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中耳炎

中耳炎尤其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見於兒童,臨床常表現為耳區脹痛、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下降及耳鳴,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有自聽增強。兒童常表現為聽話遲鈍或注意力不集中。可伴有發熱、頭痛、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一旦鼓膜穿孔,可見膿液從耳中流出,此時腫脹的症狀反而減輕。常發生於感冒、扁桃體炎、急性傳染病時,或不知不覺中發生。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若急性期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一旦轉變為慢性中耳炎,不僅會導致聽力下降,甚至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兒科、耳鼻喉科
  • 多發群體:兒童
  • 常見發病部位:中耳
  • 常見病因: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嬰兒餵奶不當、外耳炎症蔓延等
  • 常見症狀:耳區脹痛、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下降及耳鳴
病因,檢查,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1.小兒咽鼓管發育特點
正常人鼻咽部和耳朵是相通的,從鼻咽部到中耳之間的這條通道叫咽鼓管,小兒的咽鼓管比較短、寬且直,呈水平位,病原體及分泌物很容易經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2.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
比如感冒、鼻炎、咽炎等,而某些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流感等常常會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當鼻咽部存在大量細菌的時候,這些病原體就很容易進入耳部。
3.嬰兒餵奶不當
如嬰兒平躺著喝水、喝奶,水或奶會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導致中耳炎的危險。所以,寶寶喝奶或其他飲料時,要將他的頭抬高一些,並隨時給他擦掉流出來的水或奶。
4.外耳蔓延
給小兒掏挖耳朵,不小心損傷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導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發生炎症。
5.敗血症
少數中耳炎是由於敗血症引起的,常見的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雙球菌等。
6.不潔環境
如吸菸、通風不好、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孩子接觸感冒病菌或病毒的機會大大增加,從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7.疲勞、睡眠不足或體力消耗過大
引起免疫力下降,易發生呼吸道感染。
8.治療中斷
通常急性中耳炎在吃了幾天藥後症狀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消失,這時不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就認為寶寶已經好了,停止吃藥和治療。中途停止治療是急性中耳炎長期不愈甚至轉為慢性的原因之一。

檢查

1.血常規
白血病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
2.乳突部影像學檢查
小兒因乳突發育不成熟,故要雙側同時照,以便對比,有利於診斷。影像學可提示:乳突氣房呈密度增高影,均勻如雲霧狀,或可有骨質破壞,鼓室、乳突均不含氣。

檢查

小兒中耳炎的類型及其表現:
1.卡他性中耳炎
又稱滲出性中耳炎或者非化膿性中耳炎,嬰幼兒常見,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礙中耳負壓引起。表現為耳悶,聽力下降,自聲過響,自述吞咽時耳內作響,耳鳴如吹風樣,擤鼻時耳內有氣過水聲,可有輕度耳痛。檢查見鼓膜渾濁,黯淡無光,如毛玻璃油紙狀,可有不同程度內陷。透過鼓膜可見液面,偶見氣泡。聽力檢查多呈傳導性聾或混合性瘤,鼓室負壓,鼓室圖呈B型。
滲出性中耳炎是小兒常見的致聾原因,加強本病的預防工作對小兒的防聾治聾非常重要。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鍛鍊身體,增強機體抵抗力。
2.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多發生在上感或急性傳染病時,尤其在體弱、免疫力低下、貧血、糖尿病等患兒。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1)局部症狀①耳部痛發病時,耳深處極度疼痛,也可有乳突部壓痛或患側頭痛,多在夜間,小兒痛醒,幼兒用手抓耳或搖頭,煩躁不入睡,啼哭拒食;②耳漏鼓膜一旦穿孔,膿液可從耳道排出,開始可為血性,後為黏膿性。
(2)全身症狀小兒較成人重。高熱可達40℃以上,可有高熱驚厥;嘔吐、腹瀉,嚴重時有腦膜刺激症狀。
(3)局部檢查炎症持續2~3日,膿液積聚,鼓膜彭隆,最後鼓膜緊張處破潰,膿液外溢,耳痛稍緩解。檢查:在穿孔前全鼓膜極度充血,標記消失,向外彭隆;穿孔後常見自穿孔處搏動樣溢濃。聽力檢查為傳導性聾。如乳突受累,乳突紅腫、壓痛。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居多,有時有變形桿菌等混合感染。患耳常因在急性期未能徹底治癒,局部破壞較重,或病理改變特殊,感染反覆發作,持續流膿,聽力減退。按病理改變,可分為三型:
(1)單純性多由於咽鼓管感染,鼓膜中心性穿孔,主要病變在黏膜,中耳黏膜肥厚增生,分泌物多呈黏液或黏液膿性,多無惡臭,無骨質破壞。
(2)壞死型除中耳黏膜炎症外,伴有骨質破壞,包括聽小骨、上鼓室及乳突,常有肉芽組織或息肉形成,觸之易出血。分泌物多呈膿性,有臭味。
(3)膽脂瘤型可繼發於鼓膜邊緣性穿孔或大穿孔,外耳道鱗狀上皮侵入鼓室,甚至乳突。鱗狀上皮角化層不斷脫落積聚、脂肪變性,形成乾酪狀團塊,繼續擴大,周圍骨質壓迫吸收,日久可波及乳突及鄰近組織,包括乙狀竇、硬腦膜、迷路、面神經管等引起多種合併症。檢查:鼓膜有大穿孔或鬆弛部邊緣穿孔,內有多量白色乾酪狀分泌物,量不多,有奇臭。細菌培養常有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混合感染。局部可有肉芽組織增生。X片或CT可診斷膽脂瘤。

