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清遠峽山寺

宿清遠峽山寺

作者簡介:宋之問(656-712):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山西省汾陽縣)人。武后時官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工詩,長於五律,對唐代律詩形成和發展有貢獻。其詩與沈佺期齊名,稱為“沈宋”。曾先後諂事張易之太平公主。以媚附張易之而被貶官,後流嶺南賜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宿清遠峽山寺
  • 創作年代:唐朝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宋之問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補充參考資料,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宿清遠峽山寺 ①
香岫懸金剎,②飛泉界石門。
空山唯習靜,中夜寂無喧。
說法初聞鳥,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塵市,何異武陵源。③

作品注釋

①清遠峽山寺:在湖南武陵山區的石門。
②岫:山洞。
③武陵源: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世外之地。

作品賞析

首聯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古剎屹然與巔峰峭壁的雄姿,和飛泉劃破石門的壯景。
頷聯極力渲染了禪師與空山深夜修習靜慮,心住正定的靜寂場景。
而“說法初聞鳥”又說明了靜寂不是一潭死水,習靜不是進入死寂,而是有著活潑的妙用。同時該句也以鳥鳴不外說法來告訴我們禪師已悟達佛性。只有悟達了佛性,了知佛性遍一切處,才能於鳥鳴花開處皆聞到佛法。“看心欲定猿”,進一步說明了禪師習靜的方法。這是典型的北宗禪師參禪法。他們用猿來比喻散動不定的心。習靜就是要將這個心猿看好,叫它不亂動,進入禪定;有定生靜,了知佛性。
尾聯的文意是講古剎高遠偏僻,遠離塵世,如同桃花源一般。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到心寂才是隔於塵世的真正原因,才是入住桃花源的惟一途徑。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

補充參考資料

存疑待考證:現嶺南清遠市飛來峽
一,清遠縣(Qīng yuǎn xiàn)在廣州市北部。縣人民政府駐清 城鎮。1987年轄28鎮。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冽江縣,因北江流經,取江水清冽為名。漢元鼎六年(前111)改名中宿縣,因當時海潮溯北江達縣內飛來峽,經一宿(晝夜)即退而取名。梁武帝元年(502)改屬清遠郡,隋開皇十年(590)以中 宿及梁代新置的威正、廉平、恩洽、浮護等縣合併置清遠縣,縣名襲冽江之義。後改立為清遠市,1983年改屬廣州市。
二,飛來古寺、愛山亭、飛泉亭、交影亭、獅子石、歸猿洞等十餘處佳境。
沿著“徑曲林幽”直上,便見一間殿宇,門前石坊矗立,上刻“第19福地”。寺內有蘇東坡當年的釣台和他的《峽峙》詩。寺是嶺南三大古剎之一,始建於南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因其後山上有道教第十九福地而聞名遐邇,飛來寺是清遠市對外開放的重要佛教場所,在海內外特別是東南亞一帶有著重要歷史地位和深遠影響。
飛來寺位於飛來峽北岸,靠近飛來峽出口處。飛來寺為嶺南著名古剎,始建於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20年),距今巳有1400多年歷史。古寺在北禺半山中。宋大觀後,為方便老弱善信進香禮佛,於江邊另創殿宇,最初的殿宇很小,建在今方丈樓的地方。
到元代天曆二年重修時大規模擴建,因而成為嶺南巨剎。
時人稱梁代建在半山的為“舊寺”,也叫“飛來禪寺”;稱元代在江邊擴建的為“新寺”,也叫“飛來寺”,總稱為“清遠峽山寺”。兩寺原出於一僧座主管,不分門戶,游寺者輪流參拜,香火同樣鼎盛,歷代重修,新舊兼顧。飛來寺除江邊寺廟與半山的舊寺外,還有多處引人入勝的景觀,從而構成飛來峽風景區中一片自成體系和相對獨立的風景名勝區。 飛來寺內的主要風景點有:江邊寺廟、臨江台石(秦將釣鯉台石、東坡釣磯石、中宿分潮石、葛壇煉丹石、達摩談經石)、九級瀑布、慈雲殿、峽山亭台與奇徑、第十九福地、歸猿洞等。
三,峽山寺,即現在飛來寺,飛來峽自古就叫峽山,飛來寺自古也叫峽山寺
四,宋之問以媚附張易之而被貶官,後流嶺南賜死,清遠是其入嶺南必經之路,唐宋貶於嶺南者如蘇軾等莫不在此存下詩文墨寶。
五,飛來峽本就有關於白猿的傳說
題清遠峽山寺
朝代:宋 作者:胡寅
清遠峽山寺,幾年聞汝名。
維舟得眺望,滿目慰經行。
壁立巉天秀,溪閒寫鏡清。
嶺雲方北上,濤雪漫南傾。
罪垢三熏淨,歸風兩腋輕。
皇慈天共大,睿知日同時。
重起闕廷戀,敢懷山水情。
生綃無畫手,聊此寄真形
《題清遠峽峽山寺二首》
詩人 楊萬里 朝代 宋代 體裁:
見說岩中雪色猿,嘯聲時出翠微間。
不看新月初三夜,卻覓當時舊玉環

作者簡介

宋之問(656—712),唐代詩人。字延清,一名少連,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一說汾州(今山西汾陽)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進士第。武則天時,宋之問先後轉任洛陽參軍、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宋之問品行卑下,曾先後獻媚於張易之、太平公主,為時人所不齒。唐睿宗即位後,宋之問被流放欽州,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賜死於徙所。宋之問詩與沈佺期齊名,稱“沈宋體”。宋之問多應制之作,擅長五言律詩,屬對精工,聲韻諧美,語近旨遠,清通圓美,對唐代律詩的完成頗有貢獻。有《宋之問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