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薇

小白薇

小白薇,中藥名。為蘿藦科植物雲南娃兒藤Tylophora yunnanensis Schltr.的根。分布西南及廣西等地。具有舒筋通絡,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風濕骨痛,肝炎,胃潰瘍,小兒麻痹後遺症,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白薇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捩花目
  • :蘿藦科
  • :娃兒藤屬
  • :雲南娃兒藤
  • 分布區域:西南及廣西等地
  • 採集時間:秋、冬季
  • 毒性:小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別名

白龍鬚、白薇、水辣子根、老媽媽針線包、蛇辣子、白藤、娃兒藤、野辣椒、三十六盪、關腰草、沉夭兒、青龍藤、金線包、山辣子、羊角草。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辛,性微溫。

歸經

歸肝、脾經。

功效

舒筋通絡,活血止痛。

主治

用於風濕骨痛,肝炎,胃潰瘍,小兒麻痹後遺症,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痹痛:小白薇12g,老鶴草9g,金剛藤12g,千斤拔12g,常春藤12g。水煎服。
2、治咳嗽氣喘:小白薇、矮茶風、蛇含、腹水草、吉祥草各9g。水煎服。(1-2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小兒麻痹後遺症:(小白薇)乾品1.5g,研末,燉肉吃。另用黃壽丹根4.5g,煮豬骨頭吃。另用地丁3g,黃龍尾6g,五加皮9g,煎服。(《紅河中草藥》)
4、治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疼痛:金錢包根6g,研末,酒送服或水煎加酒為引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5、治蛇傷、蟲咬傷:小白薇9g,水煎服;外用適量,加紅糖搗爛敷傷處。(《雲南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秋、冬季採集,洗淨曬乾。

形態特性

直立半灌木,高約50厘米;須狀根叢生;地上莖不分枝,或極少分枝;莖被短柔毛,節間長3.5-6.5厘米,頂端纏繞狀。葉紙質,卵狀橢圓形,長3-7.5厘米,寬1.5-3.5厘米,頂端鈍,具小尖頭,基部圓形,稀楔形,葉面幾無毛,葉背被微毛;葉脈在葉面扁平,在葉背凸起,側脈每邊約4條;葉柄長3-6毫米,被短柔毛。聚傘花序腋生,長約5厘米,直徑2厘米,著花多朵;花梗纖細絲狀;花小,紫紅色;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外面被微毛,花萼內面基部腺體2齒裂;花冠輻狀,裂片長圓形,具緣毛,內面具疏長柔毛;副花冠裂片隆腫,卵圓狀,貼生於合蕊冠上;花粉塊每室1個,長圓狀,平展;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所組成,無毛;柱頭頂端扁平。蓇葖雙生,披針形,長4-5.5厘米,直徑7毫米,頂端漸尖,無毛;種子頂端具黃白色種毛;種毛長2.5厘米。花期5-8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向陽草地。分布於西南及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

根莖橫臥,呈疙瘩狀,上方有莖殘基,下方簇生多數細長圓柱形根。根表面灰黃色、紅棕色或暗棕色。質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

根含有娃兒藤總鹼,有抗癌作用。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舒筋活血,調經止痛。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肝炎,胃潰瘍,虛癆,惡性瘧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