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零度

寫作的零度

《寫作的零度》一書相當於一份早期結構主義文學宣言,針對薩特“什麼是文學”的問題提出了擺脫激進文學傾向的中性文學觀,對法國存在主義和左翼文學提出了深刻的批評,顯著影響了其後西方當代文學思想的發展。

基本介紹

  • 書名:寫作的零度
  • 又名:Le degré zéro de l'écriture
  • 作者:羅蘭·巴爾特
  • 譯者:李幼蒸
  • ISBN:978-7-300-08835-8
  • 頁數:179
  • 定價:22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1-14
  • 裝幀:平裝32
  • 開本:16
  • 叢書:羅蘭·巴爾特文集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精彩片段,書評,序言,

內容簡介

《新文學批評論文集》包含了作者對若干法國文學經典作品所作的細膩分析,被視為結構主義文學篇章分析的典範。《法蘭西學院就職講演》為作者就任法蘭兩學院講座教授典禮上的演講詞,相當於作者晚期文學思想的另一份宣言書。三部作品大致呈現了作者早、中、晚三個時期基本文學觀點的整體面貌。
《寫作的零度》由三個獨立部分組成。《寫作的零度》相當於一份早期結構主義文學宣言,針對薩特“什麼是文學”的問題提出了擺脫激進文學傾向的中性文學觀,對法國存在主義和左翼文學提出了深刻的批評,顯著影響了其後西方當代文學思想的發展。《新文學批評論文集》包含了作者對若干法國文學經典作品所作的細膩分析,被視為結構主義文學篇章分析的典範。《法蘭西學院就職講演》為作者就任法蘭兩學院講座教授典禮上的演講詞,相當於作者晚期文學思想的另一份宣言書。三部作品大致呈現了作者早、中、晚三個肘期基本文學觀點的整體面貌。

作者簡介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蒙田以來法國最傑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羅蘭·巴爾特羅蘭·巴爾特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了研究社會、歷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了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系”,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歷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向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產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合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別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
(一)什麼是寫作?
(二)政治的寫作
(三)小說的寫作
(四)有沒有詩的寫作呢?
第二部分
(一)資產階級寫作的勝利與斷裂
(二)風格的藝匠
(三)寫作與革命
(四)寫作與沉默
(五)寫作和言語
(六)語言的烏托邦
新文學批評論文集
拉·羅什富科:“感言、警句和格言”
《百科全書》的插圖
夏多布里昂:朗瑟的生平
普魯斯特和名字
福樓拜和語句
從何處開始?
富洛敏丁:《多米尼克》
彼埃爾·綠蒂:《阿吉雅德》
法蘭西學院就職講演
講演:法蘭西學院文學符號學講座就職講演

精彩片段

新文學批評論文集
從何處開始?
我們來假定,一位研究者要對一部文學作品進行結構分析;假定他充分了解相關情況,不會對有時不妥地統一在結構主義標籤下多種多樣的方法感到驚奇。這樣,最為明智的認知就會是,在結構分析中並不存在可與社會學方法或語史學方法相比擬的那類標準方法,以至於在將該方法自動套用於一個文本時,會使相關結構顯現出來;最為勇敢的態度就會是,能夠預見和承受錯誤、中斷、失望、灰心(“究竟有何用?”),這些都是分析的過程中會經常體驗到的;最覺自由的感受則會是,敢於探索他能夠獲得什麼樣的結構感,體驗什麼樣的多重意義直觀;最後,最具辯證法意義的確信將是,問題並非在於獲得對文本的一種“說明”,一種“肯定的結;果”(一種作為作品或其決定作用的最後的所指),正相反,問題在於,在分析中(或在類似於分析的過程中)進入能指的遊戲,進入寫作:簡言之,在分析工作中完成多重性(le pluriel)文本。發現了某位主人公(或某位聖賢)後,他將仍然會遇到一種運作中的不適、一種簡單的困難,這也就是在分析開始時會遇到的困難:從何處開始?在其實際的、姿態一類的顯現中[這關係到在文本的顯示中將完成的第一個姿態(geste)],我們可以說,這種困難也就是在建立現代語言學時所遇到的困難:首先,為人類語言的混雜性所困擾的索緒爾,為了結束此實際上是由不可能的開端所產生的壓力,決定從中抽選一根線頭,一種適切性(意義的適切性)概念,然後將其解開;這樣他就建立了語言的系統。同樣的,雖然是在話語的第二層次上,文本展開了多重性的和同時性的代碼,後者的系統性最初看不大出來,或者更準確說:不可能對其立即命名。實際上一切都有助於使所研究的結構純淨化,使它們不在:話語的拆解,語句的自然性,能指和非能指表面上的相等性,學術的偏見(有關層次、人物、風格等的偏見),意義的同時性,某些主題線索的任意消失和復現。

書評

在這裡已經可以看到他日後一貫的敏銳目光和犀利筆調,在將整個1848年以前的文學和寫作揭批為一個大的資產階級“文學神話”之後,他不無機智地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寫作方式——零度的寫作。
——周函 南開大學文學院
羅蘭·巴爾特的《寫作的零度》集中地體現了他的文學語言觀。作者從現代詩歌的寫作風格出發,揭示了現代派文學與傳統文學截然不同的特徵,對傳統寫作風格所要求的明晰度進行了徹底的否定。在他的眼裡,現代詩歌在文本意義上已徹底地告別“所指”,具有巨大的“能指”能力,而且從根本上實現了社會語言向內心語言的轉換。
——劉成富 南京人學外國語學院

序言

《寫作的零度》一書由三個獨立部分組成,它們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巴爾特文學寫作觀立場的宣示(《寫作的零度》,1953),古典文學寫作分析(《新文學批評論文集》,1971),以及作者在其最後“新文學”實踐階段對文學寫作的再次總結和展望(《法蘭西學院就職講演》,1977)。
三部作品中,第一部《寫作的零度》,實際上是若干文學批評論文的集成,其中最早一篇發表於1947年。關於作者的文學觀,譯者已在附論中有所論述。此書思想形成和表達的時代背景是:戰後法國左翼思想界和文學界曠日持久的文壇論戰環境。巴爾特那時30齣頭,剛從療養院世外桃源進入巴黎“抵抗運動”一代正活躍於其中的法國文壇。戰後15年來法國和義大利文壇和影壇均由左翼文化人主導,而他們彼此一直爭論不休,所涉及的問題既包含理論立場方面,也包含政治實踐方面。在此由薩特、梅羅一龐蒂、加繆等主導的存在主義文學思潮中,今日看來其實充斥著理論概念及其套用方面的混亂。巴爾特作為當時這些新銳“思想大師”的早年崇拜者,卻同時也發現了他們爭論中的許多認識誤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