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海金沙

小葉海金沙

小葉海金沙(學名:Lygodium microphyllum (Cavanilles) R. Brown)是海金沙科、海金沙屬植物。植株蔓攀,高達5-7米。葉軸纖細如銅絲,二回羽狀;羽片多數,相距約7-9厘米,羽片對生於葉軸的距上。不育羽片生於葉軸下部,長圓形。葉脈清晰,三出,小脈2-3回二叉分歧,斜向上。孢子囊穗排列於葉緣,到達先端,5-8對,線形,一般長3-5毫米,最長的達8-10毫米,黃褐色,光滑。

分布於中國、印度南部、緬甸、馬來群島、菲律賓。生長於海拔110-152米的溪邊灌木叢中。

小葉海金沙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有利水滲濕、清熱通淋功效,可治療腎炎,尿路感染, 肝炎等。同時海金沙科植物也是蕨類植物中惟一能以葉軸攀援的,其倒垂的碧綠細枝,婀娜多姿,清雅新奇,是一種少有的懸垂吊掛的盆栽珍品, 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葉海金沙
  • 拉丁學名:Lygodium microphyllum (Cavanilles) R. Brown
  • 別名:轉轉藤、左轉藤、斑鳩窩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真蕨目
  • 海金沙科
  • 海金沙屬
  • :小葉海金沙
  • 命名者及年代: (Cavanilles) R. Brown,1810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 同義學名:Lygodium scandens (L.) Sw.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植株蔓攀,高達5-7米。葉軸纖細如銅絲,二回羽狀;羽片多數,相距約7-9厘米,羽片對生於葉軸的距上,距長2-4毫米,頂端密生紅棕色毛。不育羽片生於葉軸下部,長圓形,長7-8厘米,寬4-7厘米,柄長1-1.2厘米,奇數羽狀,或頂生小羽片有時兩叉,小羽片4對,互生,有2-4毫米長的小柄,柄端有關節,各片相距約8毫米,卵狀三角形、闊披針形或長長圓形,先端鈍,基部較闊,心臟形,近平截或圓形。邊緣有矮鈍齒,或鋸齒不甚明顯。葉脈清晰,三出,小脈2-3回二叉分歧,斜向上,直達鋸齒。葉薄草質,乾後暗黃綠色,兩面光滑。能育羽片長圓形,長8-10厘米,寬4-6厘米,通常奇數羽狀,小羽片的柄長2-4毫米,柄端有關節,9-11片,互生,各片相距7-10毫米,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鈍頭,長1.5-3厘米,寬1.5-2厘米。孢子囊穗排列於葉緣,到達先端,5-8對,線形,一般長3-5毫米,最長的達8-10毫米,黃褐色,光滑。小葉海金沙孢子為輻射對稱,三裂縫,裂縫長度約為孢子半徑的2/3;極面觀鈍三角形,赤道面觀為半圓形或超半圓形。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印度南部、緬甸、馬來群島、菲律賓。在中國分布於福建西部(永定)、台灣(台北)、廣東(惠陽、英德)、香港、海南島西北部及南部(儋州、樂平)、廣西(臨桂、瑤山)、雲南東南部(蒙自、河口)。生長於海拔110-152米的溪邊灌木叢中。

