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興國寺塔

尉氏興國寺塔

位於河南省尉氏縣城關鎮東太平興國寺內。現寺已毀而塔尚存。六角八層樓閣式塔,通高30米,基底直徑7.06米。塔身呈六稜錐狀,內外壁嵌磚雕佛像,約250餘尊,磚雕佛龕皆呈方形,中間有圓龕,龕內浮雕袒胸佛像和觀音像,有坐有立,線條流暢。塔剎為六角形傘狀攢尖,上置寶瓶。外形酷似開封鐵塔,故當為宋塔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尉氏興國寺塔
  • 地址:河南省尉氏縣城關鎮
  • 通高:30米
  • 基底直徑:7.06米
信息,修建,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尉氏興國寺塔
興國寺塔歷史年代久遠。據舊志記載:“尉氏縣東里許有寺,曰‘興國’。肇自有宋太平興國中厥,後屢經兵災,所存唯浮圖和廢址而已。”浮圖即塔也。由此可知,興國寺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1963年,古塔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國寺塔塔身每層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平座面闊也漸次收斂,寶瓶式銅剎扣在頂部,整個塔身外觀莊嚴淳厚,剛毅挺拔。古塔為磚塔,塔身內外均用青磚砌築,全部採用臥砌法,磚與磚之間銜咬,塔體結實穩固。塔每層均由平座、塔身和挑檐組成,其檐下及平座斗拱為仿木構磚砌而成,斗拱用材比例碩大,製作規整,有四鋪作和五鋪作兩類,是宋代建築藝術的完美體現。
興國寺塔的另一顯著特色是塔體內外壁均鑲嵌有磚雕佛龕。佛龕磚呈正方形,其質如石,龕凹圓形。龕內浮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袒胸盤坐式的佛像,一種是一腿盤坐一腿屈膝式的菩薩像,其他還有站立的、盤坐的等各種形態。佛龕均使用圓刀刻法,線條流暢,刻工精巧細膩,形象栩栩如生。現存佛龕410個,其中外壁288個,內壁122個。由於文革期間毀壞嚴重,再加之地下淤陷一層,目前已無法查清佛像和菩薩像各自的數量。除底層因鹽鹼潮濕侵蝕外,佛龕在每層均有分布,且排列有序,將整個塔體裝飾得精美可觀。據專家介紹,這些佛龕對於研究佛教文化和雕塑藝術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從最底層的塔門進入,可見磚砌塔心柱和螺旋式甬道。甬道非常狹窄,僅容一人上下。磚砌的階梯也極為陡峭。繞塔心柱盤旋而上直達頂層,塔心柱和壁體連為一體,磚心柱內有木柱和平衡木相牽引,塔內建築構造精巧,空靈而結實。頂層有5個門洞,塔內光線充足,正南面磚柱嵌有嘉靖二十五年重修寶塔及塔頂3層塔銘一方,可惜銘文已模糊不清。站在塔頂,尉氏縣縣城風光盡收眼底。
古塔經歷了千年風雨侵蝕和水患兵災,特別是1938年,日寇侵犯尉氏,炮擊和黃水淹浸,使古塔遭受到了嚴重摧殘,但古塔至今依然傲然屹立,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大師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修建

興國寺塔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城關鎮東南部,由於城市擴建現幾近新建尉氏城的中心部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翌新等前去的時候,塔的周邊建築已經拆遷完畢,一個以古塔為中心的城市廣場正在修建之中。興國寺塔初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其後各朝多有重修或維修。該塔為六角形八層樓閣式磚塔,高30米。塔心柱有盤旋梯道,可達塔頂。內外壁嵌有佛像250餘尊,造型豐富,有佛祖造像也有菩薩造像,雕刻精美細膩。檐下置磚雕仿木斗拱。頂層塔心柱上嵌明嘉慶二十五年重修寶塔題銘1方。塔剎為六角形傘狀,上置寶瓶。1938年遭侵華日軍炮擊,塔之二、三層遭毀壞,建國後進行維修。可惜現出於保護原因,塔內沒有對外開放,我們也無法進入塔內進行欣賞,所說塔內情況均是據資料所載而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