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竇性心動過緩

小兒竇性心動過緩是指竇房結髮出激動的頻率低於正常的範圍,為小常見心律失常,但多無症狀,確切發病率不詳。嬰兒心率每分鐘在100次以下,1~6歲每分鐘80次以下,6歲以上每分鐘在60次以下即可認為竇性心動過緩。嚴重過緩常出現交界性逸搏。竇性心動過緩可見於健康小兒、運動員,也可見於克汀病、傷寒、阻塞性黃疸病等。在顱內壓增高的疾病,如腦出血、腦腫瘤及結核性腦膜炎以及套用洋地黃、利血平時,心率也可緩慢。持久性心動過緩可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徵之早期症狀,應密切觀察。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心內科
  • 多發群體:小兒
  • 常見發病部位:心臟
  • 常見病因:許多原因均可致竇性心動過速,常出現在發熱、哭鬧、運動或情緒緊張時
  • 常見症狀:一般無特殊臨床表現,年長兒童心率突然增快可訴心悸,嬰幼兒心率增快可出現煩躁不安、拒食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1.迷走神經張力過高
多見於正常兒童,為迷走神經張力過高所致,主要表現在睡眠、屏氣、胃顯著擴張時。經常從事運動的年長兒童也可表現竇性心動過緩。咽部敏感的小兒用壓舌板檢查咽部時亦可出現竇性心動過緩。
2.病理情況
少數見於病理情況,心臟疾病如風濕性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腦缺氧和顱內壓增高,傷寒、流感等傳染性疾病,黏液性水腫、甲狀腺功能減低及高血鉀等病症均可引起竇性心動過緩,套用β受體阻滯藥、洋地黃、奎尼丁、嗎啡等藥物可引起竇性心動過緩。
3.心臟病手術後
特別是心房手術後,易引起竇性心動過緩。

臨床表現

正常兒童出現竇性心動過緩一般無臨床表現,多在體檢或因其他原因就診檢查心電圖或24小時心電圖時發現。對於病理性原因致小兒竇性心動過緩,心率明顯緩慢時,可出現精神差、倦怠,年長兒可訴頭昏、胸悶。顯著心率減慢時可出現暈厥,甚至抽搐。聽診時心率慢,常伴心律不齊,心音可正常。

檢查

一般常規檢查無異常,如並發於某些疾病之後,實驗室檢查隨原發疾病不同而異。常規做胸片、超聲心動圖檢查,其他視臨床需要選擇。心電圖特點:
1.常規心電圖(清醒和休息狀態)
(1)竇性P波  Ⅰ、Ⅱ為直立波,aVR導聯倒置。
(2)心率緩慢  <1歲<110次/分鐘,1~3歲<90次/分鐘,3~5歲<80次/分鐘,5~10歲<70次/分鐘,10歲以上<60次/分鐘。
2.24h動態心電圖(睡眠時)
<1歲<80次/分鐘,2~6歲<60次/分鐘,7~11歲<45次/分鐘,12歲以上<40次/分鐘,運動員可<30次/分鐘。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特點,竇性心動過緩不難診斷。

鑑別診斷

1.病態竇房結綜合徵
運動試驗或竇房結功能激發試驗,心率增快不及原有心率的20%~30%不符合,考慮病態竇房結綜合徵,而竇性心動過緩可明顯增快,但持續性竇性心動過緩可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早期表現。
2.竇房傳導阻滯
竇房傳導阻滯於注射阿托品或運動後,心率可成倍增加,而竇性心動過緩逐漸加快。
3.2:1房室傳導阻滯
有時受阻P波重疊T波中,注意T波形態有無隱藏P波,可幫助診斷。

併發症

常並發交界性逸搏或病態竇房結綜合徵,顯著心率減慢時可出現暈厥,抽搐,常伴心律不齊,心源性休克。

治療

治療對於正常兒童出現竇性心動過緩可不予治療,但需臨床隨診。有明確病因者,需積極治療原發病,對於心動過緩伴症狀或心率<40次/分鐘(嬰兒<60次/分鐘)者應予治療。
1.異丙腎上腺素
主要用於急性期治療,根據心率和症狀調整滴入速度,以無自覺症狀或心率:兒童>40次/分鐘,嬰幼兒>60次/分鐘者為標準,不宜將心率提高到正常範圍,以免加重心肌損害。
2.阿托品
可靜脈滴注亦可口服,靜脈推注心率控制如上,常用於症狀較輕或慢性患者,口服維持正常或稍低於正常心率範圍。
3.山莨菪鹼
用於症狀較輕者,靜脈推注用。
4.嚴重竇性心動過緩者
若上述治療無效或不能改善者,需安裝起搏器,防止發生心功能不全。

預後

多數預後良好,但如合併有器質性心臟病,預後將受影響。

預防

預防各種心臟疾病,如風濕性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積極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尿毒症,風濕熱,川崎病,神經系統因素,低溫,麻醉與藥物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防止高血鉀和各種藥物引起的竇性心動過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