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謙之場演天文

道經謂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以日月星辰雲霞為之外象,血肉筋骨臟腑為之內象。因此修煉之士,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達陰陽,窮卦象。並節氣休旺,日時升降,火侯進退,鼎爐法則。是故道教與天文、氣象、四時歲差的變化關係密切。從寇謙之演天文中,即可窺其一斑。算場又叫蘆花池,在華山希夷峽北,是寇謙之習天文、算七曜的地方。寇謙之(365—448)字輔真,南北朝北魏時道士,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自稱是東漢太守寇恂的第十三代孫。十八歲起隨成公興人華山學道,曾演證張衡的渾天儀。常對人說太上老君授與他天師之位,並賜給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要他依照訓誡整頓道教。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寇謙之場演天文
  • 創作年代:魏國
  • 作品出處:《魏書》
  • 文學體裁:文言文
寇謙之場演天文
《魏書》里記載,寇謙之少年時就醉心於修道煉丹,但多年都沒有成功。然而誠心卻感動了上界神仙,神仙就派仙人成公興來點化他。寇謙之刻苦鑽研天文,但在計算日月並金木水火土七大行星的運行時間時,苦熬數年,卻怎么也算不出一個正確的數字。成公興從他面前經過,袍袖拂動了算籌(我國古代用竹製的一種計算工具,形如小竹棍,長約六寸,可以進行加、減、乘、除、開方等計算,約始於春秋,至明代被珠算代替。),誰知算籌一亂,出現的數字竟是正確的答案。寇謙之從此佰道,丟棄算籌,拜成公興為師,安心在華山養性悟道。成公興要寇謙之沐浴、齋戒三天,住在山洞裡,親自采了幾味藥熬湯要寇謙之服下。從那以後,寇謙之不思飲食,不知饑渴,後來羽化成仙。寇謙之當年丟棄的竹製算籌散了一地,化作蘆花長滿山間,所以算場又叫蘆花池。
從此,每到秋季,算場蘆花飛揚如雪,猶如天女散花,乃山峪一景。寇謙之所居山洞,香菸繚繞,誦道之聲不絕如縷。後經多次山洪沖刷,蘆花池蕩然無存,山洞香火及頌道之聲也逐漸蕭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