乾里,遺址在今南京市南。長乾曲,樂府雜曲歌辭名,內容多寫長乾里一帶江邊女子的生活和情趣。
⑵湖:一作“潮”。
⑶菱歌:采菱之歌。南朝宋鮑照采菱歌》之一:“簫弄澄湘北,菱歌清漢南。”不徹:不盡;本為不盡之意,在這裡是指歌聲時斷時續,經久不息。

白話譯文

月色幽暗湖面吹來徐徐夜風,尋人不見道路曲折宛轉不通。
歌聲悠揚時斷時續經久不息,知道心愛的姑娘就在這塘中。

創作背景

崔國輔是吳郡人,對南京長乾里一帶比較熟悉,因創作《小長乾曲》以表現江南青年男女的愛情。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崔國輔的《小長乾曲》是一首表現古時江南青年男女對愛情執著追求的小詩。全詩風格清新,語言曉暢,於平淡自然中見含蓄委婉,很耐人尋味。
“月暗送湖風”,詩一開頭,即點明時間是夜晚,地點是湖濱。月暗,不是沒有月光,而是月色暗淡;湖風用“送”,帶有舒展、愛撫的感情色彩,切合小伙子此時的感受。因為他很興奮、很歡快,湖風吹到他的身上就顯得特別輕柔,好像大自然特意為他送來的一般。江南水鄉,荷花滿塘,月光幽幽,和風徐徐,都在無語傳遞著浪漫的訊息。這一句五字,勾出了一幅月色朦朧、湖風輕拂的藝術畫面,造成了一種優美而頗具神秘色彩的環境氣氛。
在這富有詩情畫意的水鄉湖濱,一位年輕人,踏著月色,沐著涼風,急忙忙、興沖沖地走著。但是夜色暗淡,道路難辨,走著走著,突然路被隔斷了。“相尋路不通”,側麵點出了菱湖之濱的特點:荷塘滿布,溝渠縱橫,到處有水網相隔。這個小伙子事先並未約會,只因情思驅使,突然想會見自己的戀人。一個“尋”字,傳出了其中訊息,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
正在焦急躊躇之際,優美動聽的菱歌吸引了小伙子的注意,他側耳諦聽,仔細辨別是誰的歌聲。這裡用“不徹”來形容菱歌的時斷時續,經久不息,同時也描摹出歌聲的清脆、響亮。姑娘們用歌聲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憧憬,這歌聲也活現出采菱姑娘那天真活潑、嬌憨可愛的神情。
聽著聽著,小伙子又眉開眼笑了,知道自己的意中人,就在那不遠的荷塘中。“知”字十分傳神,不僅表現了小伙子心情由焦急到喜悅的變化,而且點明小伙子對姑娘了解得非常透,甚至連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非常熟悉。詩寫其知之深,可見其愛之切。
全詩在結構上符合起承轉合的特點。首句以“月暗送湖風”起興,開門見山,交代了事情的大致時間和起因。次句“承”,承接首句,陷入“相尋”卻“路不通”的窘境。三句“轉”,菱歌不停輟,反覆吟唱,進而打破“相尋路不通”的僵局。末句“合”,合攏全詩,發現那人在荷塘邊,豁然開朗。
短短的一首抒情詩,能寫出詩中主人公的形象和思想活動,並有起伏、有波瀾,顯示出層出不窮的藝術效果。若非巧思妙筆,匠心獨運,難以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

名家點評

明代鐘惺譚元春《唐詩歸》:譚云:“唱不徹”比“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深得多,而俗人又只稱彼何也?
清代吳瑞榮《唐詩箋要》:“唱不徹”妙!比“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又是一般情致。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所謂兩處總牽情也。

作者簡介

崔國輔,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吳郡(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進士,官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部。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貶為晉陵(今江蘇常州)司馬。詩以五言絕句著稱。其詩多擬南朝樂府民歌,寫宮閨、田園兒女之情,含思婉轉,風格清新活潑。原有集,已失傳。《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