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鼓

對鼓

對鼓是一種舞蹈,腰鼓的一種特殊表演形式。每逢春節,這種鼓舞就會出現在社火隊中,與“龍舞”、“獅舞”、“跑竹馬”、“彩蓮船”等民間舞蹈一起活躍在街頭、場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鼓
  • 性質:舞蹈
  • 屬類腰鼓
鼓樂簡介,歷史淵源,流傳地區,

鼓樂簡介

對鼓是腰鼓的一種特殊表演形式。每逢春節,這種鼓舞就會出現在社火隊中,與“龍舞”、“獅舞”、“跑竹馬”、“彩蓮船”等舞蹈一起活躍在街頭、場院。表演時,先由一肩扛扇牌的丑角沿表演場地揮舞手中的扇牌跑場一周,起著使人群後退打開表演區和活躍觀眾情緒的作用;高興時,還吼幾句當地的山歌。隨後,兩名腹前掛鼓的鼓手,在丑角扇牌手的帶領下,做“跑場鼓”上場,開始了風趣、詼諧富有喜劇風格的鼓舞表演。扇牌手時而揮舞寫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扇牌來往穿梭;時而搖動羽毛扇挑逗兩名鼓手。鼓手則在扇牌手的逗引下,揮舞鼓槌,以“跑場步”、“馬步跳”、“馬步橫蹉”等為基本步伐,做“黃鶯閃翅”、“對擊”、“武松打虎”、“前蹲後退”、“蹲襠跳轉”等動作。突出鼓手的雙人比試、對打,及扇牌手與鼓手的逗趣表演。
圖1 陝西勉縣隊鼓表演圖1 陝西勉縣隊鼓表演
這種鼓舞陽剛中含著幾分陰柔、內秀;熱烈中透出幾分委婉、風趣。該舞原來為三人一組表演,1955年後,增添為六人兩組表演,使這一鼓舞更豐富多彩,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對鼓的伴奏除了鼓手擊打腹前的扁平小鼓外,另設堂鼓、雲鑼、大鈸、馬鑼、小鑔等作場外伴奏,烘托氣氛。鼓手一般頭扎三角形的英雄巾,身穿中式對襟秧歌彩服,外套馬夾,下身穿鑲有縫彩邊的燈籠褲,腳蹬麻布草鞋。扇牌手臉畫白眼窩扮醜相,套羊皮背心,斜背一串銅鈴,其它均與鼓手服飾相同。

歷史淵源

勉縣著名老藝人謝輝庵、岳正龍等介紹,民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古時每年稻穀豐收後,每當打穀子曬場,一些年輕人面對黃澄澄的谷堆,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紛紛撿起木杴、竹靶等農具跳起來嬉戲玩耍,以後逐漸演變到社火隊的鼓舞表演中,形成為對鼓。另一說清末某年當地唱大戲,所有節目都演完了,民眾還餘興未盡,久久不肯離去,要求加演。無奈,坐鼓的把式只好把掛在腹前,和飾小丑的演員扛起扇牌對舞起來。由於形式新穎,表演輕鬆活潑,當地民眾很快將這一逗趣的表演學會,並搬進社火隊的游鄉串戶表演中。還有一說時清代民間社火常用抱馬子和鼓樂在圍場表演前打場,並烘托熱鬧氣氛,以後逐漸形成了這種獨立的表演形式。

流傳地區

“對鼓”流傳於漢江南岸巴山腳下的陝西省勉縣鎮川、阜川、劉家山,岳家台子等地。
山西省澤州縣也有流傳。澤州隊鼓流行於澤州縣大箕鎮一帶,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並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審定為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得到保護,遺產編號為:Ⅱ-2,名稱為:澤州對鼓,申報單位是:澤州縣文化館,遺產類別為:傳統音樂,遺產級別為省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