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極觀巷

寶極觀巷為現鳳起路的延安路至中山北路一段。宋稱武林坊,明為茶場巷,清以巷內有寶極觀而更名為寶極觀巷。1964年改名保健路,1981年定名為鳳起路。

寶極觀初名玄元庵,元延祐五年(1318)道士張無為創建,歸屬全真教,觀中掛張三豐像。明成祖敕建殿閣,明宣宗賜額為大德觀,明憲宗改為寶極觀。觀宇甚廣,內有十景,曰孤雲訪道、赤腳談元(玄)、蒼松雲鶴、玉詔金鱗、祖亭秋月、觀橋春水、仙閣朝霞、環林夕照、石壇丹桂、元(玄)圃緋桃。清張《杭都雜詠》和林則茂《寶觀十景詩》對此有詳細描述。
寶極觀清代曾重修,屬杭州古剎之一。原為三進、五開間大殿,後殿有樓,配殿耳房甚多,門前有石獅一對。1984年址鳳起路14號。1958年毀廟辦廠,先後為腳踏車廠、下城機械廠、杭州鐘廠。鳳起路拓建時拆除。
《萬曆府志》:寶極觀初名玄元庵,北宋元祐五年(1090)建,國朝永樂間,道士周思得征入,扈駕北征,有功。既歿,其徒請擴其庵,制可,因賜額寶極觀。庵中張三豐像歸併於此。
《康熙府志》:張三豐,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豐,遼東懿州人。修煉武當,通三教,辟穀臥雪,能前知,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靜則瞑目旬日,所啖升斗輒盡,或辟穀數日自若也。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自言辭世,等到下葬時復生。後居寶極觀,聞胡濙至,竟遁去。
《杭州府志》:周思得(1359—1451),字養素,別字素庵,錢塘(今杭州)人。永樂中被召到京,授履和養素崇教弘道高士,管道錄司事,兼大德觀住持。著有《宏道集》。
1916年,國學大師馬一浮從延定巷遷居寶極觀巷。潛心研究佛學,甚至把“一浮”改為“一佛”,可知禪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