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濱鷸

小濱鷸

小濱鷸(學名:Calidris minuta):體長約14厘米,嘴短而粗,腿深灰,下體白色,上胸側沾灰,暗色過眼紋模糊,眉紋白。甚似斑胸濱鷸,但腿和嘴略長且嘴端較鈍。春季的鳥具赤褐色的繁殖羽。與繁殖期的紅胸濱鷸區別在於頦及喉白色,上背具乳白色"V"字形帶斑,胸部多深色點斑。

棲息於開闊平原地帶的河流、湖泊、水塘、沼澤等水邊和鄰近濕地。主要啄食水生昆蟲、昆蟲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常在水邊淺水處涉水啄食。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西伯利亞、往東到楚科奇半島。越冬於非洲、波斯灣、紅海、裏海和亞洲南部。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緬甸。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相關報導,

形態特徵

小濱鷸夏羽頭頂淡栗色,具黑褐色縱紋,眉紋白色,有時雜有淡栗色,眼先暗色。耳羽綴有淡栗色;頭側和後頸淡栗色而具褐色縱紋。黑色,羽緣栗色,翕的兩側各有一條乳白色線。肩部羽毛中央黑色,外緣栗色,而邊緣灰白色。三級飛羽褐色,羽緣淡栗色。翅上覆羽和內側初級覆羽淡褐色,尖端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基部也為白色,共同形成翅上的白色翅帶。腰中央、尾上覆羽和尾黑褐色,腰的兩側白色,尾的兩側灰色。下體頦、喉基本上為白色,上胸和頸側淡栗色,具暗褐色條紋或斑點,其餘下體白色。冬羽上體和胸褐灰色,其餘下體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黑色。
幼鳥頭頂淡栗色,具褐色縱紋。眉紋白色,眼先暗色,耳羽綴有淡栗色。後頸灰色和淺栗色。翕部羽毛中心黑色,外緣棕紅色。翕兩側羽毛邊緣白色,在翕背上形成一顯著的白色V形斑。肩黑色,羽緣栗色,尖端白色,在肩背形成平行的白色線。三級飛羽暗褐色,羽緣栗色。翅上覆羽褐色。具皮黃色或栗色羽緣。下體白色,胸側綴有橙皮黃色,具黑褐色縱紋。
大小量度:體重21-27克,體長120-160毫米;嘴峰16-20毫米;翅80-102毫米,尾37-44毫米;跗蹠19-23毫米。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平原地帶的河流、湖泊、水塘、沼澤等水邊和鄰近濕地。冬季和遷徙期間也出現於水稻田、魚塘和海岸地帶。繁殖期間則主要棲息於北極凍原和凍原森林地帶的開闊濕地上。

生活習性

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期間常集成大群。主要啄食水生昆蟲、昆蟲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常在水邊淺水處涉水啄食。遷徙期間見於歐洲中部、南部、蒙古、偶爾遊蕩到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冰島、維德角群島、費羅群島、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熊島、加拿大和美國海岸、以及日本、緬甸、汶萊、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在中國偶見於香港。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維德角、中非共和國共和國、查德、中國、葛摩、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席爾、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安提瓜和巴布達、澳大利亞、巴貝多、百慕達、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加拿大、法羅群島、直布羅陀、香港、冰島、列支敦斯登、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泰國、美國喬治亞州、越南。
小濱鷸分布圖小濱鷸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6-8月。繁殖於北極凍原和凍原森林地帶。營巢於湖泊、河流等水域岸邊,也在沼澤邊緣地上營巢。通常置巢於離水不遠的岸邊草叢中或灌木隱蔽下的地上。巢甚簡陋,為一淺坑,內墊有柳葉、枯草等植物材料。每窩產卵3-4枚。卵的顏色為橄欖綠色或黃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7-30毫米×19-21毫米。雌雄輪流孵卵。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報導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監測人員在鳥島區域發現7名“新客人”——小濱鷸。這是繼2018年5月青海湖畔新增鳥類草鷺後又增加的一種新的鳥類,至此青海湖鳥類達到了225種。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巡護監測人員介紹,9月8日19時左右,檢測人員在鳥島區域例行巡查時,在靠近湖岸的淺水灘涂中發現一群約28隻小型濱鷸集群。鏡頭中,幾隻與青腳濱鷸混群在一起,但體色、形態不同的水鳥,引起了觀測人員的注意。
巡查結束後,監測人員根據拍攝的圖片對照專業鳥類圖鑑、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對這7隻水鳥開展辯認,並通過“全國生物多樣性示範觀測網路”經專家確定後,確認是來自亞歐大陸腹地的“稀客”小濱鷸。
“青海湖是東亞——澳大利亞和中亞——印度兩條國際水鳥遷徙路徑的交會點,是國際候鳥遷徙的重要節點和停歇地。在青海湖整體生態環境發生變化的同時,青海湖水鳥的種群結構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在原來以雁、鴨和鷗類水鳥為主體的基礎上,青海湖涉禽和鴴、鷸類水鳥的種類和種群數量、棲息地均呈現增長和擴大的趨勢。隨著青海湖湖域面積的擴大和增長,湖岸淺水濕地面積也在持續增加,這為涉禽和鴴、鷸類水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
小濱鷸屬於鸛形目,是罕見遷徙過境鳥。每年8月會從北極往南遷徙,躲避極寒氣候。它們常出現於南亞地區,很少飛來東南亞一帶。隨著青海湖生態不斷向好,青海湖地區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豐富度明顯提升,青海湖鳥類記錄不斷刷新,由20世紀90年代末記錄的189種提升到225種,新增加了36種。
2018年9月,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保護區內首次發現小濱鷸,至此,青海湖鳥種記錄增加至225種。
青海湖的小濱鷸青海湖的小濱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