診斷

根據病史、體徵及檢查即可診斷。但在嬰兒,雖鼓室檢查無明顯病變,如發生顱內併發症,也要高度警惕是中耳炎引起。

鑑別診斷

外耳道癤:中耳炎症在中耳,外耳道皮膚應正常,膿液是從鼓膜穿孔中滲出的,可與外耳道癤腫破潰出膿鑑別。

治療

病因治療,清楚病灶,保持鼻腔通暢,防止污水入耳,防止繼發感染。各型治療有所不同:
1.卡他性中耳炎
初期可試用藥物治療:1%麻黃素滴鼻,適當給予抗組胺藥、腎上腺皮質激素。無效,應做鼓膜穿刺術,抽出積液;病情較重,可同時注入透明質酸酶或醋酸可的松。病情反覆,可採取鼓膜切開或粗針穿刺、放入引流小管,留著可暫不取出,長期觀察,經常插管自行脫出,穿孔自愈。
2.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要全身治療,止痛鎮靜,足量抗生素。鼓膜彭隆時,切開引流。如已穿孔,穿孔過小時,應擴大切口以利引流。採取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隨時清除耳道積膿,可用過氧化氫洗淨,選用含抗生素的滴耳劑或滴眼劑滴耳等。
密切觀察病情,如持續流膿,應注意乳頭炎合併症。如有腦膜刺激症狀,應除外顱內外合併症,一旦發現,應手術治療。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1)單純型分泌物細菌培養,選用對細菌敏感藥物滴耳。如膿液減少,只有少量黏液,可採用4%硼酸酒精、1%氯黴素甘油。粉劑如碘硼酸粉、氯黴素硼酸粉等。待乾耳3個月以上未復發,可考慮鼓室成形術,修補鼓膜,改善聽力。
(2)壞死型先以藥物治療,如無效,應行手術治療,清除病灶、肉芽及壞死組織。
(3)膽脂瘤型較小上鼓室膽脂瘤,可先行保守治療,如95%酒精經上鼓室穿孔反覆穿刺沖洗,保持乾燥。乳突大膽脂瘤應先行乳突根治術,以徹底清除病變為主,長期觀察。

預後

1.反覆中耳炎會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連硬化,使聽力進一步下降。如不適當用藥,另可引起內耳神經功能下降,導致更難醫治。
2.中耳反覆發炎可導致骨瘍型或膽脂瘤型中耳炎,骨頭受侵襲時有可能導致面神經癱、腦膜炎、腦膿腫等顱內外併發症,甚至有生命危險。
3、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耳內的液體沒有被吸收,則會導致鼓室硬化、粘連性中耳炎、膽固醇性肉芽腫等繼發疾病,造成永久性聽力下降,治療非常困難。嬰幼兒時期正是學習語言的好時間,如果因聽力困難造成語言學習障礙,就如同關上了孩子認識和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戶,嚴重影響孩子的心智發育。有部分家長對分泌性中耳炎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有的認為只要耳朵沒有接觸過不潔的水就不會得中耳炎;有的以為只有耳朵流膿才是分泌性中耳炎,因而耽誤了治療的時機。中耳炎有很多種類型,是在冬春季節比較常見的耳部疾病之一。家長一定要及早察覺孩子的行為,發現異常及早帶孩子到耳鼻喉醫院治療。

預防

1.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注意休息,保證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堅持鍛鍊身體。
2.防治呼吸道感染
預防感冒是預防中耳炎的基礎,若不慎感冒應及時治療。在感冒期間鼻腔內的分泌物會增多,此時不可用手捏緊鼻孔擤鼻涕,因為這樣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壓力,使鼻涕和細菌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感染中耳炎。孩子感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異常,尤其是對得過中耳炎的兒童更要引起重視。
3.注意耳部衛生和保持耳部乾燥
游泳時選擇乾淨的游泳池,不要在骯髒的水域游泳。若不慎將水流進耳朵里,應及時吹乾耳朵,將外耳向上及向外拉,使耳道伸直。讓吹風機距離耳朵5—10厘米之遠,向耳內吹。以暖風或冷風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細菌及黴菌生長的溫濕環境。
4.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時適當地處理
小兒肥大的增殖體,要及早醫治。得麻疹等急性傳染病時,要多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潔衛生,以防止中耳炎。
5.合理飲食
飲食要清淡、容易消化、營養豐富,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蔥、蒜等,以防熱毒內攻。平時,也應該多吃一點清火敗毒的食物,如金銀花露、綠豆湯等。
6.避免嬰幼兒嗆咳
給孩子餵奶時避免過急或奶嘴上的孔較大,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引起嗆咳,使乳汁通過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感染。
7.避免耳外傷
如給孩子挖耳朵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耳內的皮膚黏膜而引起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