生長習性

孢子萌發:小葉海金沙孢子播種7天左右,孢子自裂縫處開裂,出現原葉體細胞,同時長出假根,為書帶蕨型(Vittaria-type)。
絲狀體:原葉體原始細胞經過連續橫分裂,形成3-10個細胞長的單列絲狀體,隨著生長,絲狀體基部不斷出現假根。絲狀體前段細胞內的葉綠體數量較多,呈鮮綠色,基部的細胞生長到一定時期後葉綠體也開始增多。
片狀體:播種20天左右,絲狀體的頂端細胞縱向分裂,然後左右交替斜向分裂,形成片狀體。
原葉體:播種40天左右,可見有幼原葉體出現。片狀體的前端凹陷形成分生組織,分生組織的分裂使整個幼原葉體前端逐漸變得寬闊。隨著發育,頂端的下陷逐漸加深,使幼原葉體成為明顯的兩側對稱的長條狀心臟形。成熟的原葉體墨綠色,堅韌挺拔,無毛狀體,較厚,生長到後期發育成蝴蝶形,其發育方式為鐵線蕨型(Adiantum-type)。
假根:最初的假根在孢子萌發或絲狀體時期出現,棒狀,起初無葉綠體,壁無顏色,長到一定長度後開始出現葉綠體,隨著生長發育,假根不斷出現。幼原葉體的假根一般長於基部,多呈棒狀直立,有少量葉綠體,假根的壁起初無色,生長一段時間後,開始呈現綠色,黃綠色或黃褐色。成熟原葉體基部和近基部的背腹面都有假根,多且稠密,多呈棕黃色,短的呈棒狀直立,長的發生彎曲。
性器官:播種60天左右,頸卵器開始產生,位於心形原葉體生長點和假根基部之間,一般位於原葉體腹面,每個原葉體上有數個到十幾個不等。未成熟頸卵器呈圓形。精子器位於原葉體邊緣及後半部。精子器近球形,突出於原葉體表面。
胚的發育:播種90天左右可看到從原葉體上長出幼孢子體。小葉海金沙幼孢子體第一葉無拳卷現象,幼孢子體長出後,原葉體仍能繼續發育,幼孢子體生長1個月左右,長出2-3片葉子,原葉體才逐漸枯黃。

繁殖方法

  • 孢子的採集
將帶有孢子的葉片放置於乾淨的塑膠袋中,在乾燥通風的地方使孢子自然散落。約兩周后將孢子收集並除雜置於乾淨的信封中,然後於4℃的冰櫃中保存,以備實驗使用。
  • 培養方法
將成熟孢子置於1.5毫升離心管中,加入無菌水,充分振盪後,4000(轉/分鐘)離心1分鐘,棄上清液,加入5%次氯酸鈉消毒15分鐘,再用無菌水漂洗3遍。
採用MS培養基和土壤兩種方法培養。在超淨台中將孢子懸浮液接到MS培養基上。土壤培養是在培養皿中放入少量泥土,鋪上幾層濾紙,用蒸餾水浸潤濾紙,再把小葉海金沙的孢子均勻地撒在濕潤的濾紙上。
這兩種培養方式的溫光條件相同,溫度25℃,每天光照時長12小時,光照強度為2500勒克斯。
  • 快速繁殖
將小葉海金沙孢子經消毒後分別接種於MS、1/2MS和1/4MS培養基上,其孢子萌發率均在80%以上,但萌發時間比土培時間晚2-3天,幼孢子體的出現也比土培晚15天左右。配子體的發育過程與土培相同。
在上述3種培養基上,孢子萌發後形成原葉體,30天左右長出綠色小球,繼續培養,一些小球體逐漸長大,並形成芽,然後長出小葉片,培養30天后,叢生苗長滿培養基表面。叢生苗分割後可作繼代培養,30天后增殖可達5倍以上。從叢生苗的增殖和生長情況看,以1/4MS培養基的效果最好,1/2MS培養基次之,而MS培養基最次。組培苗的移栽,長有3-4片葉帶假根的孢子體經2-3天煉苗後,用鑷子輕輕夾出,洗淨根部瓊脂後栽於基質(草木灰:細沙=1:1)中,塑膠薄膜覆蓋,濕度保持在90%以上,溫度控制在22-25℃。10天后揭去薄膜,逐漸增強光照,降低濕度,成活率可達90%以上。

主要價值

小葉海金沙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有利水滲濕、清熱通淋功效,可治療腎炎,尿路感染, 肝炎等。同時海金沙科植物也是蕨類植物中惟一能以葉軸攀援的,其倒垂的碧綠細枝,婀娜多姿,清雅新奇,是一種少有的懸垂吊掛的盆栽珍品, 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